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6

合集下载

2009年CT技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年CT技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年CT技师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1CT的发明者是:A. CormackB. AmbroseC. HounsfieldD. LedleyE.Roentgen2第一台CT扫描机研制成功的时间是:A.1971年9月B.1971年10月C.1972年4月D.1974年11月E. 1979年8月3CT扫描使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病人接受X线量少B.密度分辨率高C.空间分辨率高D.显示的范围大E.可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图像4CT扫描的优点不包括:A.真正的断面图像B.密度分辨率高C.可作定量分析D.极限分辨率高E.图像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5关于CT机的工作原理,错误的叙述是:A.利用窄束X线穿透被检部位B.X线穿透被检部位时,其强度呈负指数关系衰减C.透过被检体的X线被探测器接收直接成像D.A/D转换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E.计算机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再重建图像6CT设备硬件的基本结构不包括:A.扫描机架系统B.扫描检查床C.X线及数据收集系统D.计算机及阵列处理机E.自动洗片机7扫描时,探测器不动,只有球管旋转的CT机属于:A.第一代CT机B.第二代CT机C.第三代CT机D.第四代CT机E.第五代CT机8关于CT机的主要的技术性能指标,正确的叙述是:A.重建的矩阵越大,所需的重建时间越短B.CT机扫描机架孔径越小越好C.硬磁盘容量大小决定着对图像数据的存储量D.探测器的数目越多,扫描时间越长E.X线球管的热容量越小越好9CT机房的设计与布局不必考虑的要求是:A.能充分发挥CT机各部件的功能B.使日常工作便于进行C.选择避风向阳的房间D.充分利用有效的空间E.射线的严格防护10CT机房和计算机房的适宜温度为:A.15℃~25℃B.16℃~22℃C.18℃~22℃D.18℃~26℃E.18℃~26℃11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A.20%以下B.20%~35%C.40%~65%D.70%~80%E.80%以上12关于CT机安装与调试,错误的叙述是:A.CT机的安装首先必须注意开箱检查B.各部件的放置应事先安排,尽量一次到位C.要检查电源电压、频率、功率是否符合设备的要求D.CT机的调试工作基本上都由硬件来完成E.水模测试主要是测试照射野范围内射线剂量的均匀一致性和CT值的准确性13正确的对比度分辨率的概念是:A.对比度分辨率就是影像的对比度B.对比度分辨率就是空间分辨率C.单位长度内能观察到的线对数D.能分辨最低密度差别的能力E.对于物体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14关于CT的空间分辨率,错误的叙述是:A.是指在高对比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B.可通过选择不同的褶积滤波器而改变C.由X线束的几何尺寸所决定D.高于普通X线检查的空间分辨率E.受到探测器的大小、采样间隔等因素的限制15CT图像中的伪影是指:A.被检体内不存在的假像B.被检体以外物质的影像C.图像中不正常的解剖影像D.图像中密度过高或过低的影像E.影片中图像的变形16关于CT机中的矩阵,错误的说法是:A.纵横二维排列的单位容积和象素B.实际上是衰减系数的矩阵C.在相同采样野里,矩阵越大,有效野越大D.在相同采样野里,矩阵越大,图像质量越高E.在相同采样野里,矩阵越大,计算机工作量大17关于象素的正确理解是:A.象素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B.象素是体积元的略语C.象素是三维的概念D.象素又称为体素E.在相同采样野里,矩阵越大,象素点越少18显示器所表现的亮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A.CT值标度B.灰阶C.窗宽D.窗位E.矩阵19关于X线线吸收衰减系数μ,错误的叙述是:A.X线穿过人体某一部位时,其强度按指数规律吸收衰减B.X线衰减系数与物质的原子序数和密度有关C.X线衰减系数与物质的厚度有关D.X线衰减系数与CT扫描的时间有关E.X线衰减系数与CT扫描时所采用的能量大小有关20关于CT值,错误的叙述是:A.CT值是Hounsfield定义的新的衰减系数的标度B.Hounsfield将空气至致密骨之间的X 线衰减系数的变化划为2000个单位C.人们为了纪念亨氏的不朽功绩,将这种新的标度单位命名为H(Hounsfield)D.国际上也规定了以H为CT值的单位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E.空气的CT值为0HU,骨密质的CT值为2000HU21关于人体组织CT值的比较,下列错误的是:A.骨密质>钙质B.血液<凝血C.脑白质<脑灰质D.血液>水E.脂肪>水22钙质的CT值是:A.60HUB.40HUC.0HUD.-100HUE.-1000HU23CT值定标为0 的组织是:A.空气B.脂肪C.水D.骨E.脑组织24关于CT扫描投影数据重建图像,错误的叙述是:A.CT图像的形成方式是数据重建B.对采集到的数字数据要通过复杂运算求得各坐标点的μ值后再重建出图像C.不同的扫描方式将引起图像重建方法的某些改变D.不同的重建方法,重建后的图像质量不一样E.迭代法是目前CT图像重建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5在投影数据重建CT图像的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直接反投影法B.迭代法C.二维傅立叶变换重建法D.空间滤波反投影法E.褶积反投影法26不是褶积反投影法的特点的项:A.无需进行傅立叶变换B.重建速度快C.重建图像质量高D.比其它变换复杂E.目前应用最广泛27不包括在CT机采样系统内的部件是:A.扫描机架B.探测器C.X射线管D.数模转换器(D/A)E.模数转换器(A/D)28属于采样系统的关键部件是:A.电子计算机B.模数转换器C.图像显示器D.探测器E.多辐照相机29关于CT机使用的X射线管,错误的叙述是:A.与一般X线机使用的X线管结构基本相同B.有固定阳极X线管和旋转阳极X线管两种C.安装时固定阳极X线管的长轴与探测器垂直D.固定阳极X线管主要用于单束和多束形扫描机中E.旋转阳极X线管主要用于扇束旋转扫描机中30探测器的作用是:A.探测病人位置是否准确B.接收X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C.探测扫描时有无散射线D.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E.将微弱的电流进行放大31关于CT机内X射线探测器必备性能,错误的叙述是:A.体积大,灵敏度高B.对X射线能量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C.对较大范围的X射线强度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及均匀性D.残光少且恢复常态的时间快E.工作性能稳定,有良好的再现性且使用寿命长32固体探测器的主要优点是:A.相邻的探测器之间存在有缝隙B.有较高的光子转换效率C.晶体发光后余晖较长D.整个阵列中的各个探测器不易做得完全一致E.对X射线的不感应区较大33与固体探测器相比,不是气体探测器的优点的是:A.光子转换效率高B.几何利用率高C.总剂量效率约在50%~70%D.各个电离室相互联通E.有较好的一致性34关于准直器的作用,错误的叙述是:A.大幅度减少散射线的干扰B.决定扫描层的厚度C.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D.提高图像质量E.决定象素的长和宽35关于楔形补偿器(或称滤过器)的作用,错误的叙述是:A.吸收低能量X射线B.优化射线的能谱C.减少病人的X射线剂量D.使滤过后的X射线束成为软射线束E.使滤过后的X射线束能量分布均匀36A/D转换器的作用是:A.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B.实现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C.实现软射线到硬射线的转换D.存储图像及故障诊断软件E.以上都不是37计算机接受外界信息必须经过:A.运算放大器B.A/D转换器C.D/A转换器D.积分器E.脉冲发生器38关于CT机的X线发生器,错误的叙述是:A.对高压的稳定性要求很高B.需采用高精度的反馈稳压措施C.高压发生器有连续式和脉冲式之分D.连续式主要用于第三代CT机E.脉冲式应用于产生CT扫描机上的脉冲X线39存储图像和保存系统操作及故障诊断软件的部件是:A.磁盘机B.磁带机C.视频显示系统D.运算放大器E.A/D转换器40主控计算机完成执行的功能不包括:A.控制和监视扫描过程,并将扫描输入数据送入存储器B.CT值的校正和输入数据的扩展,即进行插值处理C.图像重建的程序控制D.自动洗片机的程序控制E.故障诊断及分析41CT扫描机中实现人机对话的系统是:A.扫描系统B.图像处理系统C.视频显示系统D.电视组件系统E.软盘系统42操作台视频显示系统的组成中不包括:A.字符显示器及调节器B.窗口处理的电子线路C.视频控制器D.视频接口E.键盘43关于CT扫描检查床,错误的叙述是:A.把被检部位正确的固定在X线束射来的位置上B.不仅能作病人轴位向CT检查,而且还具有倾斜功能C.移动精度要求高,绝对误差不允许超过+0.5cmD.还有一种附加机构可使检查床作左右运动E.有的检查床配有冠状位头托架、坐位架及腰部扫描垫等44体位确定后,扫描各层面准确与否主要取决于:A.扫描机架B.准直器C.高压发生器D.操作台E.扫描检查床45关于阴极射线管(CRT)型多辐照相机,错误的叙述是:A.阴极射线管把视频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B.图像信号显示在视频监视器屏幕上C.屏幕上的图像经透镜系统聚焦后投影到CT胶片上使其感光D.多辐照相机的视频监视器与主机监视器同步E.多幅图像经一次曝光可全部完成46关于激光型多辐照相机,错误的叙述是:A.用激光束扫描监视器上的图像,再通过光镜折射成像B.激光束直接投射到胶片上,防止伪影,分辨率高,成像效果好C.机内装有硬磁盘作为图像缓冲,可进行连续打印D.功能多,幅式可多样化选择,可自编幅式程序E.可多机输入,效率高,联机并网均可47氦氖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波长为:A.530nmB.633nmC.670nmD.820nmE.830nm48关于多辐照相机胶片的选择,错误的叙述是:A.不同的照相机必须选择相匹配的胶片B.CRT型照相机选用的CT胶片可在红色安全灯下启封C.氦氖激光相机只能使用氦氖胶片D.红外二极管激光相机只能使用红外胶片E.氦氖胶片和红外胶片可在红色安全灯下启封49能将CT图像直接影印在白纸上的设备是:A.小型打印机B.干式激光打印机C.CT图像拷贝机D.CRT多辐照相机E.以上都不是50CT机中软件的最主要的功能是:A.将收集到的投影资料进行图像重建B.控制X线剂量C.采集扫描数据D.进行故障诊断E.三维图像重建51对基本功能软件的概念的正确理解是:A.各型CT机均具备的功能软件B.CT机的扫描功能软件C.CT机的诊断功能软件D.D/CT机的图像处理功能软件E.CT机的故障诊断功能软件52不属于CT机特殊功能软件的是:A.动态扫描功能软件B.故障诊断功能软件C.三维图像重建功能软件D.定量骨密度测定功能软件E.目标扫描功能软件53CT扫描成像基本步骤不包括:A.产生X线B.采集数据C.重建图像D.图像后处理E显示图像54对X线光子的转换效率高而余晖时间长的探测器闪烁晶体是:A.碘化钠B.氟化钙C.碘化铋D.锗酸铋E.以上都不是55优点较多、应用较广的CT机探测器闪烁晶体是:A.碘化钠B.氟化钙C.碘化铋D.锗酸铋E.以上都不是56图像重建之前的数字数据处理项目不包括:A.减除空气值B.修正零点漂移值C.收集数据D.线性化处理E.正常化处理57CT机中用于进行减除空气值和修正零点漂移值的部件是:A.积分器B.对数器C.褶积器D.反投影器E. A/D微处理器58对数字数据的线性化处理是指:A.对X线的线束硬化效应进行校正B.对空气值进行减除C.对零点漂移值进行修正D.对扫描数据的总和进行检验和校正E.对处理好的数字数据再进行褶积处理59高压滑环技术与低压滑环技术共同具有的特点是:A.通过炭刷和滑环的接触导电B.易产生高压噪音C.高压发生器装在扫描架内D.通过滑环转递的电压达上万伏E.以上都是60滑环式CT扫描机与传统CT机比较,改变的是:A.X线曝光方式B.数据采集方式C.图像重建方式D.图像显示方式E.常规运动方式61间断式CT扫描与螺旋式CT扫描的相同点是:A.X线管连续旋转B.连续产生X线C.连续取样D.曝光时连续动床E.以上都不是62常规CT扫描与螺旋CT扫描的本质区别在于:A.扫描时间B.球管运动C.数据采集D.图像重建E.图像信息63关于螺距,错误的叙述是:A.螺距是螺旋CT扫描方式产生的新的成像参数之一B.螺距的定义是床速与层厚的比值C.螺旋CT扫描若螺距等于零时与常规CT扫描相同D.增加螺距使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增加并使图像的质量提高E.螺距等于0.5时,层厚数据的获取一般采用2周机架的旋转及扫描64关于螺旋CT扫描的重建间隔,错误的叙述是:A.重建间隔就是常规CT扫描的层间隔B.定义为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横断面之间长轴方向的距离C.重建间隔并非是常规CT扫描层厚的概念D.对原始数据的回顾性重建可采用任意间隔E.重建间隔大小的选择与图像的质量无关65关于螺旋CT扫描的图像重建方法,错误的叙述是:A.原始数据的内插方式是螺旋CT扫描成像的关键B.线性内插方法的效果好、易使用C.线性内插方法有全扫描、不完全扫描、内插半扫描和外插半扫描等等D.全扫描法是3600收集原始投影数据E.不完全扫描法是最简单的内插算法66在临床应用中,螺旋CT检查效果不如常规CT的部位是:A.胸部B.腹部C. CTAD.头部E.以上都不是67与常规CT扫描相比,不属于螺旋CT扫描优点的是:A.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容积扫描,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B.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的提高,使造影剂的利用率提高C.层厚响应曲线增宽,使纵向分辨率改变D.可任意地回顾性重建,无层间隔大小的约束和重建次数的限制E.容积扫描,提高了多方位和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68与常规CT扫描相比,螺旋CT扫描的最大优点是:A.扫描速度快B.连续旋转C.X线管容量大D.为容积扫描E.存储容量大69与检查效果密切相关的CT检查前工作是:A.仔细阅读申请单B.划价交费C.预约登记D.编写索引E.交待准备工作70防止产生图像伪影的准备工作是:A.换鞋入室B.碘过敏试验C.去除金属饰物D.带齐检查结果E.扫描前4小时禁食71与图像左右正确标注无关的项目是:A.头先进或足先进B.仰卧位或俯卧位C.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D.床进或床出E.以上都不是72适合于危重或不易配合的病人扫描的最佳选择是:A.一般扫描B.快速连续扫描C.重叠扫描D.目标扫描E.放大扫描73图像显示技术中,应用最多而且最重要的是:A.窗口技术B.放大技术C.黑白反转技术D.三维图像重建技术E.图像方向旋转技术74关于重组图像技术,错误的叙述是:A.重组图像与图像重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B.重组图像是利用计算机将各个不同层面的象素重新排列的技术C.重组图像是将已有的各层面中的有关显示数据取出来,重新组合为新的层面图像D.最常用的重组图像是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E.重组的图像质量优于直接重建的图像质量75CT图像的测量原则不包括:A.测量CT值应目标明确,在最有代表性显示最佳的层面中测量B.正常与异常组织应同时测量比较C.平扫与增强后测量,最好在同一平面的两个图像上测量D.大小测量要在病变形态范围显示最大最清楚的层面上测量E.测量面积大小,必须同时测量体积76X线球管围绕人体左右轴旋转的扫描方式称为:A.横断扫描B.冠状位扫描C.矢状位扫描D.正位定位扫描E.侧位定位扫描77关于增强扫描,错误的叙述是:A.注入造影剂后进行的CT扫描称增强扫描B.增强就是增加组织之间对X线的吸收差C.增强扫描的实质是加大X线照射量的扫描D.增强后形成的图像对比度增加E.增强扫描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78注入造影剂后,初期增强效应比较明显的器官是:A.肝B.胆C.肾D.胰E.脾79血管内造影剂浓度高且维持时间长的造影剂注射方法是:A.点滴灌注法B.团注法C.滴注~大量快注法D.大量快注~滴注法E.多次大剂量急速注射法80关于特殊CT造影增强法,错误的叙述是:A.脑池造影CT,造影剂可分为阳性非离子性水溶性碘造影剂及阴性造影剂空气B.脑室造影CT,是脑室注入造影剂后6 h进行CT扫描C.关节造影CT,多用于肩关节和膝关节D.脊髓造影CT,要在造影剂注入4~6 h之后再行CT扫描E.以上都是错误的81关于CT检查的辐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A.在同样的照射条件下,CT检查比普通X线检查的辐射线量少B.CT检查所用的X线穿透性小,吸收量大C.CT检查使用的探测器对X线能量损失大D.CT机X线管的滤过要求没有普通X线管高E.以上都是错误的82关于CT检查的防护,错误的叙述是:A.CT检查比较安全,但不等于没有损伤B.X线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是造成损伤的根本原因C.生物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两种D.随机效应存在着剂量的阈值E.要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83在CT检查的防护措施中,与病人的防护无关的是:A.辐射实践的正当化B.CT检查的最优化C.受检者指导水平D.CT机本身的固有防护E.机房设计的固有防护84颅脑CT平扫的适应证不包括:A.颅内出血B.脑血管畸形C.脑梗塞D.脑萎缩E.先天性无脑85表示听眉线的英语缩写是:A. RBLB. EMLC. OMLD. SMLE. TBL86眼及眶部CT扫描的适应证不包括:A.屈光不正B.眼部外伤C.眼眶内异物D.眼球及眼眶的肿瘤E.眼的先天性疾病87眼及眶部CT扫描的最佳方式为:A.横扫+矢状扫B.横扫+冠状扫C.横扫+薄层扫D.横扫+增强E.横扫+重叠扫88颞骨扫描常规检查方式是:A.横断面扫描B.冠状面扫描C.矢状面扫描D.横断面+冠状面扫描E.横断面+矢状面扫描89关于上颌窦CT扫描技术,错误的叙述是:A.上颌窦常规平扫,一般不做增强B.上颌窦癌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肿物合并骨质破坏C.上颌窦癌对上颌窦后壁破坏率高达96%D.颅底有骨质破坏时,按颅脑扫描参数进行颅脑扫描E.上颌窦CT图像显示采用骨窗90咽部常规扫描中,要求病人做到:A.吸气后屏气B.呼气后屏气C.平静呼吸状态D.发“衣”音状态E.鼓气状态91关于喉部CT扫描,错误的叙述是:A.主要用于检查喉部恶性肿瘤B.扫描时要求病人做吞咽动作C.在侧位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及基线D.喉部只能进行横断扫描E.图像显示一般用软组织窗,必要时用骨窗92层厚层距为1.5~2.0mm连续扫描,上下范围约3cm,该参数适用于:A.腮腺扫描B.喉部扫描C.颞颌关节扫描D.上颌窦扫描E.鼻咽部扫描93胸部CT扫描时,需采用俯卧位的情况是:A.肺癌的分期诊断B.观察肺内肿物形态C.测量肺内病变大小D.了解胸水流动性E.观察肺弥漫性病变94关于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的特点,错误的叙述是:A.具有极好的空间分辨率B.完全可替代常规CTC.与肺功能检查有更好的相关性D.扫描层多、层薄、条件大E.扫描时不需造影增强95肺HRCT扫描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与降低噪声有关的是:A.全身CT扫描机,其固有空间分辨率<0.5mmB.扫描层厚为1~1.5mm的超薄层扫描C.使用高kV和高mAsD.应用512×512矩阵,采集、保留原始数据E.图像重建使用高分辨率算法96腹部CT扫描患者的准备工作中,与图像的清晰度有关的是:A.禁食B.胃肠道清洁C.口服1~2%泛影葡胺500mlD.呼吸屏气训练E.碘过敏试验97CT图像的质量参数不包括:A.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B.噪声与伪影C.部分容积效应D.周围间隙现象E.扫描视野98关于CT扫描技术参数,错误的叙述是:A.X线剂量增加,使图像噪声加大,图像质量下降B.层面厚度是影响图像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C.显示野可以根据欲观察的范围而改变其大D.过滤函数是能改变图像重建算法的数字软件过滤器E.过滤函数有标准数学演算、软组织数学演算、骨细节数学演算三种演算方法99关于窗技术,错误的叙述是:A.根据诊断需要调节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的调节技术B.窗技术包括窗宽、窗位的选择C.窗宽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的CT值的范围D.窗位指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数E.如窗位和窗宽均调节至80,显示CT值的范围是80~160100关于CT图像放大技术,错误的叙述是:A.几何放大技术应用在采集数据阶段B.变域图像放大技术应用在图像重建阶段C.宏观图像放大技术常用于扫描后对细微结构图像的再重建处理D.内插图像放大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内插处理过程E.以上都是错误的答案:1-5:CABDC6-10:EDCCC 11-15:CDDDA16-20:CABDE 21-25:EACEE26-30:DDBCB 31-35:ABAED 36-40:ABDAD 41-45:CBCEE46-50:ABECA 51-55:ABDAD 56-60:CEAAE 61-65:AEDAE66-70:DCDEC 71-75:DBAEE76-80:CCCDE 81-85ADEBB 86-90:ABDEC 91-95:BCDBC 96-100:DEAEE。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1-(3)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1-(3)

