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10则答案淄博十一中张敏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10则答案淄博十一中张敏整理
一、(2016届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
19.表层含义是说明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2分)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

(2分)
【教师拓展】分析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全文,重点指的的是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此题是主人公的名字的含义,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这一词语反应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征。

20.(1)运用细节(神态、动作)描写(1分)表明立秋说中了老汉的心事,暗示了凑合老汉跟着儿子立春生活的不容易。

(1分)(2)运用语言描写(1分)连用三个“记”,表现了老汉对儿子劝说的强烈厌烦情绪。

(1分)
【教师拓展】赏析句子重点注意手法的运用,重点是修辞和表现手法,在小说中还要注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答题时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小说中重点答出反应人物什么心理和什么性格特征。

21.正直(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善打理生活、隐忍(委曲求全)、机智(讲究策略)。

【教师拓展】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2.(1)从情节上看,点出了两个儿子向凑合老汉游说的结果:凑合老汉不同意他们当村长,不肯为他们投票。

(1分)同时暗示了凑合老汉得罪儿子后的最终归宿,为老汉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绿色。

(1分)(2)从人物形象上看,本结尾显示出凑合老汉有点儿狡黠(1分)使老汉的性格更丰富,形象更鲜明。

(1分)(3)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扣住题目,(1分)使文章更为严谨。

(1分)(4)从表达效果上
看,这个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1分)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加深了读者的印象(1分)
【教师拓展】探究小说的结尾的作用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情节注意结尾的方式和前文以及与标题的照应,人物注意是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在主旨的角度注意深化还是升华主旨。

二、(2017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9.祈火——引火——放火
20.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1分);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1分);照应了题目“天火”(1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分);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1分);并暗示了主题(1分)。

21.出身卑微、勤劳善良、安天知命、信仰虔诚、有责任感、舍己为人等(答出四点即可)
22.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

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

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

(每点2分)
三、(2016届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
(1)① 对野猪林“烟笼雾锁”“猛恶”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恐怖骇人的紧张气氛。

② 交代野猪林内“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有明显的暗示意义,为下文两官差要谋害林冲的情节做铺垫。

③ 两个公人带林冲到这样的一座林子里来,预示着有事情要发生,推动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答案二:①内容上,交代了野猪林环境险恶,及当时许多好汉葬身于此的背景,(1分)渲染了一种紧张骇人气氛。

(1分)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1分)为下文两官差要谋害林冲做铺垫。

(1分)
【教师拓展】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和暗示。

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展示人物活动场所人物的行动,总是在一定场合进行的。

《孔乙己》开头交待了鲁镇酒店的格局。

这样就人生活动的场合及人物身份和盘托出,人物活动和场所就固定在了酒店里。

可以说酒店虽小,却是社会这个大舞台的缩影,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世态人情。

二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人物性格是在他生活的那个特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三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人物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物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对现实采取的态度。

四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

该题中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情节的铺垫。

(2)嫉恶如仇、有勇有谋、粗中有细、武艺高强、有侠肝义胆。

(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4分)
【教师拓展】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如“鲁智深”,多为正面起笔。

(3)① 答:运用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1分),写出公人假装疲劳不堪、倒在树边、要想睡去的样子,表现了官差的奸诈狡猾(1分)。

② 答:采用对话(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了林冲的敢作敢为,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1分)也写出了官差的阴险狡诈。

(1分)【教师拓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主要考察考生对鉴赏语句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特点的把握能力,而尤重于对形式特点的把握。

具体而言,形式上的特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句式特点或选词特色。

该题中侧重于描写手法的考核。

(4)(1)叙事方式方面。

本文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

(1分)正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1分)之时,在第4段使用了插叙手法,对鲁智深能危机中能出现的原因做了情节上的必要补充说明,(1分)并且衬托丰富了鲁智深的人物形象。

(2)人物出场设计方面。

铺垫与烘托相结合。

(1分)在第3段描写鲁智深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1分)听到“雷鸣也似的一声”.然后,用“飞将来的那条铁禅杖,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直接烘托出即将出场人物的勇猛和武艺高强;最后,通过用“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再次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勇猛,出场惊人。

