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开发与实践
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北京景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袁立新摘要: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学校实施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从1960年建校至今四十多年一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特别是在课程和教材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构建北京景山学校课程教材新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一个其中重要方面。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出一所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现出校长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凸显一所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讲,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而是需求本位的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里面变成现实。
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老师比专家更了解他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所以说老师有设立课程的发言权,学校有开设课程的决定权。
由于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有学习课程的选择权。
校本课程的关键词即为:学生喜欢、教师开发、学校决定、行政监控。
一、开发与实施实行“六步走”我市70余所中小学于2003年秋季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
即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艰苦探索。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市教育局以当教普[2003]26号文件印发《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举行了四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后在河溶小学、干溪中学召开现场学习观摩研讨会,推出研讨课28节,展示学习材料120份,8所中小学介绍自己的作法,帮助广大校长、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弄清课程的性质、意义、要素、原则、开发的重点环节和操作程序等基本要点。
我们归纳并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六步走”:即:①确定目标;②学生需求调查;③课程资源分析;④确定开发内容;⑤完成设计并实施;⑥评价修订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立足地域特色,开发社区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确立重点主题,循序渐进开发,逐步丰富完善”的开发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活动。
然后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校教师的特长、能力,设计成“当阳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意向申报表”,让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承担开发的重任;二是学校自身的教育基础,比如过去开展了哪些活动课、选修课之类,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三是社区的资源,包括当地物质特产、地容地貌、风土人情、历史遗址、旅游景点、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等。
北京文化教案
北京文化教案教案名称:探索北京的文化之旅教案目标:1. 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2. 理解北京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3. 培养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 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概述。
2. 北京的文化遗产介绍。
3. 北京的传统艺术形式。
4. 北京的特色食品和节日。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述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
2. 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
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或展示成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北京的印象。
2. 分享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兴趣。
二、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概述(20分钟)1. 教师讲述北京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
2.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北京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北京的文化遗产介绍(30分钟)1.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北京的文化遗产进行介绍。
2. 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简短的报告。
3. 学生进行展示,并互相提问、交流。
四、北京的传统艺术形式(30分钟)1. 教师介绍北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皮影戏等。
2.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3. 小组合作,学生选择一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表演或创作。
五、北京的特色食品和节日(30分钟)1. 教师介绍北京的特色食品和传统节日,如烤鸭、春节等。
2. 学生讨论北京的传统食品和节日对于北京文化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北京特色食品或节日。
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概括学到的新知识和见解。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北京文化的思考和展望。
教学评估:1.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分享来评估他们对北京文化的理解。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综合评价。
拓展资源:1. 邀请一位来自北京的讲解员来学校进行文化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与北京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一、内容概览我们将讨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文本,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成功实施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实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初级阶段的区域性资源整合到高级阶段的综合性资源整合,展示了校本课程资源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将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校本课程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本土范围内,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等因素开发的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参与度。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教师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精髓,还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前言我校地处山东省青州市玲珑山区,这里钟灵毓秀,人文气息浓厚,孕育了我国北方第一大古村——井塘古村。
这样的文化背景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取之不尽的优质资源。
我们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挖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诞生了我们自己的教材——《走进井塘古村》,从而以实际行动为基础教育改革献上绵薄之力。
一、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越过高山是平原。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刘井小学是一所配备有新型教学设备,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
多年来的积累探索孕育了“博学•创新”的学校文化,确立了“探索学习的兴趣,享受研学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我们依照“探-研-学”的校本研修思路,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开启学校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1、组织保障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校长、校外专家组成的开发指导小组,以教务处为主的组织协调小组,以学校教学骨干教师为主的实践研究小组,同时辅以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研究网络。
这些组织一方面保障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进行动员宣传,交流对话的平台。
2、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上我们做了细致的考察与分析:学校所在地的井塘古村是我国北方第一大现今保存完整的古村院落。
