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核心
思想,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认为教育应当融合理论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身心发展为目的。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秉承“自然育人”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学,强调“以习惯养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陶行知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陶行知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陶行知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学论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先教人而后教学”,以及“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

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教学,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陶行知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终目标。

他提倡以爱心、尊重、关怀和理解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这些思想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陶行知的思想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民主化。

陶行知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民主精神。

这种民主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参与校园文艺活动、学生自治组织和学生代表大会等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上。

这种民主化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更好地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陶行知的思想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艺、科技和体育活动。

这种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长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陶行知的思想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国际化。

他提倡崇尚和包容不同文化,积极促进国际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种国际化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还可以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陶行知的思想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主张和理念不仅是教育和文化工作者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1. 引言1.1 回顾陶行知思想的重要性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行知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陶行知思想强调自由探索与实践。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知识,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理念促进了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思想倡导亲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

这种亲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探讨陶行知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陶行知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塑造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陶行知思想提倡自由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园中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活力。

陶行知思想倡导建立亲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平等、尊重、信任、关爱,营造温馨团结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思想推动校园文化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课外项目,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陶行知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自由探索与实践、亲和和谐师生关系、多样化发展等方面,更是在推动校园文化不断进步和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战士,他的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陶行知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方向,能够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陶行知思想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自由发展”、“劳动教育”、“民主管理”等思想为主要内容。

这些思想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方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些思想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各种文化元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学校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如果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能够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就能够创造一个有温度的校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当学生们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就能够更加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且愿意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尊重个性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化发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能力,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刀切,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让他们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体现自己的才能和魅力。

在校园文化中,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能够相互交融,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再次,自由发展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性和多元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能够享受到自由发展的权利,这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和思考,使校园文化更具主题性和多元化。

同时,自由发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最后,民主管理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需要民主管理来促进各方面的顺利运行。

因为民主管理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参与感,让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而且,民主管理有利于制定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让校园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浅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陶行知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一、强调人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陶行知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趣、富有魅力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承认每个学生是独特不同的,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需要遵循人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也是现代教育所应该倡导的。

二、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陶行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学生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德行。

他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心理、美育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注重品德的培养。

在今天的社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三、倡导“教育为生活服务”理念陶行知提倡“教育为生活服务”,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受,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现代教育中,注重实用性、社会性、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也正在成为一个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陶行知的“教育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他的这种理念也更好地响应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四、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旨在激发学生对创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扩大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而在当今社会,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

浅析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价值江阴市祝塘中学王红芬摘要:首先简要的阐述了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创造性教育。

然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共创师生与谐的学校环境。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价值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博入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

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他的著作已被辑为《陶行知全集》出版,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专著与论文已大量涌现。

他的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的教育建设与教育改革是极好的参考。

一、主要教育思想(一)爱的教育陶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

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

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与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与幸福。

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陶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是生活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三)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其创造教育的核心。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一、引言二、陶行知思想的内涵陶行知,字山如,号三村,安徽省歙县人。

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是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一生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推广和改革,并且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陶行知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陶行知提倡以人为本。

他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道德情操,让他们成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人。

他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实践。

陶行知主张教书育人。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还应该包括道德、体力和美育等方面。

陶行知强调以身作则。

他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来影响学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过程。

只有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品质和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学生。

陶行知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不应该一刀切。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应该把学生往一个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陶行知的以人为本观念,倡导教书育人的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不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陶行知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质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形式,更应该是一个内在的精神追求。

通过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指导方向。

陶行知的尊重学生个性观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持。

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个性化教育。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启示摘要:陶行知是言传与身教和谐融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家,在教育思想上他推崇“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教”、“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教育思想,而和谐进取的学风和校风也是现代高校追求的目标,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校风的保障,更是和谐校园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关键词:和谐教育;陶行知;师德建设;知行合一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65-02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为了争取劳苦大众受教育的权利,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他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学做合一”和“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教育精神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培育、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带领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和谐融洽的处理好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是和谐教育精神的宗旨所在。

