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第9课 说“木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 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应用“寥寥无几”。
2.很多人对颜真卿的书法表演表示惊奇、赞叹,其实关键在 于一个“精”字,熟.能.生.巧.,苦练到一定的境界,就能手到擒 来。 辨一辨:
答案:“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 门。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
语林撷英
凤头豹尾 A 开头:谅解如一杯清茶,冲淡彼此之间的误会;谅解像一缕春 风,吹化人间隔膜的冰层;谅解像一树寒梅,预示心灵来春的 温情;谅解似一道彩虹,让潮湿的情感放射光彩。
结尾:逝者如斯,历史的浪花淘尽了王朝的恩怨情仇,当今既 没有了昔日霸主,也没有了往者雄风;我们追求团结、奋进、 和谐、平等,我们同样应该独守那份恬然与空明,用每一句话 每一种表情向人们昭示谅解,协同人们用谅解交往。
巧辨 “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 巧析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即学 即用
气功大师王林自称利用祖先____留__传_____下来的秘方 治愈了5万病人,结果被记者证实多属捏造,“气功 大师竟是骗子”的消息迅速在网上_____流__传____开 来。
2.典型 vs 典范
课本 原句
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 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 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 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 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意象: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 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 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 (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 称为“意象”。 2.意境: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 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 的境界。
1.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答:
[明确]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3 段),列举我 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 象。第二部分(第 4~6 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 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第 7 段),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阅读文本第 4~6 段,完成下列问题。 1.古代诗人一般在什么场合用“木”字?在这种场合下使用 “木”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明确] 一般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作者通过“高树多悲风”与 “寒风扫高木”的比较分析,得出了“木”能够表现秋日空阔疏 朗的景况和萧条落寞的感觉,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解读] 概括信息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 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 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概括文章的内 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 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 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 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
说“木叶”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袅.袅(niǎo) (4)灼.灼(zhuó) (7)庾.信(Yǔ) (10)窸.窣.(xī)(sū)
(2)橘.徕(jú) (5)寒砧.(zhēn) (8)言筌.(quán) (11)翩.翩(piān)
(3)皎.皎(jiǎo) (6)征戍.(shù) (9)疏朗.(lǎng) (12)亭皋.(gāo)
即学 即用
被网络称为“提琴爱人”的陈惠芳与袁春生是夫妻 和睦、和谐家庭的____典__范_____,他们夫妇体现出了 ____典__型_____的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狠狠反
击了那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
行车上笑”的观点。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字静希, 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 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 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 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 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 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 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2.第 4 段中引用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
[明确] 揭示古诗歌用“木叶”这一现象的实质,通过对比说 明“木”与“树”的不同特质。
3.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指代义。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 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
3.沈从文的散文,用语不.落.于.言.筌.,取材广泛,摇曳多姿, 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 让人喜爱。 辨一辨:
答案:“不落于言筌”意思是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
(二)辨析易混 1.流传vs留传
课本 原句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 古____流__传_____、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 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 岂不大可思索吗?
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
[明确]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 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 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这排斥暗示着落叶。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 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4. 答:
第 4~6 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 第 4 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 落叶的因素;第 5 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 因;第 6 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 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概括信息要点 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详尽地论述了“木”的艺术特征,深入 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木”字的根本原因。针对“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作者不惜引用大量的诗句,对诗歌运用“木 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木叶”的艺术特征。在论述中语 言简洁自然,概括精练。
(6)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chuàng)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 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chuāng)伤的凶 器。”
二、辨识字形
1.x吹iāxoiā(o(萧箫))瑟 xiāo(潇)洒
zhēn(砧)板 zhān(粘)贴 3.niān(拈)轻怕重 diān(掂)量 碑tiè(帖)
凤头豹尾 B 开头: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 略你眼中的精彩?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 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 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结尾: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 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 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2.纱diàdnìn(g淀()锭粉) 破zhàn(绽)
千里tiáo tiáo(迢)(迢) zhǎo(沼)泽 4.zhào(诏)书 tiáo(笤)帚 zhāo(招)呼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正误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并解释。 1.陕西省文物部门透露,坐落于西安咸阳空港新城附近的唐代 才女上官婉儿墓,墓葬盗掘严重,出土随葬品相.去.无.几.,没有 人们期待中的精美壁画。 辨一辨: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 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____典__型_____
的清秋的性格。
巧辨 巧析
“典型”:①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②文学艺 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 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特征。“典范”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 事物。
[指津]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的具体方法如下: 1.直接提取要点。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 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 的答案。(第 4 题就可以运用此法)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 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再概 括层意。
诗海拾贝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这首诗开头两句一“滞” 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三、四 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 妇心中所想之景。五、六两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 景。“寒”字既点明了秋令,也传达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 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最后两 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 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 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思考】 这首诗的尾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你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 你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的日子。你是北 大的骄傲,你的学术操守、人格力量,始终代表着北大的传统 精神。你,就是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林庚。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 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 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 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 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 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 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答:
(2)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 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答:
[明确] (1)第一个“它”指“木”,第二个“它”指暗示性。 (2)三个“它”都指暗示性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而形成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作品 《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 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 笺》《唐诗综论》
评价 北京大学教授。他 提出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二、人物颂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 自由和美的极致;你不仅写诗,更把你对诗的感悟注入了生命 之中,你的生命因之始终充满了诗意与诗情,你给我们留下了 一个青春和创造的世界。 你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 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 象”。
(二)多音字 1.组词认读法 (1)尽尽 尽. .管 人( 皆j知ǐn()jìn)
(3)宁宁 宁. .愿 静( (nnìínngg) )
(2)省省 省. .掉 悟( (sxhǐněgn)g) (4)泊漂湖泊泊..((bpóō))
2.语境认读法
(5)在历史老师的启发.(fā)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段令人发. (fà)指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