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黧黑的名词解释
金匮名词解释1
胃反:因脾胃两虚所导致,临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或反复呕吐为特点的病证。
膈气:指胸中宗气。
食以即吐:饮食入胃,旋而尽吐而出。
下利气:指下利而有矢气,气随利矢,频频不已。可又脾虚不运,湿滞气阻,蕴郁肠道引起,也可是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导致。
寒疝:指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较重,如同雷鸣;切痛,形容腹痛厉害如刀割。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指腹皮因寒气攻冲,而出现犹如头、足般的块状肠型在起伏蠕动。
白汗: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宿食: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肠道所致的一种疾病。
气分:是由于阳气衰微,大气不转所导致的,其与水病同出一源,只是有肿与胀,无形与有形的区别。
泄风:由于隐疹身痒,是风邪外泄的现象。
聂聂动:是形容其动而轻微。
风强:指风邪盛。
大气:是膻中之宗气。
水不沾流:指水液流通输布失常。
黑疸:指各种黄疸而兼有瘀血者。
女劳疸:多因房劳伤肾,肾虚生热所导致。主要症状有身黄,额上黑,手足中热,微汗出,薄暮即发,小便自利,膀胱急等。
阴脉:指尺脉。
热入血室:血室,狭义是的指子宫,广义的则总括子宫、肝、冲任脉。热入血室指
女月经梅核气:适来或适断时,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结于血室所导致的病证。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防碍。
转胞:指妇人以小便不通,脐下急迫的病证。病因除肾气不举外,脾虚中气下陷、肺虚通调失职、妊娠胎气上迫等均可引起。
陷经:指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胞系了戾: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常见中医病名解释
虚者:此指服药后使痞坚变成虚软,是水去气行的标志。(24)
实者:此指服药后痞坚不散,仍坚结成实,是水停气阻,病情反复之征。(24)
冒眩:冒,如有物冒蔽;眩,视物旋转。冒眩,即头昏目眩。(25)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便如粟状:指小便排出粟状之物。(7)
平人:这里是指外形上看好象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己经虚损的人。即《难经》所谓“脉病形不病者”。(3)
面色薄:指面色淡白无华。(4)
目瞑:瞑,与眩通用,目瞑即目眩,两眼昏花的意思。(5)
手足烦:即手足心烦热,为五心烦热的表现之一。(6)
酸削:削,音义与消通。指两腿酸痛消瘦。(6)
痹侠背行:侠同夹,指脊椎两旁有麻木感。(10)
阴被其寒:指太阴脾经受寒生湿。(2)
靖言了了:指神情安静,语言不乱。(5)
心中如噉蒜齑状:病人如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7)
皮肤爪之不仁:谓肌肤麻木,搔之不知痛痒。(7)
惊悸吐妞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睛晕黄:有两种情况,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白睛发黄,围绕黑睛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2)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受邪的一侧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废而不用,呈现弛缓状态;无病的一侧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的功用,相对表现为紧张状态。(2)
㖞僻不遂:指口眼㖞斜,不能随意运动。(2)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2)
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病,因风湿郁于肌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3)
历节病:是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机与肝肾不足,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有关。(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面色黧黑,小心肾虚
面色黧黑,小心肾虚所谓面色黧黑就是颜面部或周身皮肤出现黄褐、青紫,甚则灰黑色。
这里说的面色黧黑并不包括天生肤色黑和阳光暴晒后的皮肤黑,而是脸色晦暗无光泽。
中医将红、青、黄、白、黑五色与五行相配,黑色属水 ;将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相配,肾属水。
五脏中的肾与五色中的黑色同属于水,所以黑色与肾以类相从,黑色属肾,所以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因剧痛,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肾阳不足,肾精亏耗和淤血内阻三种症型均会出现面色黧黑的症候。
中医认为因肾阳虚引起的面色黧黑常伴有耳聋耳鸣、全身怕冷、四肢发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尿量减少、水肿的症状。