一、和谐之经:“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注重把教学和生活工作和谐地结合起来,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体现出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协调统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体现出教育与培养创新性人才关系的协调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陶行知的和谐教育的精神。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生活教育,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推进生活教育的问题。

用陶行知的话说,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1]。

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学习、平等对待,教师不能以书本为中心,仅仅只给学生传授知识,而要以“做”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做”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利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以书本为中心,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手与脑脱节。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教育家中的宗师”,其思想深受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重视和影响。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思想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以人为本”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指导陶行知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和个性化特点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差异化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自身。

从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现代的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需要着重强调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对于知识的独立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陶行知强调“为人师表”,提升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陶行知认为,“人生最大的教育,不是听说而是行说”,即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教育者应该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以身作则,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文明优雅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因此,陶行知的“为人师表”思想教育了广大教师如何把理想信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从而树立好榜样,为学生送去一份生命的热度。

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陶行知倡导的民主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陶行知强调的民主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管理。

他主张通过学生自治,让学校变成一个自由、多彩、和谐的社区,给学生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协作精神。

民主教育使学生从早期就能够感受到自治的意义,从而塑造个人的自主人格,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启示

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启示

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启示孙晓琳(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江苏·苏州215100)摘要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一再强调的教育和谐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当今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是在当时教育思想与实践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

它对当时的教育弊端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人民心声和社会要求;旨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性、创新性特征。

本文将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论述其思想的几点启示。

1以人为本,坚持民主和社会公正陶行知“和谐教育”理论首先体现的就是教育的公正与平等。

他主张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资格、民族、阶级都要有受教育的机会,强调要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给予人平等权利,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对待。

而民主性是陶行知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

他反对庸俗的民主,提倡创造的民主,认为只有“创造的民主是动员全体的创造力,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并且发挥到最高峰”。

他认为,民主的教育应该教人们争取民主和发展民主,它的任务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他强调“民主也不是绝对自由。

民主有民主的纪律……民主的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

”陶行知对民主和平等问题的一系列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民主,处理社会公正与平等问题,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以人为本,坚持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和谐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民主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要提倡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内涵,实现依法办事,充分发扬人的民主权利,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利和机会参与国家事务。

同时,公平公正是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问题。

它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人们感到公平、心理和谐了,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和谐。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以实现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首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这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抱怨态度。

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看待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习惯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在当代社会,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守时、不讲卫生、不尊重他人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也会给学生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符合现实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在当代社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通过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以儿童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个性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一些学生在追求所谓的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导致个性发展受到阻碍。

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doc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doc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doc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着重强调教师的作用,把教师提升为“传道授业解惑”的
“再生母”,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对教师的要求与古代教育家孙子、公
孙丑、孔子、荀子等不同,他提倡厚待教师,以身作则,让教师有建树活动的自主权,认
为教师需要平等、尊敬、信任。

要能把握个别学生的性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上,主张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等,而不只是传统的专业型知识教育。

他提倡以教育化的手段改造学生的性格,以诩其价
值观,培养他们智慧和热心,写作能力,让学生从掌握专业知识入手,把他们塑造成有用、有智慧的栋梁之才。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品性的形成,是充
实自我的过程,必须长期不断。

他主张让学生参加多种活动形式的学习,并通过参加活动
的系统学习来实现技能的提高,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的市场中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
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它深刻反映出今天教育思想
的新变化,引领了现代教育的新方向,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共同的发展理念,为社会及学
生的成长作出重大贡献。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摘要】陶行知思想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陶行知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思想还对于学生品格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最终,发扬陶行知思想,将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陶行知思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关键词:陶行知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关系、学生品格培养、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支持、新台阶。

1. 引言1.1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

陶行知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倡导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陶行知思想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陶行知思想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陶行知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塑造和提升。

陶行知思想注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和温暖关怀,这种关系模式有助于在校园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行知思想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情感性,倡导“知行合一”,注重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活力。

陶行知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教育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实践指导。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谈宇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宇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实践和创新,注重情感教育和性格培养。

他的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学校成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

