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天法祖”一词看中国传统思想

合集下载

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中国的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而民族精神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的文化精神,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社会习惯和精神品质,而在中国文化中,民族精神似乎无处不在。

本文将以这个主题为核心,展开对中国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探讨。

一、敬祖思源先人云:凡事须以先辈为尊。

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思源精神。

中国人一直都重视家族和宗族的血脉关系,故而祖先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扫墓已经成为寒暑假期间民间传统活动之一,表达着人们对于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从祭祖的形式和内容中也能够看出中国文化中“孝道”的影响,即子女对亲人的孝顺,这是传承了千年的中国优秀道德传统。

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中庸之道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在生活中做到“中庸”,即避免过分和怠慢,使其可以平衡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展现出适度、稳健、节制与平衡。

这种信仰与生活准则不仅指导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思想与道德观念,也指引着当今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

事实上,中庸之道正是中国文化中“和谐哲学”的更深一层含义。

三、崇尚忍耐“忍”者,即有所忍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忍耐美德的高度评价。

忍耐是一种心理素质,这种素质在刺激和压力持续不断的今天显得尤为宝贵。

在中国文化中,忍耐不仅代表着对待自己的态度,也体现着对待他人的关怀。

古人有云,忍辱负重不争不抢,方能安然处世。

中国民间的许多习惯和故事都在强调忍耐的重要性,这一点值得今天的人们深入思考。

四、尊敬自然自然是创造万物的源头,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尊敬自然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矾石、葛根、草木等自然物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食品、织物三大领域,有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美誉。

在个人行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对于自然、动植物的尊重,比如说:“觅踪赏物,拾遗补缺”,都是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

论中国传统宗教(上)

论中国传统宗教(上)
宗教 形 式 多样 , 史 久远 。“ 天 法祖 ” 天神 崇拜 和 祖 先 崇拜 是 中 国传 统 宗法 性 宗教 的 核 心 。道 教 和 民 间 宗教 是 历 敬 的
中国 自己创 立 的作 为社 会 形 态的 教 派 宗教 。 中 国传 统 宗 教在 长期 的 历 史发 展 中形成 了多神 崇 拜 及 其 互 融 、 宗教 信 仰 的政 治化 、 世 情 怀 和 天 ( ) 入 神 合德 等诸 多特 点 , 这 些 特 点 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重 社 会 人 生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重 天 人 合 而

般说来 , 在 中 国本 土而 产 生并 发 生 影 响 的 将

是 从原 始社会 鬼魂 崇拜 发展 而来 的 。
具 有信仰 对象 、 信仰 主体 、 信仰 教 义 、 仰 目的 以及 信

中国原始 氏族 公社 的人 们 , 与 自身 生存 密 切 把 相 关 的 日月 星辰 、 山川 河 海 与 风雨 、 地 等 自然 现 土 象, 当作 崇拜 的对 象 。这是 出于 人类 对 大 自然 的依 赖 与畏惧 , 自然 界异 己力量 完 全 处 于屈 服 状态 下 对
中国传统 宗教 是极 其 庞 杂 的 。就 其 历史 而 言 , 国 中 传 统宗 教 是极 其 久 远 且 是绵 延 不 断 的 。它 在 长 期
识 。 自然 崇 拜 是 在 原 始 人 从 自然 界 分 化 出来 的过 程 中同时产 生的一 种最早 的原 始宗 教崇拜 形式 。 在 我 国古 代 文 献 中 , 日月 星联 在 一 起 , 为 崇 成 拜 对象 。《 尚书 ・ 典 》 , “ 尧 说 舜 肆类 于 上帝 , 于六 裎

的 思 维 方 式 以及 深层 的 民族 心 理 结 构 都 产 生 了重 大而 又 深 远 的 影 响 。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物、敬人是作人的态度
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人。

树木花草,动物蝼蚁也要尊重它们。

以及小鬼禇神也要敬畏他们。

人生在世,应该要有所敬畏。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

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

”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能避祸趋福。

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

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面对法律、道德、人民、舆论等方面时,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战战兢兢的畏惧心,才不至于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所“捆绑”,才能有一颗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无视道德、党纪国法。

而且个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相互尊敬是应该的了。

道教的文化知识

道教的文化知识

道教的文化知识“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现在很多人,一听说道教就误以为是给别人算算命、看看风水、拜拜神仙用的,然而孰不知真正的道教文化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齐同慈爱、抱朴守真等理念不仅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有着深远影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者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二、敬天法祖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

古中国的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

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祖日,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三、天道承负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四、返璞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

