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既有治国方略,又有救世良方; 儒家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新兴
既探索自然,又关注人生!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崇尚逍遥自由 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地主 阶级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下层平民
15
二、大变革的表现3:思想领域之变——百家争鸣
拓展华夏意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
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
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 发展起来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 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时代特征 历史地位:
变革 转型 奠基
课堂训练
1.(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
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2.(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二、大变革的表现2:民族关系之变——华夏认同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探讨春 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变化的表 现及其影响。
表现: 春秋时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史料: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
筑变革
发 展
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
阶级关系;
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商贾云集的中法心律城制市度;
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兴起)
意识形态;
实物借贷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大变革的表现1:政治秩序之变——列国纷争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 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秩序 变化的表现。
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 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 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 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影响: 华夏族发展壮大;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农业: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管子》记载:春秋时 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 土地。
《国语》中记载, 孔子有弟子姓冉, 名耕,字子牛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4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井私 私 私
新私 公 私
私 私私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燕昭王改革
邹忌改革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20
三、大变革的途径:变法运动
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
“废井田,开阡陌”
会的转型。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指
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 商
推行县制,县的官员
的具体内涵。

由君主任免
——据王博《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唯物史观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4
二、大变革的表现3:思想领域之变——百家争鸣
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
这里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儒家 孔子 仁;为政以德;克已复礼 ;“有教无类”
春秋
道家 老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奴隶主 贵族
——《史记·商君列传》
政治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1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
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2 经济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 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 3 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认同

融入 狄 华夏 夷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3
二、大变革的表现3:思想领域之变——百家争鸣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 归纳概括百家争鸣形成 的条件有哪些?
条件: 经济发展; 社会动荡; 私学兴起; 士阶层崛起; 宽松自由的环境
史料: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 时期。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在这种混乱中,却 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 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幸运的游士以他们的知识和智慧而获得执政者的礼 遇,随着君主对于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开 始成为风气。正是它们的出现,在王官之学之外发 展出来诸子之学,造就了古代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 面,奠定了以后数千年思想发展的基础。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政治大动荡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
伐郑,郑伯击之。……王卒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 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 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
“求赙”、“求金”、“求车“”。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内涵: 由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小农;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
制贵族特权
由分封到县制(由分权到集权);
由世卿世禄制(世官职)到军功爵制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奴隶制
封建制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 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 21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 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6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A 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和铁质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三、大变革的途径:变法运动
史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 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
东周
战国时期
秦朝统一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256年
秦灭东周
2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 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 然性; 了解孔子、老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 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 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①抓住铁犁牛耕这一生产力要素,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的 经济发展,进而用唯物史观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 然性; ②通过孔子、老子生活的时代,了解其学说; 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思想主张,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④整体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其为秦朝统 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的基础。
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
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
(2015·课标全国I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 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只能养活五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大变革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时空定位——东周之春秋战国
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 771年
春秋时期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 476年
春秋结束
春秋——因孔子修订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取自西汉末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课程目录
CONTENTS
1 大变革的根源 2 大变革的表现 3 大变革的途径
4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时间:BC770-BC476 标志:平王东迁 特点:争霸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时间: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左传·桓公五年》
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 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 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 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 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赵武灵王变革
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
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 商鞅变法
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结合上述史料,从经济、政治、阶级以及思想等角度
李悝变法
论证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思路提示: 经济是根源; 政治(军事)的需要; 地主阶级的要求; 法家思想的推动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读图学史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 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 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
—《吕氏春秋·审分》
生产力发展
铁犁 牛耕
农业 私田开拓 进步 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新兴地主
小农经济初现 佃农自耕农 生产关系变革
一、大变革的根源:经济发展
领域
表现
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生产力
影响
农用动力 牛耕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等
生产关系 上层建

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表现: 中央:王权衰微,周天子逐渐 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地方:诸侯坐大,战争不断, 先后出现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史料1:
西周时期
东周时期
史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 下)射王中肩。
依据右侧两段史料并结 合所学,谈一谈百家争 鸣的意义。
思路提示: ①对当时的中国 ②对后来的中国 ③对当今的世界
史料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 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 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 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史料2: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 必须回到2500年前,吸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联合 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