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题23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49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3.意义: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条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2)决策。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②“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1)工业化建设:①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②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
①表现:②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3.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原创】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问题整合纵向连线·横向对比一、专题整合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项目原因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意义土地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改革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农业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合作化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人民 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公社化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大公有化规模,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家庭联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 产承包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下,实行分户经营,自 责 任制制改革负盈亏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期项目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以公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结构并存到单一的的多种经济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并存,从计划经济来,向社会主义市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体制向以计划经场经济体制转变表现经济体制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转变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 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主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 决定实行对内经济体制改 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原因于实现工业化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 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 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 核心 内容把企业推向市 场 制,片面追求工业化 实行政企分开等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 经济出现了活 结果作用。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1.三大改造的过程(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四、经济体制改革( P54-5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 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 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D)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4.2011 年 3 月 2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
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框架
3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链时间轴
4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 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
平民化 旗袍
中山装
军装
2.饮食: 鲁菜 、粤菜、川菜、淮扬菜。 (1)中餐:四大菜系。即_____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中西 餐并行局面。
3.建筑: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1)传统居室:_______ (2)近代建筑: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 完全欧化 的新 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_________
(4)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 而广大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 (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2)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
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 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 3.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增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兴建。 互联网专线 正式开通。 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__________ 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
【名师指津】
2.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近代中国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
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
联系。 (2)近代中国通讯事业: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24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课题24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间1978年12月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开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内容。
(4)意义。
①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内容。
(5)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乡镇企业: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2)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即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但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包训国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3年第04期本专题共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两部分内容,综合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规律:1.考查数量与题型:据不完全统计,本专题在近三年高考中共考查了60多次,其中2013年高考共考查了20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
2.考查分值及考点:本单元内容在试卷中分值较大,选择题一般6-8分,非选择题一般10分左右。
从考查知识点看,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
3.命题思路:选择题都是材料型选择题,考题多以文字、漫画、图片、报刊和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既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近三年命题特点和规律,预计2014年高考仍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考查的立足点,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新史观解读新材料的能力,备考复习中应注意:1.以纲扣本,夯实基础,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考点基础知识。
2.运用比较法、联系法,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如:注意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比较,探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梳理近现代中国物质社会变迁的线索;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与苏联的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特色”的重要意义;将社会的重大变革与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联系起来,以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切入点,理解社会变革的影响等。
3.运用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运用社会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运用通史意识关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册基础问题呼图壁第一中学王武说明:本着高中第一轮复习需要掌握的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的原则,以下问题需要自己看课本来寻找答案,个别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每个问题的掌握以能做到心里有数,能大致的叙述问题内容为本问题掌握的标准。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朝建立与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度。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相互关系。
3、嫡长子继承制。
4、了解周礼。
5、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6、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各封建王朝的发展演变。
7、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8、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确立的过程及内容。
2、希腊雅典的“公民”定义与公民权利。
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
4、罗马法的演变历程及原因。
5、罗马法的实质和影响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和发展原因。
2、“光荣革命”的解释。
3、《权利法案》颁布的年代、主要内容和作用。
4、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由来,了解1832年议会改革。
5、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内阁如何产生及各自的职权。
6、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邦联与联邦的区别及改邦联为联邦的原因。
7、美国三权分立的如何实现的。
8、1787年宪法的意义。
9、美国的两党制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解释。
10、简单的叙述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1、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2、德意志统一的原因及三次王朝战争。
1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要求知道以下事件的简单过程即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结局、意义: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对峙十年、抗日战争、重庆和谈、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源、实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任务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措施 ①城市:没收 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 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1952年底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
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工业投资的 状况和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 上,工业投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 得出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及“一五”计划的影响。 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工业投 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得出上述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列宁装
布拉吉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②60-70年代:绿军装
▲原因: 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D.极左思想影响
1897年德国生产的本茨汽车
二、水运和航空 1.轮船和航运业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外国轮船公司垄断航运 业 ②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意义:⑴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一定程度抵制外资 经济侵略 ⑵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一管理,航运业发展较快 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 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粤菜是以广 州、潮州、 东江三地的 菜为代表而 形成的。粤 菜的用料达 数千种。
鲁菜:咸、鲜、 川菜讲究色、 脆嫩,风味独 香、味、形、 特、制作精细, 器、兼有南北 用料广泛、选 之长。形成麻 料讲究、刀工 辣、红油、糊 精细,注重用 拉、豆瓣、怪 汤,精于制汤, 味鱼香、家常 尤其讲究“清 等十分丰富的 汤”、“奶汤” 特殊味型。 的调制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2)鸦片战争后: ①西餐传入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 (3)饮食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西方生 活方式 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
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1992年,邓小平一锤定音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手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确定时间、限定、 (多角度:政经思、国内外、以前)
