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作文(合集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广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作文(合集五篇)
第一篇:2013广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作文
2013广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优秀作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语文科评卷组长陈少华 :
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则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能够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对捐助与接受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虽然人人都可以有话可说,有针对性地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份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从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反映,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即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
从受助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家心存感激并接受了捐助,在困难的时候学会接受帮助和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我,这是一种成熟理性的处事态度。
第二家以等价偿还这一方式来接受捐助,从中隐约可见古人所说的“苟非己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修身准则,这是一种立身处世要严守本分,不贪便宜、知恩图报的人生态度,也可能是多数人会做的选择。
第三家认为捐助含有施舍的性质,因此明确拒绝,虽然故事本身看不出捐助者有这方面的主观意图,毕竟“不食嗟来之食”自古就当作施舍。
人要有尊严,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要自食其力。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思考。
考生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一人物进行立意,也可以从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进行对比立意。
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考生可以展开联想,以适合自己的文体,写出精彩的立章。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
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
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
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
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
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他接受他人救济,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
反观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受捐助对象日后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的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
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泓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
那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
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
坚石可以阻隔这泓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湾泉水。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点评:立意深刻。
(得分:24+22+10=56)
做智慧的捐助者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慷慨,热衷慈善,积极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如今,这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受助者有不同的态度,或感激的接受,或声明会偿还捐助,或直接拒绝富翁的好意。
面对此情此景,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对贫困家庭进行捐助吗?
曾有一位知名畅销书的作家,财力极殷实。
那一年,他开始对山区的贫困儿童进行长期资助。
作家每月坚持汇款,对资助事宜极认真仔细。
被资助的孩子开始向他致了一封感谢信,后来却再无回音,直到后来孩子大了些,竟写信请求增加资助数额。
事实上,此前的资助金对于一个贫困区的少年足够了,作家有些奇怪,这才向联系人打听孩子的境况,一番周折后才知,少年后来因学习上的失意,误入歧途,胡乱挥雇善款,到最后资助的钱已不够花。
原来作家只顾捐助,忽略了与受捐助人的交流与引导,使原本的慈善带着少年走向的歧途,作家悔恨不已。
这或许是大多数国内(国内大多数)慈善的现状。
多数慈善家盲目将捐款送往贫困区,却往往忽视被捐助孩子的成长状况。
孩子们收到了钱,却不知如何使用。
或许我们的爱心仍浮于表面,我们妄想用捐助解决问题。
然而慈善与其它事业一样,需要心血投入。
让我们将视野移向国外,在一些国家,慈善观念和社会机制或许相对完善,一位名叫麦克菲的富翁,凭借自己的勤劳与独特的经营之道创办了美国有名的连锁超市。
当一位因家贫无力支付大学费用的麻省理工男孩向麦克菲请求资助,麦克菲回信告诉他,并向他提前支付一年的工资。
多年后,已成为创业的男孩在自己公司的开业典礼上,回忆起当年的那位智慧的慈善家,不禁感慨道:“是他的正确的捐助的方式造就了今天的我。
”其实,在男孩大学期间,麦克菲常与他联系,两人交谈十分欢快,男孩常未因自己的贫穷与被帮助人的身份感到自悲。
更有慈善家给多名儿童寄圣诞卡,并对回信的孩子进行资助,并给予其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古人言:“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这正赞扬了一种巧妙的捐助方式。
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慈善成为更多人的话题。
而富豪们的捐助方式对受捐助者有极重要的影响。
直接捐助大笔数额,不仅会对敏感的人造成伤害,甚至会给受捐者带来安于享乐的错觉。
合适的捐助方式能巧妙地给人帮助,同时助其自强、自立。
若我们成为富豪,在捐助的同时应多与受捐助者交流,平等看待受捐助者。
捐助能毁掉一个人,更能帮助一个人。
中国慈善方兴未艾。
富翁们,请将你们的财物与关怀一起
拨撒人间!
