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罗甸四小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1)班——何之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
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出示课件: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的回答:喜马拉雅山脉:富士山:雅丹地貌:沙漠:高原:峡谷:华北平原:小结:象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2.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认识地形A: 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B:认识地图上的地形:学生可能观察的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课目的】科学看法:地形包含高原、高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大海、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曲折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察看描绘常有地形的特色。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大海等的地形。
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采集有关的信息。
【教课要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色。
【教课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散布和特色,知道并描绘各样地形地貌的特色。
【教课准备】分组器械:学生预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课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现自己到外处旅行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能够感觉到那边的地形吗?你能谈谈它的地形特色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合纠正并增补介绍地形特色。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可以取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能够谈谈那边的地名,有什么特色,地形是如何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沟通展现。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求情楚地形地貌的种类,能简单描述其特色。
2、教师增补介绍。
在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增补介绍,联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有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样地形地貌的特色。
平原:宽广平展,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绵延不停的低矮山丘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宽阔,四周以显然的斜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曲折起伏,崇山峻岭;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认识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色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增补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特色4、小组沟通,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沟通,说出地形地貌的种类,简单描绘其特色,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达成上边表格。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国家优质课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6 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地球表面”主要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和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
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 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 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 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 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第5 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 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 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第8 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本单元的8 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 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教材目录)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点】
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平原、湖泊、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49 70.8%。
预设:地球表面有海洋、陆地,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高低不同……
观看视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我们的猜测:降雨量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降雨量 越大,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坡度一样的土地, 喷水的高度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降雨量大,一块土地降雨量小。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壤有植物覆盖,一块土壤没有植物覆 盖。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测:坡度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坡度越大 ,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 降水量要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坡度大,一块土壤坡度小。
我们的研究计划
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 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说说我们的推测和理由。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测: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如果无 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坡度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降水量要 一样。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地球表面及 其变化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雨如何影响土地
比较接水器里的“径流”与“雨水”有什么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
“径流”浑浊,“雨水” 较清。 这说明流水对土壤有侵蚀作用。
我们的发现:
土地表面的泥沙和粘土被水冲走了。 土地表面形成了沟渠 雨水比较干净,径流则浑浊。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会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或视频看到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大家对一些科学术语等都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家乡地形特点展开,同时也从认识家乡地形开始,再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实际上采取这样的措施使我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1、出示自己旅游拍的照片(背景是高山)今天,我带来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下?观察我身后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引出地形概念)出示地形的概念: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貌特征。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群学
阶段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案
岩石会改变模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1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2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若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看的观点教学重点:通过模质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数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镶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彼块教学过程:一、引入.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1 .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 .冷和热的作用(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4)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 .流水的作用(1)猜测将几块若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3)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
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
(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
(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说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2016
地形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岩石破碎、火山岛、 火山湖、石林、溶洞、 河谷、峡谷、瀑布……
说课标
地形及其变化
地形:平原、盆地、山脉、丘 陵…… 。起伏不平
地球内部 的运动
板块的拉张和挤压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风化、侵蚀、沉积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1课)
核心概念的安排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 球 的 表 面
内力(第2课)
岩浆活动和 板块运动 太阳、水、风、 生物、冰川、重 力等
地 形 不 断 变 化
外力(第3—7课)
人类活动(第8课)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有时会发生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4课 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 探索土地被侵蚀 的因素 第7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具 体 目 标
返回
第8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编写 体例
编写 意图
教 材 内 容
知识 结构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宇 宙 地球的运动
双螺旋结构
螺旋 (返回) 上升
From SYSU
再现中体验
学习态 度评价 知识掌 握评价 评 价 建 议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综合评价
1.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减少对土地 的侵蚀”是 2.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对本单元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小组活动中善于合作 3.前科学概念的调查。 的评价。通过让学生设计 和建造我们的家 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 4. 学生的学习发展评价。 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返回)
标准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存在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优质教学科件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
再见
2 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 整体趋势西高东低 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怎样区分高原和平原? 还有什么常见地形?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面积广大,周边陡坡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 坡度较缓,低矮山丘 四周较高,中间低平
4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 自然遗产。
青藏高原
甘肃张掖
四川盆地
亚马逊平原
科罗多拉大峡谷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 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 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 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1 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约 为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的面积大,陆地的 面积小。 2.地球上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3.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而海洋则连成一片。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1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常 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对地形地貌变化 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 的兴趣。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柱状,形态各异
风的长期作用
4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的长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备课时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
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这个活动,是从学生交流亲眼见过的地形,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
学生去过的或者知道的地方始终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
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收集信息,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
希望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
关于看地形图,五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如何看地形图,以及祖国的地形特点已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要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各种地形地貌的事例,特别是收集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
【学情分析】: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知道些什么,关注什么,困难在哪里,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备课时间】:【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
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
对学生来说,了解地球内部运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火山和地震。
教科书首先通过三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和重塑地形地貌的。
第一个事例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火山岛;第二个事例是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第三个事例也是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
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在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介绍过),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教科书按照地质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山脉等一些地形地貌的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这样两层意思。
首先总结了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其中有的如火山和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慢慢地抬升一样缓慢而不容易被人察觉。
接着说明除了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外,还有另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不容易被人察觉的重塑地表的类型,那就是流水、风、海浪等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地形地貌变化。
从而过渡到下一课的学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
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
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