• (1)政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国内改革 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 (2)经济:经济全球化需要与世界经济接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 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3)思想: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思想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 国有企业改 革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 容、意义②城市国有企业 改革的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㈢解放国家——社会主义市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生机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B、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背景(前提):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___________制;8亿农 民基本解决了______问题。 意义: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致富,有利 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考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速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出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为什么如此宠幸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为什么偏爱重工业?(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的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0年中的失误及教训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1958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1958)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56—1976,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摆脱落后状况。
(3)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爷爷奶奶那一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过渡时期(1949~1956)我国社会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整合
一、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 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 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 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 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 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 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 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 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 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 D项正确。
史料二 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问题:据史料分析“大跃进”运动产生了哪些危害。
[史料导读] (1)史料一反映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不仅造成高指 标、瞎指挥,还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 (2)史料二不符合实际的高产纪录反映了浮夸风的盛行,违 背经济发展规律。
[史论总结] “大跃进”的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 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 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 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 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①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 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 “公人共民食公堂社 化 ” 运 动 : 财 产 以 公 社 统 一 核 算 , 统 一 分 配,大办________。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概览课件 新人教
人教版·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元概览 2 网络感知
单元概览
过渡时期 (1949~ 1956年底)
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时期(1956~
1966)
“文化大 革命”时 期(1966~
1976)
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作出了 将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 来和实行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 策,坚持对内 改革、对外开 放
鸦片战争以来,交 通、大众传媒和社 会习俗方面有了较 大变化;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 人民的生活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通讯、大众 传媒获得较快发展
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有了 较大变化
网络感知
(1978至今)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 迁(1840至今)
内容
1951年我国 开始实行 “一五计 划”,进行 三大改造 (1956年底 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 如1956年中共八 大和1960年的八 字方针,也有曲 折失误,如“大 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
1966~ 1976年的 十年“文 化大革 命”,使 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 破坏
【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
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 地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 产资料变为 公有制,实 行集体经营
解放农村生 产力,促进 了农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 了农村生产 力
农业合作化
项目 内容 时期
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 人主观地认为 农业合作化规 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生产 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 教训的前提 下,决定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意义
人民公社 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 挫伤了生产者 度和扩大公有 积极性,阻碍 化规模 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在坚持公有制 前提下,实行 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鸦片战 会,“洋货”大 第一次 争以后 量涌入,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 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 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 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 推翻了封建帝 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 第二次 1912年 制,建立了中华 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 民国 活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 化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 中华人 由于政府的强制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 民共和 第三次 行动,一些社会 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国的成 丑恶现象被取缔 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 立 温饱问题未解决 党和国家工作重 心的转移,实施 改革开 改革开放的伟大 第四次 放以后 决策,切实关注 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 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 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小初高学习]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2015·济南质量调研)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尝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
”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导学号 93040699( )A.余粮征集制B.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余粮征集制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物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的需要,与孟德斯鸠的论断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形式提高生产效率,导致农民积极性的挫伤和生产效率低下,也不符合孟德斯鸠的论断,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户经营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与材料中“土地出产之多少”“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的论断相一致,故C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与孟德斯鸠的论断中强调“土地出产之多少”并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成都二诊)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据此可知,这个阶段导学号 93040700 ( )A.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B.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D.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解析]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个阶段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故选B。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
[轻巧记忆]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史论要旨]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 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 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 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2.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 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 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答案] B
归纳升华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 (1)传统服装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2)不缠足体现了对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3)礼仪的革新反映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4) 一 定 时 期 的 社 会 生 活 变 化 本 质 上 体 现 其 社 会 政 治 、 经 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5)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 想,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 (6)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 步,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加重了中国 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问题:依据材料,说明史料一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 的必要性。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的什么社会现象?实质反映 了什么?
[史料导读] (1)从史料一关键信息“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 作”可以看出,辫子、传统服饰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不利于操 作机器,也不合时宜,表明留学生主张剪辫易服深受西方思想 的影响。 (2)史料二信息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 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实质表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 的影响。
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
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 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正 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教师是洋人,学的是英语,反 映近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特点。学生拖着辫子则仍是 清朝传统的打扮。这表明当时的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 选C项。 [答案] C
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2015·长春三模)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导学号 93040669(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根据材料所述,材料描述的是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A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1961年提出的,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以后,D项错误。
故选A项。
[答案] A2.(2015·淄博模拟)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导学号 93040670(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中共八大的召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故A项错误;八大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不是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5·临沂一模)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 巨大成就
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业自主权,邓小平南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方谈话和中共“十四
特点
大”之后,中国逐步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中国经济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四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目标定位
课程 标准
考纲 要求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 本讲主要讲述了新时
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
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大成就。以十一届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中全会为标志,中国
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大进程,农村普遍实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 制,城市开始扩大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