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合集下载

高三教学计划

高三教学计划

海南华侨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三化学教学计划
第二轮复习注意:采用题型总结与综合模拟相结合方式,重在知识系统、知识链的形成。

1、请老师仔细琢磨考纲、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按题型以例题形式制作课件,并配以简要解题说明,尽可能简而全,例题尽可能选取近两年的高考题;
2、按报纸顺序配合每个知识点进行跟踪训练;
3、按年级安排穿插高考模拟训练;
4、请老师按时间上传课件。

第三轮复习:2010年5月1日——高考(5周30课时)
重在模拟训练提高能力、穿插知识扫盲形成知识树。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26
3.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主要是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1. 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 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 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是所有无关变量都以 同一种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 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 组与实验组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 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 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 高实验精确度。 4. 恒定法。恒定法是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 5. 随机法。随机是指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 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 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
1.历史(或同时事件)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8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 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情境。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 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33

上述实验设计在实践中有时被简化为: (RG) Y1 X Y2 X为实验处理,Y1为施行处理前对被试的观测结 果,Y2为施行处理后的观测结果。实验结束后, 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来判别实验处理是 否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效应。这样,实验简便 易行多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比较,归因分析是 很不充分的,它没有排除被试本身自然成熟的影 响。为了弥补实验设计的不足,研究者应尽可能 使用有常模参照的各种标准化测验,将实验班学 生的发展同相应的常模比较;寻找可用对照的比 较组。

初中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第四节学习探究教案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第四节学习探究教案
第四节 学习探究
一、教材分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新鲜的事爱问为什么,有好奇感。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活动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按照顺序填入教材的图中。
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再引导学生分析“电脑上不了网了”探究过程的各步骤:
如果提出的假设是:电脑坏了。而得出的结论是电脑没有坏,假设被否定了,应该怎么办?
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新课
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分析:
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
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
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
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
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八、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以课内外学生实验、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引导为依托实施本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机敏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为师者,这一切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应对此类课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学案:11.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学案:11.4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第四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①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

②安全性,保护人身、保护环境、保护仪器。

③可行性,条件允许,效果明显,操作正确。

④简约性,做到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①明确目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②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③设计装置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④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⑤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只是解答综合实验设计题的一般思考方法。

在解答过程中,应根据实验设计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作出正确的回答。

在解题时,首先要对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弄清是对实验的那一方面进行探究,然后深入分析实验,依据题目中提出的实验假设或自行提出的实验假设,合理运用化学知识,巧妙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现象的客观事实对实验进行探究性验证。

3. 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5)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6)实验注意事项;(7)实验现象的记录及结果处理;(8)问题与讨论。

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顺序装置选择与连接→气密性检查→加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开始实验(按程序)→拆卸仪器→其他处理等。

《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实验设计》教学设计

《实验设计》教学设计实验设计教学设计介绍本文档旨在设计一节关于实验设计的教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设计和评估自己的实验。

研究目标- 理解实验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能够应用实验设计的知识设计和评估实验课程大纲第一节: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的定义和背景-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第二节: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如何控制变量- 示例和练第三节:随机化和样本选择- 随机化的原理和方法- 样本选择的重要性和方法- 示例和练第四节:实验设计的常见错误和如何避免- 实验设计中常见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错误- 示例和案例分析第五节:实验设计的实际应用- 应用实验设计的案例研究-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实践机会- 讨论和分享实验设计经验授课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实验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

- 组织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和讨论。

- 自主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评估实验,提供指导和反馈。

教学评估- 作业和小测验:通过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实验设计项目:评估学生自主设计和评估实验的能力。

参考资料- 曾令霞,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 马尔富斯,实验设计与应用统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以上是《实验设计》教学设计的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提升自己的实验设计水平。

《专题一 第四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加工制造类

《专题一 第四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加工制造类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和掌握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2. 掌握金属腐蚀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3. 了解常见的金属防护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阅读并理解课本中关于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相关内容,包括金属腐蚀的原理、类型、影响因素等。

2. 知识问答:学生需要回答一些关于金属腐蚀与防护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涵盖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防护方法等。

问题的难度适中,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学生需要分析几个常见的金属腐蚀案例,如铁锈蚀、电化学腐蚀等,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其产生原因和防护方法。

