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压轴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 x =的图象为直线1.
(1)观察与探究
已知点A 与A ',点B 与B '分别关于直线l 对称,其位置和坐标如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
()2,3C -关于线l 的对称点C '的位置,并写出C '的坐标______.
(2)归纳与发现
观察以上三组对称点的坐标,你会发现: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m n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P '的坐标为______. (3)运用与拓展
已知两点()2,3E -、()1,4F --,试在直线l 上作出点Q ,使点Q 到E 、F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并求出相应的最小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在坐标轴上,其中A(0,a)、B(b ,0)满足:
222110a b a b --+-=.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将线段AB 平移到CD ,点A 的对应点为C(-3,m),如图(1)所示.若S ΔABC =16,求点D 的坐标;
(3)平移线段AB 到CD ,若点C 、D 也在坐标轴上,如图(2)所示,P 为线段AB 上一动点(不与A 、B 重合),连接OP ,PE 平分∠OPB ,交x 轴于点M ,且满足∠BCE=2∠ECD . 求证:∠BCD=3(∠CEP-∠OPE).
3.如图1所示,直线:5L y mx m =+与x 轴负半轴,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1)当OA OB =时,求点A 坐标及直线L 的解析式.
(2)在(1)的条件下,如图2所示,设Q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作直线OQ ,过A 、B 两点分别作AM OQ ⊥于M ,BN OQ ⊥于N ,若17AM =,求BN 的长. (3)当m 取不同的值时,点B 在y 轴正半轴上运动,分别以OB 、AB 为边,点B 为直角顶点在第一、二象限内作等腰直角OBF ∆和等腰直角ABE ∆,连接EF 交y 轴于P 点,如图3.问:当点B 在y 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猜想PB 的长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其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3
4
x+m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B 、A .其中B 点坐标为(12,0),直线y =3
8
x 与直线AB 相交于点C .
(1)求点A 的坐标. (2)求△BOC 的面积.
(3)点D 为直线AB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D 作y 轴的平行线DE ,DE 与直线OC 交于点E (点D 与点E 不重合).设点D 的横坐标为t ,线段DE 长度为d . ①求d 与t 的函数解析式(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②当动点D 在线段AC 上运动时,以DE 为边在DE 的左侧作正方形DEPQ ,若以点H (
1
2
,t )、G (1,t )为端点的线段与正方形DEPQ 的边只有一个交点时,请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
5.如图,直线
11 2
y x b
=-+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与直线
26
y kx
=-交于点()
C4,2.
(1)b= ;k= ;点B坐标为;
(2)在线段AB上有一动点E,过点E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y2于点F,设点E的横坐标为m,当m为何值时,以O、B、E、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若点P为x轴上一点,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P,Q,A,B四个点能构成一个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Q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4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过点B 的另一条直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C,且OC=3.
图1 图2
(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2)如图1,若M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满足S △AMB =S △AOB ,请求出点M 的坐标; (3)如图2,设点F 为线段AB 中点,点G 为y 轴上一动点,连接FG ,以FG 为边向FG 右侧作正方形FGQP ,在G 点的运动过程中,当顶点Q 落在直线BC 上时,求点G 的坐标; 7.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直线l 过点C .
(1)当AC =BC 时,如图①,分别过点A 、B 作AD ⊥l 于点D ,BE ⊥l 于点E .求证:△ACD ≌△CBE .
(2)当AC =8,BC =6时,如图②,点B 与点F 关于直线l 对称,连接BF ,CF ,动点M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C 边向终点C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F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F →C →B →C →F 向终点F 运动,点M 、N 到达相应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过点M 作MD ⊥l 于点D ,过点N 作NE ⊥l 于点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 ①CM = ,当N 在F →C 路径上时,CN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直接写出当△MDC 与△CEN 全等时t 的值.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a b 和点(,)Q a b ',给出如下定义: 若1,(2)
,(2)b a b b a -≥⎧=<⎩
'⎨
当时当时,则称点Q 为点P 的限变点.例如:点(2,3)的限变点的坐标是
(2,2),点(2,5)--的限变点的坐标是(2,5)-,点(1,3)的限变点的坐标是(1,3).
