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9 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大纲 ---思想政治理论整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物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分析。

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物产阶级革命是物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物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物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毛泽东思想实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开始形成(1921--1935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注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毛泽东思想开始成熟(1935--1945年)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1945--1949--1956年)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主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9.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答: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共同纲领。

10.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战友一席之地”。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处在共产党内部。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
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剥削了,但人们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答: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鲜明特征。

答: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13.我国宪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14.当今国际格局特征的主要表现。

答: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15.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表现。

答:1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2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3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4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5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6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

1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答: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务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
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未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答: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再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相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0.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1.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政府是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

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格局。

22.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

要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3.如何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答:第一,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第二,优化国土空间开放格局。

第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第五,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24.如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答: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

只有加强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提供思想保证。

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制度,思想简单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

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25.“五四”运动的发生过程、历史特点及历史地位。

答: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26.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过程。

答: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穿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侠义上,法律执行则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3.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额度活动。

27.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答:法律权利,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法律义务,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利共赢。

没有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

1.辩证统一。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

其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最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一律平等。

首先,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再次,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体现平等。

3.互利共赢。

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在实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2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革命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第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就是依据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第四,“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1.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统一战线是物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3)统一战线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于资产阶级的关系。

2.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别和优点之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