如果还出现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白的现象,即可断定是肾阳虚。
肾精亏耗引起的面色黧黑,常伴有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发脱齿摇,口燥咽干,脚心热的症状,如果还出现舌质红,脉细弱的现象,则可判定为肾精亏虚。
应选用益肾填精等方法来治疗。
而淤血内阻则常表现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毛发不荣,妇女兼有月经不调,小腹刺痛或肿块,唇青舌暗,或有瘀斑,脉沈涩或细迟。
那么面色黧黑应该怎么治疗呢?中医认为,因肾阳虚引起的面色黧黑应该采用温补肾阳, 同时根据不同的兼证而采用温补脾阳、温补心阳等方法。
肾阳虚者可食用性质温热,补益肾阳的食物或者中草药,也可选用陈李济壮腰健肾丸来治疗。
陈李济壮腰健肾丸方中以菟丝子、狗脊为主药,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续筋骨, 菟丝子性平味甘,对因肾阳虚引起的面色黧黑有很好的效果。
肾精亏耗治疗原则是益精填髓,温固奇经。
肾精亏耗者可食用性平甘温,补肾益气的食物或中草药。
除此之外,药性温和的中成药陈李济壮腰健肾丸也是补肾益气的佳品。
陈李济壮腰健肾丸中金樱子有固精摄尿之效,使精关固而精髓内养以为其辅。
淤血内阻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者局部血液停滞,以及体内存留离经之血,影响健康。
淤血内阻因气血亏损,运行不畅导致。
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
浅谈《金匮要略》之面黑面黑言面部色泽发黑,或局部或整体,仲景《金匮要略》所述面黑之病因多缘于淤血、水饮及脾肾两虚,治疗以瘀水同调、脾肾同调、补肾活血法为准则,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金匮要略;面黑;病因;治则中医望诊在中医临床辩证中有其独特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人之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可见,面部色泽的变化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仲景《金匮要略》有“面色黧黑”、“两目黯黑”、“额上黑”等描述,从仲景的思想来看,关于面黑的诊治当从化瘀利水、调理脾肾方面着手,基于证的不同予以侧重,为临床中医内外科疾病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1面黑的病因1.1瘀血致面黑《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言:“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
形劳荣损,气虚淤血内生,新血滋生有碍,则无以荣养肌肤,致肌肤甲错;肝血亏虚,不能荣润于目,则两目黯黑。
程门雪《金匮篇解》有“何以知其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二症为根据”。
面目色黑,急治其标,干血去则新血周灌,予以活血化瘀之法缓中补虚。
《灵枢-经脉》日:“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
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滞于颜面经络则可见面色黧黑。
再如《金匮要略狐惑病篇》有“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此为火热过甚,热炽气血,津伤热灼,瘀血内滞,血败肉腐,脓毒己成,则见目四眦黑。
故言瘀血可导致面黑。
1.2水饮致面黑《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木防己汤主之”。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继发性病因引起诸多疾病。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卷十六》言“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因而饮邪聚于胸膈,营卫气机运行不利,水道不通,气血运行受阻,阳气郁阻化热,上蒸颜面,则面色晦暗发黑。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2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五常:五行风气:自然界的气候元真:元气或者真气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干忤:侵袭或者侵犯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谷饪:饮食厥阳:阳气偏盛至极,孤阳上逆所得: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等因素所恶: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指疾病。