CT技师成像技术真题1-(3)单项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后鼻孔闭锁,最佳检查方法是A.副鼻窦瓦氏位B.副鼻窦柯氏位C.副鼻窦侧位(江南博哥)D.副鼻窦正位体层E.副鼻窦横断CT扫描正确答案:E[解析] 后鼻孔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畸形。

胚胎发育期,口鼻膜未能穿破,形成后鼻孔闭锁。

可以是单侧或双侧,部分或全部,膜性的、软骨性的或骨性的。

各种平片检查难以观察,副鼻窦横断CT扫描可清楚显示。

2. 有关副鼻窦扫描范围的论述,错误的是A.副鼻窦横断扫描从上齿槽开始向上连续扫完额窦B.冠状面扫描,从外眦向后扫至颈前缘C.冠状面扫描,从颈前缘开始向前扫至额窦平面D.冠状扫描基线COR应垂直听眶线E.横断扫描基线应与听眉线一致正确答案:E[解析] 副鼻窦横断扫描时,应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3. 常规副鼻窦扫描参数选择,下述哪项错误A.采用标准FOVB.层厚5mmC.层距5mmD.了解薄的骨壁是否破坏可改用1.5~2.0mm薄层扫描E.薄层扫描时要比常规扫描降低条件正确答案:E[解析] 凡对同一部位的扫描,从常规的层厚较大改变为薄层扫描。

此时X线束变窄,透过人体的X线量减少,探测器所接收到的光子数减少。

为保持原厚层扫描的图像质量,应适当增加扫描条件。

4. 与鼻咽部前部处于同一平面的是A.额窦B.筛窦C.蝶窦D.上颌窦E.上门齿正确答案:D[解析] 从颌面部侧位像观察,上颌窦处于鼻咽部平面的最前部。

5. 显示野不变,矩阵缩小一半和显示野增加一倍,矩阵不变,其像素大小A.前者较后者大B.后者较前者大C.两者相等D.前者是后者两倍E.后者是前者两倍正确答案:C[解析] 根据重建像素大小的计算公式:Pixel=DFOV/MATRX可以求得证明。

当显示野为64mm,矩阵为512×512时,像素值为0.25mm;显示野64不变,矩阵缩半256×256,此时像素值为0.25mm;显示野增加一倍为128mm,矩阵保持512×512,求得像素值为0.25mm。

2009CT技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Microsoft Word 文档

2009CT技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Microsoft Word 文档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13)第6章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目前已发展到320层,除了一次旋转扫描的层数有所增加外,多层螺旋CT的大部分检查方法差别不大。

本章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以16层多层螺旋CT为主,以兼顾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使用对象。

6.1颅脑与颈部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6.1.1 颅脑CTA6.1.1.1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脑血管疾病与颅内肿瘤是颅脑CTA的适应证。

检查需在病人的配合下完成。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照射量的安全范围、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程中机器发出的声响。

要求病人摘掉头上的金属发夹、耳环,作冠状扫描时需摘掉假牙。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

成人一般检查前采用肌肉或静脉注射10mg安定,少数效果差者可重复肌注或静注10mg安定;小儿口服水合氯醛最为安全,按每kg体重50~75mg(总剂量不得超过2g)于扫描前口服。

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6.1.1.2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于台面中线重合。

扫描范围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一般扫描从后床突下30mm开始,向上达后床突上50~60mm。

6.1.1.3扫描方式和参数扫描基线一般取听眦线或听眉线,或根据病人情况和诊断需要另定。

扫描参数为120/100/0.5(分别表示kV/mA/s。

以下同)。

探测器宽度0.75mm或最小。

层厚4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15mm或螺距等于1.25。

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H20f 平滑算法。

重建间隔0.7mm。

FOV为200mm。

6.1.1.4对比剂的使用·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

·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100~150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

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5~5ml/s。

1997-2009历年CT上岗证考试(附答案)

1997-2009历年CT上岗证考试(附答案)

1997年CT诊断医师上岗证书考试试题1. 强直性脊柱炎特征性X线表现是:A. 脊柱骨质破坏B. 关节表面破坏C. 关节面硬化D. 关节半脱位E. 椎旁韧带钙化骨化呈竹节样改变2.肺内错构瘤的典型X线征象是:A. 孤立圆形阴影B. 肿块边界清楚C. 肿块边缘可分叶D. 肿块内可见爆米花样钙化E. 肿块内可形成空洞3.乙状结肠扭转确诊的检查方法是:A. X线平片B. CTC. 血管造影D. 口服钡餐造影E. 钡灌肠检查4.小儿腹部平片出现“双泡”征应诊断A. 正常变异B. 胃扭转C. 幽门肌肥大D. 十二指肠梗阻E. 小肠旋转不良5.骨关节结核首先好发部位是:A. 踝关节B. 膝关节C. 脊柱D. 肘关节E. 腕关节6.下列哪些情况可由肺血减少的X线征象:A. 室间隔缺损B. 风湿性心脏病儿尖瓣狭窄C.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D. 高血压性心脏病E. 以上都不是7.下列哪项不是良性胃溃疡的X线征象:A. 项圈征B. 粘膜线C. 狭颈征D. 指压迹征E. 粘膜集中8.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的X线征象是:A. 龛影B. 粘膜集中C. 激惹D. 球变形E. 官腔狭窄9.结肠双对比X线造影检查可显示的最小解剖单位是:A. 结肠袋B. 结肠带C. 粘膜皱襞D. 结肠无名沟E. 以上都不是10.肺脓肿特征性X线征象是:A. 偏心性空洞壁厚而不规则B. 渗出性病变中出现空洞,内有气液平面C. 大片浓密阴影D. 支气管阻塞或狭窄E. 胸腔积液11.原发性肺结核最典型X线征象是:A. 肺内侵润阴影B. 肺门淋巴结肿大C. 纵隔淋巴结肿大D. 双极征(原发组合)E. 胸腔积液12.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最初发生在:A. 关节内韧带B. 关节软骨C. 关节滑囊D. 关节囊纤维层E. 关节骨关节面1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感染途径是:A. 开放性骨折直接感染B. 关节感染直接蔓延C. 医源性D. 血源性感染E. 以上都不是14.胃穿孔最常见于:A. 外伤B. 肿瘤C. 溃疡病D. 自发性E. 医源性15.短管状骨骨结核典型X线表现:A. 骨皮质破坏B. 骨皮质增生C. 破坏周围硬化D. 骨膜增生E. 骨气鼓16.马蹄肾的两肾长轴:A. 自上内向下外排列B. 自上外向下内排列C. 两肾长轴垂直平行排列D. 两肾长轴横位在同一平面F. 两肾长轴排列没有规律17.十二指肠球后狭窄的最常见原因为:A. 结核B. 胰头肿瘤C. 局限性炎症D. 球后溃疡E. 良性肿瘤18.骨折不愈合的X线征象是:A. 两骨折端移位B. 两骨折端分离C. 两骨折端骨质硬化D. 两骨折端成角E. 两骨折端重叠19.异物吸入最易进入:A. 左下叶支气管B. 左上叶支气管C. 右上叶支气管D. 右下叶支气管E. 右中叶支气管20.对支原体肺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A. 多发于冬春季B. 症状轻C. 两肺或一侧肺阴影D. 冷凝集试验阳性E. 以上都不是21.急腹症危重患者观察腹腔少量游离气体最适宜的摄片体位是:A. 立位B. 仰卧位C. 俯卧位D. 左侧卧位水平投照E. 右侧卧位水平投照22.观察左心房大小的检查方法是:A. 后前位(远达)服钡B. 左前斜位服钡C. 右前斜位服钡透视或摄片D. 右侧位E. 左侧位23.胸部摄片高千伏摄片是指:A. ≥90KVB. ≥100KVC. ≥110KVD. ≥120KVE. ≥130KV24.肺纹理主要解剖成分是:A. 支气管B. 肺静脉C. 肺动脉D. 肺静脉、支气管E. 肺动脉、肺静脉25.腕三角骨撕脱骨折以什么位置观察最好:A. 正位B. 侧位C. 前斜位D. 后斜位E. 轴位26.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最准确的方法:A. 心电图B. 超声心动图C. CTD. 磁共振成像E. 冠状动脉造影27.继发性肺结核与原发性肺结核的主要不同点是:A. 病灶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B. 一般无肺门淋巴结肿大C. 肺内病灶钙化较少见D. 病灶形态多样,可溶解形成空洞E. 胸腔积液28.缩窄性心包炎的特征性X 线征象是:A. 心影近似三角形B. 两心缘僵直,分界不清,伴胸膜炎改变C. 心搏减弱,消失D. 上腔静脉扩张E. 心包壳状钙化29.哪一项是急性肺水肿最典型的X线表现:A. 肺纹理增强B. 间隔线C. 胸腔少量积液D. 肺门旁蝶翼状阴影E. 含气支气管征30.假骨折线(Looser带)是诊断下述哪种疾病的可靠征象:A. 老年性骨质疏松B.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C.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D. 骨质软化症E. 成骨不全31.典型霉菌球的CT表现是:A. 肺内囊状或空洞内软组织球状阴影,可随体位移动B. 肺内单纯球状阴影C. 圆形阴影密度不均D. 圆形阴影增强明显E. 圆形阴影可见引流支气管32.膈脚外侧积液提示:A. 腹水B. 胸水C. 心包积液D. 胸水+腹水E. 无定位意义33.石棉肺CT扫描最常见的表现;A. 肺内空洞形成B. 肺内结节C. 胸腔积液D. 肺内侵润E. 胸膜斑,常有钙化34.CT检查食道裂空疝采用的方法是:A. 单纯CT平扫B. 平扫+增强C. 单纯增强扫描D. 口服高密度造影剂平扫E. 动态增强扫描35.肺实质病变的CT表现是:A. 肺内多发点状结节状阴影B. 小叶间隔线增厚C. 多发不规则索条状影D. 支气管气相E. 弥漫分布网状阴影36.肝细胞肝癌增强CT的典型表现:A. 动脉期高密度,B. 延时扫描等密度C. 动脉期等密度,D.延时扫描低密度E. 动脉期低密度,F. 延时扫描高密度G. 动脉期高密度,H.延时扫描低密度I. 动脉期等密度,J. 延时扫描高密度37.血管瘤CT检查技术的“两快一慢”是指:A. 快速扫描,B. 快速重建,C. 慢速注射D. 快速注药,E. 快速扫描,F. 延迟扫描G. 快速注药,H.慢速扫描,I. 快速重建J. 快速扫描,K.快速注药,L. 延迟重建M. 以上都不是38.以下哪一条不是典型肝血管瘤的CT表现:A. 平扫成等密度改变B. 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强化C. 增强区域逐渐向病灶内弥散D. 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E. 充填过程所需时间常与病灶大小有关39.对小肝癌(SHCC)与肝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是:A. 增加造影剂的注射量B. 动脉期扫描和延迟扫描C. 加快造影剂的注射速度D. 有肝炎和肝硬化病史E. 测量CT值比较病灶的增强程度40.典型肝脓肿在CT上的表现,除中央低密度脓腔外,脓肿壁可出现三层环状结构,从内至外分别代表:A. 纤维肉芽组织,水肿带,炎性坏死组织B. 水肿带,炎性坏死组织,纤维肉芽组织C. 炎性坏死组织,水肿带,纤维肉芽组织D. 炎性坏死组织,纤维肉芽组织,水肿带E. 纤维肉芽组织,炎性坏死组织,水肿带41.肝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A. 园或类园形边缘光的囊性病变B. 母囊内出现子囊,C. 即囊内囊D. 囊内密度均匀,E. 无强化F. 囊壁轻度强化,G.在肝组织衬托下能显示H. 以上都不是42.特征性肝包虫囊肿壁的钙化是;A. 小点状B. 大片状C. 无规则状D. 弧形或蛋壳状E. 以上都不是43.典型肝硬化的CT表现A. 脾大,脾、胃底静脉曲张,肝各叶比例正常B. 肝各叶比例失调,肝密度不匀,脾大C. 肝密度增高,各叶比例失调,脾正常大小D. 肝各叶比例正常,密度增高,腹水E. 肝各叶比例失调,密度均匀降低,平扫可见高密度血管影44.下列那一项不是脂肪肝的CT表现:A. 肝脏密度降低,B. 重症可呈负值C. 肝脏密度低于脾脏D. 肝内血管影模糊或相对高密度E. 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变形或移位F. 局灶性脂肪侵润周围可见正常肝脏45.关于胆总管直径的描述,下列那一项是正确的:A. 正常胆总管直径<5mm,>8mm为扩张B. 正常胆总管直径<8mm,>10mm为扩张C. 正常胆总管直径<10mm,>15mm为扩张D. 正常胆总管直径<15mm,>20mm为扩张E. 以上都不对46.哪种肿瘤在肝脏的转移可出现钙化A. 卵巢癌B. 脑星形细胞瘤C. 肺癌D. 膀胱癌E. 胰腺癌47.卵巢癌典型的大网膜种植表现为前腹壁相当于大网膜部位呈:A. 饼状软组织肿块B. 多发结节状改变C. 网状纤维条索D. 无一定特征E. 以上均不是48.直肠癌时,如在直肠周围脂肪组织中见到直径大于()的软组织影应考虑有直肠周围肿大淋巴结。