(1)①点3,1)-的限变点的坐标是________;
②如图1,在点(2,1)A -、(2,1)B 中有一个点是直线2y =上某一个点的限变点,这个点是________;(填“A ”或“B ”)
(2)如图2,已知点(2,2)C --,点(2,2)D -,若点P 在射线OC 和OD 上,其限变点Q
的纵坐标b '的取值范围是b m '≥或b n '≤,其中m n >.令s m n =-,直接写出s 的值. (3)如图3,若点P 在线段EF 上,点(2,5)E --,点(,3)F k k -,其限变点Q 的纵坐标
b '的取值范围是25b '-≤≤,直接写出k 的取值范围.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3
34
y x =-+分别交,x y 轴于A B ,两点,C 为线段
AB 的中点,(,0)D t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不与A 点重合),射线//BF x 轴,延长DC
交BF 于点E . (1)求证:AD BE =;
(2)连接BD ,记BDE 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
(3)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BDE 是以B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1)填空
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①所示的方式折叠,EM ,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 点落在
1B M 或1B M 的延长线上,那么EMF ∠的度数是________;
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②所示的方式折叠,B 点与M 点重合,EM ,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 点落在1A M 或1A M 的延长线上,那么EMF ∠的度数是_______. (2)解答: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③所示的方式折叠,EM ,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 点落在1B M 或1B M 的延长线上左侧,且80EMF ∠=︒,求11C MB ∠的度数; 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④所示的方式折叠,B 点与M 点重合,EM ,FM 为折痕,折叠后的C 点落在1A M 或1A M 的延长线右侧,且60EMF ∠=︒,求11C MA ∠的度数.
(3)探究:把一张四边形的纸片按如图⑤所示的方式折叠,EB ,FB 为折痕,设
ABC α∠=︒,EBF β∠=︒,11A BC γ∠=︒,求α,β,γ之间的数量关系.
11.如图1,在△ABC 中,AB =AC ,∠BAC =90°,D 为AC 边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 点C 重合,连接BD 并延长,在BD 延长线上取一点E ,使AE =AB ,连接CE .
(1)若∠AED =20°,则∠DEC = 度;
(2)若∠AED =a ,试探索∠AED 与∠AE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2,过点A 作AF ⊥BE 于点F ,AF 的延长线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H ,求证:EH 2+CH 2=2AE 2.
12.如图已知ABC 中,,8B C AB AC ∠=∠==厘米,6BC =厘来,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
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C 的长度;
(2)若点,P Q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若点,P Q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
CQP 全等?
(4)若点Q 以(3)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v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顺时针沿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 (3,-2);(2) (n ,m );(3)图见解析, 点Q 到E 、F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值为
21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形可以写出C '的坐标;
(2)根据图形可以直接写出点P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的坐标;
(3)作点E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E ',连接E 'F ,根据最短路径问题解答. 【详解】
(1)如图,C '的坐标为(3,-2), 故答案为(3,-2);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m n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P '的坐标为(n ,m ), 故答案为(n ,m );
(3)点E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E '(-3,2),连接E 'F 角直线l 于一点即为点Q ,此时点
Q 到E 、F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即为线段E 'F ,
∵E 'F ()[
]2
2
1(3)2(4)210=
---+--=⎡⎤⎣⎦, ∴点Q 到E 、F 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值为10
【点睛】
此题考查轴对称的知识,画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最短路径问题,勾股定理关键是找到点的对称点,由此解决问题.