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筋脉挛急性疾病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暍:伤于暑邪,以发热、自汗、少气、脉虚、尿赤为主症的疾病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第二章 望 诊〔概说〕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纯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5.神乱:临床表现:(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4)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发病年龄多见于: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期 D.学龄期 E.青春期2.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发病情况是:A.男孩多于女孩 B.女孩多于男孩 C.男孩与女孩发病率相等D.幼儿期多于学龄期 E.青春期多于学龄期3.下列哪一项不是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特征:A.动作过多 B.行为异常 C.抽动过多D.情绪异常 E.在意力不集中4.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患儿心肾不足的治方宜:A.甘麦大枣汤加减 B.孔圣枕中丹加减 C.杞菊地黄丸加减D.归脾汤加减 E.菖蒲丸加减5.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证的治方宜选:A.知柏八味丸 B.六味地黄丸 C.杞菊地黄丸D.补肾地黄丸 E.孔圣枕中丹6.某患儿7岁,一年以来手足多动,难以自控,性格暴躁,冲动任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夜烦盗汗,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其治法应用:A.补益心肾 B.养心健脾 C.益气安神 D.滋肾平肝 E.滋阴清热7.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的治方宜选:A.孔圣枕中丹 B.菖蒲丸 C.调元散D.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E.调元散合菖蒲九8.患儿张某,男,8岁,自幼多动,难以静坐,冲动任性,上小学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低下,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弦细,辨属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之:A.心肾不足 B.心脾不足 C.心肝不足 D.肾虚肝亢 E.脾虚肝亢9.某患儿,男,7岁,母代诉,发现多动,自控能力差,伴记忆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幼年常遗尿,夜寐多梦,面色黧黑,舌淡苔薄,脉细软,其治方宜:A.加味六味地黄丸 B.杞菊地黄丸 C.归脾汤D.甘麦大枣汤 E.孔圣枕中丹10.某患儿,男,10岁,上幼儿园时老师发现其多动,上小学后上课注意力涣散,喜欢做小动作,言语冒失,主科成绩常不及格,神疲,形疲,偏食自汗,舌淡嫩,苔少,其治法宜:A.补益脾肾 B.健牌子肝 C.滋肾养肝 D.养心健脾 E.补气养血11.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型的治方宜:A.杞菊地黄丸 B.左归丸 C.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D.大朴阴丸 E.虎潜丸加减12.下列哪项不是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病因:A.禀赋不足 B.产伤 C.病后失调 D.外伤 E.生长发育影响(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临床特征的是:A.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 B.注意力不集中C.抽动过多 D.情绪、行为异常 E.学习困难2.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病变的主要脏腑在:A.心 D.肝 C.脾 D.肺 E.肾3.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发病的特点是:A.多见于幼儿期 B.多见于幼童期C.多见于学龄期 D.男性多于女性 E.女性多于男性4.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肾不足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A.记忆力佳 B.多动不安 C.注意力不集中D.五心烦热 E.遗尿、多梦5.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A.手足多动 B.冲动衽性 C.住慧力不集中 D.遗尿、多梦 E.舌质淡红6.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A.注意力不集中 B.神疲乏力 C.多动暴躁D.记忆力差 E.自汗盗汗7.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型的治方是:A.孔圣枕中丹 B.加味六味地黄丸 C.归脾汤D.甘麦大枣汤 E.杞菊地黄丸8.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病程中常见的兼证治法是:A.化痰 B.清热 C.化湿 D.驱风 E.祛瘀9.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患儿症见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低下,或有夜尿,遗尿,腰酸乏力,其病变主要在:A.心 B.肝 C.脾 D.肺 E。
中医色诊,脸黑代表肾,脸黄代表肝,脸白代表心脏和血液,还有哪些?
中医色诊,脸黑代表肾,脸黄代表肝,脸白代表心脏和血液,
还有哪些?