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五、为人如水水具有最高的善行,“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人“敬天、信神、惧鬼”完全是迷信吗

古人“敬天、信神、惧鬼”完全是迷信吗

古人“敬天、信神、惧鬼”完全是迷信吗(作者:河南省唐河县刘军义)现在人们提到“上天、神仙、鬼”,都认为是迷信的产物,并觉得这些都是旧时代的思想糟粕,很多标榜崇尚科学的人对这些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事实上,我认为“敬天、信神、惧鬼”的思想并非完全是迷信,它含有信仰的成分,迷信和信仰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信仰对人们自我的约束,对尊重公共道德、提高个人修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下文试简谈之。

一、敬天。

中国人是敬天的,虽然在神话小说中“天”多指玉皇大帝,但从普遍意义而言,“天”并非专指玉皇大帝,而是人们心目中一种不敢抗拒、应当听命的一种泛指的对象:它可指父母、可指上级、还可指心中想象的、比自己强大的、可保护自己的力量,比如一个人对长者不尊、对父母不敬、或啥都不怕,我们就说这个人“无法无天”,此时的“天”我想并非一定指玉帝,更不是指天空了;还有人们在受到惊吓后常说“我的天哪”也是如此。

正是由于“天”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并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所以人们对天是非常敬畏的:干了坏事,常常怕遭天的报应;为了对得起上天,坚持自己多做好事,以求上天对自己有好的回报等等,这都是敬天思想对人们产生的积极作用。

看看现代人,“天”是不信了,头顶上也没有可惧怕的力量了,骂父母、干坏事、......啥都敢干,你想人啥都不怕是好现象吗?二、信神。

“神”的原型,一些是前代的功高德厚的人,被人们供奉为人神;另一些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而创造出的物神,如土地爷、谷神等。

信神也并非完全迷信:对人神的崇拜,往往带有歌功颂德的意向,间接地对人类起到德育的作用,不仅不是迷信,反而还有教化的作用;对物神的崇拜,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人性化的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动土要敬土地神等,这种含有敬畏的心理,从积极意义上讲,起到了保护大自然的作用。

现代人倒好,啥也不信了,道德高尚的“人神”没有了,“物神”更是如同草芥,那就完全可以不顾道德的约束和良心的谴责,为所欲为地、大胆地去干破坏大自然、危害人类的事了,可以贪得无厌地尽情地掠夺自然资源了,这也并非是一种好现象吧!三、惧鬼。

孔子语录及解释简短

孔子语录及解释简短

孔子语录及解释简短孔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孔子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语录不仅广泛流传,而且常常被拿来作为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以下是七个典型的案例来解释孔子的语录:1.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这是孔子所言:“有志者事竟成”。

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和决心,你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句语录中的“破釜沉舟”意思是断绝后路,表示做事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告诫人们,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行为。

不要做出让自己感到不快的行为,也不要给别人带来痛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是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当你与别人交往和学习的时候,一定会碰到各种不同的人和想法。

孔子的意思是说:包容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少挑毛病,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不断成长。

4. “不学请教,耳顺则明,不耳顺则聋。

”这是孔子所言:“不学请教,耳顺则明,不耳顺则聋”。

孔子告诉我们,只有谦虚地去学习别人的知识,注重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如果你不愿意去听别人的建议,你就会被自己的盲点所限制。

5.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多读书籍。

”这是孔子所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多读书籍”。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在工作之余,多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知识。

对于那些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来说,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是非常关键的。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在激愤和思考中,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实现最好的目标。

产生情感和思考才能使思想进步,懒散和无为则会导致止步不前。

7.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是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他提醒学生要有勇气和韧性,因为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一个士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持久力,在道路上就无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念,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作者:许倬云来源:《月读》2015年第04期中国的文字系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不能断言。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偶见一些符号,可能即是当时的文字。

至少大汶口文化的一些陶文,例如日、火、山形的合文,虽然相当抽象,但已具造字的原理。

而且这些陶文在不同地点出土的陶器上出现,表示其似乎已经约定俗成。

可是,这些陶文都只是偶然一见,此外并没有成为文句的文字。

四川的巴文化,青铜器上常出现几个符号,有的如手掌形,有的如心形,但是也只是个别的符号,不能成为文句。

也许远古已有文字,却因书写工具朽腐,遂不能留下篇章,以供后人从中窥知古人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字已确切可读的,则是商代的占卜文字及青铜器上的铭刻文字。