2.(1)A (0,3),B (4,0);(2)D (1,-26
5
);(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解;
(2)如图1中,设直线CD 交y 轴于E .首先求出点E 的坐标,再求出直线CD 的解析式以及点C 坐标,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点D 坐标;
(3)如图2中,延长AB 交CE 的延长线于M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证; 【详解】
(1)∵222110a b a b --+-=, ∴222110a b a b --=+-=, ∴220
2110
a b a b --=⎧⎨
+-=⎩ ,
∴34a b =⎧⎨=⎩
,
∴A (0,3),B (4,0);
(2)如图1中,设直线CD 交y 轴于E .
∵CD//AB , ∴S △ACB =S △ABE , ∴1
2
AE×BO=16, ∴
1
2
×AE×4=16, ∴AE=8, ∴E (0,-5),
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x+b ,将点A (0,3),(4,0)代入解析式中得:
343
k b ⎧
=-
⎪⎨⎪=⎩ ,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3
34
x -+, ∵AB//CD ,
∴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3
4
x c -
+, 又∵点E (0,-5)在直线CD 上,
∴c=5,即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3
54
x --, 又∵点C (-3,m )在直线CD 上,
∴m=
115
, ∴C (-3,
11
5
), ∵点A (0,3)平移后的对应点为C (-3, 11
5
), ∴直线AB 向下平移了
26
5
个单位,向左平移了3个单位, 又∵B (4,0)的对应点为点D ,
∴点D 的坐标为(1,-
26
5
); (3)如图2中,延长AB 交CE 的延长线于点M .
∵AM ∥CD , ∴∠DCM=∠M , ∵∠BCE=2∠ECD , ∴∠BCD=3∠DCM=3∠M ,
∵∠M=∠PEC-∠MPE ,∠MPE=∠OPE , ∴∠BCD=3(∠CEP-∠OPE ). 【点睛】
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1)5y x =+;(2)223)PB 的长为定值52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A 、B 两点坐标,求出OA 与OB ,由OA= OB ,求出m 即可;
(2)用勾股定理求AB ,再证AMO OBN ∆≅∆,BN=OM ,由勾股定理求OM 即可; (3)先确定答案定值,如图引辅助线EG ⊥y 轴于G ,先证AOB EBG ∆≅∆,求BG 再证
BFP GEP ∆≅∆,可确定BP 的定值即可.
【详解】
(1)对于直线:5L y mx m =+. 当0y =时,5x =-. 当0x =时,5y m =.
()5,0A ∴-,()0,5B m .
OA OB =.
55m ∴=. 解得1m =.
∴直线L 的解析式为5y x =+.
(2)
5OA =,17AM =.
∴由勾股定理,
2222OM OA AM =-=.
180AOM AOB BON ∠+∠+∠=︒.
90AOB ∠=︒.
90AOM BON ∴∠+∠=︒.
90AOM OAM ∠+∠=︒.
BON OAM ∴∠=∠.
在AMO ∆与OBN ∆中,
90BON OAM AMO BNO OA OB ∠=∠⎧⎪∠=∠=︒⎨⎪=⎩
.
()AMO OBN AAS ∴∆≅∆.
22BN OM ∴==..
(3)如图所示:过点E 作EG y ⊥轴于G 点.
AE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 EB ∴=
90ABO EBG ∠+∠=︒.
EG BG ⊥,
90GEB EBG ∴∠+∠=︒.
ABO GEB ∴∠=∠.
AOB EBG ∴∆≅∆.
5BG AO ∴==,OB EG =
OB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B BF ∴=
BF EG ∴=.
BFP GEP ∴∆≅∆.
1522
BP GP BG ∴===.
【点睛】
本题考查求解析式,线段的长,判断定值问题,关键是掌握求坐标,利用条件OA= OB ,求OM ,用勾股定理求AB ,再证AMO OBN ∆≅∆,构造 AOB EBG ∆≅∆,求BG ,再证BFP GEP ∆≅∆.