点评:优点方面,事例一正一反,夹叙夹议,叙述清晰,议论到位,语言表达语中有巧。
缺点方面,提出的问题不能与全文有机结合。
另外三个错别点扣一分(得分:54分)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
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
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
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
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
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
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
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
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
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
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
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我想,流浪汉对玉米、
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
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
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
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
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
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
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
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
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
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
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
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
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
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
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
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
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
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臵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
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
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
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
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
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
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
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
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
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
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
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
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
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
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
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
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胡家俊
第二篇:广东高考作文分析
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和标点符号)。
专家点评
作文可联系“李娜”
邹寿元华师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作文点评:1.《回到原点》以“材料+命题”的模式以前曾考过多次。
2.原点指的是返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是恢复原来的状态。
命题属于动宾式结构,题目前面有一段文字,对原点做了解释和说明,考生一般不至于离题。
3.从内容看,可写空间很大,角度很多。
可以侧重讲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写怎么回到原点。
比如说取得了成功,要向新的进取:就如刚刚取得法网冠军的李娜,她取得很大成功,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她依然要向下一个目标进取。
这可以说是一个终点,也可以说是起点。
4.从导向意义来说,命题者显然要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
5、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来看,虽然文章不容易离题,但是要写好不容易。
题目对考生要求比较高。
这样的命题可以拉开得分的差距,这样的命题不容易套作。
与“与你为邻”相比,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回到原点。
其题目实质可以轻易地转换为去年江西的“找回童年”,而作文要求又更为宽泛。
从立意角度而言,立足现代社会“快”“紧”“文化缺失”等现状,结合个人自身、人类群体、社会结构等加以探讨,当为最佳。
当然,如果考生乐意写那些历史人物评述,这里的转换也非常容易,强调扣住“原点”之题即可。
但如果材料陈旧,纵然陶渊明归隐可以认为是回到原点,李白走出官场可以认为是回
到原点,苏东坡在贬谪之路的回到内心也是回到原点,但千篇一律的文章,高考考场毕竟没有竞争力。
还得力求材料出新。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邹寿元
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语文教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方式的角度看,仍然是材料加命题,是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这种命题方式为广东考生所熟悉,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
从审题角度看,“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的地方),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原”,指事物的根本或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
标题为动宾结构,是比喻。
题目之前有一段文字,对“原点”作了解释说明。
考生一般不致离题。
从内容角度看,可写空间大,角度多。
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可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
比如: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宁静的本真之心。
比如:当我们取得了一个成功之后,下一个目标又让我们从零开始,回到原点,永远保持一颗奋斗进取之心,像刚刚取得成功的李娜。
从导向意义的角度看,命题者显然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这是最大的特点)。
比如,面对当前的社会风气,现代人的情感变化,
社会文化发展,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从选拔性考试的特点看,这篇文章要写好不容易,考生对问题要作理性的冷静思考,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
可以拉开得分距离。
同时,这样的作文,一般不容易套作。
作文题难度近年来最低
张诚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老师
这题是近年来审题难度最低的一次。
题的难点在于原点的理解,但材料里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所以,你只要是在基本范围内写,肯定不跑题。
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跑题比不跑题要更难。
这个题目是动宾式的,如果用记叙的方式去写,就侧重在如何回到原点的过程,如果用议论的方式去写,侧重在为什么和怎么样。
考生写出好文章来是非常有可能的。
与去年的《与你为邻》相比,去年的题目有很多关子,是谁与你为邻啊,写的过程当中如何抓住我和你,很多学生都写成了与他为邻,去年的题有审题的难度,今年几乎没有。
我们现在的学生很关注现实、时髦的东西,而对于传统,本源的东西思考的比较少。
这个作文题中,原点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思考一些本源性的东西。
如果要写出深度,关键是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认知问题。
如果作文中写了一些负面情绪的内容,也不一定就得低分,要看考生是怎么写的。
当然,我们原则上是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去看待生活。
因为他们还很年轻,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阳光多于负面的。
今年的作文题对诗歌没有限制要求,肯定是可以写诗歌的。
但考场写诗歌不合适,一个原因是评卷者是否能评判;第二个原因是学生能否写好,写诗歌风险很大。
你比如说800字,写诗歌,算行还是算字,这都是很模棱两可的东西。
今年作文题让人很兴奋
陈少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语文评卷组组长
今年广东高考题作文题,考生看到题目,能够很快兴奋起来,什
么是“原点”,导语有提示,“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
导语提示让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又能让优秀的考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启发,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总的来说,写作内容能让考生可以说、有话说,有精彩的话说。
命题有格调,格局开阔,给考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回到”又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可以较快入题。
能够出有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
例如:在写作中,考生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辩证立意。
在具体内容上,“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考生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等等。
考生如何构思立意,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人生观,它体现的是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考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真正体现在考生对生活体验的广狭,对社会人生问题思考的深浅和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等方面。
广东近年高考作文
2011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0年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
“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9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8年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
作文要求:话题作文“传递”。
2006年
高考作文题为: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近年来,房地产业与外贸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十多年,大中城市房价也随之强劲上涨,但住房也失去了居住的本质。
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有3000多万套住房空置;深圳大学博导国世平透露:他的一名学生购买了680套房用来投资。
中国的住房成了金融产品,投资成了主要用途,居住成了次要功能。
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全面调控,调控范围之广,调控手段之多,调控力度之强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国家目的很明确:挤出房地产市场泡沫,让楼市回归“自住”的本质。
2010年,对于佛山“刚需”与其他需要购房的市民来说,是“腥风血雨”的一年,售楼小姐对他们吼道:“买不买,不买我们会继续涨价。
”那段特殊的时节,有人无奈被迫买房;有人为求增值不断买房;有人为房喜,有人为房怒;有人为房笑,有人为房忧……所有这一切,只是每个人的心中没有“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