前者笔画较简,后者较繁,但二者之间,仍有互通的造字与组句的原则。

为此,卜辞是简体,金文是繁体。

卜辞与金文,因其文句简短而且限于祭祀或礼仪之用,从中纳绎,也不过是对于祖先的礼敬及对于自然力(例如天、山、河、风)的敬畏。

古人大约只有神祇信仰与祖先崇拜,简约言之,即是敬天与法祖两类。

但是二者不是互斥的,在各个族群里却也可能各有所偏;例如,红山文化可能是敬天的文化,而商文化则是法祖的文化。

合而为之,敬天法祖的观念,自远古起即是中国思想的重要成分。

在祖先之前执掌礼仪是祝卜,在神祇之前专司通灵的人物是巫觋,这两类人物,都因其神圣的任务,既是专业的知识保存者,也是能作抽象思考的学者,他们即是后世思想家的前驱。

可作为探索古代思想的典范,至少有《尚书》《诗经》《易经》《仪礼》《礼记》及《春秋经传诸种经典,凡此都是北方文化的产品。

在江汉地区,《楚辞》之中也保存了不少南方的信仰与思想方式。

至于古代思想家的系派,则以孔子、孟子、荀子一系列的儒家为北方主流,以老子、庄子、杨朱代表南方的系统,而又有衍生于儒家的法家、接近于自然的阴阳家、出于儒家而又反对儒家的墨家及专论逻辑的名家。

南北交融,遂整合为中国思想体系,则当在秦汉以后了。

拜天地敬祖先的说法

拜天地敬祖先的说法

拜天地敬祖先的说法
"拜天地敬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仪式和信仰表达。

这一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或重要的节日、祭祀活动中举行。

在这个
仪式中,人们会先向天地神明行拜,以表示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然后再向祖先行拜,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

拜天地的仪式源自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儒家思想,体现了中
国人对自然界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这一仪式中,人们会面
向天空和大地,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也向祖先祈
求祖辈的保佑和庇护。

从宗教和哲学角度来看,拜天地敬祖先的仪式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人与祖先之间的紧密联
系和相互依存。

这种信仰和仪式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文化传承和家族传统的一部分。

此外,拜天地敬祖先的仪式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和传统的重视,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和凝聚力。

通过这一仪式,人们不仅向祖先
表达了敬意,也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加深了家族的凝
聚力。

总的来说,拜天地敬祖先的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对自然、祖先和家族的尊敬和感恩之情,也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内涵。

这一仪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老祖宗十大规矩

中国老祖宗十大规矩

中国老祖宗十大规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老祖宗十大规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尊重老人、敬爱师长、注重家风的文化传承,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下面将围绕这十条规矩,深入探讨其内在含义和价值。

1、敬天:敬天是中国老祖宗所奉行的崇拜天地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源于先民时代对宇宙万物的震撼和对天地自然的崇敬,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实质。

它强调人应当敬畏自然力量,尊重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天命,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信仰,也是国家文化的核心。

2、尊祖:尊祖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重视祖先文化,强调从祖宗先辈传承下来的好习惯、优良品质和精神遗产,这些都是子孙后代要发扬光大的。

因此,讲究尊祖是中国社会的普遍传统。

3、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父母是唯一的亲人,尊敬、孝敬和关爱他们是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的必要前提。

传统上,孝敬父母大多体现在孩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和照料年迈的父母,这也符合人类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4、讲诚信:诚信是一种能力或者意志力的体现,是一种道德品质,同时还是一种生存策略。

中国自古就非常侧重于诚信文化,传统上,德才兼备地成才可以,诚实守信的品德更可以开拓前途,使人的人生更有意义。

5、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我国古代子弟学习之道的重要原则,表明了人们对师长的尊重和对知识的尊重。

尊师重教的目的是保持和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尊重和感恩之情,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6、谦让有礼:谦让有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一种心态和态度,也是一种文化情感。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们需要有气度,有容忍的美德,这是一种尊重他人,并注重个人人格、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交方式。

7、敬长守序:敬长守序是中国传统文化十大规矩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承。

尊敬和顺从长辈,尊重秩序和规律,使社会和谐有序,这是传统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的核心。

敬天法祖 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敬天法祖 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敬天法祖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敬天法祖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尊崇天地、敬仰先人的传统礼仪和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们通过敬奉天地、祭祀祖先来表达对自然界和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敬天法祖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中历史悠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敬天法祖的含义、历史渊源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三个主要部分来展开对敬天法祖的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敬天法祖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敬天法祖的含义、历史渊源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敬天法祖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对敬天法祖的思考和展望。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思考敬天法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敬天法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敬天法祖的概念解释、历史渊源和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进行探讨,以凝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通过对敬天法祖的重要性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敬天法祖的价值观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自我认知。