4.(1)点A 坐标为(0,9);(2)△BOC 的面积=18;(3)①当t <8时,d =﹣98t+9,当t >8时,d =98t ﹣9;②12≤t≤1或7617≤t≤8017
. 【解析】
【分析】
(1)将点B 坐标代入解析式可求直线AB 解析式,即可求点A 坐标;
(2)联立方程组可求点C 坐标,即可求解;
(3)由题意列出不等式组,可求解.
【详解】
解:(1)∵直线y =﹣34
x+m 与y 轴交于点B (12,0), ∴0=﹣
34
×12+m , ∴m =9,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
34
x+9, 当x =0时,y =9,
∴点A 坐标为(0,9); (2)由题意可得:38394y x y x ⎧=⎪⎪⎨⎪=+⎪⎩
, 解得:83
x y =⎧⎨=⎩, ∴点C (8,3), ∴△BOC 的面积=
12×12×3=18; (3)①如图,
∵点D的横坐标为t,
∴点D(t,﹣3
4
t+9),点E(t,
3
8
t),
当t<8时,d=﹣3
4
t+9﹣
3
8
t=﹣
9
8
t+9,
当t>8时,d=3
8
t+
3
4
t﹣9=
9
8
t﹣9;
②∵以点H(1
2
,t)、G(1,t)为端点的线段与正方形DEPQ的边只有一个交点,
∴1
2
≤t≤1或
91
9
82
9
91
8
t t
t t
⎧
-+≤-
⎪⎪
⎨
⎪-+≥-
⎪⎩
,
∴1
2
≤t≤1或
76
17
≤t≤
80
17
.
【点睛】
本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等式组的应用,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5.(1)4;2;(0,4);(2)
12
5
m=或
28
5
m=;(3)存在.Q点坐标为()
45,4
-,
()
45,4,()
0,4
-或()
5,4.
【解析】
【分析】
(1)根据待定系数法,将点C(4,2)代入解析式可求解;
(2)设点E(m,1
4
2
m+),F(m,2m-6),得()
15
42610
22
EF m m m
=-+--=-,由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O=EF=4,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3)分两种情况讨论,由菱形的性质按照点平移的坐标规律,先确定P点坐标,再确定O 点坐标即可求解.
【详解】
解:(1)(1)∵直线y 2=kx -6交于点C (4,2),
∴2=4k -6,
∴k =2, ∵直线212y x b =-
+过点C (4,2), ∴2=-2+b ,
∴b =4, ∴直线解析式为:212y x b =-
+,直线解析式为y 2=2x -6, ∵直线212
y x b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A ,B 两点, ∴当x =0时,y =4,当y =0时,x =8,
∴点B (0,4),点A (8,0),
故答案为:4;2;(0,4)
(2)∵点E 在线段AB 上,点E 的横坐标为m , ∴1,42E m m ⎛⎫-
+ ⎪⎝⎭,(),26F m m -, ∴()154261022
EF m m m =-+--=-. ∵四边形OBEF 是平行四边形,
∴EF BO =, ∴51042
m -=, 解得:125m =或285m =时, ∴当125m =或285
m =时,四边形OBEF 是平行四边形.
(3)存在.此时Q 点坐标为()-,()
4,()0,4-或()5,4.
理由如下:假设存在.以P ,Q ,A ,B 为顶点的菱形分两种情况:
①以AB 为边,如图1所示.
因为点()8,0A ,()0,4B ,
所以45AB =.
因为以P ,Q ,A ,B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
所以AP AB =或BP BA =.
当AP AB =时,点()845,0P -或()
845,0+;
当BP BA =时,点()8,0P -. 当(
)845,0P -时,()8458,04Q --+,即()45,4-; 当()845,0P +时,()8458,04Q +-+,即()
45,4; 当()8,0P -时,()880,004Q -+-+-,即()0,4-.
②以AB 为对角线,对角线的交点为M ,如图2所示.
可得5AP =,
点P 坐标为()3,0.
因为以P ,Q ,A ,B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
所以点Q 坐标为()5,4.
