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猫课件新人教版

陕西省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猫课件新人教版

(2)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只填序号)
A. 妄下断语 B. 畏罪潜逃 C. 怅然若失
“我”喜爱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因此对于它们的亡
失__C__。而第三只猫肥胖、忧郁、懒惰,因此“我”
在芙蓉鸟遇害时____A___,冤枉这只猫是____B___。 返回
2.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 了解“贝努”这样的近地小行星的特性和轨迹,对于 研究行星防御至关重要。 B. 现在很多国内大中小学都已经推广了轮滑阻拦项目。 C. 围绕打造创新高地,集聚数字产业新动力这一主题, 论坛举办了闭门座谈会。 D. 因为艺术作品布置在树木和花草之间,与自然相互映 衬,所以市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欣赏艺术作品。
_梅__花__的__香__气__不__像__梨__花__、__水__仙__花__那__样__浓__烈__袭__人__,__梅__香__若__有__若___ _无__,__清__逸__幽__雅__,__是__那__么__婉__约__和__内__敛__。__特__立__独__行__的__梅__花__那__冰___ _肌__玉__骨__的__韵__致__,__高__标__清__雅__的__风__貌__,__横__斜__疏__美__的__仙__姿__,__傲__岸___ _坚__贞__的__风__骨__,__迎__风__斗__雪__的__意__志__,__铸__成__了__华__夏__民__族__的__心__魂__,___ _成__为__中__华__民__族__代__代__相__传__的__品__格__和__精__神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A 项,谜底是“猪”;B 项,谜底是“公鸡”;
C 项,谜底是“牛”。
(2)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 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就连皇帝 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猫》教学设计《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疏通文本意义,品味作者浅显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情感和主题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积累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2。

教学生与客观公正、宽容善良、关心弱者的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

3.学习中应该考虑勇于承认错误和自责的可贵精神。

的教学要点: 情感朗读课文,体验作者对猫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所蕴含的哲理的教学准备:199名学生:提前预习,消除单词障碍,初步感知内容,提问并思考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老师:收集猫的相关图片,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的教学时间:两个小时的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介绍一个新的班级讲述一个十多年前我家狗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有多有趣。

在养猫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和做人的原则?(板书,作者)2。

进入作者,材料帮助阅读1(课件)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和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由《新月》和《鸟》等翻译还有《郑振铎文集》3,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关键词(课件) 2。

阅读课文3。

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后,请根据下列句型完成下列句子和?我看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只猫,我看到了一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猫。

?这个句型用于分析课文。

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依据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展示了例子:(1)我读了第一只猫,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的猫这篇文章是基于?第三个姐姐经常拿着一条红色的带子或者一根绳子,在它前面来回拖着它,然后它过来抓住它,冲过去抓住它。

?(2)我看了第二只猫,我看到了一只活泼有趣的猫这篇文章基于:这个小猫比第一个更加有趣和生动。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

部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抓关键句,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原因,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借助品味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生生互动,形成共识。

【重难点】1、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原因,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2、借助品味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一、课前三分钟发言:我家的小动物;生字词音形义二、新课导入: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各种各样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趣盎然。

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高尚情操。

这节课我们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个爱猫家庭竟永不养猫的真正原因和苦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外形性情家人的态度结局感受第一只猫隔壁要来的花白很活泼喜欢死亡难过、酸辛第二只猫舅舅送的黄色更活泼,更有趣喜欢丢失愤恨、诅骂,怅然第三只猫蜷伏在家门口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忧郁、懒惰不大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死亡难过,良心受伤3.培养默读习惯,圈点摘录关键词句,形成整体感知。

画出课后练习二和练习四所涉及的语句和词语。

而后回答:第四题相关的句子,起过渡的作用。

第四题如下:第一句: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写出猫的活动可爱。

第二句:神情描写,写出家人爱猫至深。

第三句:心理描写,写出“我”的主观臆断。

第四句:心理描写,写出“我”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和愧疚。

四、布置作业:课外阅读跟猫有关的三篇文章。

第二教时一、作业检查:学生谈拓展文的阅读感受。

二、导入新课:复习旧课。

三、继续新课:1、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文人?第三只猫。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17《猫》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

(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

-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能够准确概括猫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猫的不同形象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猫的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在描写猫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今天,我们要走进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来认识一下他笔下的猫。

2.图片导入- 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猫的外貌、神态等,然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请几位同学描述)(二)作者简介1.介绍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通俗简易,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请教同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