一篇文章带你完整了解CT成像技术

一篇文章带你完整了解CT成像技术

一篇文章带你完整了解 CT成像技术CT成像技术是基于X线扫描人体部位得到大量的数据,并将数据与数学重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最终在计算机上得到清晰的CT医学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现阶段,CT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运用,为医学临床诊断水平的精准性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CT成像技术也一直在不停发展,不断地被完善。

CT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为医学临床诊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拓了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

CT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部位特定厚度的层面进行全面扫描检测,在探测器接收到穿透层面的X射线后,将转变为可见光的X射线经过光电转换器将其转变为电信号,再由数字转换器将电信号转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最后导入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重修处理。

每一次曝光,X射线只能进行一个层面的扫描,将采集到的投影数据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重建该层面的层面影像。

层面影像由大量的像素组成,每一个像素实际上包括的一个体积单位,称为体素。

当进行人体扫描时,需要通过不断改变投影角度,得到各个投影方向上的投影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重建,得到该层面内每个像素对应的CT 值。

经过计算机实现数字到模拟之间转换,将每个像素的CT值转换为相应的灰度值,使用不同的灰度值重建出CT图像。

CT成像技术的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CT成像技术的原理CT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紧跟伦琴发现X射线的存在以来,医学摄影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突破。

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雷登提出可以通过从不同方向的投影计算出重建图像的理论。

1967年,考迈克完成了与CT图像重建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亨斯菲尔德进行了CT的图像重建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研究,并成功地进行了一幅CT图像的重修,耗时两个半小时。

1971年9月,第一台CT装置出世。

同年10月4日,科学家运用将CT机的临床实验中,并且利用CT机检查了第一个患者,获得圆满成功。

200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题及参考

200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题及参考

200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题及参考200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200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题每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选中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的字母涂黑。

1、CT的空间分辨率:A、又称为高密度分辨率B、又称为低密度分辨率C、以面分比表示D、与重建计算方法无关E、与测量时使用的剂量相关2、小脑囊实性肿瘤,壁结节轻度强化,周围轻度水肿,最可能的诊断是:A、囊性星形细胞瘤B、室管膜瘤C、髓母细胞瘤D、血管网状细胞瘤E、囊性转移瘤3、不属于髓母细胞瘤病理特点的是:A、恶性程度高B、属于胚胎性肿瘤C、多发于小脑蚓部D、易出现坏死E、可沿脑脊液播散4、最易呈出血表现的脑转移瘤,其原发瘤常见于:A、结肠癌B、前列腺癌C、肾癌D、骨肉瘤E、淋巴瘤5、下列关于腹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腹膜反折增厚B、 Morrison囊内出现水样密度影C、盆腔液体最早聚积于膀胱直肠窝内D、少量腹水常位于右侧,环绕肝处缘E、右侧结肠旁沟内的液体不能与右膈下间隙直接相通6、CT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与血管网状细胞瘤主要依据:A、囊性变特点B、有无壁结节C、肿瘤钙化量D、瘤周水肿E、壁结节增强程度7、以下哪项不是椎间盘膨出的CT征象:A、椎间隙外缘局限性软组织影B、椎体边缘规则的软组织影C、合并椎体骨质增生D、腰2~3椎间隙内后缘钙化E、腰3~4椎间隙内后缘平直8、关于小肠肿瘤的CT诊断,错误的是:A、类癌可表现为肠壁*近肠系膜侧星芒状的软组织密度肿块B、小肠腺癌有早期发生局中淋巴结转移的倾向C、平滑肌肉瘤的肠管可出现“动脉瘤样扩张”征象D、小肠转移瘤的肠管可出现“动脉瘤样扩张”征象E、脂肪瘤易于引起肠套叠9、关于膀胱癌的CT表现,错误的是:A、突入膀胱腔内结节肿物B、肿瘤可以是单发,也可是多发C、肿瘤可以是带蒂生长D、肿瘤累及粘膜下层和肌层,表现为膀胱壁增厚E、可区分肿瘤限于粘膜内或侵入粘膜下层10、以下哪项不是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A、肿瘤呈膨胀性表现B、骨质有中断现象C、肿瘤内可见钙化D、肿瘤中心可见坏死、液化E、肿瘤边缘可见骨嵴11、关于血管内碘对比剂副反应救治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对于对比剂副反应一般采用对症治疗B、症状不明显的轻度反应不必处理C、注射对比剂发生副反应时就注意保留静脉内的针头D、对于中度副反应病人的主要处理为留院观察E、重度副反应的病人在CT检查室及时处理反应尽快转科治疗12、以下有关象素和体素的表术,正确的是:A、象素是一个二维概念B、象素越小,图像的分辨率相对越差C、CT图象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体素D、体素是象素在时的表现E、象素是扫描层被按矩阵排列分隔的基本成像单元13、下列关于HTCT的间质性阴影,描述不准确的是:A、小叶间隔增厚呈肺外围10mm~20mm长的线状影或多边形条状影B、蜂窝阴影可见于早期间质性淋巴管炎C、串珠状小叶间隔增厚常见于癌性淋巴结管炎D、光滑性小法间隔增厚常见于间质发表肺水肿E、胸膜下线最初见于石棉肺14、常用CT影像后处理的方法是:A、最大密度投影,曲面生组,骨算法重建B、曲面重组,骨算法重建,双相增强CT扫描C、最大密度投影,双相增强CT扫描,表面阴影显示D、表面阴影显示,骨算法重建,曲面生组E、曲面重组,表面阴影显示,最大密度投影15、男,8岁,头痛。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7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7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7)时间:2009-07-22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作者: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考试指南编委会【讨论-纠错】【举报】第3章螺旋CT技术概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CT机的制造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螺旋CT扫描技术,因为后来又有了双层螺旋和多层螺旋CT,为便于区别起见,现在通常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螺旋CT改称为单层螺旋CT,以区别于随后出现的双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

螺旋CT扫描方法又被称为容积扫描(Volumetric CT)。

螺旋CT扫描的概念最初在1987年见于文献记载(Mori 1987)。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相应的文章(Katakura et al.1989; Ida et al.1990)。

螺旋CT物理性能的研究和临床方面的应用最早见于1989年的北美放射(RSNA)年会(Kalender et al.1989; Vock et al.1989)。

有关螺旋扫描内插方法的深入研究由下述一些学者完成(Skrabacz 1988; Bresler and Skrabacz 1989; Crawford and King 1990)。

螺旋一词在英文中有两个表述方法,一个最早见诸Kalender教授的文章,称作“spiral”,后来其它一些文章和有些厂家也采用“helix”或“helical”一词。

目前,美国放射学杂志(Radiology)对所有发表的论文允许作者使用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即“spiral”或“helical”。

3.1单层螺旋CT3.1.1单层螺旋CT的扫描方式3.1.1.1非螺旋CT扫描方式⑴非螺旋CT扫描的程序非螺旋CT扫描必须经历四个步骤才能完成:·球管和探测器系统启动加速;·X线球管曝光采集扫描数据;·球管和探测器系统减速停止;·检查床移动到下一个检查层面。

而螺旋CT扫描(Spiral或Helical CT)是在球管——探测器系统连续旋转的基础上,病人随床一起以一定的速度纵向连续运动,同时X线连续曝光并采集数据,扫描完毕,可根据需要作不同层间距的图像重建。

CT医师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考试-单项选择题_6(精选试题)

CT医师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考试-单项选择题_6(精选试题)

CT医师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考试-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是()A.最大密度投影B.容积再现C.反投影重建D.多平面重组E.仿真内窥镜2、不能显示内听道影像的摄影体位是()A.乳突侧位B.斯氏位C.汤氏位D.颅底位E.经眶位3、关于肾盂造影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脉法简单易行B.静脉法必须行碘过敏试验C.能显示肾盂、肾盏的形态变化D.肾功能丧失时尽量采用静脉法E.静脉法可了解肾功能4、选择性DSA导管先端位置确定的主要依据是()A.病变的性质B.血管的粗细C.病变的大小D.病变的范围E.血流动力学变化5、双侧大脑半球最大的连接结构()A.大脑镰B.透明隔C.桥脑D.胼胝体E.内囊6、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最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是()A.肿瘤位于眼肌圆锥内B.肿瘤增强明显C.肿瘤内致密结节影D.肿瘤增强早期表现为不均匀增强E.肿瘤与眼球相邻7、患者,女性,25岁,头颅外伤8小时。