综上可知:若点P 为x 轴上一点,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一点Q ,使得P ,Q ,A ,B 四个点能构成一个菱形,此时Q 点坐标为()45,4-,()
45,4,()0,4-或()5,4.
【点睛】
本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利
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6.
(1)443y x =-
+;(2)612(,)55M ;(3)23(0,)7
G 或(0,-1)G 【解析】
【分析】
(1)求出点B ,C 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
(2)结合图形,由S △AMB =S △AOB 分析出直线OM 平行于直线AB ,再利用两直线相交建立方程组求得交点M 的坐标;
(3)分两种情形:①当n >2时,如图2-1中,点Q 落在BC 上时,过G 作直线平行于x 轴,过点F ,Q 作该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求出Q (n-2,n-1).②当n <2时,如图2-2中,同法可得Q (2-n ,n+1),代入直线BC 的解析式解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直线y=2x+4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
∴A (-2,0),B (0,4),,
又∵OC=3,
∴C (3,0),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kx+b ,将B 、C 的坐标代入得: 304k b b +=⎧⎨=⎩
, 解得:434
k b ⎧=-⎪⎨⎪=⎩,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443
y x =-
+; (2)连接OM ,
∵S △AMB =S △AOB ,
∴直线OM 平行于直线AB ,故设直线OM 解析式为:2y x =,
将直线OM 的解析式与直线BC 的解析式联立得方程组
24
43y x y x =⎧⎪⎨=-+⎪⎩
, 解得:65125x y ⎧=⎪⎪⎨⎪=⎪⎩
故点612(,)55
M ; (3)∵FA=FB ,A (-2,0),B (0,4),
∴F (-1,2),设G (0,n ),
①当n >2时,如图2-1中,点Q 落在BC 上时,过G 作直线平行于x 轴,过点F ,Q 作该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
∵四边形FGQP 是正方形,易证△FMG ≌△GNQ ,
∴MG=NQ=1,FM=GN=n-2,
∴Q (n-2,n-1),
∵点Q 在直线443y x =-
+上, ∴41(2)43n n -=-
-+, ∴23=7
n , ∴23(0,)7
G . ②当n <2时,如图2-2中,同法可得Q (2-n ,n+1),
∵点Q 在直线443y x =-
+上, ∴4+1(2)43
n n =-
-+, ∴n=-1,
∴(0,-1)G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G 坐标为23(0,
)7
G 或(0,-1)G 【点睛】 本题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三角形的面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7.(1)证明见解析;(2)①CM =8t -,CN =63t -;②t =3.5或5或6.5.
【解析】
【分析】
(1)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DAC=∠ECB ,利用AAS 定理证明△ACD ≌△CBE ;
(2)①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答案;
②动点N 沿F→C 路径运动,点N 沿C→B 路径运动,点N 沿B→C 路径运动,点N 沿C→F 路径运动四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列式计算.
【详解】
(1)∵AD ⊥直线l ,BE ⊥直线l ,
∴∠DAC+∠ACD=90°,
∵∠ACB=90°,
∴∠BCE+∠ACD=90°,
∴∠DAC=∠ECB ,
在△ACD 和△CBE 中,
ADC CEB DAC ECB CA CB ∠∠⎧⎪∠∠⎨⎪⎩
===,
∴△ACD ≌△CBE (AAS );
(2)①由题意得,AM=t ,FN=3t ,
则CM=8-t ,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F=CB=6,
∴CN=6-3t ;
故答案为:8-t ;6-3t ;
②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CE=∠FCE ,
∵∠MCD+∠CMD=90°,∠MCD+∠BCE=90°,
∴∠NCE=∠CMD ,
∴当CM=CN 时,△MDC 与△CEN 全等,
当点N 沿F→C 路径运动时,8-t=6-3t ,
解得,t=-1(不合题意),
当点N 沿C→B 路径运动时,CN=3t-6,
则8-t=3t-6,
解得,t=3.5,
当点N 沿B→C 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18-3t ,
解得,t=5,
当点N 沿C→F 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3t-18,
解得,t=6.5,
综上所述,当t=3.5秒或5秒或6.5秒时,△MDC 与△CEN 全等.
