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必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艺术概论必过资料
影视艺术概论必过资料
1、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法是将事物“陌⽣化”的⼿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就是⽬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即形式,艺术≠现实,艺术超越现实
1+1=2不是艺术
1+1>2才是艺术
2、纪录和创作,也就是说,电影在摹仿其它艺术形式的时候,仅仅只是利⽤了电影技术本性的纪录功能⽽已--即它可以纪录⽂学、戏剧、绘画、⾳乐。
迄今所摄制的⼤多数影⽚都不是创造性地运⽤‘活动影画’的⼿段和技巧的实例”,⽽是把‘活动影画’作为了纪录⼯具和程序的实例。
……实际上,电影媒介⼤多是⽤来作为上述各种媒介的延伸。
3、电影的特性有哪些
电影的媒介——动态影像
电影的对象——物质现实
电影的⽅法——以蒙太奇为核⼼的整套表现⼿法
4、电影成为⼀门艺术的先驱者、探索者和贡献者:
卢⽶埃尔兄弟
埃德温·鲍特
乔治·梅⾥爱
格⾥菲斯
苏联蒙太奇学派(库⾥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
5、卢⽶埃尔兄弟的“活动照相”
(les frères Lumière,或the brothers Lumière),法国电影先驱路易·卢⽶埃尔和奥古斯特·卢⽶埃尔兄弟,电影机的发明⼈。
发明⽇:1895年12⽉28⽇上午
地点:法国巴黎卡普⾟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
公开售票放映12部电影,33名观众⽬睹电影的诞⽣
(法国)乔治·萨杜尔:从路易·卢⽶埃尔的影⽚中⼈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种重现⽣活的机器”,⽽不是像爱迪⽣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6、在路易·卢⽶埃尔所拍摄的作品中,题材和内容⼤致可以区分为四个⽅⾯:
⼀、劳动和⼯作的⽣活场景:《⽊匠》、《铁匠》、《拆墙》、《烧草的妇⼥们》、《照相师》、《⽔浇园丁》以及《消防员》(四部)等等。
⼆、家庭⽣活情趣的记录:《婴⼉的午餐》、《玩纸牌》、《下棋》、《钓鱼》、《⾦鱼缸》、《猫的午餐》、《⼉童吵架》、《家庭聚餐》、《恬静的家庭⽣活》等等.
三、政治、⽂化、新闻实录⽐如:《耶路萨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世的加冕礼》、《⽇本内宅》、《代表们登陆》、《⼀艘新的船下⽔》等等。
四、⾃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出港的船》、《⽕车进站》、《警察游⾏》、《街景》、《骑兵表演》,以及由卢⽶埃尔的两个摄影师分别拍摄的两部影⽚《在美国拍摄的39个景象》和《威尼斯景象》等等。
7、乔治·梅⾥爱的“银幕戏剧”——世界第⼀位电影艺术家
乔治·梅⾥爱(1861—1938)梅⾥爱原是舞台魔术师,后在蒙特勒伊建⽴了⼀个“照相车间”,这便是最早的“摄影棚”。
他在那⾥使⽤舞台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化装⼿段等进⾏特
技摄影,开创了与L.卢⽶埃尔“捕捉⾃然”相对⽴的另外⼀种风格。
8、梅⾥爱的贡献:
发明特技摄影
建⽴世界上第⼀个摄影棚
“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梅⾥爱代表着⼀个惊奇的孩⼦眼中所看到的⼀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
是以原始⼈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个新世界。
”
——(法国)乔治·萨杜尔
9、埃温特?鲍特代表作品:
《⼀个美国消防队员的⽣活》(1902年)[与1896年卢⽶埃尔《消防队员》⽐较]
《⽕车⼤劫案》(1903年)
《⼀个醉⿁的⽩⽇梦》(1906年)
10、《⽕车⼤劫案》的艺术特征:
对不同的场景采⽤基本的镜头切分;
把电影的逼真再现和假定性拍摄结合;
使⽤外景,突破戏剧舞台的简单束缚,再现美国西部的现实⽣活氛围。
11、格⾥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
⼤卫·格⾥菲斯(1875-1948)(英⽂全名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般称为D.W. Griffith,1875—1948),美国导演,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贡献的开创性⼈物。
他将电影从依附于戏剧的形式中独⽴出来,将电影从简单的记录层⾯提升到复杂的叙事层⾯,使电影真正成为⼀门独⽴的艺术。
代表作品:
《⼀个国家的诞⽣》(1915年)
《党同伐异》(1916年):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故事组成
12、《⼀个国家的诞⽣》艺术成就:
电影的单位开始从“场景”变成“镜头”;
镜头开始⼤规模运动;
电影奠定了作为独⽴艺术样式的基础;
巴拉兹·贝拉:他不仅创造了杰出的艺术作品,⽽且创造了⼀门全新的艺术。
(《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9⽉第⼆版,第18页)