本文将结合谈宇行知的教育思想,探讨他如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谈宇行知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谈宇行知在教育思想中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完善。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道德品质。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谈宇行知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情感教育。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强调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情感教育为学校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学校文化的繁荣发展。

谈宇行知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培养。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倡导端正风纪、礼貌相待的行为规范,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积极倡导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是提升实践校园文化品质。

谈宇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论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及其现实意义
王清;顾庆龙
【期刊名称】《教育探索》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旧中国学校中的诸多不和谐因素,陶行知提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和谐校园观:树立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远大目标;师生共创学校物质和文化环境;师生共立共守校规,实施民主管理;师生共建互动的和谐课堂;师生共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主氛围;师生共建特色校园,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3-5)
【作者】王清;顾庆龙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
【相关文献】
1.陶行知蔡元培创新教育思想观的现实意义 [J], 林琳
2.论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J], 马桂欣
3.论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J], 王清;李年顺
4.论陶行知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J], 葛灵芝
5.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观及其现实意义 [J], 徐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

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

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

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

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

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

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

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论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论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论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儿童的幸福童年大部分宝贵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

儿童进入学校成为学生,接受学校正规教育,本质上是要过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健康而快乐的学校生活。

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陶行知说:“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1)只有为儿童创设一个“健康、快乐、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为儿童生动活泼的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追求真善美的交融与统一,是许多现代教育家的梦想,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教育的灵魂。

为此,他提出“真善美合一”、“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合一”作为办学目标和方针,大力倡导创造“真善美的人格”。

陶行知倡导“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育人目标,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

他提出的爱生如子“爱满天下”精神是人类的至善至爱精神,贯穿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善就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应该是教育的一种人性追求和理想。

陶行知一贯重视美育的作用,主张以审美的精神塑造人,使教育成为美化人生的东西。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的感受,是每个人所追求、向往的境界,有了美,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和快乐。

陶行知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远处着眼,近处著手,改造社会环境必须从改建学校环境抓起。

全校师生应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建学校环境”。

(2)本文先行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阐释陶行知的“真善美”校园文化观。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真善美的物质文化人与自然校园应当就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物质就是基础、精神就是灵魂。

这两者共同统一于人与自然校园之中而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物质以通过轻易搞用作人的感官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环境的育人功能最为直观和具备显性。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谈陶行知思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陶行知的思想倡导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他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空间,推动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陶行知的思想倡导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陶行知的理念中,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勤奋好学。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优良的校风校纪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思想倡导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教师的角色。

他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榜样,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专业的教育素养和扎实的学科知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陶行知的思想倡导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课程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该注重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也应该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