最终,对敬天法祖的思考将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在当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2.正文2.1 敬天法祖的含义敬天法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了对天地万物的崇敬和尊重,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敬天即是对自然界中高于人类的力量、规律和秩序的尊重和顺应,是一种对宇宙的虔诚敬畏之情。

而敬祖则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尊重,认为祖先是抚育和引领后代的典范,应当铭记在心,传承下去。

敬天法祖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和精神支柱。

《礼仪文化》第一集的好词佳句

《礼仪文化》第一集的好词佳句

《礼仪文化》第一集的好词佳句
摘要:
I.引言
- 介绍《礼仪文化》第一集的主题和内容概括
II.好词佳句
- 列举第一集中出现的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III.分析
- 解释这些好词佳句的意义和用法
IV.总结
- 概括这些好词佳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正文:
《礼仪文化》第一集主要介绍了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仪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

在第一集中,出现了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1.“礼仪之邦”: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中国,强调了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尊重礼仪、讲究规矩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2.“敬天法祖”:这个词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敬。

在中国古代,敬天法祖是礼仪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天地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3.“三叩九拜”:这是一个描述古代礼仪的词语,表示对长辈、上级或神
明的尊敬。

三叩九拜的仪式繁琐,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礼仪的严谨和尊重。

4.“礼尚往来”:这是一个描述礼仪原则的词语,意味着礼仪应该是对等的、相互的。

在人际交往中,礼尚往来体现了公平、尊重和友好。

5.“以礼服人”:这是一个描述礼仪作用的词语,意味着礼仪可以使人信服、感化人心。

以礼服人体现了礼仪的威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礼仪文化》第一集中出现的好词佳句,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礼仪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礼仪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国书法艺术根植于“敬天法祖”文化土壤

中国书法艺术根植于“敬天法祖”文化土壤

2023/05 No.255艺术需要文化的滋养。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1]。

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书法艺术创作,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书法家拓展创作思路、推出优秀作品、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需要[2]。

“敬天法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文明是一个以“敬天法祖”为信仰的文明。

中国人每年都要在清明祭祀自己的祖先,政府要举行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公祭。

这个传统不因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而消失,这种现象就是敬天法祖信仰的仪式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说:“古之有言:‘观天之象,究天之极,行天之道,谓之敬天;安祖于土,守祖于陵,习祖于慧,谓之法祖。

’” 通俗地说,“敬天”是指尊重自然、学习自然;“法祖”是指学习先人智慧,遵循社会习惯[3]。

社会习惯是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人的行为边界和人获取生存资源的最优方式,是先人生存智慧的结晶。

在一个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运行规律的世界上,“敬天法祖”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所以说,在进化论意义上,“敬天法祖”不仅不是陈腐不堪、愚昧无知的,而且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4]。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同样折射出“敬天法祖”的思想光芒。

一、“师法自然”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艺术标准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源于对自然界的模象。

《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孔安国在《尚书》序里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也是以描画自然客观世界为主[5]。

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道承负,返璞归真,我命在我,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道承负,返璞归真,我命在我,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道承负,返璞归真,我命在我,道法自然!为何信奉道教我们为何要信奉道教,他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自崇道以来,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信奉道教”?我浅浅一笑答:“和你吃饭是一样的,不可或缺,但我吸收的是精神食粮”。

修身养性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少私则宽。

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阐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故学道只在安心,道心如目也,若纤尘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乱,心若不定,即纸窗之微,为人扯破必生怒忿。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修身养性是锁心猿擒意马,行走坐卧真常;修身养性是戒骄戒躁,处事荣辱不惊;修身养性是放下私心杂念,超脱欲望的牢笼,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修身养性是把一切不合理的去掉,身心清静智慧生,得之泰然,失之淡然,自然而行。

日月在天垂大象,成就万物演世伦。

留心堪破造化理,道不虚行只在心。

道教的魅力中国根,在道教。

无上道统,甚深微妙,传人中龙凤,正一全真,英才辈出。

十道九医,汇内外丹法于一身,济世度人,指点迷津,为后人觉悟之梯航。

名山大川,皆为洞天福地,遍布仙踪道迹。

宫观建筑,气宇轩昂,与风水相合,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易水秀其姿。

巧夺天工之造化,浑然似一体而成形。

仙乐妙音,悠扬缥缈而不失庄严,声声流露着清静恬淡之意境。

以武入道,慧剑斩尘念,柔克刚,静制动,阴阳相济谓之道。

不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是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还是未就丹砂愧葛洪的李白...都受道风的影响。