4. 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金属腐蚀实验,观察和理解金属腐蚀的过程和现象。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和理解相关教材,确保理解作业内容;2. 回答问题时,请使用完整的句子阐述自己的观点;3. 分析案例时,应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其实际应用价值;4. 实验操作时,请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注意安全。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案例分析的合理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最终分数,同时邀请同学互相评价,共同学习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对金属腐蚀与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2. 根据作业反馈和课堂表现,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探讨,寻找解决办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属腐蚀与防护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同时,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环节,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河南省教师原创2015届新课标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2章+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河南省教师原创2015届新课标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第12章+第4节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测定同温同浓度的 NaCl 和 NaF 溶液的 pH,确定 F、Cl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
返回菜单
化学
(4)H2 还原 CuO 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通氢气, 再停止加热( ) )
(5) 将 CuSO4·5H2O 加入浓硫酸中,蓝色晶体变为白色,
说明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脱水性( 【答案】 (2)× (1)× 高锰酸钾会氧化浓盐酸为氯气
第①个方案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SO2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化学
(3)×
测定 NaF 和 NaCl 的溶液 pH ,能够说明 HF 的酸比
HCl酸弱,但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应利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4)× (5)× 酸的吸水性 若先停止氢气,高温下的铜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 浓硫酸使 CuSO4·5H2O 变成白色粉末,体现浓硫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菜单
化学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ⅲ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因为Cl2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可 利用湿润的 KI淀粉试纸检验有无 Cl2,同时也为后面产生的白 色AgCl沉淀排除Cl2的干扰。②白雾中混有SO2,SO2也可与酸 化的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不能证明白雾中含有HCl。 (2) 要证明现象 ⅱ 中的黄绿色是溶液酸性增强引起的,可以在 原漂粉精滤液中滴加稀H2SO4,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先用惰性气体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再进行有关实验,最后再用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作业(1) 完成教材中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笔记和总结;(2) 完成一份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报告;(3) 针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2. 实践作业(1)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电解质对难溶物溶解度的影响;(2)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难溶物溶解度与电解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图;(3) 每组撰写一份实践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规律。

三、作业要求1. 理论作业需独立完成,确保准确无误;2. 实践作业需团队协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作业应体现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4. 作业完成后,需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作业。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质量、问题回答准确度、实验报告分析深度;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学生互评;3. 评价结果: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对未达标作业进行指导和督促。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与教师进行交流;2. 教师将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3.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作业心得和收获,促进共同进步。

具体作业内容如下:1. 请列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举例说明;2. 请简述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并尝试用该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3. 分组进行实验时,请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数据和结论,并进行分析总结;4. 每组提交一份纸质版实践报告和电子版实验数据给老师检查,需要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以上的作业内容,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问题回答准确度、实验报告分析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甲醛吸收课程设计

甲醛吸收课程设计

甲醛吸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甲醛的基本性质、用途及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甲醛吸收的原理及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甲醛在生活环境中的来源及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甲醛吸收实验。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改进甲醛吸收效果的建议。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甲醛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学生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养成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甲醛污染防控。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醛的基本性质:包括甲醛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常温下的存在形态。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有机物的性质”第二节“醛、酮的性质”。

2. 甲醛的危害及来源:介绍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刺激呼吸道、诱发癌症等;以及甲醛在家庭、学校等场所的常见来源。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环境化学”第一节“室内环境污染”。

3. 甲醛吸收原理及方法:讲解活性炭吸附、化学吸收等甲醛吸收方法,以及其作用机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第三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4. 甲醛吸收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不同吸收剂对甲醛的吸收效果。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第四节“实验设计与评价”。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甲醛的基本性质及危害第二课时:甲醛的来源及吸收原理第三课时:甲醛吸收实验设计与操作第四课时: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讲解甲醛的基本性质、危害及吸收原理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

化学实验评价方案化学实验评价方案是为了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以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化学实验评价方案的基本要点和步骤,以及常见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一、实验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化学实验评价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判断实验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实验条件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可重复,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实验评价还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二、实验评价的基本步骤1. 收集实验数据:实验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测量数据等。

2. 分析实验数据: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可重复性等方面的分析。

3. 评价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实验结果的方法包括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结果、与历史实验数据比较等。

4. 总结和讨论:根据实验评价的结果,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的局限性、不确定性和改进方向。

三、实验评价的常见指标和方法1. 准确性评价:准确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结果的接近程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等。

2. 可重复性评价:可重复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标准偏差和相关系数等。

3. 敏感性评价:敏感性评价是评价实验结果对实验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偏导数和共振结构等。

4.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评价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恒定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实验条件的偏差和变异系数等。

四、实验评价的注意事项1. 实验评价应基于充分的实验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避免主观判断和随意性。

2. 实验评价应考虑实验方法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避免简单地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过程的好坏。