健康人的面色为明润、含蓄。
就是说,健康人的气色应该是皮肤有光泽,但肤色又不是特别突出。
《灵枢-五色篇》谓:“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并提出:“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又说“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
中医理论认为:
青为肝,主寒证、痛症、瘀血、惊风。
面色发青多为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经脉不通而疼痛;或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肝郁脾虚的人面色常呈青黄色。
赤为心,主热证。
满面通红为实热,两颧潮红为虚热。
肺结核病人多见午后两颧潮红。
若重病病人面色苍白却两颧嫩红,多为虚阳浮越,为真寒假热的垂危证。
黄为脾,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为脾胃气虚;面色黄胖为脾虚水湿内停;皮肤与眼白俱黄为肝病黄疸;皮肤与眼白俱黄并且皮肤出现蜘蛛痣(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点,并且斑点四周围绕放射状血丝)为脾虚肝郁、血瘀水停(肝硬化)。
白为肺,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淡白,多见气虚;面色淡白并且唇色淡,多见血虚或失血;面色㿠白多见阳虚。
黑为肾,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黑暗淡为肾阳虚;面黑干焦为肾阴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日久;面黑筋骨不利为风湿骨痹。
中医的望色还需要结合脉象和体征才能准确辨别病情。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之望色下面讲第五个颜色,黑色。
青色和黑色它(们)实际上比较接近,也是讲面色青黑,合在一起讲了。
黑色我们看一个表现,实际上就和青色也差不多,好像比青色更厉害一点。
黑色主什么病呢?一个是肾虚,一个是寒证。
寒证,这里有吧,青色也可以。
这个血瘀,这里也有血瘀。
疼痛、剧痛,这里也有疼痛、剧痛。
所以青色和黑色的颜色上靠近,两个靠近,青色一般来说可能淡一点,黑色就颜色更深一点。
不同的还有些什么地方呢?它主肾虚和水饮,肾有病的时候,肾在五脏里面可以说(色黑),所以肾有病的时候、肾虚的时候,有的病人可以见到黑色。
水饮,水饮内停、水湿内停的时候可以出现。
这是黑色的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和剧痛,这是要学生要死记硬背、要记住的、要记下来,当然理解的基础上记。
为什么可以出现呢?肾阳虚衰以后,水、湿、寒,阳虚就生寒,肾阳虚了以后就不能够宣化水液,所以可以出现寒证、水饮内停,血液失掉濡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以黑色也可以出现这些情况。
原理上大家知道,但实际上就是要大家去记一记,道理不是很多,不是有更多的道理来讲,就是要记住。
黑色常见于这些情况:一种是面色暗淡。
面黑,但是黑得不很厉害,可以见于,我们看看,这个面色黑,哎呀,这个面色白的,我这上面是面色黑,面色黑的情况,黑得不严重。
或者是面色黧黑。
什么是黧黑?黧是一种草,古代一种染衣服的草,黧草。
当时没有其他的(染料),就把这个黧草煮了以后就变成黑色,就把这个衣服、布染成黑色。
这个黧黑倒是反而有一点光,黧黑反而带有一点光泽,并不是如炲的那种色,所以是面色黧黑。
面色黧黑或者面色淡黑、面色黯淡,多半是指肾阳虚,肾阳不足。
为什么有点光呢?因为里面可能就带有一点(水湿),刚才讲可能有水饮内停、水湿内停。
我们讲白色的时候,它里面有一点水的时候就带什么?晄白。
那为什么会黧黑反而有一点光呢?可能就是因为里面它阳虚、水湿内停,因此它黑色里面反而带一点光,所以就面色黧黑。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少气 2.绝汗 3.潮热 4.以情制情 5.顺情纵欲
6.病情观察 7.辨证 8.表里辨证 9.溻渍法 10.热熨法
11、郑声 12、饮食护理 13、敷药法 14、刮痧法 15、熏洗法
1、少气:呼吸表浅微弱,气少不足以息。
2、绝汗:在病危重情况下,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或冷汗淋流漓。
3、潮热:发热如潮水有定时,定时而发或定时热势升高,即为潮热。
4、以情制情:又称情志制约法,是指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分,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26、疼痛部位 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者,称为
A刺痛 B胀痛 C走窜痛 D掣痛 E固定痛
27、疼痛如针刺之状者称为
A刺痛 B胀痛 C走窜痛 D掣痛 E固定痛
29、热证常见的脉象是
A数脉 B迟脉 C浮脉 D 沉脉 E细脉
17、在补益剂中,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方是 金匮肾气丸 ,具有补血调经作用的方是_四物汤____
28、酸枣仁汤的功效是__养血安神____ 和_ 清热除烦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1、乱神的表现不包括
A焦虑恐惧 B淡漠痴呆 C颧红如妆 D狂燥不安 E卒然昏倒
E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37、清营汤的功用是
A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B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C 辛凉透表,表热解毒 D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38、逍遥散的功效是
A 和解少阳 开结除痞 B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C疏肝解郁 行气活血
8、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失神失神即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失神的表现是: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2、撮空理线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3、循衣摸床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4、假神指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