寻觅仙踪,古至黄老,又到张王。

观天师真人,高道大德,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中国古代吉礼叙说

中国古代吉礼叙说

中国古代吉礼叙说作者:常会营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2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其中,祀反映在古代礼仪制度上,即为吉礼。

『吉』取事神致福之意。

古时祭祀种类繁多,包括天地先祖、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社稷宗庙等,大体可归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吉礼作为『五礼』之首,有着浓厚的报本反始、敬天法祖、崇德报功的文化意味。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义之邦,礼乐并行,相须为用。

礼乐的根本在于营造一种秩序井然、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得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故孔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礼与古代祭祀致敬鬼神密切相关。

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礼是后来的字,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中,古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事谓祀之、祭之、享之,即国家通过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来祈求佑护、驱祸致福。

吉礼的分类根据祭祀等级来划分,古代祭祀可以分为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

具体而言,如果按国家社会成员等级划分,则有天子祭祀、诸侯祭祀和士庶祭祀;而在现代社会,祭祀类型则应包括国家祭祀、城市祭祀、乡村祭祀。

由此来看,国家祭祀应与民间祭祀相对,与今之城市祭祀、乡村祭祀相对,是一个国家政府所规定并举行的国家性祭祀礼制及祭祀行为。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

”即天子可以祭祀天神地祇,祭祀四方神,祭祀名山大川,祭祀五祀。

而何为五祀?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首先,祭祀五行之神。

《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云,五祀要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

他们皆是古代贤能,是治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卓越功勋者,所以要祭祀他们。

儒学教化场所的建立

儒学教化场所的建立

儒学教化场所的建立最近一段时间,在云深书院创办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在思想上、内容和形式上,有必要理清的问题,且提出粗浅的看法,欢迎大家指教。

一、儒学教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儒学教化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敬天法祖,礼乐教化”。

(1)“敬天”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

所谓“天”,代表着自然界的法则,“天”无时不在,你看不见摸不着。

天不是神仙。

何为敬天,按天道行事则为敬。

何为“天道”,“天道不言,四时行而万物生”,“天道至诚无息”,“天道至公无私”。

天道只有在你违反它时,受到“天道”的惩罚,才会感觉到天道的存在;比如在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你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水稻,或在水田种麦子,或是错过了季节不播种,你会颗粒无收,会饥火烧肠,会造成极大的社会灾难;因此,无论你是君臣还是平民,你的权力有多大,首先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

过去皇帝自称天子,王朝称为天朝,有一部分君权神授、愚民的含义,但其主要思想还是约束君主,要承担责任,不能逆天命。

在原始的氏族社会,有贤能者被推为首领,他们要担负部落的生产、生活、军事、教化的管理责任,象轩辕黄帝,他每到一个地方,一年成行,二年成市,他取得大家信任的主要因素,应该首先是他按照自然的法则搞好生产,按照中共十七大词汇来表达,即首先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祖先曾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道统的国家”,我们还能理解这句话的千钧之力吗?(2)“法祖”的意义不下于“敬天”。

人类文明的成果主要靠继承,在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下,个人企图自创出来的文明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反而会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与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酿成了一场空前浩劫,便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无法忘记的大的失败。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主要主张也是“法祖”,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儒家学说并非开宗立派,而是一以贯之。

翻开世界历史,圣贤都是产生于二千年前,那时建立起的人生观、价值体系达到的高度,至今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圣贤在后来人类的历史中没有再产生,将来大概也不会产生。

敬天法祖观念的演进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之影响

敬天法祖观念的演进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之影响

敬天法祖观念的演进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之影响内容提要:敬天法祖的观念起源很早,但初期并未与政治扯上关系,到了商代方被用于政治当中。

而周代则是这一观念的成型期,这与宗法观念的建立是分不开的;汉代为这一观念的集大成期,这与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推动作用有关。

敬天法祖观念被运用到政治上可从敬天和法祖两方面展开论述,并且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关键词:敬天法祖;君权神授;宗法敬天法祖,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毋宁说是一种政治观念。

前辈学者对此多有论述,但都零零散散,未成体系。

要想明了敬天法祖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对其演进过程是不应忽略的。

故笔者不揣简陋,对敬天法祖观念的演进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敬天法祖观念的演进敬天法祖的观念起源很早。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里就说:“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一开始就与天相关。

”[1]但远古时期对天地祖先的崇拜,多是建立在对未知世界的神秘感的基础上,可以看成是一种自然崇拜。

如《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

”不过,这一时期,人们对上天的崇拜,已经可以通过某种仪式去表达了,现代能看到的上古的墓葬中,已经有祭祀天地的玉琮出现。

张光直就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手段或者法器。

”上古时期,沟通天人的事都是由巫来完成的,按照《说文》的说法:“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可知,上古的巫多是女子,而且是靠歌舞来娱神。