现今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已被列为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另外,随着青州市井塘古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察古村,并形成了一些列的文献资料,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给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上我们首先在确保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其三兼顾当地地区发展的需要,丰富课程资源,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
校本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核心素养与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结合本地圣公的传说,充分挖掘家乡的民俗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课题研究目标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充分挖掘、开发圣公文化资源,使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状况有所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从小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通过本课题的开发,把圣公文化与继承、弘扬儒家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与发现等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学习活动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创新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开发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组织一系列以“圣公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圣公文化”真正地走进学校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1.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的研究;2.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的研究;3.圣公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研究;4.家长及社会人士在圣公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二、课题研究进展2021年3月份,学校根据课题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组领导小组,做好各成员的分工,并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保障研究顺利实施。
2021年4月份,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于圣公及相关民间传说、习俗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相关传说故事写下来,学校对其进行了初步整理、保存。
2021年9月份,学校组织教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写校本课程,并成立了以孙崇锋校长为组长,李玲主任为副组长的编委会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组,力求在教材中融入学生热爱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
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在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中,各校一方面加大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挖掘自身在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创办各类特色学校。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它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显得更加重要。
结合学校经验和教师特长,充分发掘、利用、传承、发展二课堂艺术文化,重建一种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以求创新,求特色,求发展。
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生长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二)课题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路径和关键抓手,特色学校创建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间接动因和努力方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也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形成学校特色又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必由之路。
学校办学思想及其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特色学校创建的认识与思路,参与教师的努力与合作,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有效实施和准确评价等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的特色学校创建之关键要素。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
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
校本特色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灵活性和特色性。
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开发与实践
15特别关注EDUCATOR经交验流王欢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校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开发与实践基于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基于对课程改革困境的突破,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我们以史家小学“无边界”课程为理念,开发了“博悟课程”,拓宽课程场域,创新课程模式,让教育在知行合一中向前推进。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聚焦于基于博物馆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聚焦于在课程实施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聚焦于课程模式研究,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博悟课程是如何开发的博悟课程的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资源拓展阶段(2006—2010年)、课程研发阶段(2010—2013年)和课堂回归阶段(2013年至今)。
在课程研发阶段,我们尝试为博物馆活动赋予课程的内涵,进行博物馆课程的研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组建了由文物专家、国博讲解员、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15个课程研发共同体,带动学校200余名教师进行课程研发工作。
2013年以来,我们回归课堂实践,将教师培训与课堂转型工作同步推进,通过教材的编写实施,促使教师理念转型,同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博”与“悟”的课程特色“博”,即从外部打破时间、空间、内容、人际的边界,指向视野的开放,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真实世界都是课程的实施场所;“悟”,即从内部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边界,指向思维的拓展,倡导学生在感悟和体悟中开展综合学习,从而真正获得文化认知与价值情感。
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共同研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包括“漫步国博”(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与“博悟之旅”(创造、尊重、责任、规则、生命)两大系列,并完成了配套教材、教学设计、教师用书的出版工作。
亲子博物馆学习课程也即将推出。
博悟课程是一种凸显文化自信的课程体系,具有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框架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民族性、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等特征。
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1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系统
李德发韩长海牛颖虞雄剑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三等
2
以音乐剧创作开发学生多元潜能,
实现“零起步”的艺术教育思想
缪军范瑛哲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三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研究阶段报告
张奕刘玉曼杨旭郭旭光胡静
