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听力测试的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语文听力测试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听力是学生语言智能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听力的培养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都是极其重要的,听力的培养应从小学阶段做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但是,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学生听力要求并不明确,听力在小学语文测试中也仍然处于“缺席”状态。
评价的缺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忽视了对听力的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我校于2003年开始了“丰富积累,发展言语智能”的研究,对小学生听力的培养和评价做了初步的探索,形成了小学生一至六年段听力测试的梯级框架,学生听力水平和言语智能的发展初显成效。
一、明确学段要求,不断改进,提高测试的科学性
我校于1999年开始对学生实行学期综合测评。
2004年起,我们将听力测试纳入综合测评内容,低年级占20%,中、高年占级30%。
四年来,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各学段听力要求。
刚开始的两年,听力测试的目标并不明确,试题凭编者的喜好,结果学生成绩极不稳定,随试卷的难易或沉或浮,教师难于把握重点,无法将听力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2006年起,我们制定了《语文综合测评细则》,第一次分学段对听力测试内容提出要求。
1.认真倾听,养成边听边记录摘要的习惯。
2.第一学段:能听懂词语、句子、童谣、和情节简单的故事。
能据题意要求选择或判断词语、句子,写出故事的要素(人、时、地、事)。
第二学段:能识记听过的词句,进行思维判断或听写;听后能根据短文的内容填空,能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或要点。
第三学段:能积累并记下短文中的优美词句,了解文章的脉络并完成填空,复述或写故事梗概。
由于2006年的测评要求能体现各学段学生的听记思维特点,为学生听力的培养提供了积极的导向,但是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听力测试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只局限于“听短文记录相关要素”这样的考试形式,忽视了基础的
听力方法、过程的实践和积累,这种“揠苗助长”的测评方法令学生对听力测试产生畏难情绪。
第二,因为测试要求的局限性,对构成听力的几个要素,如辨音力、理解力、意象思维力、抗干扰力、综合力等关注不够,对语言智能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基于此,我们于2007年对《细则》再次作了修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段:(1)基本听记能力:听写词语,倾听、判断并选择相应音节、词语、句子、图片。
(2)综合听记能力:能听懂词语、句子、童谣、和情节简单的故事。
能据题意要求选择或判断词语、句子,写出故事的要素(人、时、地、事),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人物的情感并选择相应的内容。
第二学段:(1)基本听记能力:听写词语、句子,听辨词语、句子、拼音句子以及选填词语。
(2)综合听记能力:能识记听过的词句,进行思维判断或听写;听后能根据短文的内容填空,能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或要点。
倾听时,能根据生活、知识经验初步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学段:(1)基本听记能力:听写词语、句子,听辨句子或语段的节奏和情感。
(2)综合听记能力:听一段话,记录或转述;能记下短文中的优美词句,能判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能辨析语句的关联、信息与词汇的关联、潜在的逻辑与暗示的关联),了解文章的脉络并完成填空,复述或写故事梗概。
能联系知识、生活经验简单判断听出人物的言外之意。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次修订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增加了基本听记能力要求。
立足词语、句子这些基本的语言单位培养学生的听辨力,有利于训练听觉器官准确地接收到语音信号,与头脑中搜索词的意义对应模型的存储,迅速地把听到的信息与头脑中某些意义模型相联系,即快速检索出所听到的单词。
第二,在原有重视倾听的综合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逻辑判断内容。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力,即根据听音材料中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
第三,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信息储备判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力,学习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积极调动非语言因素(包括文化背景知识、信息量、知识面、心理因素等),对说活者的意图或者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主、客观判断。
二、听力测试的思考以及对策
1.小学阶段应重视辨音力,在试题比例上有所倾斜
在搜集、分析小学听力测试试题中我们发现,试题中综合听解能力的比例较大,而对学生的听辨能力,特别是辨音能力考试的内容较少。
这是与小学生语言
智能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
儿童时期思想较单纯,听觉灵敏,辨音能力较强,善于模仿,记忆力较强。
心理语言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正处于语言能力的“临界期”(语音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十一、二岁,以后逐渐衰退)之前和之上。
因此,辨音力测试和训练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1)从听写词语拓宽为类比听辨词语。
“听写词语”这是小学语文老师采用的最经常的听力训练内容,但是,听一个词,写一个词的简单重复,只是让学生建立单一的信息提取系统,不利于充分培养和挖掘小学生这一阶段特有的听力和语言优势智能。
因此,我们还采用了对比听写(如读音相近的两个词成组出现)、类比听写(词性相同或相关联的几个词语成组念出,如“碧波荡漾、一碧千里、碧血丹心”,让学生逐一成组块写下)。
这样的听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用对比或联系的方法进行归类识记,提高听记有效率。
(2)吸取英语听力的有益经验,重视听音能力。
听音、辨音是儿童语言智能的优势,但这部分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经验积累,根据学段特点有机安排,螺旋式递升。
可以,让学生听读选音节,选音节词,选音节组成的句子(第三学段),听辨朗读的节奏,如:听读由音节组成的句子,在()里打“√”。
Hàidǐcūnzhuāngdēnghuǒtōngmíng。
()
Háidǐshì jièjǐngsèqí yì?()
Hǎidǐdòngwùqièqiè sīyǔ。
()
再如,用修改符号把句子中,与听读内容不同的地方改过来。
他们披着绿色(墨绿色)的上衣,在阳光中(高高地)挺起(扬起)腰杆。
注:括号里的内容为听到的必须订正或补充的部分。
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觉和视觉协同配合的能力和同中求异的思辨力和敏感度。
当然,随着年级的递升,提供的句子的相似度会更高,听辨力也能进一步得到培养。
2.尽量减少干扰综合听解力客观评价的因素
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很难接近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很难符合生活中“听说”的实际情景,所以,我们往往会设置生活化的听力题、情境说话题。
但综合听解能力与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出题不慎会造成书面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评价代替听解力的评价的状况。
所以,在测试时要注意减少书面阅读能力、书面表达对综合听解力的干扰,才能对学生听力进行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如,边听片断,边联系上下文判断句子的逻辑关系,填写关联词,找过渡句、
中心句。
这类题在编写中应注意避免让阅读判断代替听力判断。
如,在句子间加上恰当的关联词。
妈妈()是我的良师,()是我的益友。
上面的题目因为在作答卷上已经出现原句,所以学生不用听,通过阅读也能判断了。
我们可以稍作改变,让测试更为科学。
如,把“妈妈是我的良师”“妈妈是我的益友”作为听读材料,让学生在作答卷上写出可用什么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三、其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把握听力考试的时间。
在听力过程中,因为语流信息转瞬即逝,所以听力考试是一项紧张、繁重的脑力活动,而且小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发育成熟,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仅影响听力评价的客观性,而且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听力测试的时间应掌握在10-20分钟之间,内容的编排也应缓急穿插,舒缓情绪。
2.今后听力考试材料应更加生活化。
语文听力测试应加强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更好体现听说能力考试的本质。
3.学生听录音,然后按要求答卷,这种考试方式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有它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考查学生利用非言语信号(如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来正确地理解语言的能力。
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听说面试相结合。
这样,更符合发展学生有益终身的语言智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