【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8.(1
)①
);②B ;(2)3s =;(3)59k ≤≤. 【解析】
【分析】
(1)利用限变点的定义直接解答即可;
(2)先利用逆推原理求出限变点(2,1)A -、(2,1)B 对应的原来点坐标,然后把原来点坐标代入到2y =,满足解析式的就是答案;
(3)先OC OD ,的关系式,再求出点P 的限变点Q 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图象求出m n ,的值,从而求出s 即可;
(4)先求出线段EF 的关系式,再求出点P 的限变点Q 所满足的关系式,根据图像求解即可.
【详解】
解:(1)①∵32
a =<,
∴11b b ==-=',
∴坐标为:(
)
3,1,
故答案为:()3,1; ②∵对于限变点来说,横坐标保持不变,
∴限变点(2,1)A -对应的原来点的坐标为:()2,1-或()21--,
, 限变点(2,1)B 对应的原来点的坐标为:()2,2, ∵()2,2满足2y =,
∴这个点是B ,
故答案为:B ;
(2)∵点C 的坐标为(2,2)--,
∴OC 的关系式为:()0y x x =≤,
∵点D 的坐标为(2,2)-,
∴OD 的关系式为:()0y x x =-≥,
∴点P 满足的关系式为:()(
)00x x y x x ≤⎧⎪=⎨->⎪⎩, ∴点P 的限变点Q 的纵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为: 当2x ≥时:1b x '=--,
当02x <<时:b x x '=-=,
当0x ≤时,b x x '==-,
图像如下:
通过图象可以得出:当2x ≥时,3b '≤-,∴3n =-,
当2x <时,0b '≥,∴0m =,
∴()033s m n =-=--=;
(3)设线段EF 的关系式为:()022y ax c a x k k =+≠-≤≤>-,
,, 把(2,5)E --,(,3)F k k -代入得:253
a c ka c k -+=-⎧⎨+=-⎩,解得:13a c =⎧⎨=-⎩, ∴线段EF 的关系式为()322y x x k k =--≤≤>-,, ∴线段EF 上的点P 的限变点Q 的纵坐标满足的关系式4(2)|3|3(22)x x
b x x x -⎧'=⎨
-=--<⎩, 图象如下:
当x =2时,b ′取最小值,b '=2﹣4=﹣2,
当b '=5时,
x ﹣4=5或﹣x +3=5,解得:x =9或x =﹣2,
当b ′=1时,
x ﹣4=1,解得:x =5,
∵ 25b '-≤≤,
∴由图象可知,k 的取值范围时:59k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定义“限变点”,解答此题还需要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最值的求解,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9.(1)详见解析;(2)36(04)2BDE t t S -+≤<=;(3)存在,当78t =或43
时,使得BDE 是以B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先判断出EBC DAC ∠=∠,CEB CDA ∠=∠,再判断出BC AC =,进而判断出△BCE ≌△ACD ,即可得出结论;
(2)先确定出点A ,B 坐标,再表示出AD ,即可得出结论;
(3
)分两种情况:当BD BE =时,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2223(4)t t +=-,即可得出结论;当BD DE =时,先判断出Rt △OBD ≌Rt △MED ,得出DM OD t ==,再用OM BE =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证明:
射线//BF x 轴, EBC DAC ∴∠=∠,CEB CDA ∠=∠, 又C 为线段AB 的中点,
BC AC ∴=,
在△BCE 和△ACD 中,
CEB CDA EBC DAC BC AC ∠=∠⎧⎪∠=∠⎨⎪=⎩
,
∴△BCE ≌△ACD (AAS ),
BE AD ∴=;
(2)解:在直线334
y x =-+中, 令0x =,则3y =,
令0y =,则4x =,
A ∴点坐标为(4,0),
B 点坐标为(0,3),
D 点坐标为(,0)t ,
4AD t BE ∴=-=,
113(4)36(04)222
BDE ABD B S S AD y t t t ∴==⋅=-⨯=-+<;
(3)当BD BE =时,
在Rt OBD ∆中,90BOD ∠=︒,
由勾股定理得:222OB OD DB +=,
即2223(4)t t +=-
解得:78
t =; 当BD DE =时,
过点E 作EM x ⊥轴于M ,
90BOD EMD ∴∠=∠=︒,
//BF OA ,
OB ME ∴=
在Rt △OBD 和Rt △MED 中,
==BD DE OB ME ⎧⎨⎩
, ∴Rt △OBD ≌Rt △MED (HL ), OD DM t ∴==,
由OM BE =得:24t t =- 解得:43t =
, 综上所述,当78t =或43
时,使得△BDE 是以B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点睛】
本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是解本题的关键.
