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 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主 导产业中,北京有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 造业,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金属制 造业。京津进行工业领域协调的基本方向是,北 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出 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的优势。
• (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 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 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产 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 由此,京津冀地区应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与京津 在三大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态势,北京 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津的服务 业比重也与第二产业持平,只有河北的产业结构 依旧保持于“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区内部 技术、产业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亦存在 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京 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回流效应依旧会大于扩 散效应,产业梯度还会呈增大趋势。
•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 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 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 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 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 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 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 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 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 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 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 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 比重仍较高(见图3)。
•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 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 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产 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பைடு நூலகம்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 天津市为中 北京市和 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河北省的石家庄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 中国的政治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 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 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 主导行业(见表3)。
•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 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 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 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 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 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 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 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 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 多元化发展做大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 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
谢谢大家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 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 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 完全形成。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现 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 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这 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 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产 生。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 在问题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 动趋势分析 •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 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 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 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 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 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 因素(见图1)。

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 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 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 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 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 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 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 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 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分行业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 区中,河北与北京相比,在发展传 统第三产业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在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基础方面, 京津明显强于河北。
• 随着第三产业中商业形态的提升,京津商 业中一些业绩颇佳的老字号和专卖店将进 一步通过特许经营或连锁等形式向包括河 北在内的其他地区扩展。而一些与北京城 市功能不相适应的低端商品批发零售业, 将逐步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有些将落 户环北京的河北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