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项复习五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项复习五
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陈涉世家》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陈涉少.时辍.耕之垄上
苟.富贵,无相忘若.为佣耕
发闾左
..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法.皆斩扶苏以数谏故.
今或.闻无罪楚人怜.之
为天下唱.吴广以为然.
足下
..事皆成念.鬼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
置人所罾.鱼腹中固.已怪之矣
夜篝.火卒中往往
..语
皆指目
..陈胜吴广素.爱人
忿恚
..尉尉果笞.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借.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与皆来会计
..事骑.千余披坚.执锐.
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皆刑.其长吏从.民欲也
2.辨析词义。

会.天大雨
皆来会.计事
道.不通
伐无道.
扶苏以数.谏故数.言欲亡
数.日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佣者笑而应.曰
杀之以应.陈涉
宜多应.者
上使外将.兵
项燕为楚将.
或以为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举.大计亦死
死即举.大名耳
管夷吾举.于士
陈胜王.
功宜为王.
车六七百乘.
公与之乘.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二世杀之.
扶苏以.数谏故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固以.怪之矣
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若为.佣耕
为.屯长
项燕为.楚将
为.天下唱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功宜为.王
笑而.应曰
夺而.杀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为坛而.盟
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给下面文字加标点。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梁以此奇.籍
3.翻译下列句子。

毋妄言,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羽与刘邦争霸,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

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
其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提升。

阅读文段并回答问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