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观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鉴赏力、想象力与感受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此进行创造与表现美的实践行动。
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审美素养在另一方面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并创造更多的奇迹。
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
能力。
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
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
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
所以,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引导学生审美观点的正确树立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
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著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
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
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化。
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
量。
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
因此,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2、亲近自然,领悟生活美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
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
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小学美术课堂并非在画室中让学生如同机器一般埋头苦画,而是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多层次、有个性,而且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写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3、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教育最高阶段与归宿是创造美,创造美不仅能够使学生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是保证学生能够自我完善与教育的最佳途径。
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
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比如,小学很多女生都爱美,所以可以在此环节对其进行引导,像美化教室、穿衣打扮、文艺演出以及布置寝室等,都能使学生
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素养教育,属于一种全方位美学素质的教育,和学生的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自我优化与完善。
对学校优秀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是一种为人处
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教师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其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从而实现培养人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自信、分享等人文素养发展的整体目标呢?我觉得可以从美术教材,美术史与美术课堂等方面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以下是我的实践所得:
1、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
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育目标。
美术教材的编写在每个时期都在不断变化其教学内容。
从二期课改前
的教材看,它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例如中国画,素描,速写,水粉,色彩以及雕塑等,从内容看是专业的美术学校教材的减缩版。
但在二期课改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
二期课改小学美术课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及许多中国以
及西方的许多美术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更多接触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与著名艺术家。
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普通学校中小学美术课堂与专业学校培养专业美术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很明
显的差异。
美术课堂不再成为美术专业学校培养后备人才,而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美术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把人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之本,这是教育界的“文艺复兴”在美术课堂教师注重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发挥学生个性,主张创造性思维等做法都大大的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经常把美术课中的“美”与“术”分离。
注重技法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没有把美术的人文性体现出来。
因此,对于有些学生就对美术技法学习失去兴趣,技法学习枯燥,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无法让美术技法与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
学生感觉学习美术技法跟学生本身关系,学多学少无所谓。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也会出现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对学生充满兴趣但到小学高年级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堂如果不能挖掘人文内涵,那么学
生画来画去是重复内容与形式,他们终究会对这些失去兴趣。
美术学习如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关,与其它学科相关,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元素,并使得学生能真正从美术学习中体验到美术是生活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
从而自觉自愿接受艺术熏陶,形成基本人文素养,树立人生观与价值观。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漫画人物》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出发,人物外形设计上体现人物个性,课堂中可以围绕漫画人物个性分析进行展开,欣赏熟悉的漫画形象分析其个性特点。
而不单纯强调漫画人物使用夸张的表现技法。
学生从单纯的关注技法学习上转移到关注人本身上,这也正是当下美术课堂需要正本清源之处。
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画上,而比较少的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画的原因,画与人,画与生活的关系,画与学生自己的关系。
2、挖掘美术发展史中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艺术发展史。
每个时期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老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努力给学生建立大美术观。
能把美术作品与历史,作品与艺术家结合起来讲解。
使得学生能透过艺术作品,了解到艺术与人类与生活的关联,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与一个艺术家有关,是艺术家创作了有血有肉赋予感情与个性的艺术作品,从而能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欣赏不同国家不同
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形式,能用包容欣赏理解的眼光去欣赏美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也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
当学生面对古希腊的裸体雕塑《掷铁饼者》感觉到无法理解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希腊人热爱运动并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有了长足
的进步,在雕塑表现技巧上因此也比古埃及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从艺术发展史的传承与创新去理解古希腊雕塑;当学生面对《格尔尼卡》觉得无法看懂、无法欣赏、无法认同的时候,老师要从创作《格尔尼卡》的故事开始讲起,并介绍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毕加索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与艺术家的关联,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解读,他们必然会融入自己的反战与反法西斯的情感去解读作品;当学生在临摹康定斯基作品,无法理解画面色彩的杂乱与抽象点线面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抽象绘画产生的缘由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体验到艺术就是不断的传承与创新的道理,正因为有不断追求新意的艺术家,才会有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产生。
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八大山人,从伦勃朗到元代画家,古今中外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现人性的重要线索。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必然会发现美术的本质。
体验到美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怎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求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有效手段。
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激发兴趣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
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
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点上,美术课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学生没兴趣学,只是为学而学。
这样,就不能牢固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也不能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激发兴趣是增强美术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曾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
小学生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只能通过绘画,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喜爱画画。
但由于很多老师讲课枯燥,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有难熬之感。
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激趣,即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兴趣是引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引信,是求知的前提。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
发兴趣。
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在美术课中,巧妙设置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四、教具演示,激发兴趣。
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运用竞赛,激发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
根据这一特点。
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六、组织讨论,激发兴趣。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学问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芽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
七、采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
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在美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我相信,课堂激趣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
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
教学随笔: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备课阶段,小学教师对于美术教学内容要有深刻理解与感受,并分析小学生感兴趣的点。
根据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开始着手,设计美术教学方案。
学习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美,真正看到美术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培养美学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结合教学具体实际状况,创设不同意境,如展示、视频、动画片等,让学生对小学美术更加感兴趣。
以《恐龙世界》为例,通过拿出模型恐龙让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中精力来关注教师所要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简短的关于恐龙的短片,让学生脑海里有一定印象,带动起学生求知欲。
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恐龙世界的美好,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描述出自己心中恐龙的样子。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对于美的认知,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
在小学美术阶段,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多与学生互动,教师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答。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更容易接受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从中体会美术艺术魅力。
小学生美学能力一点点提高,
进而让他们从身心出发,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在美术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美术不是枯燥单一的美,而是充满活力与热情,这样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美术作品以及美术创作有着不同的感受。
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相分享,互相讨论,进而使得学生共同感受美,互相评价美,独立创作美。
例如《认识抽象画》抽象画更注重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其表现形式比较夸张。
如吴冠中的《沧桑之变》以及米罗的《坐着的女人第一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两幅作品在点、线、面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不足展开分析讨论。
小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小组代表可以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简要记录下来,并将其呈现在班级学生面前。
然后班级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共同认识抽象画。
还有在抽象画的绘画方面,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探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一定的抽象画创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意义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
主体性,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取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反思传统的美术教学,多年来一直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只能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美术教学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展开新的学习方式呢?探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呢?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应该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探究创新潜力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
本文从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角度着重阐述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小学美术今后重要的教学方法,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阐明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深远意义。
同时,还就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与美术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小
学美术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指导策略及评价方式,设制了《课堂教学评价表》主题探究性学习评价表》最后还设计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调研法、比较法、理论阐述法、案例法,实践验证法等。
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意义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同时,还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内容。
那么,什么是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呢?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
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
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能自觉
而大胆地运用美术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
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
中学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单纯输送专职美术人才,而是通过有关的美术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概括讲,就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我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呢?
一、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所谓素质教育即是指提高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劳动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
从立意上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当前某些停止在为应付“统考”中考”高考”考核”层面为目的旧模式基础上的教育。
因而在以往被人们另眼相看的“小三门”之一的美术在中学的学习领域中自然拥有一片纯洁的空间。
因美术课教师缺乏,一些学校少开甚至不开美术课,或因抓“教学质量”将美术课时让与其它课,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因此,中学应在教学中加强美术课。
1、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时目标,以教学大纲为宗旨,确保美术课教学课时。
2、配齐美术课老师,对缺乏教师的学校,可聘请文化馆、文化专业美术人员担任,绝不能用种种借口不开设美术课。
3、以举办美术展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素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意识,每学期最少举办一次美术作品展,以学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