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一等奖共17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级1义工劳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钮小桦许柬冀红杰许靖华郝万清北京市第二中学一等2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学生发展力培养系统张雅文徐杰李德发韩长海牛颖范瑛哲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一等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成果及其应用杨春林王文彦刘凤英韩竹郄朝晖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一等4初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与干预实践成果王玉平张红云何代春杨蓉蓉王冰北京市国子监中学一等5整合课程资源凸显过程管理及注重效果评价的校本研究赵文秀王蕾李伟韩小雨黄书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一等6美术特色学校高中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王泽旭吴之越白继华邝悦郝志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一等7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监控软件工具的自主开发史超英闫晓东李伟峰徐春鹏鄂德志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一等8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试验范禄燕周蕴玉魏尔玲孙辅功翟淑新北京景山学校一等9北京景山学校69年级数学实验教材曹木秀范禄燕徐梅魏榕彬北京景山学校一等10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实效性的研究快乐十分钟张美玲李苏燕杨红孙燕明杜鹃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二小学一等11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课程文化建设行动研究王岚高雅萍陆卫平宋燕晖邢东平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一等12和谐教育理念下培养研究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卓立王文利陈凤伟陈庆红李红卫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一等13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郝建秋王莲欣吴超董欣贺海英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一等14实施蓝天工程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东城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创新实验课题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一等15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的研究霍艳平张雪楠周文杰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一等16东城区地方课程走进东城小学教材戈海宁张磊杨进华黄薇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一等17校长办学思想与学校文化形成的研究杨国英骆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一等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共31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级1北京二中开发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操作实践陈惠文钮小桦周传章李建红北京市第二中学二等2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校本课程体系牛颖韩长海付红梅路静张华宇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二等3整体把握新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北京五中高中新课程实
地方课程教研组总结汇报
一、前言地方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地方特色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方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我校地方课程教研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本学期地方课程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研制度本学期,地方课程教研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教研组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
同时,建立健全了教研制度,确保地方课程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1)组织教师参加地方课程培训。
本学期,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了多次地方课程培训,使教师对地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研讨。
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地方课程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开展地方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地方课程教学水平。
3.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教学内容(1)收集整理地方课程资源。
教研组积极收集整理地方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支持。
(2)开发地方课程校本教材。
结合地方实际,教研组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校际交流,推广优秀经验(1)组织教师参加校际交流活动。
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促进地方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2)邀请专家进行指导。
邀请地方课程专家来校进行指导,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地方课程教学质量。
三、工作成效1.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培训等,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地方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地方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地方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受益匪浅。
3.地方课程资源得到丰富。
教研组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促进了地方课程教学的发展。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中国古代文化史》为例福州第八中学骆志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高中课改转型期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提供了政策上支撑和实验的平台。
我们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行动研究,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1.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出发点应该是要遵循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在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的“校本化”,这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主要区别。
普通高中课程的校本化可以体现为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课程标准的界定是“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特色、软硬件方面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等均可作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因素加以考虑。
校本课程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外显形式,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和课程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均会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无论是示范高中还是农村中学均可以根据它的地域特征、地方文化和学校传统等方面综合呈现出其校本化,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也只有立足于地域环境、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杰出校友等社会资源,才能建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的最终作用者是学生,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历史视野与促进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学校教研室工作计划模板(3篇)
学校教研室工作计划模板本学期,根据教育局“以研促教,提升质量,快上台阶”的指导精神,县教研室将加大教科研工作的力度,不断完善教科研手段和措施,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教研活动中受益更大,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更快,让教学质量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更高。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二、扎实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加强多层次教学视导,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课、评课,帮助教师解难答疑,深入开展教学视导活动。
3、发挥市级、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优质课展示活动。
4、加强学校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建设。
5、落实随堂听课、推门听课。
要按照《____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落实听课、评课次数。
三、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重点推进国家统编三科(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我县中小学中的全面使用,加强国家统编三科新教材使用的指导力度,教研室将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①通过研讨、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国家统编三科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②通过听课视导、送课下乡、优质课展示等多种方式指导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