CT轴位平扫示左额骨骨折,头皮血肿,额顶部梭形不均匀高密度,中线结构右移,诊断为()A.急性硬膜外血肿B.急性硬膜下血肿C.急性脑血肿伴硬膜外血肿D.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E.亚急性硬膜下血肿8、听神经瘤的主要症状为()A.头痛、呕吐B.共济失调C.声音嘶哑D.耳鸣、耳聋E.面部感觉减退9、正常头颅CT轴位鞍上池呈()A.圆形或椭圆形B.梯形或双梯形C.长方形或方形D.三角形或梭形E.五角或六角形10、关于纵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纵裂内是由硬脑膜构成的大脑镰B.内含静脉窦C.内含大脑前、中动脉D.大脑镰可以增强E.将半球分成两半11、小脑扁桃体下疝是指扁桃体下端变尖呈楔形,且至少低于枕骨大孔水平以下()A.3mmB.4mmC.5mmD.7mmE.8mm12、有关腔隙性脑梗死的描述错误的是()A.多发生于大脑深部、基底节区B.皮层支动脉梗死C.大小为0.5~1.5cmD.常多发E.临床症状可为单纯运动或单纯感觉障碍13、不符合脑结核球的CT表现的是()A.多发生于幕下B.早期等密度,不均匀强化C.中期略高密度,环状强化D.晚期其中心形成钙化结节E.早中期可见灶周水肿14、下列哪种疾病的影像特点表现为皮层下白质广泛、对称分布,皮髓质界限模糊()A.Wilson病B.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多发性硬化D.Alexander病E.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15、下列哪项不是胼胝体的组成部分()A.胼胝体中部B.胼胝体膝部C.胼胝体体部D.胼胝体压部E.胼胝体嘴部16、关于”神经纤维瘤病”最常见、最特征的脑肿瘤为()A.视神经胶质瘤B.双侧听神经瘤C.多发脑膜瘤D.三叉神经瘤E.星形细胞瘤17、按WHO分类关于Ⅱ级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肿瘤与水肿不易区分B.病灶几乎不强化C.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性明显强化D.病灶边缘清楚E.占位效应较轻18、关于听神经瘤的CT表现,下列哪项说法错误()A.常发生梗阻性脑积水B.增强后明显强化C.同侧岩骨骨质增生、硬化D.同侧桥小脑角池增宽E.可以双侧发病19、颅面血管瘤病主要临床及CT特点()A.面部血管痣,癫痫,丘脑钙化B.面部血管痣,癫痫,基底节钙化C.面部血管痣,癫痫,大脑表浅部曲线样钙化,脑皮质萎缩D.面部血管痣,头痛,大脑表浅部曲线样钙化E.面部血管痣,癫痫,脑萎缩20、特发性眼眶炎症(假Pseudotumor)多发生在()A.婴幼儿B.儿童期C.青壮年D.老年E.成年21、腮腺脓肿的特征性CT表现是()A.边界清楚的圆形肿块B.弥漫性腮腺肿大,仍维持腮腺外形C.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影D.腮腺内软组织密度影,其内见液-气面E.增强CT扫描,肿块有强化22、不属于眼眶构成骨的是()A.泪骨B.腭骨C.上颌骨D.额骨E.颞骨23、关于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常发生于迷走神经,较少发生于副神经和舌下神经B.发生于迷走神经的肿瘤位于颈前三角,发生于副神经的位于颈后三角或胸锁乳突肌C.若为神经鞘瘤,CT可显示囊性变和钙化,病灶可强化D.迷走神经鞘瘤一般位于颈鞘内,压迫颈动脉和颈内静脉,使这两支血管分离移位E.神经纤维瘤,因为其丰富血供,可显著强化,以此与神经鞘瘤鉴别24、男,8岁,左眼突,运动障碍。

CT诊断医师上岗证书考试大纲

CT诊断医师上岗证书考试大纲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CT诊断考试大纲一、物理基础和仪器设备1.X线通过均匀物质后的强度关系。

2.CT值的概念和定义公式、单位。

3.矩阵的概念。

4.象素与体素的概念。

5.CT工作原理。

6.CT基本设备和准直器的概念以及探测器类型。

7.窗宽和窗位的定义以及实际应用。

8.CT的特殊功能。

9.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10.伪影的概念和常见产生原因。

11.螺旋CT的概念及其与普通CT的异同。

12.螺距。

13.超速CT的概念。

二、颅脑1.颅脑扫描摆位的选择。

2.层厚和层距及其关系。

3.颅脑CT检查方法的选择。

4.颅脑疾病的直接征象。

5.颅脑疾病的间接征象。

6.颅脑疾病的定位征象。

7.颅脑疾病的定性征象。

8.颅底诸孔裂及其内容物。

9.硬脑膜和脑池的结构。

10.大脑半球的脑叶及其毗邻关系。

11.两侧大脑半球的连接结构。

12.基底节的定义和内容。

13.间脑的结构。

14.小脑的结构。

15.脑干的结构。

16.脑室各部位与脑叶的对应关系。

17.脑供血的主要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支配区。

18.鞍上池的毗邻关系。

19.基底节的毗邻关系。

20.小脑幕在不同层面上的形态。

21.胼胝体发育不良的CT表现。

22.Dandy-Walker综合征的CT表现。

23.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

24.颅面血管瘤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

25.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

26.神经纤维瘤病的分型。

27.颅底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

28.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特点及CT表现。

29.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

30.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

31.脑白质剪切伤的定义和好发部位。

32.脑梗塞CT表现的病理基础。

33.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34.基底节血肿的分型及CT表现。

35.血肿的变化过程及CT表现。

36.动脉瘤破裂与颅内出血部位的关系。

37.动静脉畸形的好发部位及CT表现。

38.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特征。

39.脑室内、外病变的CT鉴别特征。

40.颅内肿瘤的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2009年LA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