猫【学习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习作者有层次的叙述,巧妙安排结构的方法;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三猫的不同感情;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一、整体感知2. 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_猫。

”示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3. 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小结、板块过渡: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活现的猫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1.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体味到____。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猫(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猫第课时1.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在错误面前自我反思、自我纠错。

【重点】1.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新课导入⇒细节探究⇒精段探究⇒思想探究⇒读后感悟⇒拓展延伸[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上堂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本堂课探究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

1.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对以前两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明确〕第三只猫的死,与“我”的武断、粗暴有关,它使“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对前两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关键词,如“难过”“更难过”。

】〔明确〕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这篇写猫的文章表面上看是表达了对三只猫亡失的难过,其实它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透过作者养猫的经历,能够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细节探究[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自由畅谈读课文的感受,找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找到相应语句后,从修辞、动词、描写得生动形象等角度进行赏析。

同桌互相交流。

】预设:①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明确〕比喻的修辞,描写了第一只小猫的可爱模样。

②“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动词“滚来滚去”写出猫的活泼、可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7课《猫》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7课《猫》集体备课教案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好像表明自己并未确认||,然而却一口咬定||,可见的确是妄下断言)
——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猫儿弱小||,怎堪木棒击打||,而且又是趁它不备||。两相对比||,越发凸显了我的暴虐||,小猫的可怜)
穿插:面对主人突如其来的棒打||,可怜的猫咪什么也做不了||,无法为自己辩解||。它只能悲楚地“咪呜”一声逃离||。这一声咪呜里包含着无尽的委屈不解痛苦伤心||。如果现在你可以为猫代言||,你会对“我”说什么呢||。
(二)我如此难过是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我却什么也没有做||,直至小猫死了才后悔万分||。解读31、32、33段
三、冷眼看人:解读我的忏悔愧疚之情
1、无论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从文中找出面对三只猫的亡失||,“我”的心情各是如何的语句||。
明确:一缕酸辛怅然愤恨更难过(自责懊悔愧疚)
2、我喜爱前两只猫||,所以面对它们的亡失我会很难过||,但第三只对我来说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猫亡失会比前两只更难过得多?
小结:是的||,小猫的悲剧让我看到了我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过失||,而这一切都随着小猫的死亡||,变成了我心里永久的一根刺||,它让我良心不安||,让我永远无法面对这类生命||。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四、分析猫的命运和自身的关系
1、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前两只猫身上||,结局会一样吗?
2、第三只猫有瞎写不讨人喜欢的地方||。
用“我如此难过是因为——||。”的句式说说
(一)我如此难过是因为我妄下断语||,冤苦猫虐打了猫

第17课《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猫》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历来关于《猫》的文体有两种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散文,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小说。

我按照这篇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话“他们(指故事)并不是我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不是旧事的纪实。

”把这篇课文按照小说来讲。

《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教学设想: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阅读课文获取信息为猫设计名片,达到充分预习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听、说、诵、写、悟结合,通过说、诵、写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对文章蕴含情感的思考。

在层层推进中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思考人性的善与恶。

三、教学目标: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的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同时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能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有所启发。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以“活动态”教学模式统领整个教学流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活动一:说猫——生与死▪活动二:猫说——冤和怨▪活动三:读情——悔与恨▪活动四:悟人性——善与恶导入激趣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我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抢答,看哪组最先猜出来。

注意一共有四句,要等我全部说完后再开始抢答。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像虎不是虎,小巧玲珑惹人怜,两边胡须往上翘,开口说话喵喵喵。

同学抢答“猫”。

提起猫,谁家养过猫?来跟大家说说。

生自由发言(三至四名同学发言)。

听到同学们的描述,姚老师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家的猫。

它是一只暹罗猫,名字叫喵喵,你看它的脑袋、耳朵、四肢、尾巴都是黑色的。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5单元17《猫》课时2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5单元17《猫》课时2