但上古时期的这种尊敬上天、祭祀鬼神的仪式基本未与政治有所联系,敬天法祖观念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所区别。

笔者试分述之关于敬天的观念。

敬天观念发展之后,用于中国传统政治之中,分为两类其一,君权天授。

前已言之,君权天授观念被董仲舒系统化。

但实际上这个观念起源很早。

《周易程氏传·革卦》:“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故易世谓之革命。

”由此可知,在古人看来,君王之权由上天赋予,如果改朝换代,也由上天操纵。

敬的含义与哲理

敬的含义与哲理

敬的含义与哲理
敬的含义与哲理
一、敬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敬有“敬死”、“敬天”、“敬神”、“敬老”、“敬物”等,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1、敬天:敬天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尊重天地的精神,表示对自然的尊重,是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2、敬神:敬神是对先祖与神明的尊敬,这是从古至今的一种传统。

对神的敬畏、对神的恭敬,是人类表达对上帝的一种形式。

3、敬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心态,表示尊重长辈的态度,是尊重年长者的一种文化传统。

4、敬物:敬物是对物品把关的心态,是一种认可自然客观存在和贡献的一种心态。

二、敬的哲理
1、敬尊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体现人们的感情、善良和理性的一种关系。

2、敬重责任:尊重自己的责任,承担责任,才能做出最终贡献,最终达到人生的目标。

3、敬畏责任: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要反思自身的责任,有意识地去尊重未来所造成的影响,不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的行为。

4、敬重法律:社会发展是一种法治社会,敬重法律,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如此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敬的含义与哲理,是我们古老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仍旧被追摸并被广泛传播。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滋润,对待世间一切以尊重为原则,做到心态端正、与人为善。

谈《诗经》中的敬天思想

谈《诗经》中的敬天思想

谈《诗经》中的敬天思想谈《诗经》中的敬天思想(上)由紫实 ? 2013-03-26 22:41文/静远sj.jpg (55.35 KiB) 被浏览 654 次《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在当时承担着礼仪和教化的功能。

从古以来,儒家经典所载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无不以敬天为本,讲敬天、事天、畏天、法天。

《诗经》中明确表明了中国古人对“上天”“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是上帝赐给人们的最大福祉和盼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兼有杂言,在语言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既有声韵上的美感,又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在艺术上重意境、重含蓄,追求对称、平衡、和谐的风格,有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多次写到天、帝、天命,认为上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惟德是辅”, 赏善罚恶,掌握社会正义、人间善恶的评判依据,是周代世人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最高标尺。

诗中有许多关于对上天的赞美、感恩、祈福、敬畏之祷等,展示出周人的信仰和天人合一的人文观。

儒家重视教化,借助诗书礼乐等形象化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

由于《诗经》诗乐合一,便于记诵流传,因此在当时话语权中居重要地位,以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可教也”。

《左传》说:“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

周人以敬天为本,“推天道以明人事”、“法天即所以事天也”。

《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意思是上帝威明的监察天下,掌控四方,保佑人民的安定。

天意要保民,敬天保民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想,“求民之莫”就需爱民。

接下来说:“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意思是“上帝郑重告诉文王:我思如此之美德:不放纵于声色犬马,不滥用刑罚。