2009年LA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

2009年LA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2009年LA医师上岗证考试试题1.对放射治疗正确的说法是:A. 优于手术治疗B. 仅仅是治疗恶性肿瘤C. 单独放射治疗适应症很广泛D. 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E. 只用于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2.下列哪类恶性肿瘤对放射抗拒:A. 鼻咽癌B. 淋巴瘤C. 乳腺癌D. 胶质瘤E. 前列腺癌3.临床放疗中允许出现的放射反应是;A. 放射性脊髓炎B. 放射性脱发C. 肠穿孔D. 骨坏死E. 脑坏死4.术前放射治疗的缺点:A. 损伤血管B. 降低放射敏感性C. 可能增加手术困难D. 延迟手术E. 增加正常组织损伤5.术后放疗不能够;A. 提高无瘤生存率B. 提高远期生存率C. 提高生存质量D. 提高肿瘤的局控率E. 减少肿瘤细胞播散6.放化综合治疗时下列哪类肿瘤疗效不确定;A. 鼻咽癌(中、晚期)B. 乳腺癌C. 早期喉癌D. 非小细胞癌E. 淋巴瘤7.姑息治疗的照射剂量为;A. 根治剂量B. 亚临床病灶剂量C. 根治剂量的1/2D. 根治剂量的4/5E. 根据病情决定8.近距离治疗可分为:A. 大剂量率、中剂量率、小剂量率B. 超低剂量率、低剂量率、中剂量率C. 超高剂量率、高剂量率、低剂量率D. 低剂量率、中剂量率、高剂量率E. 超高剂量率、中剂量率、超低剂量率9.近距离治疗中,模照射技术是指:A. 体模内照射B. 水模内照射C. 模具照射D. 蜡模照射E. 敷贴10.高剂量近近距离治疗适合于:A. 永久性植入治疗B. 后装治疗C. 体积大的肿瘤D. 治疗时间长的肿瘤E. 碘-125植入治疗11.单一高活度放射材需要保证的是驻留点及驻留时间的:A. 连续性B. 准确性C. 间歇性D. 不确定性E. 永久性12.巴黎剂量学系统种源活性长度AL与靶区长度L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 AL=LB. AL<LC. AL>LD. AL≦LE. AL≧L13.超分割放射治疗可使:A. 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的效应差别进一步分开B. 早反应减轻C. 晚反应增加D. 总照射剂量减少E. 总治疗时间延长14.与放射敏感性无关的主要因素是:A. 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B. 是否乏氧细胞C. 肿瘤的转移D. 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E.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15.放疗敏感性说法正确的是:A. 放疗敏感性仅受组织来源的影响B. 放疗敏感性仅与贫血关系重要C. 感染导致放疗中断,影响敏感性极为重要D. “慧星”技术分析是准确的检测方法E. 多种因素影响可放疗敏感性16.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的关系是;A. 两者没有一定的相关性B. 放射敏感性高放射治愈性就高C. 放射敏感性高放射治愈性就低D. 放射抗拒,放射治愈性高E. 放射敏感性中等,放射治愈性低17.细胞存活曲线的Do值表示A.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B. 细胞的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C. 在2Gy照射时细胞的存活分数D. 细胞内所含的反射敏感区域数(靶数)E. 细胞存活曲线的肩区宽度18.仅在细胞存活曲线上,哪个参数代表细胞内固有的相关放射敏感性参数(敏感区域数):A. N值医学全在线/doc/b26079367.html,B. DsC. DqD. D-2E. Do19.以分裂延迟为标准,细胞周期中最敏感的是:A. G1后期B. S期C. M期D. G2期E. G0期20.放射后晚反应正常组织有:A. 再增殖能力而无再修复能力B. 再修复能力而无再增殖能力C. 再修复和再增值能力D. 再增殖能力强而再修复能力弱E. 再修复能力强而再增强能力弱21.不改变原计划的总剂量,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2.0Gy,属哪种分割照射法:A. 超分割B. 加速分割C. 加速超分割D. 常规分割E.大分割22.常规分割照射时,脊髓的耐受量是:A. 3500cGyB. 4000cGyC. 4500cGyD. 5000cGyE. 5500cGy23.常规分割照射时,全角膜的耐受量是:A. 3000cGyB. 4000cGyC. 5000cGyD. 6000cGyE. 7000cGy24.采用分割照射法的目的中错误的是:A. 保护早反应正常组织的再增殖能力B. 保护晚反应正常组织的再增殖能力C. 保护正常组织的非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D. 增加肿瘤细胞的再氧合机会E. 增加肿瘤细胞群的再分布机会25.胸段食管癌最常累及的邻近器官是:A. 气管及支气管B. 肺门C. 心脏D. 肺泡E. 喉26.食管癌对放射线敏感的类型是:A. 髓质型B. 缩窄型C. 溃疡型D. 蕈伞型和腔内型E. 中间型27.中、下段食管癌以哪种照射方法为好:A. 非等中心前后对穿照B. 非等中心三野照C. 非等中心四野照D. 等中心三野照E. 两前斜野等中心照28.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适合于肿瘤最大外侵深度为:A. ≤1.5cmB. 2cmC. 2.5cmD. 3cmE. ≤3.5cm29.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率约占所有纵隔肿瘤的:A. 15%B. 25%C. 35%D. 45%E. 55%30.肺门体表投影前方约对:A. 胸骨角B. 胸骨柄C. 胸骨角下方D. 剑突E. 第六胸肋关节水平31.根据WHO1997年肺癌分期:A. T2N1M0为Ⅰb期B. T3N1M0为Ⅱb期C. T2N3M0为Ⅲa期D. T3N3M0为Ⅲb期E.T4N3M0为Ⅳ期32.根据WHO1997年肺癌分期,N2为:A. 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B. 对侧肺门淋巴结转移C. 同侧纵隔和隆突淋巴结转移D. 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E. 同侧斜角肌淋巴结转移33.肺癌转移至同侧上纵隔淋巴结阳性率最高的是;A. 右上叶B. 右中叶C. 右下叶D. 左上叶E. 左下叶34.肺癌组织学分类(WHO1999)中,腺癌有:A. 唾液腺型癌B. 梭形细胞癌C. 肺母细胞癌D. 多形性癌E. 粘液性细胞癌35.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可非常规进行的检查是:A. 拍摄胸片B. 胸部CT检查C. 痰中脱落细胞检查D.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E. 经皮或CT导引下针吸活俭36.JASTRO(2000)建议肺癌T1-2病变根治性放疗剂量为;A. 50Gy-55GyB. 60Gy-65GyC. 70Gy-75GyD. 80Gy-85GyE. 90Gy-95Gy37.肺癌放射治疗最多见且危害较大的并发症是:A. 食管炎B. 放射性骨髓损伤C. 放射性心包炎D. 急性放射性肺炎E. 放射性心肌炎38.在发达国家,经典霍奇金病的发病年龄第一高峰在(),第二高峰在()A. 3O岁,50岁B. 15岁,60岁C. 10岁,40岁D. 25岁,70岁E. 2O岁,40岁39.在霍奇金病的病因中,最可能致病的病毒是:A. 单纯疱疹病毒B. EB病毒C. 腺病毒D. 乳头瘤病毒E. 流感病毒40.根据基因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将霍奇金病分为两类病,即:A. 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B. 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削减型C. 浆细胞为主型和小淋巴细胞为主型D. 结节硬化和混合细胞为主的经典霍奇金病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霍奇金病E. 滤泡细胞为主型和组织细胞型41.霍奇金病AnnArbor分期中:A. 双颈淋巴结受侵应诊断为Ⅱ期B. 双颈淋巴结受侵应诊断为Ⅰ期C. 膈上原发伴脾受侵为Ⅳ期D. 膈下原发伴脾受侵为Ⅲ期E. 双腋淋巴结受侵为Ⅰ期42.剖腹探查是霍奇金病临床分期的手段A. 目前世界不再应用B. 目前全世界仍然应用C. 临床IA或ⅡA期均需做D. 临床IA,男性,淋巴结为主型或经典型需做E. 有B症状者均应做43.放疗在晚期霍奇金病治疗中的作用是:A. 放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辅助性放疗和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B. 淋巴结照射消灭临床和亚临床病灶预防复发C. 次全淋巴结照射预防复发D. 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E. 放疗可以代替化疗44.霍奇金病是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重点在于:A. 大面积不规则积照射技术B. 放疗方案如何加强C. 不增加死亡率的前提下,降低治疗引起的并发症D. 放射源的选择E. 放、化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45.霍奇金病扩大照射野包括:A. 累及部位和周围扩大3-5cmB. 累及部位和周围扩大10cmC. 全淋巴结和次淋巴结照射D. 斗篷野E. 小斗篷野46.斗篷野照射的晚期并发症是:A. 放射性肺炎B. 心脏毒性C. 第二原发肿瘤D. 生殖功能损害E. 甲状腺功能低下47.NHL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A. 绝大多数发生于淋巴结内B. 一般按淋巴引流方向逐站播散,极少是“跳跃”式发展C. 临床分期与预后无关D. B症状常见了疾病早期E. 淋巴结多表现为生长缓慢,甚至多年不变48.与HD相比,NHL较少侵犯A. 纵隔B. 韦氏环C. 消化道D. 鼻腔E. 中枢神经系统49.老年NHL的临床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 就诊时中晚期病例较多B. 膈下病变较多C. 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细胞型较多D. 预后常较差E. 化疗耐受性差,一般不主张化疗50.NHL的面颈联合野主要适用原发于A. 双侧鼻腔的NK/T淋巴瘤B. 舌根的淋巴瘤C. 上颈的皮肤淋巴瘤D. 甲状腺的淋巴瘤E. 颞叶的淋巴瘤51.全身皮肤电子线照射,描述错误的是A. 可用于蕈样真菌病B. 可用于Sezary综合征C. 选用高能量电子线D.可合并化疗E. 放疗总剂量30Gy左右52.某些晚期低度恶性NHL全身放疗的剂量一般为A. 10CGy/次、10-15次B. 50cGy/次、10-15次C. 10CGy/次、 5-10次次D. 10OCGy、1次性照射E. 根据病人耐受情况决定53.原发于韦氏环的NHL放疗常合并化疗是因为A. 该部位NHL放疗常不敏感B. 由于周围的重要器官限制,放疗不易达到根治量C. 病理类型常为中高度恶性,易腹腔播散D. 放疗反应大,病人不易耐受E. 化疗的毒副反应低54.综合治疗NHL,不正确的是A. 有B症状B. 中晚期病人C. 恶性度较高的病人D. 早期低度恶性E. 结外受侵55.较大面积的肝癌放射剂量是TDA. 20-24Gy/2-3周B. 25-30Gy/3-4周C. 31-34Gy/3-4周D. 35-39Gy/3-4周E. 40-45Gy/4-5周56.胰头癌照射野上界应在A. 第10胸椎体中部B. 第10胸椎体下界C. 第11胸椎体中部D. 第11胸椎体下界E.第12胸椎体中部57.胰腺癌术中放疗的并发症为A. 腹膜炎B. 肠梗阻C. 胆囊炎D. 胃肠道溃疡E. 胰腺炎58.肠癌术前放疗多采用的四射野是A. 前一野垂直B. 后一野垂直C. 前后两野对穿D. 前一野加的侧野水平E. 后一野加两侧野水平59.