13、格⾥菲斯的贡献
1)在同⼀场⾯中,改变观众与荧幕之间的距离(景别/空间)
2)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个部分,或⼏个“镜头”(时间)
3)在同⼀场⾯中改变拍摄⾓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
4)蒙太奇
14、《党同伐异》艺术上的探索与商业上的失败
商业上——拍摄22个⽉,雇⽤6万⼈,花了200万美元,胶⽚10万⽶,可放映76⼩时。
亏本100万美元以上,导致格⾥菲斯破产,终⾝还债。
艺术上——
是⼀部“先锋派的电影”[萨杜尔:144]
交替蒙太奇(从整体结构到局部叙事)
与古典悲剧的三⼀律相反,他创造了⼀种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三多样律”[萨杜尔:145] 15、苏联蒙太奇学派(库⾥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世纪⼆⼗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肖夫、普多夫⾦为代表,
他们⼒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段来表现新时代的⾰命电影艺术,⽽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号》《母亲》《⼟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16、蒙太奇是法⽂montage的译⾳,原本是建筑学上的⽤语,意为装配、安装。
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镜头的剪辑组合。
“蒙太奇”的含义有⼴狭之分。
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声⾳、⾊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排列,构成⼀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的组合。
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谈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产⽣某种预期的效果。
可见,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同⼀的元素,蒙太奇是将这些元素进⾏组装的规则,是⼀种影视语⾔符号系统中的修辞⼿法。
⼴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种独特的艺术思维⽅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多夫⾦的著名论断“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这句话今天仍然适⽤,并且极有可能永远适⽤。
17、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65),⼀位终其⼀⽣都在远离⽂明的世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艺术和⼈⽣真实的导演,被尊为世界“纪录电影之⽗”和影视⼈类学⿐祖。
18、《北⽅的纳努克》1922
纪录⽚之⽗弗拉哈迪的开⼭之作。
弗拉哈迪花16个⽉远赴北极,和哈⾥森港的爱斯基摩⼈南努克⼀有⼀起⽣活,完美地⽤摄影机再现了⽤梭标猎杀北极熊、⽣⾷海豹等原始的⽣活场景。
虽然对本⽚有过“摆拍”是否纪录⽚的争论,但毫⽆疑问本⽚仍是纪录⽚史上的⾥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影像记录社会的⼈类学纪录⽚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的光辉起点。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洲⼟著的探险电影⾮常流⾏。
但是,弗拉哈迪第⼀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个爱斯基摩⼈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化传统。
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作者所尊奉。
19、《北⽅的纳努克》艺术成就——
1)创造了世界纪录⽚新电影类型
格⾥尔逊是在评论弗拉哈迪的第⼆部纪录⽚《摩阿拿》的⽂章中⾸次使⽤了“纪录⽚”这⼀名词的,他同时写道:这部影⽚“是对⼀位波利尼亚青年的⽇常⽣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献资料价值”。
弗拉哈迪的开⼭之作《北⽅的纳努克》为纪录⽚争得了名分。
主要体现在两个⽅⾯,⼀是以⼀种有机的、完整的叙事结构与卢⽶埃尔兄弟表层的⼀般的描述影⽚相区别,赋予电影探索与发现⾃然的意识;⼆是从摄影棚到现场的跨越,取材于真实的⼈和场景纪录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故事⽚拉开了距离,赋予电影反映与探寻社会的能⼒。
2)⾮虚构搬演
