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受热过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掌握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1.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定义和意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传播方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第二章: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2.1 教学目标理解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2.2 教学内容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直射和散射大气层的结构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实例:日出和日落现象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日出和日落现象的解释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太阳辐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衰减规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日出和日落现象的原因第三章: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3.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掌握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机制:臭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作用大气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颗粒物和云层的反射作用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规律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和反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吸收和反射特性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4.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及其原因掌握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地表加热和大气加热的不均匀性原因:地表和大气层的温度差异、地形和海洋流的影响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风向、风力和降水分布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和气候现象与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关系第五章:第五章: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5.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掌握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大气保温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向空间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再辐射过程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氟利昂使用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温室效应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温室效应的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的后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后果的理解第六章: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能量平衡、气候带划分、气候类型形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气温预测、降水模式、气候模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第七章: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7.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应对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生态补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应对策略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针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掌握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了解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数据获取、数值模拟、预测准确性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涵盖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等十个章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2.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大气的本质及构成;2.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3.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作用、大气的本质及构成。
Step 2:学习理论知识1.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有辐射受热、传导受热和对流受热。
其中,辐射受热是最主要的形式。
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受热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压的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此外,大气的受热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被地面吸收,经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一定的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范围在一个适宜的区间内。
若大气层因污染或其他原因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严重问题。
Step 3: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课后拓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方法六、教学评估1.考试2.作业3.讨论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及相关设备2.教材及其他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大气热量传递的理解。
3. 演示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时的反应,评估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实例,直观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大气受热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讲解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具体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
3. 作业批改:分析学生作业中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影响的应用情况。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实际测量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
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
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
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理解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关心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利用一幅寓意图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2.教学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置“日光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气或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大气受热过程,并用图表或模型对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季风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和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实验和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2.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辅以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讲解。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辅材料、PPT、实验仪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与引入介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认真听讲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并和同学认真听讲,记录重点进行讨论。
5.总结与扩展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学生进行讨论,做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受热过程对大气的作用,并作扩展讲解。
七、实验操作实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材料:小玻璃管、水尘、烟花棒、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小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装上水尘。
2.用酒精灯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3.用火柴接触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4.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再迅速用火柴接触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大气的压强变化实验材料:带有刻度的塑料瓶,烧杯,酒精灯,水幕,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注满开水。
2.接吸塑料瓶底部,将吸塑料瓶倒进烧杯中。
3.加热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
以上为两个实验示例,实验的细节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5分钟)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及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层结的形成等知识点。
3.视频学习(20分钟)观看一段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设备,用于模拟和观察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讨论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候现象,以及对该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气象观测的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象变化,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研究报告,了解当前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大气中云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介绍太阳辐射是怎样照射到地球表面的。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大气层的区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或演示,讲解传热方式对空气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运动原理进行解释。
探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了解大气这个基本而复杂的系统的
本质。
通过实验或观察演示,介绍云层的形成过程、云层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云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其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颗粒物分布的规律,如大气层次、传输形
式和源头因素。
探究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的方式,并讨论颗粒物对大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1. 采用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2.评价学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堂讨论和数据分析报告、小组项目展示和班级口头报告等。
3. 鼓励学生在小组项目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
中去。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选择题、计算题和分析题,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使用地球仪和热辐射感应器等教具,模拟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案例,让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如记录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降低理解难度。
-设计动态模拟实验,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大气的吸、反、透作用。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对新奇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第一篇: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三.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四.学情分析: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四、五、教学过程: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根本热源,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学会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讨,阐明“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3)通过绘画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提高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从身边中的现象发现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是全新的,初中学习中并没有涉及到相关内容,这也是地理必修一中的重难点,一大考点,学习起来不免有点困难,特别是大量的图表。
高一新生在读图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是一大欠缺,特别是在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而,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不过大气运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所有知识点都能与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理解会比较容易。
三、教学重、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问题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①为什么山顶与山脚有明显的气温差异?②为什么中午气温高于早晨?③地表与月表温差不同的原因?
【知识铺垫】: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辐射相关知识:
规律:
(1)凡是有温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辐射量越大。
(3)只有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上其他物体的辐射相对太阳来说都为长波辐射。
【备注】太阳辐射分布特点已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补充;大气物质组成以及垂直分层已在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中补充
(一)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动画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动画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细讲解】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小部分被反射、吸收,大部分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后增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地面辐射只有小部分能穿过大气上界跑到宇宙中,大部分能被大气吸收并增温;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少量)与大气逆辐射(大量)的形式向外传递热量;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散失的热量。
【知识点】:
①大气逆辐射:因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而得名
②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③温度越高,辐射量越大;因而白天温度越高,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越强
④大气受热过程的三大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观察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而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能够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问:大气中哪些成分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和水汽吸收辐射能力的特性:吸收长波辐射。
所以,大气讲解:大气中CO
2
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极少。
那么,大气中CO
2
越多→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多→大气增温越多→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越强
和水汽有保温作用。
→大气还地面的热量越多,因而,CO
2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问:(上图)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削弱了太阳辐射。
那么,大气中哪些成分能发射、吸收太阳辐射?
【板图讲解】
【知识点】:
①反射:云层,白天晴朗,气温较高
:吸收太阳紫外线
②吸收:O
3
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段较长的红外线(少量) CO
2
通过吸收作用,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基本是透明的
③散射:尘埃:无选择性,白色光
空气分子:有选择性,散射波段较短的蓝色光和紫色光,天空蓝色
【表格归纳】
【知识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关系图
【知识运用】
①夏天,如果是阴天,气温比晴天要低→发射作用
②为什么阴天时或大气尘埃烟雾较多时,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所见到的天空是灰白色→尘埃的无选择性散射作用
③为什么在日出之前天就亮了,在树荫下,在房间里,凡是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
④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空气分子选择蓝色光散射太阳辐射;早晚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经过各种反射、吸收、散射后,只有穿透力
最强的红色光能达到我们眼球→引申:交通灯用红色表示停
【活动探究及生活实例】
A、地表与月表温差比较
①白天,月球表面无大气削弱太阳辐射,月表强烈增温
②晚上,月球表面无大气保温作用,月表热量迅速散失,强烈降温
B、云量多少与日温差关系:
①白天多云,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
②白天少云,晚上少云,温差大,晚上较冷
C、温室效应
①玻璃温室及大棚蔬菜
②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世界人口剧增,工业迅速发展,森林破坏严重,空气中的废气、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大大增加,保温效应不断加强,将会使地球上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变化,并会影响全球经济结构。
D、霜冻
①定义: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
损害,甚至死亡。
②条件及预防
E、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对流层)
①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②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和水汽含量越少,吸收的地面辐射量越少;
③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中CO
2
地面辐射经过层层吸收,能到达高空的辐射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这共同造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六、教学反思
(1)一堂课内容有点多,几乎是由上课讲到下课,成了满堂灌,课后师生都有点疲惫。
(2)某些知识表述不是很准确、精炼,特别是原理讲解以及案例中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