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
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化新表征。

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审美水平。

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

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实现可视化处理。

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

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

有研究者指出过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数字传媒技术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性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形成了现代艺术观念的“祛魅”方式。

电脑的“无所不能”和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已经把最便捷的“祛魅”工具交给了普通网民。

键盘、鼠标的“屏幕叙事”让“咫尺天涯”凝聚为“瞬间永恒”,只需“挫万物于光标之处”,便能“得精彩于眉睫之前”。

人类曾认为获得“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理想”,“但是,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④不过,此时还应该看到,“技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技术性”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赏心悦目的诗意享受。

“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

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光纤通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花盼郎来’‘望尽天涯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
感。

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舒徐和随意。


⑤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

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等,长于采用图文语像汇流的多媒体样式创造出“通感”化的艺术形式。

于是,网页顶替书页,“看”代替“读”,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新媒体审美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

昔日的“物理艺术”变成了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它们音画两全、界面旋转、声情并茂、图文并显,完全相异于传统的艺术却能相容于现代技术。

覆盖星球的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接收终端,它们的工艺设计、精致程序和强大功能本身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网页上排列的菜单和指令,各类链接、选择标记、期待点击的变色字符等等,无不蕴藏着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和无以穷尽的信息奥妙,足以让欣赏者观古今之悠远、通四海之浩瀚,这不就是审美的境界么!而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数字传媒技术也从多个方面改写了传统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

例如,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

从审美主体性上看,新媒体把创作主体的身份从“作家”转换为“写手”,从“艺术家”变成技术“操盘手”,把“人人都可当作家”的梦想变成网络现实,这便是数字传媒特殊性规制的技术审美性的必然结果。

(1)第③段划线词语“袪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2)第②段横线处,句子安排的合理顺序是()
①数字技术在真理与真情之间展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情思,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②它把神话和史诗变成现实,把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哲人的求真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
③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④把艺术家的种种超越时空的奇幻想象转化为科学家丝丝入扣的严谨探索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3)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

B.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来是人生的两极境界。

C.对“技术的审美性”另一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D.对“技术的审美性”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

(4)分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

(5)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作品的价值
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
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

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

历经重重艰险,最后发现这只怪物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

因风而起浪,几十年后,英国建造的第一艘蓄电池动力潜水艇和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③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都已成为现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凡尔纳的科幻创作持奉科学主义信念,这一信念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了科学家们探索人类共同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热情。

④在跨过19世纪末凡尔纳“科学颂歌”的时代后,当代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者——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己任进行创作。

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反复警示科学狂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不断警告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⑤A。

但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

相反,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他的《三体》系列作品反复表达和图解了这个信念。

B。

而值得深究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

C。

粉丝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发现,刘慈欣对未来是越来越悲观了,《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人类文明被轻而易举地毁灭了。

D。

⑥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之后,赞美声之外也有许多争辩,不过争辩的焦点都纠缠在“黑暗森林”法则能不能成立、光速能不能被超越之类的具体问题上,而有一个议题未被认真谈论过——刘慈欣抱持科学主义信念,又有着极大的反潮流勇气,为什么他的作品竟然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了呢?
⑦刘慈欣曾说他受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影响很深。

克拉克的墓碑上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这种信念有一个天真的核心在里面,内植于刘慈欣的创作中,就是坚信科学可以创造未来,未来的悲观不是由科学导致的。

在“反思纲领”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在科技挤压下的无力与无能,或是人性在先进科技面前的挣扎,而与此不同的是,刘慈欣在他科幻小说特设的“思想刑讯室”里,对人性的自私、自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严刑逼供,这种对于现实世界惯性思维的冒犯与刺激,让读者看到人性的黑暗。

正是人性的黑暗,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无可避免的悲观未来,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朴素伦理。

⑧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无法展开思考。

科幻能够创设虚拟语境,跳脱当下、跳脱“此在”的束缚,把当下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去面对,在种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为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与伦理实验,激发人类想象、创造、预测、反思,以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⑨将科幻视为“科普”读物,或认为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对科幻价值的低估。

科幻作家们想象构造的前瞻与忧思,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基
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