③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参加新教材教学研讨会或到其他地区学习和交流新教材教学经验。
④开展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观摩活动,重点加大国家统编新教材使用教师的观摩频次。
2、加强校本教研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提高学校校本教研能力。
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现四个结合:即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体研讨相结合;个性需求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多维解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校本教研的积极作用。
3、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县中心教研组的作用,加强示范引领,加大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业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结合上下一致,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报告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报告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当下,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我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单一课程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与概述1、教材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校在选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和学校特色,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
这些校本教材涵盖了学科拓展、实践活动、兴趣培养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教学内容。
2、人力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校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校外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来校开展讲座和指导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前沿的知识。
3、网络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我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优质的教学视频、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资源,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4、实践资源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与周边的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自主开发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特长,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包括经费、时间和技术支持。
2、团队合作开发组织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
通过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3、引进与改编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资源,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和优化,使其更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四、课程资源利用的情况1、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将开发的课程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
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北京市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推出了“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导”,为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一份指导性的参考,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教材开发的目标
首先,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要求教材应符合当前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其次,要求教材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要求教材能够反映北京市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北京市的认同感。
三、教材开发的具体方法
1、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要求教学内容应符合当前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北京市的认同感。
2、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要求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设备,如PPT、幻灯片等,使教学更有效率,更易于理解。
3、加强教材的实践性: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要求教材应具有足够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实地考察中以及课外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北京市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通过以上教材开发具体方法的实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反映北京创新文化的书籍
反映北京创新文化的书籍
反映北京创新文化的书籍有《北京:创新之都》和《北京文化书系·创新文化丛书(全5册)》。
《北京:创新之都》这本书讲述了建国以来北京科技事业的稳步蓬勃发展,展现了当今我国科技事业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国人了解到中国科技的辉煌不仅仅意味着古老的四大发明,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也同样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文化书系·创新文化丛书(全5册)》则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北京的创新文化,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到相关书店或图书馆查阅。
北京文化书籍活动方案策划
北京文化书籍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概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促进人们对北京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我们计划组织一系列的书籍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引导人们重视阅读和书籍,传承和弘扬北京文化。
二、目标人群本活动主要面向北京市民以及喜爱阅读的人群,包括学生、教师、文化爱好者等。
三、活动内容1. 图书展览举办北京文化图书展览,展示北京文化相关的图书、期刊和影音资料。
图书展览将分为各个主题区域,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
展览期间还可以邀请相关作者进行书籍签售和读者见面会。
2. 读书会组织多场面向不同人群的读书会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和文化评论家等担任导读,引领读者一起深入阅读一本与北京相关的优秀文化书籍,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读书会可以设立不同主题,包括经典名著、当代作品等。
3. 作家讲座邀请知名作家、文学院校的教师和文化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作家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文化观点等。
讲座可以包括作家亲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为读者解读自己的作品等。
4. 诗歌朗诵会举办诗歌朗诵会,邀请诗歌爱好者或专业诗人进行诗歌的演讲和朗诵。
同时,可以开放平台,让喜爱写诗的朋友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与大家进行交流和互动。
5. 北京影视文化展映推出一系列与北京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展映活动,包括经典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等。
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北京的独特魅力。
6. 青少年读书活动专门为青少年开设读书活动,组织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包括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开展书法、绘画等创作活动,以及有奖的读书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活动方案1. 时间安排本次书籍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同的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图书展览,展示北京文化相关的图书期刊和影音资料。
- 第二周:作家讲座,邀请知名作家进行讲座。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思考与实践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出一所学校自身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现出校长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凸显一所学校自身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色。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讲,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而是需求本位的课程。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任何理想的课程方案都是也只能是在学校里面变成现实。
