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全国大联考
高三模拟语文联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毒辣沸沸扬扬纷至沓来B. 骄傲震耳欲聋拈轻怕重C. 赏心悦目娇生惯养轻歌曼舞D. 美轮美奂欣欣向荣漠不关心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是老师的辛勤教导。
B.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
C. 他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是他平时刻苦训练的结果。
D. 因为他的错误,导致这次活动不能如期举行。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想着明天要完成的作业。
B.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3亿人口。
C.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他的作品有很多,如《呐喊》、《彷徨》等。
D. 你看看外面的天气,这么好的阳光,不去锻炼真是浪费了。
4.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总是对别人的建议不屑一顾,可以说是目空一切。
B.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
C. 这本书内容丰富,读起来津津有味,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D.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结果错失了很多机会,真是优柔寡断。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B. 他的性格豁达,从不拘泥于小节,让人感到很舒服。
C. 这场雨下得很大,把整个城市都淹没了,交通瘫痪。
D. 她的舞蹈表演非常优美,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晨光熹微,古木参天。
四野茫茫,一片寂静。
山涧流水潺潺,鸟鸣声声入耳。
在湖边散步,迎面吹来一股淡淡的幽香,使人沉醉。
我俯身一嗅,香从土中发源,原来是一株野百合。
野百合,自然生长在土壤里,没有人的呵护,没有人的灌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顽强地生长。
春天,百花争艳,百花斗艳,野百合并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倾听大自然的歌声,默默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开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青藏高原的美景令人向往。
不过,这块高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贡献了美景。
追溯青藏高原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恐龙尚未灭绝的年代。
大约1.3亿年前,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截然不同,青藏高原当时完全看不到踪影——它的大部分区域还是浅海。
大约1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分离,开始向北漂移。
等到了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已经与欧亚板块撞到了一起。
碰撞的结果是两个板块总共缩短了至少1500千米,缩短的部分不会凭空消失,自然只能从垂直方向隆起,让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青藏高原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诸多国家的地形。
这种塑造过程,就是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的过程。
其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板块边界上,出现了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宏伟山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它正好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缘。
世界上几乎所有海拔超过了7000米的山峰均位于这一山脉中。
而青藏高原正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被称为“世界屋脊”。
此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力量不只影响了板块边界,还深入了板块内部,将中国改造成现在的模样。
首先,它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地势。
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
但在青藏高原形成时,板块碰撞的巨大挤压力量传导到板块内部后,围绕着青藏高原的区域也被迫隆起,形成了较低的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一系列高原,让中国形成了从西向东逐级递减的3级台阶。
其次,青藏高原形成时,其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山脉,包括我们熟悉的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大巴山等,我们仅从这些山脉的走向就能看出它们与青藏高原关系紧密。
2020 届高考实战模拟全国卷语文试卷( 一)答案
参考答案2020届高考实战3套卷全国卷(一)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说法绝对。
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答案】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答案】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
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8.答案】(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
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
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2020 届高考实战模拟全国卷语文试卷( 二)答案
参考答案12020届高考实战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 【解析】“亘古不变”错,原文“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和“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
2.【答案】C【解析】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根据第三段末句“都是典型的例证”,可知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3.【答案】B【解析】A 项,强加因果。
C 项,“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特点,“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骨的内涵。
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D 项,改换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4.【答案】B 【解析】“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表述不当。
原文说的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推进”。
5.【答案】C 【解析】“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中与“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于原文无据。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从国家层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总体介绍,强调了当前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②材料二以瑞力杰公司为反面教材,侧重从法律方面介绍了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中民事公益诉讼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大有改观。
③材料三以美舍河和东西湖为例侧重从正面介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
7.【答案】B【解析】从文中慧珍就自己是否曾经给老者送过伞这件事与父母展开的多次对话可以看出,慧珍对“自己年幼时一直住在锦溪乡下”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印象,对有无送雨伞也识记不清。