以此来观照科幻,就可以理解为何科幻作品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第②段“因风而起浪”中的“风”“浪”在文中各指“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一段话放入第⑤段中,合理的位置是()
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像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如此。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来源于科幻。

B.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

C.科幻因不属于科学领域而不具备科普价值。

D.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才能揭示人性的黑暗。

(4)第⑦段论述了第⑥段提出的“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评析其论证效果。

(5)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
①故宮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过于火爆,故宫官网被网友“瘫痪”了。

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故宮文创携手世贸以“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故宮的做法给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②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

改革开放以来,也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但冷静来看,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③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据。

这就需要通过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⑤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号等形式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

同时,对经典作品
再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的作品。

⑥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

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根发芽的根基。

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⑦从深层次来看,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与200多年之前的工业革命有着本质区别。

它是建立在互联网逻辑基础之上的信息革命,而信息态的虚拟价值恰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上是创意与创新融合,是以科技推动创意的质量和产业化。

技术能够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提高创意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这在影视制作、游戏、会展、广告、主题公园、建筑设计等行业尤为明显。

⑧文化品牌的另一头应该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海存在一批质量过硬的文化品牌,如许多老字号产品过硬,但缺乏将产品推向更大市场的契机;不少演出院团拥有好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却缺少能够帮助这些好作品、好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人才,更缺乏能够挖掘和提供这类人才的机制和平台。

⑨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关注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受众的需求及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何将文化创作与现代文化消费整合是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从对外传播角度来看,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京剧和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果想扩大文化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要实现文化上的自我突破,也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

⑩日前,文化产业化的首要发展目标是使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

而要让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首先要靠人才、不仅要引进好的创造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和引进具有营销、广告、中介、经营等相关能力且能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源转化为畅销产品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是文化和市场需求的纽带,是文化产业大众化的关键。

⑪平台也是一个关键要素。

平台是将创作、表演、企业、媒体、受众嫁接在一起,生产出市场喜闻乐见又兼具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关所在。

在这一方面,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正在提供借鉴和经验。

它们的创作活力和创作质量深刻带动了艺术潮流,体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

特别是,一些年演出场次破万的数据,更说明它们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

⑫就发展模式而言,平台资本的多元化也是成功的基础要素。

国家艺术基金的注入、大企业的投资和众筹赞助,多元化的“输血机制”使得民营院团的发展拥有强劲势头以及后劲。

⑬文化要活起来,还需实现不同文化资源之间、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的嫁接,这就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

上海的张江文化创意园区就是典型的机制带动文化产业发晨的案例。

在张江文创区,探索、钻研、合作是三个明显特质。

前两者意味着对市场的把控与前瞻,后者则是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

⑭在做活做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品化和大众化割裂开来。

精品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大众化是精品化的检验,只有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价值,又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选自《解放日报》2019年2月26日)(1)第⑫段中的“输血机制”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上海有一批老字号文化品牌尚未与市场对接。

B.提升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关键就在科技人才。

C.现有机制对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提升有待完善。

D.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3)下列选项中,根据最后一段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老百姓也有可能认可。

B.当代作品精品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C.只要有文化品牌的精品化就能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

D.提升文创竞争力必须先走大众化,然后再走精品化。

(4)结合文意,列举一个“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的成功例子,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5)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

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

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

“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

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

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

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

“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

“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

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

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

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

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

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

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
就能凭空拉开距离。

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

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

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

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

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D.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四次零售革命”是由信息技术变革催生、由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直接触发的一场新的零售革命,其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确立、流通生态的再造和零售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零售业的优势观、时空观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改变了零售的理念。

电商成为这次零售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军,推动零售业产生颠覆性改变,消费者也受益颇大。

针对传统零售的弊端和电商的瓶颈与问题,有人提出“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概念,这与“智能零售”概念从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对“第四次零售革命”当下先进的零售模式的一种概括。

尽管零售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传统的实体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众多电商都渴望得到并拼命抢占实体店资源,争做智能零售先锋;传统零售店也在探索或寻找机会触网上线。

发展智能零售,首先应是零售理念的彻底变革,即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必须对消费者出于真心。

(摘编自王成荣《第四次零售革命:从电商到智能零售》)材料二:零售渠道变革的路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