3. 实验评价应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

4. 实验评价应考虑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不应过于绝对地评判实验结果的好坏。

《主题一 第四节 物体的平衡》作业设计方案-中职物理高教版机械建筑类

《主题一 第四节 物体的平衡》作业设计方案-中职物理高教版机械建筑类

《物体的平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的平衡概念,掌握物体平衡的条件,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物理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理解a.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物体的平衡概念的书面测试卷,包括选择、填空和简答题,以检查他们对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b.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总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分享各自对这些现象的解读。

2. 平衡条件实践a.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如钢笔、橡皮擦、小球等,要求他们尝试通过改变支撑点或增加支持物来使这些物体达到平衡。

b. 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不同物体达到平衡时的支撑点和支持物,并尝试总结这些物体达到平衡的一般规律。

c.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关于物体平衡条件的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

3. 综合应用a.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平衡问题,如制作一个可以在不同表面上保持平衡的机器人手杖,或设计一个可以在风中保持平衡的纸飞机。

b. 学生需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记录整个过程,最后以报告形式呈现。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本次作业,不得寻求他人帮助。

2. 质量要求:提交的作业必须符合规范,内容真实、完整,并尽可能地展现个人或小组的创意和思考。

3. 时间安排: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及时提交。

4.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尝试,但需注意安全。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报告的质量和讨论内容,给予相应的成绩。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总体评价,同时选取部分优秀报告进行点评。

小组互评则关注成员间的协作和贡献。

3. 反馈方式:将评价结果以邮件或课堂反馈的形式告知学生,对于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对于不足之处给予建议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反思和改进。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5.观看一部与地球科学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观后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论述明确,注意排版美观。
2.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3.及时反馈学生练习情况,针对错误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环境的形成等。但他们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系统认识尚浅,特别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利用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圈层结构的变化,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课前提供预习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4.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适时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单细胞生物形态、生活习性等基本特征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生命科学观念。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学生需在家中自行准备一些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样本,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形态、颜色、运动方式等基本特征,拍照或绘制简图进行记录。

2. 阅读作业:学生需阅读相关单细胞生物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知识,包括它们的种类、生活环境、作用等。

3. 实验作业:学生需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分裂过程,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思考作业:根据所观察和了解到的单细胞生物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或猜想,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答或验证。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作业需真实记录,确保图片或简图清晰,以便他人阅读。

2. 阅读作业需认真阅读,做好笔记,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实验作业需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注意实验器材的卫生和安全。

4. 思考作业需积极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解答。

5. 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自己的姓名和班级,以便我们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观察作业的评价:根据图片或简图的清晰度、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阅读作业的评价:根据笔记的完整性和理解深度进行评价。

3. 实验作业的评价:根据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4. 思考作业的评价:根据问题的深度和合理性、解答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对于评价结果,我们将及时向学生反馈,指出其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我们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调整和完善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这次《单细胞生物》的作业设计,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且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生物科学的启示和感悟。

《第二单元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细胞的生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细胞的基本概念有深入理解;2. 学生能够掌握细胞结构及其功能;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作业内容:1. 完成细胞的生活相关知识点的笔记整理,要求列出重点概念并解释其含义;2. 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细胞生活”,要求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3. 观看生物课程中关于细胞生活的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问题答案需在视频观看后写出;4. 完成一份细胞生活的模拟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不同题型,用于检测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5. 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其中涉及到的细胞结构或功能,写一篇观察日记。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能够反映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 短文写作要求逻辑清晰,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物;3. 回答问题要求准确把握视频内容,表达清晰;4. 模拟试题应独立完成,确保答案准确无误;5. 观察日记要求真实记录观察过程和感受,发现新问题。

四、作业评价:1. 笔记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细胞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笔记的整理能力;2. 短文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等;3. 回答问题评价:评价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准确性;4. 模拟试题评价:根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成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5. 观察日记评价:评价学生对身边生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力。

五、作业反馈:在提交作业后,学生会收到相应的反馈信息。

反馈将包括对作业的整体评价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请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生活,掌握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

作业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笔记整理、短文写作、视频观看、模拟试题和观察日记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检测学生对细胞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验 研
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常被称为“非实验 设计”。

准实验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一般按现 存班级进行实验,但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某种

程度的控制。现场实验一般属于准实验。

真实验能够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被试具有

同质性,能够系统操纵自变量,严格地控制
无关因素。实验室实验一般属于真实验。
根据实验揭示变量之间质和量的关系的不同,
教 育
斯坦利在1963年把教育实验效度分为内在
实 效度和外在效度。
验 的
内在效度: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
效 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其影响因
度 素有以下8种
1.历史(或同时事件):除了实验标量之

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实验较

长的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化


2.成熟: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
验 4.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第四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课题

