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2023秋)
4.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面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拓展提高:引导学生探讨面积不变时,图形形状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面积相关知识。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面积的变化》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探究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图形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增强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量化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换算和度量方法,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对面积变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升发现、提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的变化》苏教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面积的变化》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章《图形与几何》第三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面积单位换算:掌握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不同单位面积之间的转换。
2.面积的度量:理解面积度量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测量图形的面积。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面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面积变化规律,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面积单位换算: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掌握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面积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面积的变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通过实例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熟练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发现并解决面积变化规律的问题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1. 面积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首先,向学生介绍“面积”这个概念,让学生了解它是表示二维物体占据空间大小的一种量。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比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通过这些常见图形的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如何计算矩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等。
2. 实例分析:筐里的苹果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如果一只筐里有10个苹果,它们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再加入5个苹果,面积变为多少?这时,可以借助图形来直观展示筐里苹果的变化。
通过观察、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变化的规律。
3. 面积变化的分类在了解了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面积变化规律后,我们把面积的变化进行分类,如平移变化、旋转变化、非均匀缩放变化等。
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面积变化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4. 巩固练习和实践应用在学完面积变化的知识点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面积变化的规律。
然后,通过实际场景应用面积计算和面积变换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
四、课堂策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侧重通过实例和问题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课中练习和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和整合。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分为形ative assessment和summative assessment两个部分。
formative assessment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和个人互动讨论和课中练习的答案出错情况等,了解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情况;summative assessment则主要通过结束后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面积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面积的变化规律3.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2.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相关问题3.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面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在于实际问题中的面积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预备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和提供相关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现。
预备知识包括面积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面积。
步骤二:自主探究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和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步骤三:问题解决教师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六、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提交。
评估重点在于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面积变化规律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2.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八、教学资源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2.相关练习册和试卷3.在线资源,如视频、图片和网站等。
九、教学后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存在不足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面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这些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优秀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图形的面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剪刀、彩纸。
2.学具:每人一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分数的加减法和图形的面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用课件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然后,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卡片上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面积公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用剪刀和彩纸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计算它们的面积。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4.巩固(10分钟)用课件出示一些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通过各种情境计算出图形的面积;3.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分割方法和面积的递推计算。
二、教学重点1.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图形的分割方法。
三、教学难点1.图形的面积递推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矩形,提问学生: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又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2. 讲解环节1.面积的概念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叫做图形的面积。
用平方单位表示。
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面积 = 边长 × 边长 = 边长²例如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面积为9cm²。
2.图形的分割方法为了计算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将图形分割后计算部分面积,最后累加起来求得整个图形的面积。
如下图所示:□ □□□□□该图形可以分成两个小矩形,面积分别为2cm²和6cm²,所以该图形的面积为8cm²。
3.图形的面积递推计算有些图形不方便用公式或分割计算,需要利用图形的面积递推计算方法。
即通过图形的大小关系构建一个递推式,从而求得图形的面积。
例如: ~markdown △ □□□□~上面的图形可以分成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两个直角边长度之积的一半。
即:面积 = 1/2 × 底边长 × 高 = 1/2 × 4cm × 3cm = 6cm²3. 练习环节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大小情境计算面积。
例如:1.根据下图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根据下图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根据下图计算梯形的面积:□□□□□------4. 总结环节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和递推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解、自然情境和递推计算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了复杂图形的分割方法,并学会了通过图形大小的关系构建递推式计算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面积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案(2)
《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试着总结一个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与对应边的比所蕴含的规律。
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利用前面学习过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导入新课,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按照对应边的比来判断的。
那么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相比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面积的变化)二、提供素材,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
2.引导分步操作。
(1)(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①估一估:凭直觉。
②算一算:分别算出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比较。