5、除中指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6、主色其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7、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会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8、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称为“郑声”。
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症。
9、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10、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称为“金破不鸣”。
11、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称为“金实不鸣”。
1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兼见潮红、颧红等,属阴虚或气阴两虚。
13、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称为“自汗”。
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或气虚。
14、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5、举按寻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一种手法。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称为“按”;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称为“寻”。
面色黧黑中药妙方
面色黧黑中药妙方面色黧黑是指面部长期均匀地显露晦黑颜色而言,常见于青年和中年妇女。
本症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如种族差异、遗传、日晒较多、老年人生理衰老,或妇女妊娠发于面部的黑褐色,为生理性面黑;妇女卵巢功能障碍、长期受含有光感性物质的化妆品刺激、日光照射、脏腑气血病变、营养不良、维生素A、C、B族(如烟酸)缺乏,或血清铜含量过高,反映到面部肌肤,为病理性面黑。
正常情况下,黄种人面部肌肤应是黄里透红的阳刚气色,但是一旦患有本病,开始皮肤发痒,局部发红;以后病情发展,自觉症状消失,面部肤色逐渐转为淡褐色至深褐色,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变为黑色,显得晦暗而无光彩。
此时尽管五官非常端正,也难给人以貌美之感,故患有本症的人,常为自己有一副枯槁黧黑的脸庞而苦恼、惆怅。
验方1组成:丝瓜1根,黄瓜1根,豆腐1块,蜂蜜适量。
用法:将丝瓜、黄瓜洗净拭干,切成小块,用榨汁机榨取原汁,调入蜂蜜拌匀成饮料;将渣与豆腐一起搅拌成敷料。
将饮料当茶喝;把敷料敷于面部,保留20分钟后用水洗净。
每日或隔日1次。
功效:清热润肤,消斑白面。
适用于面色黧黑。
验方2组成:新鲜豌豆适量。
用法:将豌豆洗净,水煎,待豌豆煎液温热后,洗敷面部,每日1~2次。
功效:润肌肤,除黑斑。
适用于面色黧黑。
验方3组成:红枣30枚,黑木耳30克。
用法:将红枣用温水洗净,黑木耳用热水浸泡后用水洗净。
然后将红枣、黑木耳水煎至酥软。
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煎液150克,最后将红枣、黑木耳食完。
功效:健脾活血祛斑。
适用于面色黧黑。
验方4组成:白术、米醋各适量。
用法:用米醋浸白术7天后,滤取药醋汁。
每日取药醋汁擦面部斑点,日久可退斑点。
功效:消斑洁面。
适用于面色黧黑。
验方5组成:白萝卜汁5克,牛乳5克,珍珠粉少许。
用法:将白萝卜汁、牛乳、珍珠粉放入碗内,用力拌匀使成敷料。
用温热水将面部洗净,再将敷料涂于面部,每日1~2次。
功效:润肤,白面,祛斑。
适用于面色黧黑。
验方6组成:桃花、冬瓜子仁各等份,蜂蜜适量。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
“面色黧黑”内涵及诊治探源唐有瑜;胡镜清;王传池;叶汝萍;刘刃;吴朦【摘要】通过梳理面色黧黑的古今文献,系统回顾其内涵、病因病机、治疗及客观量化的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面色黧黑是“一种面色为黑中带黄,又晦暗无光的病色,可由面色青发展而来”.面色黧黑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瘀、阳虚水泛、肝病、肾精亏虚4个方面.治疗分别围绕活血化瘀通络、温阳利水、清肝化湿活血、补益肾精进行.另外,结合L值范围及血管硬度系数、心搏输出系数、心搏速率系数的检测值,可对面色熏黑进行客观量化.【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7【总页数】4页(P895-898)【关键词】面色黧黑;病机;方药;量化【作者】唐有瑜;胡镜清;王传池;叶汝萍;刘刃;吴朦【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0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24“面色黧黑”作为临床常见病色,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有关其内涵、诊治及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无系统论述。
笔者审读“面色黧黑”相关论著,试图明确其内涵、病因病机,梳理其治法方药,探索其客观量化方法。
1.1 厘清“面色黧黑”的定义欲明确面色黧黑的定义,“黧黑”或“黧”字的解释是重点。
目前有关“黧”的解释主要有二:一为“黑”,一为“黑中带黄”。
如《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道:“黧,黑色。
[1]”《古汉语实用词典》载有[2]:“黧,指黑中带黄颜色。
”那么当取何义为宜?溯本求源知“黧”为“黎”的衍生字、通假字。
《汉字源流字典》载:“黎,借作“驪”表示一种黑中带黄的颜色,此义后作‘黧’。