陶行知的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陶行知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和睦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是其和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旧中国学校中的诸多不和谐因素,陶行知提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和谐校园观:树立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远大目标;师生共创学校物质和文化环境;师生共立共守校规,实施民主管理;师生共建互动的和谐课堂;师生共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主氛围;师生共建特色校园,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陶行知;和谐校园观;现实意义陶行知(1881—1946)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哲学家,也是我国“和谐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他办起了许多蜚声中外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并从中形成了一套他的独具特色的和谐校园观。陶行知的和谐教育观不仅对旧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校园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陶行知和谐校园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树立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远大目标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一种永久事业,非目光远大不足以立百年之基;教育又是一种社会事业,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1](163)。他指出:“办学如治国,眼光要远,胸襟要大,否则事情会愈办愈局促。”[2](397)“学校教出学生之好坏,小则关系全村之盛衰,大则影响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2](219)因此,他认为,办学者要有“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的深远的眼光,要有“毁誉之来,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的宽阔胸怀处之”[2](709)的气度。这样,才能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针对旧教育中存在的严重偏智育的倾向,陶行知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他说:“学校要使学生全部发育,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譬如在体育上,耳目口鼻手足,统要使他健全;在智育上,既要使他自知,又要使他能够利用天然界的事物;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1](125)1936年,陶行知又在其《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指出:“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意志教育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培养与正确的知识教育、情绪激发是分不开的。”可见,陶行知是从学生的身心统一、心理统一的角度来培养人的,认为一个人的德智体、知情意、智仁勇、真善美诸要素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应该是“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3](163)。陶行知还认为,“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练分不开”。因此,他主张,学校工作要从整体出发,要树立和谐的办学理念,使教育与训练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知情意、智仁勇、真善美诸要素和谐统一地得到发展。2.师生共创学校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陶行知十分重视学校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认为“ 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动力”。所以,办学时他亲自选择校址,不论是他办的乡村师范学校,还是育才学校的校址,都是选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他在育才学校时曾提出通过师生辛勤劳动以“创造艺术之环境”的要求。他说:“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视艺术化的校容。”他并提出,“要使校容井然有条,凛然有不可侵犯之威仪”[4](442),学校设立的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学习场所,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育才学校在陶行知的领导下,经过师生的艰苦努力,不仅建起了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创造了一个雍雍穆穆、进退有度、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教育情境。3.师生共立共守校规,实施民主管理陶行知认为,学校应该是个“自由之园”。只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愿,就该让学生“自由的想,自由的谈,自由的试验”。只有自由民主的校园,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闪烁出和谐的光芒。但自由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德育要注重自治,智育要注重自学,体育要注重自强。晓庄师范就是当时自由与纪律达到一致的一个典范。陶行知非常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他说:“校章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守之约,而且非经法定手续,莫能擅废。全校师生共造校风,共守校规,这是改进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2](104)学校的规章得用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去制定,而不是只由校方拟出一些条文就能行得通的。关于对学生的管理,最好由学生自己去立法。他说:“ 我们办学的人所定的规章,所办的事体,不免与学生隔膜的。有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体越多,越是害学生。即使免强定下来,那些适应学生需要的遗漏掉,那些不适应学生需要的反而包括进去,等到颁布之后,学生不能遵守,教职员又不得不执行,甚至使学生陷入违法,规则失去了效力。”这就说明,有时候学生和教职员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领导单方面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可更加深入人心。陶行知反对个人独裁行事,提倡依法治校,建立民主作风。他要求每一位校长都必须在民主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必须时常对自己的工作作反省,进行自我批评,并强调,“在一个民主国家里面做一个独裁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因此,陶行知为学校领导确定了学习民主作风的内容:1)民为贵;2)天下为公;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4)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5)随时随地听逆耳之言,欢迎干部和群众的批评;6)民主到来之前,联合起来,以争取民主为己任。4.师生共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主氛围陶行知十分重视师生互尊和教师互尊,重视以人教人。他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师生之间应当相依为命、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中写道:“争辩是非正义,不动意气。师生间要‘劝善规过’;同学间要‘互助、互谅、互让、互学’,闻过则喜;教师间要‘通力合作、同心协力’。”他认为,俗语所说的那种“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买水吃”的“不能协作之景况”,决不应该在教师间出现。他对旧社会“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恶痛绝,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不能谋充分之协作,这个弱点首先应当在教育界得到克服和纠正。”“教育就是改造社会,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而社会改造只有团结同志,共同去干,方能发生宏大久远的效力。”[3](129)当时的育才学校就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典范,孩子对先生都以“哥、姐”相称,关系非常融洽,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育才学校全校师生都是葫豆下稀饭,师生共甘苦,这样既融入了教师对学生深厚的爱,又凝结着师生的合力,从而转化成克服困难的动力。5.师生共建互动的课堂,实施教学的和谐陶行知历来主张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应双向互动。早在1922年他就指出:“中国只有注入法,所以失败。”[1](231)他认为,“应提倡相互自由讨论,使学生和大众从灌注的教授法里解放出来,跑到自由讨论的空场中呼吸新鲜空气,晒一晒太阳光”。他主张,教学过程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说:“大凡人做一件事体,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没有结果。