直肠癌照射野的上界为A.第5腰椎体上缘B. 第5腰椎体下缘C. 第4腰椎体上缘D. 第4腰椎体下缘E. 第3腰椎体上缘60.直肠癌术前放疗剂量为A. 3500cGy-4500cGyB. 500OcGy-550OcGyC. 5600cGy-6000cGyD. 6500cGy-7O00cGyE. 7500cGy-8000cGy61.直肠癌术后复发根治放疗剂量为A. 5500cGyB. 6000cG yC. 65O0cGyD. 7000cGyE. 7500cGy62.肾胚胎癌发并高峰年龄为A. 1-3岁B. 4-6岁C. 7-9岁D. 10-11岁E. 12-14岁63.膀胱癌哪期病变运用放射治疗A. 仅T1B. 仅T2C. 仅T3D. 仅T4E. 各期病变均适用64.膀胱癌放疗急性反应主要表现为A. 膀胱炎、直肠炎B. 膀胱挛缩C. 膀胱阴道瘘D. 膀胱直肠瘘E. 膀胱出血65.对T1、T2a期膀胱癌术后最佳治疗手段为A.外照射加组织间插植B. 单纯膀胱切除C. 外照射加膀胱切除D. 组织间插植加膀胱切除E. 外照射加化疗66.阴茎癌根治性放疗适应证不包括A. 一般情况良好B. 无远处转移C.病变较早D. 肿瘤局部病变范围<4cmE. 合并腹股沟淋巴结转移67.阴茎癌根治性放疗外照射剂量一般为A. 全阴茎DT60GyB. 全阴茎DT40Gy,然后原发灶和边缘补量DT20GyC. 全阴茎DT50Gy,然后原发灶和边缘补量DT20GyD. 全阴茎DT70GyE. 全阴茎DT60Gy.然后原发灶和边缘补量DT20Gy 68 C 69 E 70 B71.Ⅰ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生存率是A. 98%-100%B. 隐睾病人生存率为90%C. 单纯腹主动脉放疗生存率低D. 放疗剂量20Gy,生存率为90%E. 放疗剂量26Gy,生存率为100%72.前列腺癌最主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是A. 闭孔神经淋巴结B. 髂内淋巴结C. 髂外淋巴结D. 髂总淋巴结E. 骶前淋巴结73.调强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目前己达到的最高剂量为A. 60GyB. 65GyC. 70GyD. 75GyE. 81Gy74.前列腺癌常规外照射常采用的照射方式为A. 前后野B. 二前斜野,二后斜野C. 前后与两侧野四野D. 二侧野E. 一前野,二后野75.年龄在70-72岁,预期生存<12年的早期前列腺癌可以做A. 根治性放疗B. 姑息性放疗C. 中医治疗D. 免疫治疗E. 化疗76.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的近期并发症为A. 直肠和泌尿道毒副作用B. 肝肾毒副作用C. 血液系统毒副作用D. 呼吸系统毒副作用E. 心脏毒副作用77.乳腺癌以多中心病变及对侧发生率较高的病理类型是A. 髓样癌B. 分泌性癌C. 鳞癌D. 浸润性导管癌E.小叶原位癌78.2002年新的UICC分期中,对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界定为A. N3B. N2C. N1D. M1E. 未界定79.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适应症错误的是A. 乳腺单发病灶,最大径≤3cmB. 乳腺病灶>5cmC. 乳腺与肿瘤相比要有足够大小,行肿瘤切除术后乳腺外形无明显畸形D. 无胶原性疾病E. 病人愿意接受保乳术治疗80.保乳手术和根治性放疗禁忌症中错误的是A. 有胶原性疾病B. 大乳房或下垂型乳房C. 乳房与肿瘤大小两者间比例失调D. 乳腺导管内癌E. 乳晕区肿瘤81.保乳术后若不作腋锁野照射时的切线野上界应在A. 锁骨头下缘水平B. 第二前肋水平C. 第一后肋水平D. 第三前肋水平E. 胸骨角水平82.下列哪项不是乳腺癌根治术后照射胸壁的适应症A. 乳腺癌原发灶>5cmB. 乳腺癌原发灶侵犯皮肤C. 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D. 乳腺癌原发灶未累及胸大肌E. 腋窝淋巴结转移>20%83.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A. 可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B. 对绝经后患者能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C. 对绝经前患者能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D. 对Ⅰ、Ⅱ期高危织病人,能提高局控率E. 对I、Ⅱ期病人,可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84.下列哪项不属于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适应症A. 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B. 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总数目<10个C. 乳腺原发肿瘤<5cmD. 乳腺原发肿瘤累及皮肤E.乳腺原发肿瘤>5cm85.乳腺癌根治术后锁骨上区淋巴结复发应照射的范围是A. 锁骨上区小野B. 锁骨上全区C. 锁骨上全区+同侧全胸壁+同侧腋窝D. 锁骨上全区+同侧全胸壁E. 锁骨上区+同侧胸壁+内乳区86.软组织肉瘤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A. 0.5%B. 1%C. 1.5%D. 2%E.2.5%87.软组织肉瘤选择术前放疗的病例应是A. 全部病例B. 高组织学分级,小肿瘤C. 高组织学分级,大肿瘤D. 低组织学分级,小肿瘤E. 低组织学分级,大肿瘤88.目前认为,软组织肉瘤在术后10-20天开始放疗,一级靶体积的照射量一般应不低于A. 51-53 GyB. 54-56 GyC. 57-59 GyD. 60-62 GyE. 63-65 Gy89.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最重要的检查为A. 血常规B. 肝肾功能C. 心电图D. VCA-IgAE. 病理90.头颈部肿瘤术后不需要行放射治疗的是A.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B. 转移淋巴结超过4个C. 软组织侵犯D. 切缘阴性E. 周围神经受侵91.1978年WHO鼻咽癌病理分型中的A. I型为低分化鳞癌B. I型为中分化鳞癌C. I型为高分化鳞癌D. I型为非角化鳞癌E. I型为未分化鳞癌92.我国鼻咽癌1992年福州分期,正确的是A. I期T1N1M0B. Ⅱ期T1N0-1M0,T1-3N1M0C. Ⅲ期T3N1-3M0,T1-3N3M0D. Ⅳa期N0-3M0,T1-4N3M0E.IVb期任何T,任何N,M093.鼻咽癌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受损的综合征是A. 眶上裂综合征B. 眶间综合征C. 垂体蝶窦综合征D. 岩蝶综合征E. 颞静脉孔综合征94.鼻咽癌临床表现的三大体征包括A. 鼻咽肿物、颈部肿块、颅神经损害症状B. 颈部肿块、颅神经损害症状、头痛C. 颅神经损害症状、头痛、鼻咽肿物D. 面麻、复视、鼻咽肿物E. 面麻、复视、颈部肿块95.鼻咽癌患者在放疗期间的急性口腔、口咽粘膜反应,多在哪一个照射剂量期出现A. 10-20GyB. 20-30GyC. 30-40GyD. 40-50GyE. 50-60Gy96.鼻咽癌首程放疗后70-80%的肿瘤复发在放疗后A. 0.5-1年B. 2-3年C. 4-5年D. 6-7年E. 8-9年97.口咽介于下列哪两个解剖部位之间A. 软腭和舌根B. 软腭和扁桃体C. 舌根和舌骨D. 软腭和舌骨E. 扁桃体和舌骨98.口咽侧壁及后壁肿瘤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是A. 茎突后间隙、咽后间隙淋巴结B. 咽后间隙、颌下淋巴结C. 茎突后间隙、颌下淋巴结D. 扁桃体、颈上深淋巴结E. 咽后间隙、颈上深淋巴结99.扁桃体区粘膜下淋巴网引流至A. 咽旁、耳后、二腹肌淋巴结B. 颌下、上颈深和咽旁淋巴结C. 颌下、二腹肌下、咽旁淋巴结D. 咽旁、颌下、耳后淋巴结E. 二腹肌下、上颈深和咽旁淋巴结100.对扁桃体癌照射范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上界:颧弓水平B. 下界:喉切迹水平C. 内界:体中线水平D. 后界:包括颈后淋巴结E. 前界:超出病灶前缘2cm101.下咽癌中的癌细胞分化程度最低的是A. 环后区B. 梨状窝区C. 咽后壁区D. 梨状窝区和环后区E. 咽后壁区和环后区102.早期下咽癌的首选治疗是A. 放射治疗B. 手术切除C. 单纯化疗D. 术后放疗E. 术前放疗103.晚期下咽癌的首选治疗是A. 单纯放疗B. 单纯手术C. 单纯化疗D. 手术+化疗E. 手术+放射治疗104.声门上区癌最容易转移到A. 颈深上淋巴结B. 颈后链淋巴结C. 颌下淋巴结D. 锁骨上淋巴结E. 颈前淋巴结105.手术治疗喉癌不适合于A. Ⅲ、IV期手术+放射综合治疗B. 放疗后肿瘤复发C. 早期喉癌D. 喉梗阻病人E. 颈淋巴结转移106.常规放射治疗喉癌,单次剂量最好的是A.1.6GyB. 1.8GyC. 2GyD. 2.5Gy107.放疗后喉软骨坏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 抗炎治疗B. 高压氧治疗C. 加热治疗D. 手术切除E. 对症治疗108.早期舌癌(T1)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A. 40%-50%B. 50%-60%C. 60%-70%D. 70%-80%E. 80%-90%109.颊粘膜癌首选放射治疗的是A. T1病变B. T2病变C. T3病变D. T4病变E. 分化差的癌110.牙龈癌出现骨受侵时首选A. 手术治疗B. 单纯放疗C. 化疗D. 放疗+化疗E. 术前放疗+手术治疗111.上颌窦癌的发同率占鼻窦癌的A. 50%B. 60%C. 70%D. 80%112.上颌窦癌放射治疗,最合理的技术是A. 高能X线多野照射和电子线补充照射B.高能X线加高能电子线混合单野照射C. 高能X线加组织间插植D.组织间插植E. 组织间插植加高能电子线照射113.目前公认的上颌窦癌综合治疗的原则是A. 放疗+化疗B. 诱导化疗+放疗+手术C. 术前放疗+手术D. 手术+术后放疗E. 手术+化疗114.大脑的海马沟回位于A. 额叶B. 枕叶C. 颞叶D. 岛叶E. 顶叶115.可自接损害生命中枢(呼吸、心跳)的脑疝为A. 小脑幕切迹疝B. 枕骨大孔疝C. 大脑镰疝D. 蝶骨嵴疝E. 脑中心疝1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肿瘤采用的是A. 源皮距照射B. 等中心照射C. 术中照射D. 近距离照射117.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可减少正常脑组织剂建,故肿瘤的照射剂量可A. 显著提高B. 无变化C. 降低D. 显著降低E. 减少30%-50%118.垂体瘤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的肿瘤剂量为A. 35-39GyB. 40-44GyC. 45-50GyD. 50-55GyE. 56-60Gy119.多发脑转移瘤,全脑放疗后对可见病灶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照射,单次推荐量A. 10-15GyB. 20-24GyC. 25-29GyD. 3O-34GyE. 35-39Gy12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中,与放射毒性反应无关的症状是A. 恶心B. 呕吐C. 腹泻D. 头痛E. 乏力121.恶性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的GTV设定为A. GTV+2.5cm-3cmB. GTV士2.5cm-3cmC. GTV+1.0cm-1.5cmD. GTV土1.5cm-2cmE. GTV+0.5cm-1.0cm122.中晚期宫颈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为A. 手术B. 放疗C. 放疗+化疗D. 化疗E. 手术+化疗123.Ⅱ期宫颈癌术后,有髂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照射野应选择A. 全盆大野照射。