选择实验设计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验 研
实验的具体实施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选择和确定实验课题
一 、 实 验 的 准
具有研究价值 具有可行性
提出实验假设 选择实验模式和实验对象 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节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自 变 量 、 因 量变 量 、 无 关 变
自变量
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它是能独 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第二单元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结构。

3.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观察单细胞生物,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定义、种类和结构特点,理解其在生物界的重要性。

2.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科普视频,加深对单细胞生物的认识,并记录下视频中提到的关键信息。

3. 实验操作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培养液、单细胞生物样本等,并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观察与记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如高倍镜、低倍镜等,观察不同种类的单细胞生物。

5.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与步骤、观察结果及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内容,并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理论知识学习要全面、深入,对单细胞生物有全面的认识。

3.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实验室安全规范,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4. 实验观察结果要真实、客观,不能抄袭或捏造数据。

5. 实验报告要清晰、有条理,文字简练,表达准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准确度、完整性、条理性等。

对于优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并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

2. 教师应提供针对本次作业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知识和技能。

3.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给予耐心解答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掌握测量速度的方法,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速度变化的现象,学会描述和分析速度变化的规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探究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运动相关知识,引出速度的概念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展示等方式,讲解速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实验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打点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测量小车在不同路段的运动时间、位移等数据。

4. 数据处理: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工计算,得出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5. 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速度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强调速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结论等部分,并附加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与感悟。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如操作不熟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并寻求改进方法。

《第二单元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细胞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及特征,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种类。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 学生需提前预习《单细胞生物》相关内容,了解单细胞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种类及其生活环境。

2. 观察实验:- 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使用家庭显微镜或学校提供的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 记录观察到的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特征、运动方式和结构特点。

3. 实践活动:-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环境下的单细胞生物(如淡水、海水、土壤等)。

-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环境对单细胞生物的影响。

4. 拓展学习:- 阅读有关单细胞生物进化的材料,了解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

三、作业要求1. 观察实验:学生需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单细胞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记录应包括清晰的描述和必要的插图。

2. 实践活动:实验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实验过程应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应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拓展学习:阅读材料后需有个人见解和感悟,小组讨论后需有小组总结报告。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评。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意见。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作业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及分类;2. 通过实验,观察单细胞生物的生长及生活状态;3. 增强学生对生物实验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主题五 第四节 静电的利用和危害防护》作业设计方案-中职物理高教版电工电子类

《主题五 第四节 静电的利用和危害防护》作业设计方案-中职物理高教版电工电子类

《静电的利用和危害防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1. 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护原理;2. 了解静电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3. 能够正确使用防护静电的方法。

二、作业内容1. 选择一种或几种常见物品(如纸张、塑料、木材等),展示它们的静电特性,说明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纸屑飞扬、油漆喷雾起电等现象,以及用静电除尘器清除尘埃等实例。

2. 收集一些因静电危害导致的事故案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3.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如静电放电破坏微电子设备等。

4. 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防止静电危害的建议,并讨论这些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报告应包括所选物品的静电特性及应用、静电危害案例分析、实验结果及防止静电危害的建议等内容。

2. 报告应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

3. 结合实际生活和专业知识,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4. 按时提交作业报告,并注明所使用的参考资料。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静电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静电利用和危害的认知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标准:作业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等。

3.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对作业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

2.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对静电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静电的基本知识,了解静电的利用和危害,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深入理解静电的利用和危害防护原理;2. 熟练掌握常见静电利用和危害防护的实际应用;3. 了解更多静电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和防护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不同意。甲同学检验出了 Fe2+,可确定 Fe3+一定氧化了 Ag; 乙同学虽然验证了此条件下 NO-3 能氧化 Ag,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 Ag 时,由于没有检验 NO-3 的还原产物,因此不能确定 NO-3 是否氧 化了 Ag[(3)、(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答案:(1)CO2+NH3+NaCl+H2O = NaHCO3↓+NH4Cl (2)①稀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也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②烧瓶和导管中滞留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①关闭酸式滴定管活塞,用手捂热烧瓶,若注射器活塞向 外移动,松手后又回到原来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本节内容在广东高考中考查形式:
选择题型: 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表述题 非选择题型:33题,实验探究题 ①根据部分实验环节,设计出完整的实验
②以科技生产、生活中的新材料为载体, 考查实验评价、误差分析和定量计算等方面 的能力
【答案】(1)a、d、e(2)Ag+Fe3+=Ag++Fe2+
②106×V3-2(2 4V020-mV1)×100%
(4)①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减小实验误差 ②读数前将广口瓶与量筒之间导管中的水转入量筒 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
【小节】
1.解题思路、方法 (1)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 (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解题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