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怀柔区北房中学授课教师于春青
教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北京版教材第八章溶液第三节溶解度中的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即学生在对“溶液”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对只有一种固体溶质的溶液的
进一步认识。
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纯粹的概念课,包括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定义、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概念的分
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三部分内容,做好本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
对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知识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为第二课时—“溶
解度”教学启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经历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和存在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
变化。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药品:食盐、硝酸钾、氢氧化钙、蔗糖。
其它:火柴、水、多媒体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附1:课堂练习一
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附2:课堂练习二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非常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3.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
(2)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 )
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
室温条件下向两支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
实验二:
1、将实验一中的过饱和食盐水放在装有水的小烧杯中然后继续加食盐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取实验一中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于大试管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即将沸腾后向其中加入硝酸钾
(要求:将热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放入冷水中。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溶液饱和与否与浓稀的关系 1、 饱和溶液:(定义略) 同一温度
2、 不饱和溶液:(定义略)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不同溶质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加溶质、降温 蒸发溶剂
加溶剂、升温不饱和
溶液
饱和溶液
课后总结与反思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及表示方法”基础上的一节概念课,教材中的内容很少——就两句话,但是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并不会很容易,所以在导入中我从学生常见物质—白糖和食盐,常温下、在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无限的溶解入手,拉近了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授新知过程中我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使学生经历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条件-室温、一定量溶剂-10毫升水观察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程度(溶液中均有未溶解的溶质),教师引导: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质溶解程度可以形象地比作和人吃饭一样,所以溶液分为-学生总结: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而启发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通过课上学生表现来看,使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在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时,我仍采取让学生自己实验的方法-将实验一中(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溶质)采取改变条件-向食盐过饱和溶液中加水、将硝酸钾过饱和溶液加热,通过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后引导学生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而且渗透了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符合课标要求;进而,自然导入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二者的转化条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总结出来!
对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应用方面,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谈溶液的浓稀,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问: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让学生根据实验一、实验二以及观察教师演示-室温条件下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一匙白糖和少半药匙氢氧化钙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总结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这一做法也是比较成功的!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我比较满意之处是1.问题设计比较到位符合学生实际环环紧扣、螺旋上升趋势(不再一一列举)2.整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发挥了化学课实验的功能,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3.每个知识点得出之后有对应的练习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课堂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固然重要,但课上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仍然重要,所以上任何一节课都不能走形摆花架子要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对于本节课也有让自己不太满意的败笔。
1.个别问题过于生硬。
如:在让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我问:谁能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一下就把学生问糊涂了。
如果改变一下问法: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学生回答起来气氛可能会热烈些。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学要注意语言的推敲。
2.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理解教学中,虽然提到了溶液中没有溶解的部分溶质不是该溶
液中的溶质-因为他们没有分散到溶液中,但是没有谈到溶液恰好饱和问题!这样可能会误导学生已有析出溶质后的溶液才是饱和溶液没有析出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尽量做到使问题明朗化,不能给学生留下含糊不清的疑问!3.教学课件的设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比如: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时,给学生展示的四环图溶液浓稀对比色不合适只能叙述出四环相交部分的溶液种类,每相交部分是什么?无法解释!所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学要自己在课件的利用上要注重可见设计的科学性、使用时的有效性!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1.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务必明确有效,要让学生知道答什么,通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后知道怎样答。
2.教学中要注意细节教学,越是细节的地方可能也就是使学生容易疑惑的地方所以教师备课要备到位、备充分。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重必要性、实用性、有效性、科学性;不能盲目追求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