8.【答案】(6分)①开篇的“雨”将读者带入江南朦胧的环境中,为小说所表现的人间温情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②文中的“雨”,照应了小说题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0年全国高考统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追溯亚洲文明历史成就,描绘文明交流互鉴的美丽图景,面向发展和未来,阐明了中国的文明观,把握亚洲人民对建设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的期待,明确提出了夯实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的中国方案,彰显了包容并蓄、融合共生的中国智慧,体现了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向深入,必将使亚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必将使人类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缤纷绚丽。
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识,是文明发展的尺度。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上经贸交往的互通有无,到新时代“一带一路”“两廊一圈”等合作建设的开展,亚洲各国为实现互通发展,战胜了挑战,克服了困难和艰险。
文明交融促进了亚洲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亚洲人民借此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友谊、收获了富足。
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的文明互动中,东方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包容共进,不断迈向人类进步新阶段。
“光明来自东方”这句古希腊谚.语正是对东西文明交融成果生动而诗意的说明。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文明的内涵需要实践来丰富,文明的视野需要实践来拓展。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文明展现出光鲜亮丽的时代背景。
但与此同时,政治经贸格局变革不定,存在摩擦、动荡和多变的可能性。
在多元文明的差异之下,各方需求不尽相同,各类机制协调不尽如人意。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语文一模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之.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09.4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A (B保—宝,“咤”读zhà。
C 记—计,“痹”读bì。
D 蹋—塌,“炫”读xuàn )2、B3、B ( 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恰合语境。
A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灾祸,逃也逃不脱。
劫,佛教所指大灾难。
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C势如破竹——形容像劈开竹子一样,劈开上面以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D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4、D(A“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反问句、“否认”“不会”,逻辑混乱。
B 结构残缺,“首映4天半”,缺主语。
搭配不当,“288万多”不能修饰“人群”。
C“提高……状况”搭配不当。
)5、C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B(程,意思是“标准”“尺寸”。
)7.D(乃,都是副词“才”的意思,表示后一事是前一事的结果。
A 两个“于”都是介词。
第一个“于”表处所,意为“在”;第二个“于”表比较,意为“比”。
B 第一个“因”介词,意为“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意为“凭借”。
C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修饰。
)8.D(该句的意思是他离去以后,常常被人们怀念。
“见”表被动。
)9.C(②为处置累犯盗贼。
③为忠于职守。
⑥为从政特点。
三者都不是“直接表现”。
)10.A(“用石板护岸成功抵御洪水”,非滑州任上事,而是延州任上的事。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5分)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
(共10处,两处1分。
)12、(10分)①(2分) 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025届全国大联考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2025届全国大联考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生产的国产剧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了63%。
“现实题材热”已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脉主流,不过我们的电视剧现实题材多而精品太少。
目前一些作品中,存在着部分情节和人物设定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烟火气欠缺的现象,导致人物、情感、逻辑都难以触碰人心。
因为缺乏生活、远离人民,“伪现实”败坏了生活的质感,也由此被观众抛弃。
电视剧该承载怎样的内容?“时代说书人”这个比喻异常生动。
当剧作不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叙事的脉络,在历史感、时代进程感缺失的前提下,剧中人物动机不明,精神力量便无法彰显。
值得注意的是,“献礼”不是方法论,也不是生硬地喊口号,更不是“时也势也”的投机主义。
献礼剧的本质依旧是剧、是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才是有效的献礼。
(摘编自《现实题材剧热发出提醒:我们离精品剧还差几步?》)材料二:材料三:对于擅长跟风的影视行业来说,2017年现实题材一火,好多影视公司都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
但一个巨大的误区是,很多影视公司把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混为一谈,以为拍了现实题材,就必然是现实主义。
于是,今年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剧,很多是“伪现实”的。
这些作品,充斥太多的谈情说爱,却再没掀起观众对都市生活的如潮讨论。
完美人设、高端职业、时装造型、狗血情感,几乎成了标配,以这种思路拍出的“悬浮剧”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是不是现实主义题材,不是通过服饰、年代等简单评判要素来界定的。
只有那些符合当代人对于理想、信仰的内在精神需求,在人物身上找到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才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内核。
高三大联考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恣意(zì yì)纤尘不染(xiān chén bù rǎn)B. 震慑(zhèn shè)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C. 惊愕(jīng è)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D. 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洗心革面(xǐ xīn gé mi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增设一节体育活动课。
C. 由于天气原因,本次比赛不得不推迟举行。
D.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是因为他付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3. 下列词语中,不能与“梦想”搭配的是:A. 实现B. 追求C. 勤奋D. 理想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这本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B.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温暖了周围的人。
C. 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让人迷失方向。
D. 他的眼睛如同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5.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山高水长,景美情长。
B.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C. 日出东方,光辉灿烂。
D. 晨钟暮鼓,岁月悠悠。
6. 下列词语中,属于形容词的是:A. 领导B. 学习C. 读书D. 勤奋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风儿轻轻地拂过脸庞。
B. 雨水滋润着大地。
C. 雪花飘落在窗前。
D. 阳光洒在田野上。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C. 他的眼睛非常明亮。
D. 这座楼很高。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岁月如歌,青春似火。
高三模拟联合考试试卷语文
