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一、单元解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能够供人们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工具(如机器人)帮助人类做各种复杂的工作,还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去进行科学研究,但是无论怎样复杂的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组合起来的。
因此理解简单机械的作用是进一步认识创造各种复杂机械的基础。
基于上述原因教材设计了《简单机械》这一单元。
本单元,按先总后分的结构编排内容,其中,总: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引领学生观察、体验各类工具的作用,尝试认识了解这些“好帮手”的结构和用途,提出想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分:第2—5课,引领学生探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4种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它们在工作时能省力或提供方便,让学生经历“情境提问→猜想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重点训练学生制订实验计划、搜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二、单元目标
本单元包括“生活中的‘好帮手’”、“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5课,共11个活动。
旨在引领学生探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4种简单机械,认识工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断被需要、被改进、不断变化而来的用品,是人类自身能力的一种延伸和增强。
人们通过使
用工具促进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我们的躯体劳动负荷、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维目标如下: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2.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3.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科学探究
制订实验计划、搜集整理实验数据。
(三)科学态度
对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探究欲望,能多方法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四)STSE
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课生活中的“好帮手”
一、本课浅析
本课是单元的重点课,通过本课教学应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的兴趣,为后继研究各种简单机械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教材设计了“回想‘好帮手’”的导入活动和“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的活动。
二、四维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知道利用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好
工作。
2.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二)科学探究
1.针对生活中的工作难题(如拔钉子),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帮助解决,在比较中发现使用不同工具做同样的事情,效果是不同的。
2.对生活中简单工具的作用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用不同工具拔钉子的体验活动,敢于尝试,乐于交流。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初步认识到工具作为技术的物化成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纯净水桶、钉入钉子的木板、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瓶的汽水、木板、羊角锤、扳手、螺丝刀,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集任务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井中汲水用辘轳,给个支点撬重物,上山公路盘山修,滑轮组合增力度。
(2)提问:根据画面和小诗,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学生自由发言。
(4)引入并思考: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简单机械》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好帮手”。
(5)展示并交流:课件展示或实物展示。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与下图类似的难题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a.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
b.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怎样取出钉子?钉有螺丝钉的木板呢?
c.出示两个人搬运大油桶,该怎么办?
(6)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1. 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2)课件展示教材P56下方四幅图。
(3)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人们是使用了哪些“好帮手”来解决难题的?
(4)小结:第一幅图,借用木板搭成斜面,使大油桶滚动起来,省力;第二幅图,用开瓶器开汽水瓶,省力。
第三幅图,用扳手拧开螺帽,省力。
第四幅图,用羊角锤取出钉子,省力。
(5)思考: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能发挥什么作用?原因是什么?请把你想出来的“好帮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6)学生汇报。
比一比,看谁列举的又准确又多。
(7)明确任务: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试一试,怎样能既方便又
省力地拔出木板上的钉子?
(8)小组交流并尝试。
(9)汇报做法和感受。
(10)小结:用钳子拔不出来,很费力气。
用钉锤直接向上拔,也很费力气。
用钉锤撬时,要把钉锤顶住了向后拔,握住钉锤把的顶端比握下面更容易把钉子撬出来。
(11)交流:对拔钉子的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2)学生汇报:
a.用钉锤是否省力和钉锤顶住的地方可能有关系?
b.用钉锤是否省力和握把的位置有关系?
(13)继续探究:试一试其他“好帮手”,提出你的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14)交流汇报:与同学交流你使用“好帮手”的心得和问题。
(三)课后任务,拓展延伸。
试一试其他“好帮手”,提出你的问题,与同学交流你使用“好帮手”的心得和问题。
六、课程资源
常见的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是机械最简单最基本的单位,是人运用力的基本机械元件。
在人类最早期的发明与发现中,对工具、火与语言的掌握,使得人类最终从一般动物中脱离出来。
而简单机械,则是人在改造自然中运用
机械工具的智慧结晶,是牛顿力学(向量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有:
开瓶器钳子扳手
镊子剪刀铁棍
卷笔刀木棍滑轮教学反思:
第二课杠杆
一、本课浅析
前一课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体会“好帮手”作用的活动中,会使用一些工具完成一些工作,初步认识了工具的作用,但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因此从本课开始分别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
本课从生活中怎样移动大石头的场景引出要认识的简单机械一杠
杆。
教材首先安排了“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秘密”两个活动。
通过对这两个活动的研究,认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并且发现杠杆省力的秘密,教材最后设计了“杠杆变形记”这一活动,通过体验人们对杠杆在具体的工作中的变化的改进历程,进一步巩固对杠杆结构的认识,同时渗透技术是人们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过程发明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人们用来撬动石头的木棍是一种简单机械,叫作杠杆。
知道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
撬重物时对杠杆用力的那个点叫动力点,承载重物的那个点叫阻力点。
2.知道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距离越远,越省力。
反之则费力。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知道人们使用杠杆有时是为了省力,有时是为了省距离。
(二)科学探究
1.针对使用撬棍的情境,能利用杠杆尺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总结出怎样使杠杆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特点。
2.能找出不同外形杠杆类工具的支点,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类工具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
1.对于探究让杠杆省力的活动有兴趣,尊重数据,分工合作。
2.乐于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初步认识到杠杆类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典、橡皮擦、木板、杠杆尺、钩码、铁棍、钉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镊子、剪刀、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导入: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发言。
(杠杆)
(3)讲述:这句话用夸张的方式说明了杠杆原理。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二)互动探究,了解杠杆
1. 活动1:认识杠杆
(1)交流:课件出示教材P58的上方图片。
说一说,人们是怎样移动大石头的?
