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4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34送东阳马生序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
(2)嘉.树荫之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
(4)稍.逐于嬉游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称道美好拿着略微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

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

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

稍:略微。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

“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

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

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

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

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

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

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

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

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

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①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

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

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

②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益:好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多以.书假余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俟其.欣悦其.真无马邪(《马说》)
C.当余之.从师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必须自.首至尾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态度上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
度和方法。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答案】5.B6.C7.D8.(1)(我)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送还书籍,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用纸摘录出来,向先生寻求解答。

【解析】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主人日再食”的意思是:店主人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两顿。

不是“第二次”。

故选B。

6.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以:介词,把/连词,因为;
B.其:代词,他/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自:介词,从/介词,在;
故选C。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乙]文郑板桥以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采用的是间接说理的方法,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另外,[乙]第一句是提出观点,从第二句起开始讲述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故[乙]文“论证严密,阐述充分”说法与原文也不符。

故选D。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毕(完毕)、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时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费解(不容易理解)、摘出(摘录出来)、求(求)、于(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求解于先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译为:向先生寻求解答。

【参考译文】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

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

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

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
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2023·安徽六安·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乙】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①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②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③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仓山房文集》节选)【注释】①庋(guǐ):放置、保存。

②通籍:出仕,做官。

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

③素蟫(yín):指蛀食书籍的银白色蠹虫。

④灰丝:指虫丝。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弗之.怠()(2)尝趋.百里外()
(3)子孙弃者无论
..焉()(4)姑俟.异日观()
10.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计日以.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其.借书亦类予/安陵君其.许寡人
C.惟予之.公书/夫君子之.行
D.故.有所览,辄省记/故.自号曰醉翁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12.【乙】文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目的有何相似之处?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袁枚两位大学问家的求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9.(1)代词,指学习(2)快步走(3)不用说,更不必说(4)等待10.D11.(1)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2)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12.写作目的:劝学。

求学经历相同处:幼时家贫,好读书却家中无钱买书,专心攻读借到的书。

性格相同处:勤奋好学(求知若渴)、自强不息(目标坚定、不畏艰辛)、提携后进、循循善诱、真诚坦率。

【解析】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也不放松抄录书。

之:代词,指学习;
(2)句意为: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

趋:快步走;
(3)句意为: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

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4)句意为: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俟:等待。

10.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A.介词,来/介词,因为;
B.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
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D.均为连词,因此,所以;
故选D。

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德隆望尊,德高望重;填,挤满;未尝,从未。

(2)句重点词语:非独,不只;为然,是这样;天下物,天下的事物;皆,全都。

12.考查内容分析。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把自己求学的艰辛和太学生学习条件之好做了比较,进而突出了学的好与不好,不在于条件,而在于心是否专,人是否勤奋。

由此劝诫后辈要珍惜好的学习条件,努力、专心读
书。

《黄生借书说》中,作者把自己借书读书的经历和一些有藏书的人把书束之高阁不读的行为对比,劝诫后辈要珍惜好的读书条件,刻苦读书。

故两个文章的写作目的都是劝诫后辈要珍惜读书的条件,刻苦读书。

(2)①求学经历。

结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可知,两位都是幼时家贫,好读书却家中无钱买书,专心攻读借到的书。

②性格。

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看出宋濂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结合“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看出袁枚求学的刻苦和面对困境的自强不息。

结合“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可知,两位学问家面对晚辈都是循循善诱,希望能帮助他们。

【参考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

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

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

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

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

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

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
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2023·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嘉《三朝名臣言行录》)13.为理解材料【甲】文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屣”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屦:有饿者蒙袂辑屦;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

由此得出“屣”的意思应该是()
A.行走B.脚C.鞋子D.遮盖
14.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趋百里外/尝.主编《资治通鉴》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C.既.加冠/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D.走送之./为一时之.名臣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B.【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C.【乙】文中“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中的“而”字表示顺承关系。

D.“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16.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17.从2020春到2022年末,三年抗疫,我们这一届初中生,经历了多次“宅家”的网课学习,心情很是压抑。

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宋濂和司马光的学习经历分别给你的网课学习
....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3.C14.D15.B16.(1)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学到的知识)就能终身不忘了。

17.示例:①甲文宋濂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的学习经历,给我的网课学习启示是:虽然网课学习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但是我们可以像宋濂一样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如:多通过线上、电话等形式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

②乙文司马光“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的学习经历,给我的网课学习启示是:网课学习期间虽然没有老师当面督促,但是自已更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自觉学习。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有饿者蒙袂辑屦:有饿的人用袖子遮掩着脸面,脚上拖着鞋子。

屦:鞋子。

②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屐:木屐,鞋子。

③削足适履:指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去适应鞋子的大小。

履:鞋子。

由此可推断“屣”是鞋的意思。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故选C。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曾经/曾经;
B.担心/担心;
C.已经/已经;
D.代词,指借的书/助词,的;
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B.“【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错误,结合甲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先写的是作者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结合甲文“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后写的是作者尊师重道的品质,故错误;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以:因为。

是:代词,这。

以:把。

假:借。

余:我。

因:于是。

遍:广泛地。

(2)用力多者:下功夫多的人。

乃:就。

1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1)甲文。

根据“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可知,宋濂用借书克服了无书之难。

根据“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宋濂用百里外求师克服了无师之难。

由此给我们启示:网课期间,虽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亲身接受老师的教导,但我们应像宋濂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

(2)乙文。

根据“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最终有所收获。

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网课期间虽然没有老师的监督,但我们也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不让一刻虚度。

【参考译文】
【乙】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

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别的兄弟已经背诵完了而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闭门苦读,等到能够熟练背诵才停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这样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等到长大后,读遍古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背上,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