(1分,其中分析到一处即可得1分)
【教师拓展】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叙述,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而最通常的是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该题中考核“插叙”与“顺叙”。

小说人物常用的出场方式主要有“单刀直入”、“先声夺人”、“画家三染”、“环境烘托”、“概括介绍”等几种。

该题中考核人物出场为“先声夺人”。

四、(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4分)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教师拓展】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
人物性格。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本题就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的倾向来分析大斌子的性格特点。

(2)(4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

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使人物形象突出,读者印象深刻。

(手法1分,阐释1分;作用2分)
【教师拓展】题干是“最突出”,应是答一种,正面、侧面都不恰当。

多个手法中只要提到答案中手法就可以,可以是大斌子自身前后的对比,也可以是“我”与大斌子的对比,更突出大斌子的性格特点。

比如,“我”的胆小、老实、贪吃的表现与大斌子胆大、沉稳、叛逆却又懂事的形象相对比,反衬出大斌子的善良,舍己为人,使得“我”和大斌子的形象更加鲜明。

答案的组成,手法+阐释+作用。

(3)(6分)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②符合阅读心理——结尾美好,情节上与上文形成对比;③深化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

(每点2分)
【教师拓展】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
愉悦、和谐之感。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4)(6分)特点:顺叙插叙交替使用。

分析:①全文采用顺叙方式,故事展开更条理,更加完整。

②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和自己的感慨等,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

③丰富了人物性格;④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教师拓展】小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
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叙述方式)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五、(2016届山东牟平一中高三10月考)
19.(4分)小说在秋雨中开始,在秋雨中结束,用秋雨来烘托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理;(2分),秋雨贯穿全文,渲染出伤感凝重的悲剧氛围,强化了小说民生多艰的主题。

(2分)
【教师拓展】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本文所写的雨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雨贯穿全篇,渲染了一种悲凉、阴冷、压抑、痛苦的悲剧氛围,而文中的两个人物失去了最亲的人,却又互相隐瞒,内心悲痛绝望而遭受着双重的折磨,因此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雨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雨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从揭示环境的角度看,雨也起到了暗示主人公生存环境的作用;另外开篇写雨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0.(4分)⑴女人听到男人关心意外死亡的病儿子,触及内心的痛处,但为了瞒着男人又要掩饰悲痛,表现了女人极度伤感的矛盾心理。

(2分)
⑵男人隐瞒了弟弟遇难的消息,内心压抑紧张,承受着巨大的悲痛,离开了妻子,男子用痛哭来宣泄内心复杂的情感。

(2分)【教师拓展】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给出的两个句子一个侧重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一个侧重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分析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找出人物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从而分析出人物心理。

比如第一个句子,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得出答案,女人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女人听到丈夫问到了儿子,而儿子已经意外死亡,她一方面因儿子而伤心,一方面因害怕丈夫难过而不敢对丈夫说实话,由此可分析出女人的矛盾而又悲伤的心情。

第二个句子的信息则是在下文,男人之所以哭是因为他隐瞒了妻子,弟弟遇难的情况,他为弟弟遇难而痛苦悲伤,又为女人憔悴而心疼,更为自己不能对女人说出真相而痛苦压抑。

21.(4分)叙写了一对夫妇因体谅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真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底层民众遭受天灾人祸多重打击后的艰难和辛酸,(2分)颂扬了主人公互相体谅、关爱对方的深挚情感。

(2分)
【教师拓展】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概括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等,解答时可从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情感色彩、小说的题目等角度思考。

一般的答题模式为: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本题解答时可从人物命运、故事情节、文章题目入手分析,从人物来看,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夫妻,他们遭遇不幸,然而又互相体贴关爱,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意义;从故事情节来看,一系列的不幸,使整篇小说充满悲剧气氛;从题目来看,“说不出的悲伤”既指悲伤过度无法言说,又是指文中二人的互相不忍说,表现生活的艰辛和人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考生把这些信息分析清楚,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22.(6分)小说的主人公是女人和男人。