③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课件展示)。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而它们对应边的比是3︰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7《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7《面积的变化》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大小与图形形状、变化相关,认识面积的变化过程。
2.理解平移、旋转和缩放对图形面积的影响,掌握图形的变化方式和判断面积变化的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移、旋转、缩放对图形面积的影响。
2.掌握图形的变化方式及判断面积变化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面积变化的概念,理解变化前后面积大小的比较。
2.理解缩放对图形面积大小的影响,掌握判断缩放系数与面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4.7《面积的变化》主题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开始导入新课,介绍本课主要内容:面积的变化。
3.学生跟随教师口头朗读主题图片与本课主题。
2. 讲解与练习1.教师翻到教材P136页,先介绍两种图形的变化,即平移与旋转,并结合示例图形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示例图形,理解变化前后面积变化的关系。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尝试回答课本上的练习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判断两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其面积的变化情况?并由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探讨判断方法。
4.教师翻到教材P137页,介绍缩放(或称伸缩)对图形面积大小的影响,并结合两组图形的对比讲解。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并理解缩放系数与面积的关系。
5.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尝试回答课本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计算由原图形缩放后所得到新图形的面积?并由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探讨计算方法。
3. 课堂展示1.学生在本次课堂中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学生展示自己思考得出的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学生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完成《面积的变化》一课后面的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定稿)
六下《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面积的变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实验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不完全归纳中初步感知数学规律,在尝试根据公式推理中演绎数学规律的本质。
3.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实验这种学习方法的魅力,不断提高数学实验的能力,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实验研究的方法,课后自主尝试体积变化规律数学实验研究。
【教学重点】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化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公式的演绎推理,获得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化规律的本质。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教学过程】一、复杂问题,引发猜想。
谈话:今天的学习先从一道实际问题开始!【板书:问题】出示校园地图与问题:这是星辰实验学校的卫星地图,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
通过测量与计算,图上面积是0.062平方米,你知道校园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提问: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含义?【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1000】提问:你能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吗?展示交流:①0.062×1000=62(平方米)②0.062×10002=62000(平方米)提问: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板书:图上面积:实际面积=1:10002】哪种方法一定是错的?为什么。
这种方法对不对呢。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小结:如果真如你们所说的“图上面积比实际面积是1:10002”那问题的简单了。
但是目前你们还很难解释其中的道理,这一想法只能作为猜想。
到底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面积的变化】二、数学实验,归纳规律。
(一)设计方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实验来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变化规律?【板书:怎样做?】交流明确: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算出放大前后的面积,并求出放大前后面积的比,观察规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面积的变化-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面积的概念2.面积的计算方法3.面积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了解面积的概念,理解其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3.掌握面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2.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3.面积的变化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周长和面积有哪些不同点?2.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以及学习方法和技巧。
第二步:学习新知(20分钟)1.讲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讲解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拓展练习(20分钟)1.解决面积变化问题,如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扩大或缩小图形的面积等。
2.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计算房间的面积、地面上的涂料需要多少升等。
3.练习题目的难度适当加大,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第四步:总结归纳(10分钟)1.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按照递进和拓展的顺序展开教学,在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亮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教案:面积的变化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关于面积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的章节是“面积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1. 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面积的单位换算;3. 面积的增加和减少;4. 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进行面积的单位换算;3. 能够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难点是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例题卡片、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宽减少了,让学生们观察面积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面积变化的思考。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并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单位换算。
3. 练习:在讲解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面积计算,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 边长面积的单位换算: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面积的增加和减少:1. 长增加,宽减少,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2. 长减少,宽增加,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3. 长和宽同时增加或减少,面积可能不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面积;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如果长减少2厘米,宽增加3厘米,求新的面积;4.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如果长增加5厘米,宽减少3厘米,求新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 |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概念,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2.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计算面积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面积的变化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
面积的变化及计算。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
1.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让学生通过白板交流的方式,讲述一个面积计算的经典例题。
2. 引入新知
1.教师介绍面积变化的概念,并且创建一个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来寻找规律。
2.学生们独立完成课本P26——P28的练习题。
3. 讲解并练习面积的变化
1.教师讲解面积变化的计算方法,例如:扩大或缩小原有的图形,计算新的面积,单位不变。
2.学生们在白板上模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变化,计算新的面积。
4. 举一反三
学生们通过完成课本P30——P31的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5. 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面积变化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检查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并作出一些提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面积的变化及计算,学生们通过较为直观、生动的方式理解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们对面积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学生们积极分组,通过白板模拟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变化、计算新的面积,适当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区级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面积的变化》是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的变化规律,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面积的变化规律。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面积的变化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面积的计算方法、面积的变化规律等内容的展示。