语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纷至沓来(tà)B. 恣意妄为(zì)C. 惊愕不已(è)D. 毫不犹豫(yí)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赞誉。
B. 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我们的团队协作。
C.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 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我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的了解。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引得观众掌声雷动。
B.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要保持冷静,团结一心。
C. 他的画作色彩斑斓,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D. 他的为人正直,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4.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一笔一划都透露出深厚的功底。
(笔走龙蛇)B. 她对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从不马虎了事。
(一丝不苟)C.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展示了他的实力。
(游刃有余)D. 他的生活节奏很快,每天早出晚归,从不拖延。
(争分夺秒)5.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个计划如果实施起来,将会对我们的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生)B. 他对未来的规划非常清晰,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规划)C. 他的讲话中充满了激情,让我们深受鼓舞。
(充满)D. 她在处理问题时非常冷静,总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处理)6.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句子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赢得)B.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离不开)C.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赢得)D.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争光。
(争光)7.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20 届高考实战模拟全国卷语文试卷( 一)
2020届高考实战3套卷全国卷(一)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
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要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但必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因,挖掘其蕴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重拾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剧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西方思想家、史学家伏尔泰以此为基础写就《中国孤儿》,影响甚广。
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几乎产生同样的困惑:一个人怎么会为救别人的儿子献出自己的骨肉?这就需要对故事发生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故事发生在分封制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士以下的人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依附宗主生存。
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灾时,为其留下宗嗣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赵家门人唯一的希望。
程婴献子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
他们当时的行为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生存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创作这部历史题材的史诗胸怀。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剧,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
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剧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这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
史诗胸怀的有效传达同时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联考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赫赫威严颠簸惊心动魄B. 潜移默化摧枯拉朽纷至沓来C. 妙手偶得豁然开朗畏首畏尾D. 震耳欲聋指手画脚胸无点墨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
B.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特色课程。
D.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在航天、航空、核能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谈笑风生妙笔生花碧空如洗B. 铁证如山风马牛不相及奋不顾身C. 鸡毛蒜皮雕虫小技狐假虎威D. 奋发图强炯炯有神震天动地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了看四周,只见一个人影从黑暗中走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B. “他看了看四周,只见一个人影从黑暗中走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逗号改为冒号)C. “他看了看四周,只见一个人影从黑暗中走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逗号改为分号)D. “他看了看四周,只见一个人影从黑暗中走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逗号改为句号)5.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水滴石穿:形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B.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C.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D. 鹤立鸡群:比喻才能或仪表在众人中突出。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十分精彩。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观点。
(2分)(2)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中“翠峰插云”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认识。
高三语文模拟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蹉跎岁月(cōu tuó)B. 璀璨夺目(cuǐ càn)C. 纤夫(qiàn fū)D. 蜿蜒曲折(wān yá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 这位作家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C.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生动形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博得了满堂喝彩。
D. 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A. 雨打芭蕉,点点滴滴,犹如泪水洒满心间。
B. 他的目光如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C. 她的微笑如春风拂面,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A. 胸有成竹B. 胸无点墨C. 胸怀抱负D. 胸无大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的是()A. 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
B. 他每天早上都会跑步,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C. 她的作文写得很出色,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6.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A. 他的声音洪亮如雷,震撼了整个会场。