10.90︒,45︒;20︒,30︒;2a γβ+=,2a γβ-=.
【解析】
【分析】
(1)①如图①知1112EMC BMC ∠=∠,1112
C MF C MC ∠=∠得 ()1112
EMF BMC C MC ∠=∠+∠可求出解. ②由图②知111111,22EBA ABC C BF C BC ∠=
∠∠=∠得()1112EBF ABC C BC ∠=∠+∠可求出解.
(2)①由图③折叠知11,CMF FMC BME EMB ∠=∠∠=∠,可推出
11()BMC EMF EMF C MB ∠-∠-∠=∠,即可求出解.
②由图④中折叠知11,CMF C MF ABE A BE ∠=∠∠=∠,可推出
()112906090A MC ︒︒︒-+∠=,即可求出解.
(3)如图⑤-1、⑤-2中分别由折叠可知,a ββγ-=-、a ββγ-=+,即可求得 2a γβ+=、2a γβ-=.
【详解】
解:(1)①如图①中, 1112EMC BMC ∠=∠,1112
C MF C MC ∠=∠, ()1111111800229EMF EMC C MF BMC C MC ︒︒∴∠=∠+∠=
∠⨯=+∠=, 故答案为90︒.
②如图②中,111111,22
EBA ABC C BF C BC ∠=∠∠=∠, ()111111904522EBF EBC C BF ABC C BC ︒︒∴∠=∠+∠=
∠+∠=⨯=, 故答案为45︒.
(2)①如图③中由折叠可知,
11,CMF FMC BME EMB ∠=∠∠=∠,
1111C MF EMB EMF C MB ∠+∠-∠=∠,
11CMF BME EMF C MB ∴∠+∠-∠=∠,
11()BMC EMF EMF C MB ∴∠-∠-∠=∠,
111808020C MB ︒︒︒∴-=∠=;
②如图④中根据折叠可知,
11,CMF C MF ABE A BE ∠=∠∠=∠,
112290CMF ABE A MC ︒∠+∠+∠=,
112()90CMF ABE A MC ︒∴∠+∠+∠=,
()11
29090EMF AMC ︒︒∴-∠+∠=, ()11
2906090AMC ︒︒︒∴-+∠=, 1130A MC ︒∴∠=;
(3)如图⑤-1中,由折叠可知,a ββγ-=-,
2a γβ∴+=;
如图⑤-2中,由折叠可知,a ββγ-=+,
2a γβ∴-=.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换中折叠属全等变换,图形的角度及边长不变及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突出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本题是代数、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题目.
11.(1)45度;(2)∠AEC﹣∠AED=45°,理由见解析;(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BAE=140°,可得∠CAE=50°,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C=∠ACE=65°,即可求解;
(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BAE=180°﹣2α,可得∠CAE=90°﹣2α,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EC=∠ACE=45°+α,可得结论;
(3)如图,过点C作CG⊥AH于G,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H=2EF,CH=
2CG,由“AAS”可证△AFB≌△CGA,可得AF=CG,由勾股定理可得结论.