(3)巧用修辞。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等修辞手法,力争使细节描写更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生动 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如第一只猫有趣、 活泼,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 取了一条红带……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 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描写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使小猫的动态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心理描写,细腻真挚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 “我”家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 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 都情态必现,很有感染力。
④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 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 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小猫爬树的细节,表现了 小猫的活泼和它给“我” 带来的乐趣,也表现了我 对小猫的喜爱。
2.本文重点写第三次养猫的故事,那么写前两只猫 的故事的部分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三次养猫的故事是层层推进的,写 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 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只 猫的命运在前两只猫的烘托、对比下更显 悲惨,从而使主题表达更加鲜明。
动作描写,“扑”“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可 爱样子,表现了小猫的 活泼好动。
③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 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 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 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一系列行为充分 体现了第二只猫“更有趣、 更活泼’,字里行间流露出我 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5.作者借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①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 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真相; ②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 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17 猫》公开课教案_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17 猫》公开课教案_0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同情、垂怜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点:指引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问同学们,猫这种小动物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看猫的图片,与刚刚学过的狼形成对比。

从而引入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从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感变化几个方面,完成下表。

从全文来看,第三只猫是重点,而且它的死因也最值得人们去探究。

三、探究“芙蓉鸟被害案”(一)案发现场情况:明确: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2.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丑猫(三)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1.案发前的表现:明确:○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2.案发后的表现:明确: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明确: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五)案件真凶:一只黑猫(六)案件定性:冤案(七)案件反思: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30段——34段)30.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31.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32.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3.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3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明确: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展示一些关于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猫。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们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举例说明生字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词。

四、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10分钟)1. 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2.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复述课文的大意和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强调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醒学生们要善待动物。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等方式,让学生们全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增强了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 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 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感受它们的形象特点。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我” 及家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我” 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2)学习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投影出示谜语:头像老虎不是虎,脚穿软鞋捉老鼠。

夜里眼睛圆又大,说话好像小娃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明确:猫)3.讲述:很多人都有养猫的经历和爱猫的情结。

钱钟书养猫,曾帮猫打过架;季羡林养猫,每天和猫散步在北大校园;丰子恺养猫,逢客便说猫。

你家有小动物吗?能介绍一下你和它的小故事吗?4.提问:可文中的“我” 却永久不养猫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郑振铎先生的小说《猫》,来一探究竟。

(二)作者简介投影出示郑振铎的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 年 10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重点字音1.投影出示词语:污涩(sè)怂恿(sǒng yǒng)一缕(lǚ)蜷伏(quán)怅然(chàng)诅骂(zǔ)红绫(líng)虐待(nüè)屋脊(jǐ)叮嘱(dīng zhǔ)凝望(níng)惩戒(chéng)畏罪潜逃(qián)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7课《猫》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

3.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5.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概括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变化。

(2)体会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它们可爱、机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看他笔下的猫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表达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次是详写。

作者是按照“得—养—失” 的顺序分别描写三只猫的。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2 段):第一次养猫的情景。

第二部分(3—14 段):第二次养猫的情景。

2020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word教案

2020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word教案

第五单元17猫【导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污涩.(sè)红绫.(líng)怅.然(chàng)诅.骂(zǔ)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 惩.戒(chéng) 相称.(chèn)郁.闷(yù)(2)词义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惩戒:给予惩罚,使人警戒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潜:秘密地。

2.作者名片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7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7课《猫》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猫性格描绘的生动性和课后练习中的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猫的行为特点、人与猫的相处之道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通过观察来描绘一个动物的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人与动物相处的文化内涵,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所展现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猫》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作者通过对猫的具体描绘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如活泼、机敏、温顺等。
-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掌握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性格,如猫在捕捉老鼠时的机敏和玩耍时的活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猫》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3、作者对第一只猫亡的酸辛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第一只猫的故事。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学习字词。

(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检查学生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目标1)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只猫的故事。

(目标2)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第一只猫的故事。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

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五、小结本课。

(目标3)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一只猫的故事。

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同时,也表达了对第一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0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第二、第三部分内容。

2、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3、体会作者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3分钟)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目标1)2.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 “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目标1)1.默读第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目标2)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五、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3、写一篇读后感[教学过程]课前30秒视频(漂亮、可爱的猫)欣赏,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我们依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全篇。

二、理解1 学生朗读,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2 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A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这一处猫的动作和描写可谓文笔的精华,它用朴素的言语创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

B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捉的形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C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

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

D “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还衔着一只黄鸟。

”——一只凶恶的黑猫。

3 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4 小结、板块过渡: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三、品味1 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 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师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学生朗读、评说,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A “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

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B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失猫的怅然,对恶人的愤恨!这些损人利己的人实在可恨!C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

朗读指导: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

学生朗读。

D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朗读指导: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

学生朗读。

3 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讲究;语速由舒缓而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