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老师比专家更了解他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所以说老师有设立课程的发言权,学校有开设课程的决定权。
由于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有学习课程的选择权。
校本课程的关键词即为:学生喜欢、教师开发、学校决定、行政监控。
一、开发与实施实行“六步走”我市70余所中小学于2003年秋季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运行阶段之后。
即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艰苦探索。
为了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市教育局以当教普[2003]26号文件印发《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意见》,举行了四次大规模培训活动,后在河溶小学、干溪中学召开现场学习观摩研讨会,推出研讨课28节,展示学习材料120份,8所中小学介绍自己的作法,帮助广大校长、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上弄清课程的性质、意义、要素、原则、开发的重点环节和操作程序等基本要点。
我们归纳并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六步走”:即:①确定目标;②学生需求调查;③课程资源分析;④确定开发内容;⑤完成设计并实施;⑥评价修订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立足地域特色,开发社区资源,发挥教师专长,确立重点主题,循序渐进开发,逐步丰富完善”的开发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活动。
然后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校教师的特长、能力,设计成“当阳市××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意向申报表”,让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承担开发的重任;二是学校自身的教育基础,比如过去开展了哪些活动课、选修课之类,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三是社区的资源,包括当地物质特产、地容地貌、风土人情、历史遗址、旅游景点、山川河流、民风民俗等。
反映北京文化的书
反映北京文化的书简介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在这座城市中,不仅有世界知名的古建筑,还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
许多书籍通过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本反映北京文化的书籍,带你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北京折子戏》《北京折子戏》是一本由王元化编著的书,它以北京的折子戏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和插图,让读者了解到这一形式独特的戏曲艺术。
折子戏是北京地方剧种之一,以其幽默、风趣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闻名于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折子戏的起源、发展、演出形式等内容,展现了北京文化中独特的戏曲艺术风貌。
2. 《京味儿》《京味儿》是作家杨显惠撰写的一本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勾勒出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腻描摹。
这本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北京街巷中的味道、气息和情感。
它展示了北京文化中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深入挖掘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风情。
3. 《北京故事》《北京故事》是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故事和人物。
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命运的描写,这本书反映了北京在历史沧桑变迁中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底蕴和社会变革。
4. 《天安门》《天安门》是作家龙应台的作品,这是一部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小说,通过描述广场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示了几代北京人的生活变迁。
这本书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情感共鸣,既反映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北京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奋斗。
5. 《边城》《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主要故事发生在边境小镇,但其中也涉及了北京的文化和风貌。
这本书通过对北京人民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
它将北京的历史沉淀、文化传统与边境地区的异域风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
结语以上是几本反映北京文化的书籍,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北京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贾美华顾瑾玉刘玲赵跃李岩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成果简介与产生背景2008年-2012年期间,在北京市教委的委托与支持下,北京教科院先后开发了《我爱北京》、《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和《北京精神》(目前仍在实验中,此次申报以前两套教材为主)等围绕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展开的系列教材,目前均已通过北京市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正式列入北京市教材选用目录,并在培训、实验、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全市范围内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的编写与实践顺应当前文化强国的需要,通过教材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该套系列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是基于以下背景展开的:一是时代精神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北京不仅是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座开放的现代大都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的城市新貌。
作为首都的小主人,他们不仅是“三个北京”的受益者,也是这项伟大工程的亲历者、宣传者及未来建设者。
如何让他们逐渐树立首都小主人意识,大力发扬北京的优良传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实践时代精神,可以说是首都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作为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越来越迅速发展的城市和社会,我们更不能丢掉传统,追寻历史、传承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
新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提倡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在这方面北京可谓得天独厚。
国家课程中的文科类学科都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的使命,但很难真正在统一中关照多元,在独立中体现综合,由此地方课程的作用就得到凸显。
二、成果主要内容与创新点(一)主要内容1.构建了凸显北京特色文化的地方课程体系(1)在教材内容上围绕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与发展建设展开设计。
《我爱北京》以北京的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为基本素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北京的过去和现在,树立首都意识;了解丰富的京味文化,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从身边环境和现实生活出发去认识历史事物和社会现象,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北京人。
以中学《我爱北京》为例,教材选取了北京文化的点和面,力图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了《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的编写则是时代要求和城市精神对青少年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国内属于首创,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已经纳入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是后奥运遗产。
《手册》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志愿服务的内涵、精神、内容、实践体验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人物,结合实践体验,逐步树立从小志愿服务的意识,获得志愿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以《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为例,教材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结构合理,内容典型,有效启发学生志愿服务的情感和兴趣,进而推动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事事可为成为现实。
具体正在实验中的《北京精神》则围绕“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内涵依次展开,旨在引导全市小学生,以北京精神做指引,做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北京人;做一个勇于创新、懂得传承的北京人;做一个包容有爱、乐于助人的北京人;做一个讲文明、重美德的北京人,用行动践行北京精神。