B.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C.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洞察一切。
D.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的版图上。
7.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的是()A. 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B. 河水在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C. 雨滴落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在弹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D. 这朵花开放得如此美丽,仿佛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
8.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排比修辞的是()A.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高考大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殷切(yīn)起伏(fú)毫厘(lí)B. 装腔作势(qiāng)纷至沓来(tà)草菅人命(jiān)C. 惊愕(è)豁然开朗(huò)融会贯通(gōng)D. 沉默寡言(gū)恣意妄为(zì)神采奕奕(y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选修课程。
C. 他的演讲激情洋溢,生动形象,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充分发挥了水平,勇夺了全部金牌。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价的。
B.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既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他说:“这次考试很难,但我相信我能取得好成绩。
”D.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见面时微笑点头,送礼时注意包装,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座大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
B. 她的眼睛就像两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C.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就像夜莺的歌声一样动人。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描写。
5.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我们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B. 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
C.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D.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我们要努力拼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名句中,出自《论语》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国大联考试卷语文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妩媚(wǔ mèi)B. 纷扰(fēn rǎo)C. 融洽(róng qià)D. 贸然(mào rá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私家车。
B.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了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发扬了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精益求精(jīng yìng jīng yìng)B. 鸿篇巨制(hóng pían jù zhì)C. 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D.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4.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请问您能告诉我去火车站怎么走吗?”B. “这次考试你考得怎么样?”C. “你把这份文件打印出来。
”D.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很有意思。
”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比喻)B.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
”(拟人)C. “他聪明伶俐,是班上的佼佼者。
”(夸张)D. “他的声音低沉,像一首优美的乐曲。
”(通感)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喜欢阅读吗?我的爱好就是阅读。
”B. “这个周末,我将去公园、博物馆、电影院、商场购物。
”C. “他喜欢听音乐、看书、画画、游泳。
”D. “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璀璨夺目B. 沉默沉默不语C. 惊悚惊悚万状D. 憔悴憔悴不堪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心中的得意门生。
B.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却越来越差。
D.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跑得快,而且跳得高。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说:“我已经决定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持下去。
”C. 我喜欢的书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D. 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一样,在夜空中闪烁。
B.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我国的版图上。
C. 他的声音如同黄鹂的歌声,美妙动听。
D. 这本书读起来像流水一样,让人陶醉。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这场雨下得真大,仿佛要把整个城市淹没。
B. 她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
C. 这幅画色彩斑斓,美得让人陶醉。
D.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显然很害怕。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天,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刹车声。
我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一辆汽车撞倒了一个老人。
我赶紧跑过去,扶起老人,发现他受伤很重。
我立即拨打了120,然后陪他等救护车。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看着老人苍白的脸色,心里非常难受。
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年纪也大了,我希望他们永远健康。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请分析这段文字中“我”的心理活动。
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之.(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政府相应地做出了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
这就大大加速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使农民工迅速成为城市非正规就业的主体,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在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缓解城乡矛盾是一项紧迫任务。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面对城乡“四元”结构下的矛盾和问题,3D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内部一体化发展(D“根本途径”文中没有相对的表述,也找不到足够的依据);对农民的基本方针是:“富(农)民为本”。
1、下列对导致我国城乡矛盾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国初期,国家把重工业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B.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奉行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