(1分)女人的着墨较多。

(1分)
这样写的效果:⑴女人和男人因为关爱体贴对方,而互相隐瞒“丧子”与“丧弟”之情,他们的目的、心理基本相同,详写其中的女人就有代表性,如果再详写男人的经历就显得重复。

这样详略得当地处理材料,文笔简洁而中心突出。

(2分)⑵这样行文,能营造出“出人意料”的小说结局。

作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男人”和“弟弟”的相关事情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点明缘由,和盘托出,这样的结局不仅具有出奇制胜、令人拍案的效果,还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突出了小说主题。

(2分)
【教师拓展】这是一探究题,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

这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或是联系全文或是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本题探究的是人物,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文章着墨多少、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主人公是一篇小说墨最多的人物,是表现文章主题的主要载体,小说情节也会围绕主人公展开。

反过来说,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显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主题的共同表现者,而且小说情节是紧紧围绕两个人物展开的,因此,两个人物都是主人公。

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六、
【答案】
19.(4分)
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或者:统领全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字暗含玩出文化,玩出境界,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每点2分)
【教师拓展】: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线索,贯穿
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三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四,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五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五分析其效果,是否达到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本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并揭示了主旨。

20.(4分)
(1)对傅三的要求有所戒备和不满,舍不得出让。

(2分)
(2)对四胞胎的赠予感到震惊,被老人的深厚情义感动进而产生崇敬之情。

(2分)
21.(4分)核桃是“四胞胎”的情节设计对前面的核桃是“双胞胎”的思维定势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突破,使小说异峰突起;也对老人的“吝啬”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感人至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每点2分)
【教师拓展】: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该情节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该情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该情节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本题所选文段从塑造人物角度来说,突出了老人的思想境界,体现了人性美;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达到高潮,从而出深化了主题。

22.(6分)(观点明确1分,结合情节分析3分,结合主题分析2分)
示例一:主人公是老人。

傅三在明处,老人在暗处,傅三爱核桃,老人更爱;傅三在找丢失的第二个核桃,老人在找失散的第四个核桃。

老人没开口收买傅三的核桃,体现出老人君子不夺人之爱的收藏家境界。

老人在临终之际没有夺人所爱,而是用四个核桃加倍报答了傅三的知遇之恩,体现出老人“玩”物的确玩出了“文”的境界,使老人的形象熠熠生辉,很好地揭示了玩物与做人的主题。

因此我认为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而傅三是老人的陪衬。

示例二:主人公是傅三。

故事由傅三寻找核桃开始,到巧遇老人找到双胞胎核桃,再到收买不成因核桃成为朋友,到最后成全老人心愿为老人送终得到老人慷慨赠送,傅三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同时其性格也不断发展变化,从为自己想到为老人想,表明在他心中与老人结下的友情已经超越了核桃的分量,体现了傅三终究不负朋友一场的金子一般的可贵品格。

小说借此讴歌了情义价更高的中华源远流长的古道热肠,暗扣题目中的“文”字。

因此我认为傅三是小说的主人公,老人是陪衬。

【教师拓展】:题干中提出了两种观点,无论赞成哪种观点,都要结合小说内容、主题作答。

考生在选定主人公之后,要以小说为依据证明观点,说明这个人物能体现文章主旨,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情节展开的中心,而另一个人物是为塑造这个人物服务的。

本题考生可以认为傅三是主人公,也可以认为老人是主人公,无论怎么回答,都要答出该人物是文中情节围绕的中心,是最能突出本文主题的。

另外,考生要注意自圆其说。

七.(2016届江苏苏州中学高三上10月考)
(1)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2分)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1分)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1分)
【教师拓展】针对重点语句的设题方式有: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为什么还要写??内容呢?3.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方法指导:分析句子或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组织答案。

1.第一步:分析句子或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结合位置分析其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在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奠定文章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在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给读者留下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