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艾灸养生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艾灸养生法
艾灸养生是祖国医学的一种治病疗法。

用艾绒等做艾柱,烧灼或薰烤身体穴位或某一部位,或者在体表放置薄片生姜等,隔姜烧烤。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艾灸养生祛病的功效。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艾灸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艾灸养生法
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从节气上来讲,艾灸注重节气灸,因为在节气时候是人身体内阴阳交替的时间,这时艾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养生讲冬病夏至,意思就是冬天得的病要追溯到夏天,是夏天落下的病,要从夏天开始调理。

冬至是一年中一阳升的时候,最适合做艾灸来补充阳气。

从季节上来讲,冬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一个季节,此时若不注意调养,会因阳气不足而引发很多病症,因此冬季艾灸针对寒性体质的人群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

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
要短些。

关于时间方面,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间。

什么时间都可以灸。

饭前饭后,早晚皆可,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中医艾灸的作用与适合人群
1、中医艾灸能够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2、中医艾灸能够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
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3、中医艾灸能够行气通络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

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中医艾灸能够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

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
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5、中医艾灸能够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
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6、中医艾灸能够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7、中医艾灸能够美容
中医艾灸的美容效果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或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

化妆品可以掩饰你
样貌上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

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

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

但没有中医艾灸的效果好,中医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中医艾灸疗法非常适合以下几种女性:
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

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2、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

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

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4、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

这些问题艾灸
都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