C.户籍制使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之间各种差距持续扩大。
【答案】D【解析】(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B.建国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经历了“二元”“三元”和“四元”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政府为解决城乡矛盾所作的努力。
C.乡镇企业迅速崛起,部分地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但城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D.“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对进城农民实行友好型政策,城乡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答案】A【解析】(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虽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城市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究其原因,城乡“二元化”结构式关键因素之一。
B.乡村工业化,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乡镇工人,促进了我国社会“三元”结构的形成,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鼓励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将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速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从而有力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D.“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内部一体化”的发展,既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解决我国城乡矛盾的根本途径。
【答案】D【解析】( “根本途径”文中没有相对的表述,也找不到足够的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
父勃,绍圣谏官。
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
靖康中,召至京师, 4A将处以学官(译解:打算任命他为学官。
处:委任,)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译文: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独自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领取俸禄不是我的愿望。
得分点:①性:天性;②自乐:独自喜欢;③闲旷: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④爵禄:加官进爵,领取俸禄;⑤愿:愿望,想要的。
)”5①固辞还山(坚持推辞回家)。
高宗即位,诏举草泽才德之士,预选者命中书策试,授以官,于是淮西部使者言敦儒有文武才,召之。
5②敦儒又辞(朱敦儒有推辞不去)。
5③避乱客南雄州(避乱客居南雄州,即在南雄州避乱),张浚奏赴军前计议,弗起。
绍兴二年,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译文: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深通治国之理,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恭敬谦逊。
得分点:①深达:深知,精通;②治体:治国的道理;③经世:经天纬地;④称:称赞;⑤靖退:恭敬谦逊)。
诏以为右迪功郎,4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下令肇庆府敦促朱敦儒前往皇帝的行宫。
敦:督促),5④敦儒不肯受诏(朱敦儒不肯受诏)。
其故人劝之曰:“今天子侧席幽士,翼宣中兴,谯定召于蜀,苏庠召于浙,张自牧召于长芦,莫不声流天京,5⑤风动郡国(震动州县),君何为栖茅茹藿,白首岩谷乎!”5(6)敦儒始幡然而起(朱敦儒才幡然醒悟而出仕)。
既至,命对便殿,论议明畅。
上悦,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
俄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会右谏议大夫汪勃劾敦儒专立异论,4C与李光交通(和李光勾结。
交通:交往。
应理解为:勾结)高宗曰:4D“爵禄所以厉世(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
厉:激励)。
如其可与,则文臣便至侍从,武臣便至节钺。
如其不可,虽一命亦不容轻授。
”敦儒遂罢。
十九年,上疏请归,许之。
敦儒素工诗及乐府,婉丽清畅。
时奏桧当国,喜奖用骚人墨客以文太平,桧子熺亦好诗,于是先用敦儒子为删定官,复除敦儒鸿胪少卿。
桧死,敦儒亦废。
6D 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
(6D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废黜。
作者认为,朱敦儒虽然志行高洁,但老年时怀有舐犊之爱,又害怕流放,故晚节不保。
【解析】认为朱敦儒晚节不保的并非是作者,而是那些议论者即“谈者”)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处以学官处:委任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敦:督促C.与李光交通交通:交往D.爵禄所以厉世厉:激励【答案】C【解析】A将处以学官(打算任命他为学官),处:委任。
B下肇庆府敦遣诣行在(下令肇庆府敦促朱敦儒前往皇帝的行宫),敦:督促C与李光交通(和李光勾结)交通:交往。
应理解为:勾结D爵禄所以厉世(官位俸禄是用来激励人的)厉:激励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的一组是(3分)①固辞还山②敦儒又辞③避乱客南雄州④敦儒不肯受诏⑤风动郡国⑥敦儒始幡然而起A.①②④ B.①③⑥C.②⑤⑥ D.③④⑤【答案】A【解析】①固辞还山(坚持推辞回家)【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②敦儒又辞(朱敦儒有推辞不去)【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③避乱客南雄州(避乱客居南雄州,即在南雄州避乱)【避乱,与品行无关】④敦儒不肯受诏(朱敦儒不肯受诏)【表明朱敦儒“志行高洁”】⑤风动郡国(震动州县)【是指谯定、苏庠、张自牧等】⑥敦儒始幡然而起(朱敦儒才幡然醒悟而出仕)【是指朱敦儒受朋友点化后,猛然醒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起的朱敦儒,安贫乐道轻名利。
尽管他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在朝野都很有名望,多次被举荐为官,他均拒绝不仕。
B.朝廷征召才德之士辅佐治国,朱敦儒再次推辞。
后来朋友以复兴国家为由劝他出仕,他才入朝应对,被赐进士出身。
C.朱敦儒有文学才华,精通诗及乐府,风格婉丽清畅。
秦桧当权,喜欢任用骚人墨客粉饰太平,朱敦儒因此备受重用。
D.秦桧死后,朱敦儒也被废黜。
作者认为,朱敦儒虽然志行高洁,但老年时有舐犊之爱,又爱怕被流放,故晚节不保。
【答案】D【解析】认为朱敦儒晚节不保的并非是作者,而是那些议论者即“谈者”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
(5分)【翻译】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独自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领取俸禄不是我的愿望。
【得分点】①性:天性;②自乐:独自喜欢;③闲旷:悠闲自在的生活在旷野;④爵禄:加官进爵,领取俸禄;⑤愿:愿望,想要的。
(2).宣谕使明橐言敦儒深达治体,有经世才,廷臣亦多称其靖退。
(5分)【翻译】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深通治国之理,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恭敬谦逊。
【得分点】①深达:深知,精通;②治体:治国的道理;③经世:经天纬地;④称:称赞;⑤靖退:恭敬谦逊。
【译文】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
他的父亲朱勃,在绍圣(宋哲宗年号)时期担任谏官(官职名)。
朱敦儒志向高洁,虽然是平民,但是有在朝廷在民间都有声望。
靖康(宋钦宗年号)年间,被召到京师,打算任命他为学官,朱敦儒推辞说:“麋鹿的天性,就喜欢生活在旷野之中,加官进爵不是我的愿望。
”坚持推辞回家了。
宋高宗即位,下诏让各地推荐在民间有品德的读书人,参与选拔的人让他们写文章考试,选中的人给与官职,于是淮西部的使者说朱敦儒有文武的才能,就把他召来了。
朱敦儒又推辞。
在南雄州避乱,张浚上奏让他到军营商议计策,他没有去。
绍兴(宋高宗年号)二年,宣谕使(官职名)明橐说朱敦儒很了解治理国家,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当朝大臣也称赞他的才能和谦让。
于是皇帝又下诏让他担任右迪功郎,下令肇庆府让他们督促朱敦儒去皇帝的行宫觐见,朱敦儒不肯受诏。
他的朋友劝他说:“如今天子把席子空出来等待贤能的人来做,希望能够振兴国家,谯定被从蜀地召来,苏庠被从浙地召来,张自牧被动长芦召来,都是名镇京城,风动地方,你为什么偏要住茅屋吃青菜,在山里老死呢!”朱敦儒才表示出山。
到了京城以后,皇帝命他到偏殿会话,他的见解非常明畅。
皇上很高兴,赐他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