(2)小结:人们用木棍能轻松地撬起大石头。
撬动石头的木棍就
是一种简单机械,叫作杠杆。
(3)讲述:课件出示教材P58的下方图片。
木棍始终围绕着固定的点在转动,这个点称为支点。
对着木棍用力的位置称为动力点。
石头压住木棍的位置称为阻力点。
(4)思考:说一说杠杆可能有什么作用。
(5)学生自由发言。
2. 活动2:探究杠杆的秘密
(1)介绍器材:杠杆尺、钩码
(2)组装杠杆并初步体验:课件展示教材P59上方图,学生分组搭建一个如图所示的杠杆。
改变用力的位置,初步体验。
(3)确定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杠杆尺的固定轴就是支点,左边挂钩处假定为阻力点,在右边某处挂钩码,则是动力点。
杠杆平衡时,这个钩码的重力就是“撬起”重物的力。
省力多少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有关系。
(4)提出问题:怎样做,杠杆才省力?
(5)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怎样利用杠杆尺实验检验自己的初步想法?
(6)示例讲解:第3小组实验设计
a. 研究问题:杠杆省力多少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b. 实验方法:
1.将杠杆的A设定为阻力点,B设为动力点,杠杆尺固定轴就是支点,设定为O。
2.在A点上挂4个钩码。
3.在B点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
4.变动B点的位置,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
(7)各组完善实验计划。
(8)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9)交流:分析实验数据,我们有哪些发现?
(10)小结: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距离越远,越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者距离相等,那么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杠杆变形记
(1)展示:出示一块钉有钉子的木板。
(2)动手体验并交流:用铁棍可以撬动钉子吗?这个杠杆有什么不足?
(3)汇报:铁棍头卡不住钉子帽。
每次还要挪动支点。
往下压时,有时会挤着手……
(4)思考:用什么工具可以既方便又省力的将钉子拔出来呢?
(5)讲述:出示教材P61上方两幅图,人们在实践中常用变形后的杠杆。
试一试,这两个工具能将钉子方便的拔出来吗?
(6)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7)交流:说一说这两种工具是怎样把杠杆变形的?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各在哪里?这样变形后有什么好处?
(8)学生边演示边回答。
(9)讨论:课件出示教材P61下方图。
生活中有很多的变形杠杆,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0)学生汇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多又准确。
(三)收拾整理,准备下课。
六、课程资源
杠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是任意形状。
例如,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钓鱼竿等,都是杠杆。
杠杆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原理
在使用杠杆时,如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为了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
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
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省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
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两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他
曾讲:“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找不到那个支点,也找不到那么长而坚固的杠杆,所以撬动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个假想。
教学反思:
第三课轮轴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认识轮轴的结构。
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可以省力。
(2)能够识别生活中应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析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2.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自己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对轮轴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能够想到利用轮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构轮轴的模型。
难点解释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轮轴工具是如何运用了轮轴原理。
三、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粗铁丝、筷子、钩码、铁架台、重物、线绳、锥子、钳子、测力计。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聚焦任务
1.在教学导入环节出示深井图片。
2.询问学生:人们怎样从深井中提起一桶水?