中医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十燥成焦色,口中十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股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背。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问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0神昏澹语:患者在神志不活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活,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活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活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丁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活非活,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活,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痈情况下,闭着双眼痈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丁吉■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澹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澹妄。
三、寒热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展开全文脸色发黑是什么原因?怎么办?通常中医的望诊,黑而无光泽的脸色是肺气虚弱的表象。
如果寒气在身体中更久,或更大量的寒气入侵时,会逐渐转移到肺脏,形成中医所说的肺虚现象,所谓肺虚是肺的寒气太多导致肺功能逐渐减低。
在人体中,肺脏除了担负我们所熟知的呼吸功能之外,还是身体分布水分到各个部位的主要机构。
当寒气侵入肺脏时,肺脏的能力随之下降,身体吸收及处理水分的能力也就跟着下降。
这时大多数的水分一进入人体就排出体外,感觉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小便也多数呈现清澈无味。
由于水分吸收的障碍,使得人体组织里的水分比例愈来愈少,外表愈来愈瘦,同时皮肤上的光泽也日渐减少,并且愈来愈黑。
所以,肺气虚弱的人要多做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多散步,安排好作息并多注意休息。
合理的饮食和补充水分都是身体必要的。
患者面部均匀地显露晦黑的病色称为面色黧黑,亦称面色黑。
面色黧黑一语见於《金匮要略》在《中藏经》称为"面色苍黑"。
此色多为阳气不足,寒湿太盛;或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所致。
《灵枢.五色》篇:"五色命脏:……黑为肾。
"《证治准绳.察色要略》:"黑色属水,主寒,主痛,乃足少阴肾经之色也。
"由此可见黑为肾色,与寒水之邪关系密切。
[鉴别]常见证候肾阳不足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而晦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尿清便溏,或尿少,腰以下水肿,男子阳痿,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甚。
肾精亏耗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耳轮焦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发脱齿摇,口燥咽乾,脚心热,舌质红,脉细弱。
瘀血内阻面色黧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乾不欲饮,毛发不荣,妇女兼有月经不调,小腹刺痛或肿块,唇青舌暗,或有瘀斑,脉沈涩或细迟。
肾阴虚者,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金银花、绿豆、银耳、莲子、决明子、鱼汤蛤蜊雀肉鹿肉等等进行滋补;芝麻、粟米、豇豆、牛骨髓、狗肉、羊骨、猪肾、淡菜、干贝、鲈鱼、桑椹、芡实、栗子、胡桃、山药、枸杞子、冬虫夏草、杜仲、何首乌、海参、海马、虾子,此外,肾虚者还宜服食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望色
考试——中医望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望患者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色即皮肤的颜色,分为青、黄、白、赤、黑五种,简称五色;泽即皮肤的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和枯槁。
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体内气血盛衰变化,最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露出来,所以望色以观察面部色泽为主。
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故望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病变部位,预测疾病转归。
1.常色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即健康人面部常见色泽,称为常色。
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这是精气内充、脏腑气血调和的外在表现。
但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时也可能偏红、偏黑、偏白等,但不论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正常。
2.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
病色可分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称“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瘀血证,痛证,惊风证。
青为经脉瘀阻,气血不通之色。
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周围出现青色,常为惊风或惊风先兆。
(2)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为脾虚湿盛,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
面色淡黄,枯槁不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多为寒湿。
(3)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赤为血液充盈于脉络的表现,但也可见于虚阳浮越于表。