不知之事勿轻言,要顺从上帝的法则。

”敬天的道德实践即“顺帝之则”,一切行为以天意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如在中国古代,丧事之后有放鞭炮的习俗,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已经不可考证,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放过鞭炮之后,屋子内外会积落许多灰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鞭炮过后打扫卫生,这就是从卫生安全的角度来审视鞭炮的作用,同时,鞭炮内含有大量的硫,也会起到消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丧事是让人悲痛的一个仪式,如果仪式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布置,那么人们可以在忙碌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伤痛,体力劳动也会起到缓解、释压的作用,当一切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从心里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自己已经为故去之人做了应尽之事,从而可以更好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法祖”这一行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出来的行为,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做了许多其他类似的行为,但是先民发现,如此进行丧葬仪式会比其他仪式更加得到心理安慰,同时在身体健康方面也会较其他仪式更好,先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认为这种意识得到了“天”的认可,所以就以这种仪式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延续。当然,也有可能是古代的一些圣贤大哲们理解了真正的科学内涵,但是在讲授观念上的仪式性行为,会比讲授科学知识的原理及应用方法更能深入人心、更能贯彻落实,所以就使用了这种“愚民”的方式来让人民生活的更加便捷与和谐。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种起源开端,“法祖”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唯心的表现,它是先民们经验知识的结晶,它是中华传统文明中精神和文化纽带,更是让中华民族更好的生活并延续的助力。
锻炼精神力有许多种方法,如上座部佛教的冥想、大众部佛教的参禅、道教的内金丹、灵修会的催眠等等,这里要和上文通灵的办法区别开来,因为这里几乎不借助外物的助力,全部凭借自己内在的突破来战胜自己。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案例,在测试者身旁放置一盆烧红的煤炭,让测试者感受到温度的上升,然后蒙上测试者的双眼,通过语言暗示与声音的仿造,让测试者相信已经夹起了一块烧红的煤炭,并在逐渐接近自己的皮肤。在这时猛然拿起一块冰块贴在测试者胳膊的皮肤上,这时会发现,测试者的胳膊已经被冰块灼伤了。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测试者通过自身精神的力量(虽然会有外界的语言、声音暗示,但是使自己皮肤温度上升的,还是测试者本人)使自己的身体达到了一个现实中其他人无法达到的状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在应急状态下发挥出身体的潜能等等,只不过使用精神力量或者被现实机能压抑住的潜力,会使身体机能受到一部分的损害,也是就是身体为什么会要压抑人的一部分能力的原因,如果能力滥用,则会导致内脏负荷过大而崩碎的危险。
关于“天”的存在位置,在维度学说的发展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生活在三维的空间内,并对一维空间的点和二维空间的线都可以看见并使之改变。然而一维空间内的某一点是无法预知二维空间的线是存在于何时何地的,只有当二维空间的线穿过一维空间内的该点的时候,一维空间的点才能看见二维空间的线,而二维空间的线却是始终可以看见一维空间的点。同理,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也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只有到三维空间的物穿过二维空间的线的时候,二维空间内物才会看到我们的存在。基于这一现实,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仙界”的存在即为比我们三维空间更高的四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我们平时是不能观测和感受到其存在的现实性,但是当“仙界”中某物达到特定的触发条件即穿过低维存在的空间的时候,低维空间内物即可看到并感受到高维空间物的存在。这便是现代科学研究对“天”的又一种新的认识。
三、“祖”的内涵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祖”即是指先人,而在“敬天法祖”一词中已然加进了先人所为之事的内涵。“法”即为效仿之意,而后从效仿、仿照发展成为了必须按照这一规范来行事的规定,这也就填补了“敬天”中只有观念而没有规范的缺陷。出现这一规范性的指导总则,是既有先进性又有落后性的,先进性在于,规范更有益于传播和落实;落后性在于,观念被束缚在了一套狭小的范围之中。
(三)“天”与精神力
“天”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与精神,而这一大的整体是由我们每一个小的个体构成的,每一个人的精神,便都是一个小的宇宙。现代自然科学在研究精神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脑电波,科学家们认为脑电波就是可以表现出意识和灵魂的最佳载体,部分研究人员还认为人的精神力量的意念在神游、静坐、濒死状态下还可以飞出体外,在人死后小宇宙的精神力会回归于“天”,重新与大整体融为一体。
(二)“天”的存在位置
伴随着“天”实体化、人格化的过程中,“天”的“无处在而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中不有”这一特性也在不断的演化。在一些游仙文化的著作中,“天”在现实中是有着存在的位置的,是一些神仙家“羽化飞升”的目的地所在。目前一些游仙文化的探索者认为“天”是在大气层外一层高频率运转的空间,这种运行方式是有异于目前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法则的,只有在精神力的频率和“天”的频率一致的时候才可以进入,而这一频率只有人的灵魂才可以适应,所以在“飞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必须舍弃肉身,升仙后遗留“仙蜕”于人间,这也便很好地解释了一些神仙家“死后成仙”的传说。在游仙文化著作中,还有一种“渡劫”的现象,即神仙家在“飞升”时,由于违背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必然会遭到“天”的反对与制裁,“天”会降下种种异常天象来阻止人的“飞升”。现代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诸如飓风、雷暴等异常天象的时候,“天”的运转频率会有所改变,这样更有利于神仙家们的“飞升”,所以神仙家愿意选择等待这类气象特征的出现,后世由于见到而又不明所以,便附会于“渡劫”。持这一观点的探索者也是认为“天”是没有人格特征的,仅仅只是一种自然力量。