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1](125)“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1](66)他在1946年发表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大声疾呼:“造成民主的学校,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培养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新型人才。它可以克服传统教育中重教而不重学、重知而不重行、 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不足,有助于教与学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现教学的和谐。6.师生共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个性陶行知反对千篇一律地办学,主张办学应办出特色和个性。早在办晓庄学校时,他就提出了“大同与大不同”的办学原则,指出:“晓庄不但不要把个个学生造成一模一样, 并且也不愿他们出去照样画葫芦。晓庄同志无论到什么地方,如果只能办成晓庄一样的学校,便算本领没有学到家,便算失败。没有两个环境相同的,怎能同样办?”[3](21 4)在办育才学校时,育才学校中儿童的个性和特殊才能更是得到了最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重视开展积极健康的集体活动的结果。他曾说:“育才学校全盘教育基础都建筑在集体生活上,其作用在于:(1)是儿童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必需;(2)可以逐渐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培养良好品德;(3)可以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以这种集体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教育儿童。”[4](3 69)在他的指导下,育才师生共同创造了合理、进步、丰富的集体生活。诸如:1)集体自治,即师生共同制订奖惩办法,以维持集体生活的秩序。2)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包括读写进修会、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各种晚会及壁报等。3)康乐生活。包括体育与娱乐。4)卫生活动。扑灭苍蝇、蚊子等及消除病菌携带体,实施环境卫生,注意个人锻炼与个人卫生。5)劳动活动。如建校修路、开荒、种菜等,既可使学生经受锻炼,又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6)服务生活。如教群众识字、唱歌,帮助附近学校办学和调查访问等,使学校的教育活动走向社会。可见,陶行知已把学校的课程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便能在和谐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才能。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其一,和谐性。这是陶行知和谐校园观的根本特征,它既强调学生德智体、知情意、智仁勇、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和谐,又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与教与学的和谐,最终目标是实现校园的和谐。其二,民主性。陶行知的办学实践充满了民主精神,他主张依法治校,倡导建立民主作风,并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创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民主氛围。其三,科学性。陶行知提倡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建个性化的特色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使之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既提高了德智体美劳的实效性,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其四,实践性。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是其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无论是选择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校址,还是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他都是亲历亲为,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五,针对性。陶行知不仅针对旧教育中存在的偏重智育的倾向及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弊端,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构建教学互动和谐课堂的主张,而且还针对旧学校没有组织力、不能充分协作、文人相轻等通病,主张师生团结合作,共同办好学校,共同改造社会。二、陶行知和谐校园观的现实意义学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块阵地,肩负着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输送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构建和谐校园。因此,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就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搞好和谐和文明的校园的建设,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研究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有助于我们反思和剖析当前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的种种偏失当前,我们有不少学校把素质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甚至随意更改课程计划,使智育恶性膨胀,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学校没有位置。有的学校还使用两张课表,一张用于应付检查,一张用于实际操作,学校教育完全被捆绑在不正确的动机上,学校的办学方向偏离了正常轨道。对照之下,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可以为这些学校指明方向,即必须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目标。五育的和谐,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偏重任何一方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不可取。因此,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地得到发展。2.和谐校园观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还处于低层次、形式化阶段,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习惯于“人治”,不习惯制度管理。同时,即使建立规章制度也缺乏民主性,也不是用制度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而是将它作为约束、限制师生的工具。这样,师生的意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生的合理需求被忽视,最终便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这些都说明,在运用制度进行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尤其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关注师生的价值取向、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要尊重师生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师生平等沟通,与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氛围,建立一种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实现“办学人性化,管理柔性化,教育开放化”的和谐境界。3.和谐校园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效益观一所学校,如果都用“标准化”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并且企图造就出一批在所有岗位上都能顶用的“标准件”,那么,和谐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从何而来?因此,构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学生、适应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办学的要务。应合理配置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应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能培养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办学效益。4.和谐校园观有助于我们改善课堂教学中互动不够、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21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应该在对话、交流和互动中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共教、共学、共做,使乐学与乐教相辅相成,实现教学的和谐。总之,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是我国教育遗产中的瑰宝,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显示出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认真地研究它,使陶行知的和谐校园观更好地为构建今天的和谐校园服务,为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探索,2005(1).[6]王清.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