2.准备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包括纸张、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面积变化现象,如气球膨胀、图片放大等,引导学生关注面积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展示一些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剪切、拼接等方法,观察面积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面积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关于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相关推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面积的变化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
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
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
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面积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应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面积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面积计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面积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面积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的变化》面积的变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从判断题引入: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1000学生判断,说说理由。
老师引入课题,板书下来:面积的变化。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 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三、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四、课堂小结:老师小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图形面积与放大前面积比是n2 :1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某个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经历量一量、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自主探索并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以及比例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积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等活动经验,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归纳的思想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平面图形放大后对应边长度的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课型: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一)出示教材中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并要求学生动手直接在书上测量,并完成填空。
交流测量结果和得出的比:(板书:长、宽放大前后的比3:1)使学生明确大长方形是由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后得到的。
(二)我们知道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是3:1,请同学们从图上看并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呢?(学生各自说明估计的结果)你是怎样估计的?(三)计算验证交流反馈:引导观察比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可以通过计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出面积比,也可以分别通过画图把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平均分成3份,得到9个和小长方形面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根据回答板书:面积的比是9:1.为了便于我们对数所进行有效的研究,我们用列表的策略把数据进行整理。
由此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两个长方形对应边长度的比和面积的比,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四)通过刚才的数学学习活动,我们初步知道了长方形长和宽按3:1的比放大后面积比是9:1,其他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比又会怎样变化呢?这其中是不是隐含着什么规律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自组探究,发现规律(一)举例探索,感悟发现提问:我们提出了面积变化的问题,就需要举例来进行研究,验证我们的猜想。
回忆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教材上已经为我们准备了3组平面图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面积在形状、大小、位置变化时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面积在形状、大小、位置变化时的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图形的面积变化的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面积在形状、大小、位置变化时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面积在形状、大小、位置变化时的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图形的面积变化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变化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出图形的面积在形状、大小、位置变化时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通过改变其形状、大小、位置,观察面积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面积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方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变化》教学方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的探索规律“面积的变化”。
1.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出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对应边长的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量一量、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究面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规律的奇妙,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对应边长的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忆旧引新,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并能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
那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放大的理解?学生回答:放大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图形的每条边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
提问:把某一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每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多少倍?揭示课题:把一个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形状不变,大小变了,大小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把一个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面积的变化)▍流程二:动手操作,初步探索出示教材第48页两个长方形,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得到的。
引导: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各是多少呢?请你在教材上量一量、算一算,并填在括号里,想一想是按照怎样的比放大的。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交流测量结果和得出的比:小长方形长3cm、宽1cm,大长方形长9cm、宽3cm。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长的比是3:1,宽的比也是3:1。
说明这个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照3:1的比放大的。
看一看,猜一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还是3:1吗?那会是几比几呢?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
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测吗?先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①估一估:目测、凭直觉。
②量一量、算一算:分别算出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比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苏教版)4.7 面积的变化教案
1 : m缩小
猜想:国旗的周长和面积将怎样变化?
观察操作,自主发现
活动一: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将如何变化?
1、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20.6.146.14.202008:0808:08:56Jun-2008:08
2、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四日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08:086.14.202008:086.14.202008:0808:08:566.14.202008:086.14.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6.14.20206.14.202008:0808:0808:08:5608:08:56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Sunday, June 14, 2020June 20Sunday, June 14, 20206/14/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8时8分8时8分14-Jun-206.14.2020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20.6.1420.6.1420.6.14。
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四日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08:0808:08:566.14.2020Sunday, June 14, 2020
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
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交流共享
1. 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 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材第49页上的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2.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
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3.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
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
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四、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