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系列的论述已向我们展示语文课已经一改过去的灌输式,结论式的课程活动模式,应该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应当象阳光照到水晶上一样,让每个学生都受到阳光的照耀,发出其本身的光芒,让课堂成为展现师生才华的场所。
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活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清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终点站,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定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这样使得课堂真正活起来。
同时,在课堂上以现代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设备,激发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乐学”的境界,带入“逸而功倍”的境界,带入了一个知识博大而丰富的境界,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动中有静,超越书本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包括每一个动作、手势,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处于“动”中,什么环节宜动,什么环节宜静,教师都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时时处于“动”的亢奋之中,得不到休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影响,把教材奉为《圣经》,变为教材的奴隶,教材上讲的教师去照搬,教材上没讲的教师想也不敢想;教师处于搬运工的配角色,教师尚且如此,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学会倾听,大胆创新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应形成一个共识——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让学生在学会倾听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学会用眼睛注意课堂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的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
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应加以引导、鼓励。
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发言的结果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对自己的疑问一定要说出来,同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抛弃按部就班的方式,让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充满激情的与创意过程。
学生能不能创新,关键看教师,如果教师能有一点创意,有一点创新就会在更大范围影响全体学生。
教师创新的星星之火,可以在整个课堂上形成燎原之势。
一个创新的教师可以带出一批头脑开放,富有创意的学生。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进行大胆,尊重学生的思维,学生存在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会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学生答案的同时,要轻易去打击他们约束他们,要让他们知道他存在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会受到剥夺和打击,随时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
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重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五、尊重学生学会以鼓励,让学生“笑”起来
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长久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会尊重学生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捕捉“亮点”,肯定
他们,以教师的激励语言,激励标志、图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如“你的回答很精彩”,“你真是进步最大的,最棒的”,“你的胆大心细,真让老师佩服”。
等等激励的话语,犹如一丝清风,一股甘泉入生心扉,潜入心田。
从向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笑”起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最安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正如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语文教学更呼唤生机与活力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题,我们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自主能力,让学生以行动,快乐地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升华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让阳光照到每一块水晶上,水晶才会尽情释放它的光芒,实现它本身的价值,课堂也会如此,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
第二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验版)的心得体会
开发区金东小学王丽莉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
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
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
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
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指出范文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小学品德课体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小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指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实践,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及获取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心理内化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逼真的情境,能引发学生体验;巧妙设计活动,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行为体验;应用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走出课堂,能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生活体验。
教师如在品德教学中融入“体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验,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观念、自我认识等各种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自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品德课堂中尝试体验教学的几点实践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刺激和感动学生心灵,使体验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配以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更能打动学生,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境的创设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例如,五年级《悲愤的吼声》这一段历史离学生现实太遥远了。
当今的孩子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是没有真切体会的,对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小惜生命来保家卫国的壮举也小能完全理解。
为此,在教学时,我应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出示了一组显示祖国腾飞的配乐图片,同时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使学生感受到祖的欣欣向荣,从而产生自豪感、幸福感;接着话锋一转,以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日军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并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表达、宣泄出来;最后播放电影《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一个片段,深深激起学生的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军记“毋忘国耻”。
在这里,多媒体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
俗话说:有触动,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
应用多媒体创造的情境早已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无需言语,学生早已入情
入理。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激发的爱国情感,以最稳定的状态驻扎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伴随儿童终生。
二、巧设活动,注重行为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
”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
品德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化。
而承载这两次转化的理想途径便是道德实践活动。
小学的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
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不受拘束地学习。
在教学《让我们同行》时,为了增进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助其树立尊重及愿意尽力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我设计了“假如我是断臂人”的活动情境:请男同学把一只手放在背后,用另一只手把衣服的拉链拉下来再拉上去。
女同学把双手都放在背后,用脸和肩膀夹起笔写一个字。
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这不是游戏!学生体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做什么都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会使他更难过了,以后应该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由于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行为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萌发了自觉帮助残疾人的愿望,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重视激励,蕴涵情感体验
学生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这就要求教师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清代教育家颜吴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贯穿教学始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论回答得是否令人满意,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天生我材
必有用》这一课时,我提议:“你有哪些长处?你最拿手的是什么?请家展示你自己。
”先让学生分组说一说、演一演,我到各小组中听一听、看一看,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
我鼓动大家:“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活动中,教室里掌声四起,热闹非凡,有甜美的独唱,有优美的舞蹈……当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长处、特点后,我都会给学生一句赞美、激励的话:“你的歌唱得真动听!”“你真是个小舞蹈家!”“你的操做得真美!”“你的朗读把老师都感动了,我真想跟你一起读呀!”“你的感受真深刻呀!连老师都自叹小如。
”“你的见解独特,说明你真的有了自己的思考。
”……激励的评价打造了课堂宽松和谐氛围,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油然而生。
学生体验到在校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走出课堂,拓展生活体验
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如果只止于一般性的说教,其效果应该说是肤浅的,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以至于消失。
只有走出课堂,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会取得卓越成效。
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孩子常常是只索取不奉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而家长则只顾向孩子们“表功”:“我养活你是如何如何辛苦。
”可孩子理解不了,体会不到。
我们为什么总让孩子去感受照顾人的辛苦,而不让孩子感受照顾人的幸福呢?在学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顿饭,要求做规定的菜式,如西红柿鸡蛋汤、炒芹菜、炒土豆、炒扁豆。
菜要自己到市场去买或到地里去采,饭菜要自己完成。
完成后请父母品尝,并仔细观察妈妈、爸爸当时的表情,最后还要写心得,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生活体验,获得的教育效果是惊人的,它强烈地震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他们感受到:我就给妈妈、爸爸做了一次饭,就让他们这么激动、这么幸福。
以后,我一定每天都给妈妈、爸爸一点快乐。
家长也对此类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实践证明,切身体验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
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在快乐中感悟生活,体验道德的价值。
体验,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小学品德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最典型的应该体现在它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体验教学,引导学生在亲临、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激起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体验式”教学法
应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彭泽县城关完小张霞萍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而的发展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形象地解释:“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因而,从“体验”入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是实施有效品德教学的良好途径。
“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式”教学法则是在“体验”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理解、情感激发、能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当前,“体验”已经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认知”方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同。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其情感的生发、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形成主要依靠他们的“体验”。
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在小
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大有可为。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活动、参与实践、多元评价等有效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身情感、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感氛围。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小学生们在由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层次,使他们能够充分地理解,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对于在“情境”中进行“体验”的期待;二是所创设的“情境”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生活世界是小学生们获得和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也是他们运用和检验知识和经验的归宿。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科知识与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的“点”,并尽量进行“体验”。
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强大的情境创设和再现功能,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教师用来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上第二单元的《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学校校园和家乡的秋季风光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初步感知秋天的美好,进而再借助一首改编的《找秋天》歌曲引导学生欣赏田野、花园、树林以及果园等不同场景中的秋季美景。
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充分感知,真正发现和把握秋天的季节特征,体味和欣赏秋天之美,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提出问题、推动教学
学习是一种对未知生活的体验和探索过程,问题则是触发学生进行体验和探索的关键点。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为了引
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还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一方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小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解决问题。
如,在《秋天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校园的花草树木有了哪些变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