【详解】
解:(1)∵AB=AC,AE=AB,
∴AB=AC=AE,
∴∠ABE=∠AEB,∠ACE=∠AEC,
∵∠AED=20°,
∴∠ABE=∠AED=20°,
∴∠BAE=140°,且∠BAC=90°
∴∠CAE=50°,
∵∠CAE+∠ACE+∠AEC=180°,且∠ACE=∠AEC,
∴∠AEC=∠ACE=65°,
∴∠DEC=∠AEC﹣∠AED=45°,
故答案为:45;
(2)猜想:∠AEC﹣∠AED=45°,
理由如下:∵∠AED=∠ABE=α,
∴∠BAE=180°﹣2α,
∴∠CAE=∠BAE﹣∠BAC=90°﹣2α,
∵∠CAE+∠ACE+∠AEC=180°,且∠ACE=∠AEC,
∴∠AEC=45°+α,
∴∠AEC﹣∠AED=45°;
(3)如图,过点C作CG⊥AH于G,
∵∠AEC﹣∠AED=45°,
∴∠FEH=45°,
∵AH⊥BE,
∴∠FHE=∠FEH=45°,
∴EF=FH,且∠EFH=90°,
∴EH EF,
∵∠FHE=45°,CG⊥FH,
∴∠GCH=∠FHE=45°,
∴GC=GH,
∴CH CG,
∵∠BAC=∠CGA=90°,
∴∠BAF+∠CAG=90°,∠CAG+∠ACG=90°,
∴∠BAF=∠ACG,且AB=AC,∠AFB=∠AGC,
∴△AFB≌△CGA(AAS)
∴AF=CG,
∴CH AF,
∵在Rt△AEF中,AE2=AF2+EF2,
AF)2+EF)2=2AE2,
∴EH2+CH2=2AE2.
【点睛】
本题是综合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动点问题,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在熟练掌握各个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找到问题之间的内部联系,层层推进去解答是关键.
12.(1)6-2t;(2)全等,理由见解析;(3)8
3
;(4)经过24s后,点P与点Q第一
次在ABC的BC边上相遇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求出BP,由PC=BC-BP,即可求得;
(2)根据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中,点运动轨迹的边长,由∠B=∠C,利用SAS判定BPD
△和CQP全等即可;
(3)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探求边之间的关系,得出BP=PC,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公式,求点P的运动时间,然后求点Q的运动速度即得;
(4)求出点P、Q的路程,根据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度,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由题意知,BP=2t,则
PC=BC-BP=6-2t,
故答案为:6-2t;
(2)全等,理由如下:
∵p Q V V =,t=1,
∴BP=2=CQ ,
∵AB=8cm ,点D 为AB 的中点,
∴BD=4(cm ),
又∵PC=BC-BP=6-2=4(cm ),
在BPD △和CQP 中
BD PC B C BP CQ =⎧⎪∠=∠⎨⎪=⎩
∴BPD △≌CQP (SAS )
故答案为:全等.
(3)∵p Q V V ≠,
∴BP CQ ≠,
又∵BPD △≌CPQ ,∠B=∠C ,
∴BP=PC=3cm ,CQ=BD=4cm ,
∴点,P Q 运动时间322
BP t ==(s ), ∴48332
Q CQ V t
===(cm/s ), 故答案为:8
3;
(4)设经过t 秒时,P 、Q 第一次相遇,
∵2/p V cm s =,8/3Q V cm s =
, ∴2t+8+8=83t ,
解得:t=24
此时点Q 走了824643⨯=(cm ),
∵ABC 的周长为:8+8+6=22(cm ),
∴6422220÷=,
∴20-8-8=4(cm ),
经过24s 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BC 边上相遇,
故答案为:24s ,在 BC 边上相遇.
【点睛】
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的追及问题,熟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熟练掌握全等的判定依据和动点的运动规律是
解题的关键,注意动点中追及问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