3.介绍指南车信箱的内容,重点了解辘轳的结构,为后面制作简易辘轳做好准备。
4.通过询问辘轳可能有什么作用,怎样方便提水的,引发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兴趣,由此让学生带着猜想和研究任务进入下一个活动—让我们制作一个辘轳来研究。
活动1探究辘轳的秘密
此活动包括制作辘轳、研究辘轳2个小环节
1.制作辘轳
教师出示制作材料,问学生这些材料可以制作成辘轳的哪些部分?帮助学生建立瓶身与圆硬木、筷子与摇柄、粗铁丝、铁架台与辘轳支架
的对应关系,然后出示简易辘轳的成品。
让学生模仿制作完成。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准备一些创可贴。
在制作和探究时,学生戴上护目镜。
2.研究辘轳
制作辘轳后让学生用手直接提“水桶”和用辘轳提起“水桶”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追问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准确地说明轮轴是否省力,省力多少呢?从而建议学生使用测力计进行科学研究。
在使用测力计探究时分为2步。
第一步学生用测力计直接提“水桶”测出数值,然后用测力计挂在摇柄上测出数值,并把这两个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然后进行比较,发现用辘轳提水可以省力。
注意:摇柄从下往上转到水平时,再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摇柄上测数值。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的数值有什么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导学生猜测,摇柄越长可能越省力。
这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把辘轳的摇柄换成长一些的筷子,探究如何利用辘轳更省力。
用测力计测出不同长度的摇柄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通过数值与摇柄的长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摇柄越长越省力的规律。
再问学生,如果要更省力,是否可以用更长的筷子呢?使学生体会到,摇柄长度要和支架的高度、人的高度相匹配,才能方便提水。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摇柄的运行轨迹,总结辘轳的结构、省力规律,概括出“轮轴”的概念。
活动2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本活动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轮轴的作用有更深步的理解。
在认识其他轮轴时,可以把生活中其他轮轴与辘轳做
比较,进行认识。
如认识扳手时,可以把扳手卡在瓶子口处转动扳手提“水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扳手的手柄相当于摇柄,要拧的螺母等相当于圆硬木。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生活中的问题,请学生应用轮轴的工作原理解决问题。
(二)课后任务
认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各种轮轴?
六、课程资源
一、辘轳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
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
”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
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
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緊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
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
新中国成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
二、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动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若用R、r分别表示轮半径、轴半径,动力F1作用在轮上,阻力F2作用在轴上,则轮轴的平衡条件为:F1·R=F2·r,所以轮和轴的比例越大越省力。
轮轴的作用除了省力还可以省距离。
教材提供的三幅图都是省力轮轴,教师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省距离的轮轴(如:自行车的后轮、电风扇)指
导学生分析它是如何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教学反思:
第四课滑轮
一、本课分析
滑轮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机器或装置上,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定滑轮可以理解成支点在中间、阻力点和动力点分别在两侧且阻力臂与动力臂相等的杠杆;动滑轮可以理解成支点在滑轮的一个边缘,阻力点在滑轮中心,动力点在滑轮另一边缘,且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
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日常生活中定滑轮与动滑轮常结合使用,组成滑轮组。
课文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等活动探究滑轮的秘密。
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滑轮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1 认识滑轮
教材安排了起重机吊起重物和升旗两个场景图,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机械滑轮,这种机械的结构是由框架和轮子组成的。
轮子上有凹槽,轮子围绕中间的轴转动。
框架上有挂钩。
二是认识根据滑轮的安装方式不同,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种。
活动2 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材首先安排用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提重物,初步体会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旨在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依据,为有目的的研究做好铺垫。
然后教材安排了学生用测力计(钩码)测量用动滑轮和定滑轮提起同样重物的数值,并且观察比较重物提起的方向和用力方向的不同,旨在发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活动3 拓展活动:滑轮兄弟大联合
安排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改变力的大小。
滑轮组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
2.科学探究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滑轮知识,改善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通过滑轮的应用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滑轮的秘密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利用滑轮的工作原理开展发明设计的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环节可以继续采用“实物观察→体验→猜想”这样的步骤展开教学。
活动1 认识滑轮
1.实物观察
教材展示了两个生活中应用滑轮工作的例子—起重机、旗杆。
虽然起重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少有同学仔细观察过起重机工作的秘密。
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滑轮是怎样工作的。
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
2.体验
出示定滑轮与动滑轮,请同学分组操作滑轮,体验它们的作用。
在学生体验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拉力的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为后继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从滑轮与杠杆的关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滑轮的作用提出猜想。
活动2 探究滑轮的作用
本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实验记录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进而发现滑轮的作用引导学生把结论与猜想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猜想可能与事实存在区别,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事实。
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定滑轮实验时,弹簧秤上端与拉绳连接,下端用手拉,读出静止时的示数,弹簧秤示数是手和绳之间的张力,反映出绳的拉力。
弹簧秤不能倒用。
手施加向下拉力,通过定滑轮的绳子对钩码产生向上的拉力,则判断改变了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验时,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绳子的一端,弹簧秤静止时的示数是向上的拉力。
弹簧秤竖直使用的要求,是弹簧秤能准确测量的规范要求,不是拉力必需的要求。
拉力是向上的,作为重物的钩码受到的拉力也是向上的,即所谓的不改变方向。
注意,拉力的大小应该是钩码重量与动滑轮本身重量和的一半,实际测量拉力小于钩码重量,但大于钩码一半重量。
活动3 滑轮兄弟大联合
本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两种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