第十五章CT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CT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 CT检查技术第一节概述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CT图像由于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和特殊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显示和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上均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已作为医学影像检查的常规手段。

可用于中枢神经、颅脑与五官、颈部、胸部与心脏、腹部、盆腔、骨骼与肌肉等全身各脏器的检查。

适应于全身各部位的外伤性病变、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先天性病变、变异性改变、骨质性病变、退行性病变、血管性病变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预后评价,治疗方案的确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禁忌证CT扫描检查一般没有特殊的禁忌证。

除非危重病人、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但经临床处理后仍可进行扫描检查。

二、扫描程序1、输入患者的资料2、患者体位处置3、扫描前定位4、扫描5、照相和存储三、扫描方法1、普通扫描又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是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

常采用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普通扫描的层厚和层间距常采用10mm,特殊位置采用5 mm或3 mm。

2、增强扫描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

目的是增加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

增强扫描能动态观察不同脏器或病灶中对比剂的分布与排泄情况,发现平扫难以发现的小病灶、等密度病灶或显示不清的病灶,以及观察血管性病变。

对比剂的用量一般按体重的1.5~2.0ml/kg计算,儿童用量酌减。

CT血管造影用量为100~120ml,流速3.0~3.5ml/s。

常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团注法,即以2.5~4.0ml/s的流速将 80~100ml的对比剂快速注入,注射完后开始行增强扫描,其特点是血管增强效果明显,常用于螺旋CT的多期扫描;另一种是静脉快速滴注法,即以1.5~2.0ml/s的流速将 100~120ml 的对比剂快速滴注,当注入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

它的特点是血管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长,但强化效果差,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

3、特殊扫描(1)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一般采用1~5mm。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5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5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5)时间:2009-07-19 来源:影像园作者: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考试指南编委会【讨论-纠错】【举报】第2章CT成像原理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是医学影像领域最早使用数字化成像的设备。

CT图像的基本特征可用两个词概括:即“数字化”和“体积信息”。

数字化图像的最小单位为像素;而无论层厚大小,横断面的扫描层面始终是一个三维的体积概念。

根据雷登(J.H.Radon)的数字成像基本原理,一幅人体层面的图像可从任意方向产生,但目前CT成像所采用的方式是横断面成像。

2.1.1 CT与普通X线摄影比较·普通X线摄影也是利用X线的穿透作用,通过病人后的X射线由于X线透过物体后的衰减差,形成一幅射线衰减强度不同的图像,该衰减图像被感光材料或其它感光记录装置接收,能被人眼识别,用于医学影像诊断。

·与CT比较,普通X线摄影有一些缺点。

首先是影像重叠,因为普通X线摄影是利用近似为点状的X射线源发出X射线,通过物体的衰减吸收后,在接收介质上得到的是一幅二维的、各组织结构互相重叠的图像,其密度的大小受X线穿过一个三维物体衰减投影值大小的影响,并且沿射线方向的投影没有空间上深度的分辨能力。