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并⾮纯粹的记录,⽽是⼤量使⽤了带有表演和编排的内容,确切地说是使⽤了“搬演”,但是他与我们认为的戏剧化的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戏剧化表演是以给他⼈造成“错觉”为⽬的,是虚拟⾏为;⽽弗拉哈迪⽤的“搬演”是⾮虚拟的,就连专业的演员都⽆法像⼀个真正的爱斯基摩⼈那样狩猎,甚⾄是吃饭和微笑。
⾮虚构搬演是⼀种难以效法的⽅法,这种⽅法体现出的真实性和⽣动性对于纪录电影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3)单个镜头的意义可以⼤于蒙太奇
例如《北⽅的纳努克》中⼀个镜头完整地表现了捕杀海豹的过程,按照蒙太奇⽅法——可以拍各种特写,近景,并通过交叉剪辑创造戏剧性,但是如果这样,《北⽅的纳努克》的价值也许会⼀落千丈。
因为蒙太奇破坏了真实性,虽然会很⽣动并且也具有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但是它就缺少⼀种永恒地打动⼈们的魅⼒。
新浪潮的领军者巴赞曾经盛赞弗拉哈迪,并且以他的电影为例为新浪潮的“长镜头理论”提供理论依据。
20、《北⽅的纳努克》之后,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摩阿拿》、《亚兰岛⼈》、《路易死安那州的故事》。
⼈们把这⼏部电影集结在⼀起,称为弗雷哈迪的四部“⾃由”电影这些影⽚的共同之处在于继承了《北⽅的纳努克》中寻找“⼀家⼈”的传统。
21、长镜头(Long Take,或称为⼀镜到底、不中断镜头或长时间镜头)是⼀种拍摄⼿法,它相对于剪接式(蒙太奇)的拍摄⽅法。
“长镜头”⼀词,在电影拍摄⼿法上所指的并不是摄影镜头的外观长短或是长焦距(Long Lens),也不是指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之远近(Long Shot),⽽是指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的⽚段(take)的长短。
长镜头要多长才算,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般只要相对⽽⾔是时间较长的单⼀⽽不中断之镜头,便可如此称呼。
长镜头则是标榜⼀个场景只⽤⼀个镜头贯穿,⽆剪接。
⼀个完美长镜头拍摄,需要导演与⼯作⼈员事先精⼼设计镜头的调度流程、演员的⾛位等等,⽽且对演员的演技也是相当严格的考验,只要⼀个⼩⼩错误就会让之前所拍的⼀切全功尽弃,所有⼈必须由最开始之处整个从头重拍。
所以⼀个长镜头的拍摄,⼀般都要多次彩排、反复演练,因此往往可能⽤上⼀整天,就只为了拍摄数分钟之影像。
通常多⽤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
由于长镜头可以相当程度展现导演的调度、时间掌控功⼒,因此许多名导演都将它视为对⾃⼰艺术成就上之重要挑战。
由于“长镜头”⼗分容易和摄影上的“长焦距”(Long Lens)混淆,⽽“⼀镜到底”也易与将摄影机固定不动的“固定镜头”混淆,因此近来不少⼈认为应改称为“长时间镜头”或“不中断镜头”,才是较精确、较理想之称法。
22、希区柯克的《夺魂索》
《夺魂索》是希区柯克的⼀部尝试电影,当年希区柯克看完《夺魂索》的剧本,脑⼦⾥也⽴即产⽣了⼀个奇妙的主意,他想让这电影也⼀样情节与真实时间相吻合;⾄于如何从技术上体现这种吻合,他想出了⼀个⾃⼰也称为“荒唐”的想法——拍⼀部⼀镜到底的电影。
当然,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本胶⽚只能拍⼗分钟,并不能达到⼀镜到底拍完全⽚,所以他尽量安排演员表演10分钟的连续场景,再将⼏段10分钟左右的场景巧妙地连接起来。
⽚长80分钟,除去前⾯⼀分钟左右介绍环境的室外镜头,之后全部的室内戏仅有九处剪接,其中四次是“显性“剪辑”,即⼀般的两个不同景别镜头的切换;其余五次则是“不动声⾊”的剪辑。
如果将电影快放你会发现整部电影的场⾯调度的精彩之处。
本⽚根据著名案件改编,是希区柯克的⼀次⼤胆实验。
希区柯克尤其钟爱长镜头,《夺魂索》中他把长镜头发挥到了极致,全⽚⼏乎不⽤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个镜头从头到尾。
影⽚的场⾯调度不容⼀点差错,好⽐舞台表演。
希区柯克本⼈对它有特殊的感情。
多年后,他要求销毁电影胶⽚,使观众长达20年⽆法看到本⽚。
23、亚历⼭⼤·索科洛夫《俄罗斯⽅⾈》
这是⼀部⽤数码技术拍摄的影⽚,描述⼀位当代电影⼈突然发现⾃⼰置⾝于1700年前圣彼得堡的⼀座古⽼宫殿⾥,同时周围的⼈都⽆法看到他。
和他有同样经历的是⼀位来⾃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这⼀奇遇使两⼈开始了⼀场历史的漫游,⽬睹了俄罗斯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他漫步在宏伟壮丽的宫殿⾥,见证了彼得⼤帝⽤鞭⼦狂怒地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皇的个⼈⽣活,以及⾰命前⼣末代沙皇⼀家最后的晚餐,还有1913年最后⼀场辉煌盛⼤的皇家舞会。
在他们的时间旅⾏逐渐展开之时,两⼈之间也不断就俄罗斯的历史⽂化问题发⽣争执:侯爵秉持西⽅对俄罗斯爱恨交织的传统感情,⽽现代电影⼈却反思和质疑着他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24、纪录电影及纪实美学的延续
蒙太奇理论(美学)与长镜头理论(美学)25、蒙太奇理论(美学)与长镜头理论(美学)
26、电影综合论之争
电影与⽂学
电影与戏剧:扔掉戏剧的拐杖
27、声画之争
电影与【万峰时间】
电影与【憨⾖先⽣】
电影与【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