(2)课程体系的建立还体现在教材之间的独立性、延续性和联系性上教材的独立性体现在不同的教材各自有完整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编排,并在实践中单独进行实验,不具体规定年级和课时;延续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学段,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有不同程度的内容交叉与程度的递进,螺旋式上升;联系性主要体现不同教材之间,都是基于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进行设计的,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北京人树立首都小主人的意识。
2.探索了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方式一是在教材设计与编写充分体现了地方课程的功能与优势。
教材不以某一学科内容为基础,突破按学科体系建构的传统模式,统整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北京文化、志愿服务和北京精神的基本理念。
并且注重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联系与结合。
比如胡同文化,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相应的内容,在部分学校也作为校本课程展开,《我爱北京》中也有具体内容的呈现,但三者角度和呈现方式不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资源展开教学。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体现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体现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为社会大课堂的有效推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爱北京》在内容的选取上与北京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相结合,很多内容可以在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志愿服务手册》更是倡导学生在学校、社区、社会不同的环境中践行志愿服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做起,真正逐步树立志愿服务意识。
三是在研究方式上,倡导跨学科间教师的合作。
由于课程内容的综合以及课时的灵活,同样打破了学科教师间的局限,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围绕同一内容综合设计,进行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好地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3.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促进教材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边教材开发―边实验研究―边修改完善―边实践推进的过程,依托地方课程的资源优势,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和社会大课堂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促进教材有效利用的管理机制。
具体过程见下图。
图1 教材利用管理机制4.推动了一批实验学校的建设和教师的发展在教材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实验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认真研究,依托教材内容,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实际,在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的基础上,也创建了学校的特色文化,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些学校通过《我爱北京》教材实验的开展,结合原有的校本课程,形成了“品味京味文化”的校园特色文化;一些学校寻找到了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结合社会大课堂教育基地,有效的推动了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的结合;再比如有的学校因《志愿服务手册》的实践,形成了如何促进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并逐渐日常化、规范化。
实验教师则在研究中跳出学科的局限,拓宽了视野,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并在内容综合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和关注实践体验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创新点1.内容创新:教材编写设计匠心、视角独特,具有其独创性。
《我爱北京》精心选取了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内容,以点穿线,将看似熟知或一无所知的北京文化事物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在教材中,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城市有一定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和熏陶,提高新一代北京人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则在国内属于首创,第一次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志愿服务的内涵、精神、内容、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学知、学做结合。
2.体系创新:从《我爱北京》到《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手册》再到《北京精神》的编写,体现了教材之间的独立性和联系性。
教材的独立性体现在不同的教材各自有完整的设计理念和内容编排,并在实践中单独进行实验;联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不同学段,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有不同程度的内容交叉与程度的递进;不同教材之间又都是基于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进行设计的,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北京人树立首都小主人的意识。
3.模式创新:该套系列教材不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在不同学科灵活开展、综合利用进行教学,打破了固有的单一学科模式,起到了综合效果,凸显了地方课程的作用;以市区教研为指导,注重开放性和实践性,依托学校为基础的案例研究,丰富了教材资源,也为教材的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比如《我爱北京》教材主要由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地理、历史学科教师进行灵活使用。
4.实践应用创新:整个研究过程通过培训—实验—修改完善—实践推进的方式进行,在方式上实行市区校三级联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凸显课程理念的整体性、综合性与地区、学校、学生的个性化与特色化的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促进地方课程利用的长效机制。
三、成果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1.教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我爱北京》(中学版、小学版)和《志愿服务手册》(中学版、小学版)教材已经作为地方课程正式列入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目录,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全市有百所学校、数百万学生受益。
教材编审专家评价《我爱北京》:教材“以北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为素材,开发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现北京,寻找历史足迹,感悟悠悠古都韵,泱泱大国情,体味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价《志愿服务手册》“内容精炼,起到了学知、学做的导航作用。
在文本呈现上,图文结合,具有可读性。
……在开展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教材的开发、实验和推广很好地体现了北京市关于建设“三个北京”的城市目标以及《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的任务要求。
《我爱北京》教材的开发与实验受到教育部的好评,山东等其他省市就地方教材的开发曾到京来学习、交流;志愿服务研究已经逐渐在全市所有区县和学校中逐渐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逐渐规范化和常态化。
3.促进了学校、师生观念和行为的有效转变。
随着实验的推进与深入,学校和师生不仅对教材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在实验中有了更多的创造和对实验新的感悟、体会。
一位进行《我爱北京》实验的老师在随笔中这样写道:“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当我第一次看到《我爱北京》教材的时候,我的心里无比喜悦,恨不能将教材中提到的内容都做一次实地考察。
因为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我们每一个北京人,都太需要静下心来走近北京,都太需要去学会“欣赏”北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说着“北京欢迎你”的同时,用心去感受北京那悠悠古韵带给我们的自豪,才能在远方的朋友到来之时,展现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那五个字,而是北京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
学生的体会更是直接的,“经过一个月的设计、调研、采访、总结,我才发现北京小吃里有这么大的学问!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老人们会这么喜欢北京小吃,以后我也会骄傲地向外地朋友介绍我们的北京小吃!”这样的感言和体会,这样令人欣喜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看到,这也正是我们教材编写和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4.整个项目的推进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现代教育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实验过程中举行的大型活动进行了报道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