从“敬天法祖”一词看中国传统思想
-------二道河龙王
一、“敬天法祖”一词的渊源
敬天法祖是中华传统思想的概括,首次出现在《明史》卷四十八中。但是其思想在周礼中就已经有过体现。本文旨在探寻“敬天法祖”一词的深度根源,并寻求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天”的内涵
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并不是一个神一样的实体,而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无处在而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中不有的一股力量。这相对于后世的佛、道、上帝等具体化的精神代表是既有先进性、又有落后性的。其先进性在于,其虚化的天可以摆脱教条的束缚,更加接近真理和自然的去考证灵魂并教化民众;而其落后性在于,并不能够像具体的宗教那样流传并延续,其约束力也不如具体宗教。
万物有灵又称泛灵论,是一种原始的观点,也是许多宗教的前身,它不仅相信人是“天”这一精神的一部分,更推及诸如山川、雷电、鸟兽、花木、工具、器官、鬼神等一切事物,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可以让人类更好的尊重大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不仅动物有灵,植物也有灵,所以便不存在吃荤吃素的争论;工具有灵,可以让我们珍惜使用;日月有灵,可以让我们尊重四时,顺应天时开展活动;天象有灵,可以让我们躲避灾害……这一切都是“天”这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灵的一部分,万物聚集化而唯一,即是天道。“天”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事物,人也是万事万物之一,所以才会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众生平等、众物也平等,这显然是一种绝佳的信仰与理念,然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的观点显然限制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补发,所以在后来仅仅崇拜本部族的图腾事物的拜物教(即单一的图腾崇拜)产生了。
关于精神力是否需要依托于人脑,现在研究者们还有很大的争议。在上文提到的神游、濒死等灵魂出窍的现象,都是精神力独立存在的佐证,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灵魂出窍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长时间魂魄不归,那么则会有消散的危险。在人死后,人的精神力会独立的存在一段时间,但却不是永久的,时间的长短依据念力的大小而决定的,念力大的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即高僧大德的常年修持得到的念力和死时怨念的堆积而形成的煞气。这两类念力都会较一般人强大,死后精神力也会长久不消散。还有一些宗教观点认为,在精神力消散之前必须要夺舍或者转世才能使自己的意识永存,而非回归“天”这一大整体中。
不过在一些坚持“天”本无形无相的观点的人们的传播下,还会有一些非宗教的发展方向,比如一些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眼中,绝对的真理与法则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不同文化主导下的人群对其的理解和贯彻存在差异,无论哪一类神仙体系,其终极形态依旧是绝对精神的具体化,而多神宗教的体系内,绝对精神是一切力量的总体。有不少宗教内人士也认可这一理论,认为“道本无名,强之名以为道;神本无相,借假相以修真”,如果在修持过程中出现了神佛菩萨,那么不是大道已成,而是堕入业障魔相,因为真正成佛觉悟是没有相的。回到“天”的概念中来,“天”只是一种精神、一种隐性的力量,我们可以接近甚至达到这其中某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可塑造其形象,这也是不少宗教不允许信徒偶像崇拜的原因。
(四)“天”与万物有灵
西方大哲柏拉图认为“知识与生俱来,学习是对已有知识的某种回忆”“人们感受到的知识,仅仅是永恒知识的某种不完美的副本”。这一观点和中国传统“天”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天”的观点也认为人这一个体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小的映像,人的身心之中自有一套小宇宙。“天”是绝对的精神、绝对的真理,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是在对“天”的理解和探索。在这一理解和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载体,即是宗教和哲学思辨。笛卡尔的内省即是发掘精神力的探索;洛克的白板论也和中国“天”的观点中“人性本无、善恶无别、佛魔皆可成道”相类似,目标都是绝对精神的大智慧、大顿悟、大觉醒,也就是获得全部的知识和真理。
我们会在一些武侠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人受伤后盘腿坐下,不一会儿伤势即可痊愈,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并非不会出现。如果在静坐过程中真的能够做到深层次的入定,大脑电波进入β波段,此时对外的感觉几乎完全消失,就算他人用武器击打身体也不会有任何感觉,这就是打坐疗伤需要有人“护法”的原因。在对外感觉完全消失的同时,身体内在各项机能却在高速的运转当中,身体受损的部分的自我修复机能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力的作用下,可以使恢复达到极限。不过这样的自我修复也是有一定危险的,人类的这项功能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人类要时刻提防野兽的袭扰,不能随便进入深度睡眠,甚至β波段的入定。浅层的睡眠也可以恢复体力和修复伤势,但是效果却大不如入定。入定还有一个危险叫做“走火入魔”,即在冥想中遭人搅扰,或是冥想中想定不正确,使醒来后精神萎靡,甚至精神分裂的一种现象,现代人在修习气功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