邪热亢盛使血行加速,面部血络扩张,故见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苍白,两颧却时时泛红如妆,为虚阳外浮的戴阳证,属真寒假热之危候。
(4)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证。
中医护理题目(精)
一、单项选择题
1.甘味药的作用是(B
A、泄、燥B、补益、和中、缓急C、软坚、泻下
D、收敛固涩E、渗湿、利尿
2.下列不属于为升浮药作用的是(D
A、发汗B、涌吐C、开窍
D、清热E、解表
3.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这种关系是中药“七情”中的(B A、相恶B、相杀C、相畏
D、相使E、相反
1.为百病之长。
2.内伤致病因素主要有,和。
3.七情致病的特点是,和与病势密切相关。
4.阴寒内盛,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的病理状态称为。
5.气的运行、流通障碍称为。
三、单选题
1.被古人作为外感致病因素总称的是(
A、风邪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
2.暑邪与火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性质重浊B、易生风动血
3.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4.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使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5.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经络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学说
2.十二正经
二、填空题
1.经络是和的总称。
2.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是;经脉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
为,皮肤按经络的分布分为。
三、单选题
1.下列关于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正确的是(
A、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B、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C、阴经与阴经在四肢部交接D、阴经与阳经在胸腹部交接
E、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色黧黑的名词解释
面色黧黑,是形容一个人脸色暗淡,肤色显得黑暗的状态。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一些特定原因造成的皮肤色素沉着或者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
在医学上,面色黧黑表明身体或者表皮某些功能出现异常,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面色黧黑的成因
1.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产生黑色素,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皮肤产生色斑,从而造成面色黧黑。
2. 铅中毒:铅中毒是一种影响全身健康的疾病,当铅长时间积累在体内,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使面色变得暗淡。
3. 肾功能不良: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若肾脏功能不良,会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表现出面色黧黑。
4.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会导致身体各种功能紊乱,其中包括黑色素的生成和分解受影响,导致面色黧黑。
5. 贫血:贫血是指体内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会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面色黯淡。
二、面色黧黑的危害
1. 影响外貌美观:面色黧黑会影响一个人的外貌形象,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面色黧黑会让人显得憔悴无神,给人不良印象。
2. 信心受损:一个人面色黧黑可能会对自身形象不满,导致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影响社交和正常交往。
3. 健康问题:面色黧黑往往是身体某些功能出现异常的表现,可能伴随着其他身体健康问题,例如肾脏功能不良、贫血等。
三、改善面色黧黑的方法
1. 防晒: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尤其是12点到下午3点的时间段,出门时可以使用防晒霜来保护皮肤。
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可以帮助阻止黑色素的形成,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蓝莓等。
3. 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有规律地作息,可以改善内分泌失调和肾功能问题,从而减轻面色黧黑的情况。
4. 均衡饮食:合理搭配膳食,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肤色的改善。
5. 注意休息:工作压力大、长时间熬夜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面色黧黑,适当休息和放松非常重要。
结语:
面色黧黑是身体某些功能出现问题的体现,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外,内部因素如肾功能不良、贫血等也可能导致面色黧黑的出现。
面色黧黑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自信心和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食物摄入,我们可以改善面色黧黑的情况,让我们的面色更加红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