其次是密度分辨力低,普通X线摄影或透视只能区分密度差别大的脏器如肺、骨骼等,对密度差别不大的脏器如肝、胰等大部分组织脏器则无法显示,或须借助对比剂才能显示。

第三是常规X线摄影基本根据被照射物体质量的变化,而无法区分总体质量相同数量有所不同的变化,如一个物体体积相同,但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不同;另一个物体密度和原子序数相同,但物体体积不相同,结果经X线照射后可产生相同的灰阶密度。

·普通体层摄影是X线球管和胶片同时相向运动,而中间作为支撑的某一点则固定不动,结果使得支撑点(欲观察平面)层面图像清晰,相应的上下层面模糊,获得体层摄影的效果。

除去X线摄影上述的三个缺点,普通体层摄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即观察层面外的结构只是模糊并未去除,它还是存在于最终的照片上;其次由于照射野较大,大量的散射线影响照片的质量。

放射技师考试第六章第一节CT影像诊断基础

放射技师考试第六章第一节CT影像诊断基础

第六章第一节 CT影像诊断基础一、颅脑(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1、脑实质密度改变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

(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

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

(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

(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2、结构、形态改变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

3、对比增强改变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

(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1、颅脑损伤 (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1)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

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

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

(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CT表现:①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其大小从几厘米至全脑,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

约有1/3为多发病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版上岗考试指南CT成像技术篇(6)时间:2009-07-22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作者: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考试指南编委会【讨论-纠错】【举报】第2章CT成像原理2.2 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2.1体素与像素(Voxel and Pixel)体素是体积单位。

在CT扫描中,根据断层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

体素作为体积单位,它有三要素,即长、宽、高。

通常CT中体素的长和宽都为1mm,高度或深度则根据层厚可分别为10、5、3、2、1mm等。

像素又称像元,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

它与体素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

2.2.2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Scaning and Displaying Matrix)矩阵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

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多,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

目前常用的采集矩阵大小基本为:512´512,另外还有256´256和1024´1024。

CT图像重建后用于显示的矩阵称为显示矩阵,通常为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显示矩阵往往是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通常采集矩阵为512´512的CT,显示矩阵常为1024´1024。

2.2.3原始数据(Raw Data)原始数据是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传送给计算机,其间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经预处理后,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这部分数据被称为原始数据。

2.2.4重建与重组(Re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机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最后得到能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该处理方法或过程被称为重建或图像的重建。

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

如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

在以往英文文献中,有关图像的重建的概念也有些混淆,三维图像处理有时也采用重建(reconstruction)一词,实际上,目前CT的三维图像处理基本都是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或构筑形成三维影像。

由于重组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因此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

一般,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的数目越多,重组的效果就越好。

2.2.5算法、重建函数核与滤波函数(Algorithm, Kernel)算法是针对特定输入和输出的一组规则。

算法的主要特征是不能有任何模糊的含义,所以算法规则描述的步骤必须是简单、易操作并且概念明确,而且能够由机器实施。

另外,算法只能执行限定数量的步骤。

重建函数核或称重建滤波器、滤波函数。

CT的扫描通常需包含一些必要的参数,有的参数可由操作人员选择,有的则不能。

重建函数核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算法函数,并决定和影响了图像的分辨力、噪声等等。

·在CT临床检查中,可供CT图像处理选择的滤波函数一般可有高分辨力、标准和软组织三种模式,有的CT机除这三种模式外,还外加超高分辨力和精细模式等。

·高分辨力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化边缘、轮廓的函数,它能提高分辨力,但同时图像的噪声也相应增加。

软组织模式是一种平滑、柔和的函数,采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后,图像的对比度下降,噪声减少,密度分辨力提高。

而标准模式则是没有任何强化和柔和作用的一种运算处理方法。

2.2.6卷积(Convolution)卷积是图像重建运算处理的重要步骤。

卷积处理通常需使用滤波函数来修正图像,卷积结束后,形成一个新的用于图像重建的投影数据。

请参见“重建函数核”条。

2.2.7内插(Interpolation)内插是采用数学方法在一已知某函数的两端数值,估计该函数在两端之间任一值的方法。

CT扫描采集的数据是离散的、不连续的,需要从两个相邻的离散值求得其间的函数值。

目前,很多螺旋CT都采用该方法作图像的重建处理。

内插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线性内插(单层螺旋扫描CT常用)、滤过内插和优化采样扫描(多层螺旋扫描CT采用)。

2.2.8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Collimation, Slice and Effective Slice)准直宽度是指CT机球管侧和病人侧所采用准直器的宽度,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即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

但是,在多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情况则不完全一样,因为同样的准直宽度可由4排甚至16排探测器接收,而此时决定层厚的是所采用探测器排的宽度。

如同样10mm的准直宽度,可以由4个2.5mm的探测器排接收,那么层厚就是2.5mm;如果由16个6.25mm的探测器排接收,那么层厚就变成了0.625mm。

有效层厚指扫描时实际所得的层厚,由于设备制造的精确性原因,标称1mm甚至0.5mm的层厚设备制造厂家无法做到如此精确,一般都有一定的误差,其误差范围大约在10%~50%之间,层厚越小,误差越大。

一般,层厚的误差与扫描所采用的方式和设备的类型无关。

2.2.9螺距(Pitch)单层螺旋螺距的定义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的比值(参见螺旋扫描一节)。

该比值(pitch)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床运动的这段时间内,运动和层面曝光的百分比。

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

多层螺旋螺距的定义基本与单层螺旋相同:即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

但在单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只产生一幅图像(不考虑回顾性重建设置因素),而多层螺旋扫描螺距等于1时,根据不同的CT机,可以同时产生4、8、16或更多的图像。

2.2.10扫描时间和周期时间(Scaning and Circle Time)扫描时间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阵列围绕人体旋转扫描一个层面所需的时间,常见的有全扫描(360°扫描),其它还有部分扫描(小于360°扫描)和过度扫描(大于360°扫描)。

目前的CT机都有几种扫描时间可供选择,以前最短的扫描时间为1秒,其它有2秒或3秒,现在新的多螺旋CT机最短扫描时间可达0.33秒。

减少扫描时间除了可缩短病人的检查时间、提高效率外,并且是减少病人运动伪影的一个有效手段。

从开始扫描、图像的重建一直到图像的显示,这一过程称为周期时间。

一般周期时间与上述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是上述两个因素的总和,但目前的CT机的计算机功能强大,并且都有并行处理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所以,在一些特殊扫描方式情况下,扫描后的重建未结束,就可以开始下一次的扫描。

所以,周期时间并非始终是扫描时间和重建时间之和。

2.2.11重建增量(Reconstruction Increment, Reconstruction Interval, Reconstruction Spacing)重建增量或重建间距是螺旋扫描方式的专用术语,它的定义是:被重建图像长轴方向的距离。

通过采用不同的重建增量,可确定螺旋扫描被重建图像层面的重叠程度,如重建增量小于层厚即为重叠重建。

重建增量大小与被重建图像的质量有关,即重建增量减小图像的质量改善,重叠重建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和改善3D后处理的图像质量。

2.2.12重建时间(Reconstruction Time)重建时间是指计算机的阵列处理器,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图像所需的时间。

缩短重建时间也可减少病人的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但与减少运动伪影无关。

重建时间与被重建图像的矩阵大小有关,矩阵大,所需重建时间长;另外,重建时间的长短也与阵列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机内存容量的大小有关,阵列处理器的速度快、内存的容量大,图像重建的时间短。

2.2.13扫描视野和重建视野(Field of View,FOV)扫描野或称有效视野,是扫描前设定的可扫描范围。

根据各厂家的设置,扫描野可有一个或数个,大小范围为16~50cm,一般单个扫描野的CT机,扫描野的大小在40~50cm之间。

单扫描野的CT机,在定位相扫描后、正式扫描前,扫描野还可再次设置,以获得诊断需要的CT扫描图像,扫描完成后原始数据可再重建图像。

该有效视野的大小仍可改变此时的有效视野大小称为重建视野,理论上重建视野只能小于扫描野。

2.2.14时间分辨力(Temporal Resolution)时间分辨力的主要含义是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但在多层螺旋CT中,它还与扫描覆盖范围和重建方式有关,它也是影像设备的性能参数之一,并且与每帧图像的采集时间、重建时间以及连续成像的能力有关。

在CT中表示了设备的动态扫描功能,如在多层螺旋CT 心脏成像时,时间分辨力的高低则决定了CT机在这方面临床应用的适应性和范围。

2.2.15层厚敏感曲线(Slice Sensitivity Profile, SSP)层厚敏感曲线的定义是CT扫描机沿长轴方向通过机架中心测量的点分布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的长轴中心曲线。

和非螺旋CT相比,螺旋CT的层厚敏感曲线增宽,其半值宽度(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FWHM)也相应增加,即螺旋扫描的实际层厚增加。

通常,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层厚增加X线光子量也增加,并使噪声降低和对比度增加,但也使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下降和部分容积效应增大。

理想的SSP应为矩形,非螺旋CT的SSP接近矩形而螺旋CT的SSP呈铃形分布曲线。

在螺旋扫描中,曲线的形状随螺距的增加而改变,此外曲线的形状也随采用内插算法的不同而改善,如采用180°线性内插可明显改善曲线的形状。

SSP对图像中的高对比度和低对比度的长轴分辨力都很重要,它可影响小病灶的显示。

具体地说,当病灶直径小于层厚宽度时,小病灶的CT值与背景的比值会降低。

当SSP偏离理想的矩形,并且螺旋扫描采用较高的床速和360°线性内插算法,这种负作用更明显。

但不管螺距的大小,这种负作用可由采用180°线性内插算法而大为减少。

2.2.16球管热容量和散热率(Heat Capacity and Diffusion of the Tube)X线球管的热容量大,表示可承受的工作电流大,连续工作的时间可以延长。

所以,CT机所用的球管热容量越大越好。

与球管性能指标有关的还有散热率,同样散热率越高,该球管的性能越好。

现代的螺旋CT 扫描机,对球管的要求更高,因为以前的扫描是逐层进行,层与层扫描之间还可用于散热,现今的螺旋扫描一般都要连续扫描几十秒,甚至一百秒以上,所以必须要求球管有一个良好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性能。

热容量和散热率的单位分别是MHU和kHU。

2.2.17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在CT中,部分容积效应主要有两种现象:部分容积均化和部分容积伪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