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良宵》不同演奏版本比较分析——以朱昌耀、宋飞、于红梅演奏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音乐2021年第1期
MODERN MUSIC 二胡曲《良宵》不同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以朱昌耀、宋飞、于红梅演奏为例
靳薇弘
[摘要]刘天华二胡曲《良宵》作为一首经典艺术作品,不仅是初学者必拉的曲目,而且备受二胡演奏家
们的青睐。

本文从乐曲速度把控、左手按弦技巧、右手运弓处理、作品风格演绎四个方面,对朱昌耀、宋飞、于
红梅三位演奏家不同演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各自的演奏风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二胡曲《良宵》;朱昌耀;宋飞;于红梅;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1-0068-03
一、乐曲《良宵》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分析
二胡曲《良宵》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十首二胡曲其中的一首,该曲写于1928年除夕夜晚,当时,刘天华与学生在家欢度新春佳节[1],远处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与孩童嬉笑啼闹声交织在一起,使得他想起过去的一年,他成功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创建了《音乐杂志》期刊,新的音乐作品也在世面推广……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刘天华备受鼓舞,于是趁兴写下此曲。

乐曲起初被命名为《除夜小唱》。

关于作品的命名,刘天华先生曾在文中写道:“《除夜小唱》,是去年除夜与友人欢叙守岁作,乐曲命名是如此,曲中含义如何知音者自能知之,无庸赘述[2]。

”但后来刘天华觉得题目过于直白叙事,因此改名为《良宵》。

该作品主题材料简洁,创作手法洗练,四个段落一气呵成,具有即兴性创作特点,可谓二胡小品之经典。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二胡作品。

刘天华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乃就是二胡音区及音质上的优点而拟的谱,虽然用别种乐器也可以演奏,但总不如在二胡上能将我的意思表现的美满,所以定位二胡独奏谱[3]。


乐曲全曲由四个段落构成,采用合尾的写作手法,用一个主体材料贯穿全文。

乐曲调式为加变宫的D宫六声调 式,具体曲式结构为:
A(1-14)+B(15-32)+B'(33-44)+A'B'(45-64)
其中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三小节为材料a,第三、四、五小节为材料b,材料b在材料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五至六小节与材料a相呼应,后来材料b压缩递减
[收稿日期]2020-07-13
[作者简介]靳薇弘(1996—),女,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扬州225000)发展,直到第十二至十四小节中围绕核心音组进行发展。

在这一乐段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八度大跳,既衔接了乐,又增添了乐句愉悦的气氛。

二、三位演奏家演奏版本分析
(一)乐曲速度把控
乐曲速度的变化,除了决定音乐韵味的变化之外,还决定着乐曲的旋律走向。

因此,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速度的变化不仅决定音乐题(体)裁的性质及其情感表现的发展变化,而且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及情感表达和情感抒发,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表是三位演奏家的演奏时长比较。

演奏家
全曲演奏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第四乐段
总时长演奏时长演奏时长演奏时长演奏时长
朱昌耀2分59秒46秒39秒27秒57秒
宋飞2分31秒31秒40秒27秒53秒
于红梅2分30秒34秒39秒24秒53秒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三位演奏家在该作品的速度把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比,尤其是朱昌耀与宋飞、于红梅相比,其演奏速度相差了近20秒。

其中,朱昌耀的演奏版本用时为2分59秒,而宋飞和于红梅的演奏版本分别用时2分31秒和2分30秒。

由此可见,朱昌耀的演奏相对较慢,宋飞和于红梅的演奏则速度稍快。

从具体用时来看,第一段朱昌耀的演奏与宋飞和于红梅的演奏相比,时差较为明显,分别相差了15秒和12秒,而宋飞与于红梅的演奏,时差仅为3秒。

第二段主要在乐曲核心音组"mi re do re”(首调唱名法)上进行发展,因此三位演奏家均延续了上一段的演奏速度。

第三段乐曲旋律更加宽阔,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扩展,三位演奏家在情绪上的表现均比前面两段
068
靳薇弘:二胡曲《良宵》不同演奏版本比较分析一一以朱昌耀、宋飞、于红梅演奏为例
更加热烈。

其中,朱昌耀和宋飞的演奏速度相比于红梅稍慢,气氛也更加庄重,于红梅则延续了前一部分的演奏速度,相比其他两位演奏家而言,情绪更加欢快,速度也稍快。

第四段是在核心音组基础上的发展,同时再现了第一和第二段的旋律,最后在乐曲结尾处结合顿弓、八度大跳等技法,将乐曲愉悦的氛围推向高潮。

其中,朱昌耀在演奏时速度相比前面稍快,在八度大跳部分,朱昌耀演奏十分轻巧活泼,八小节后又回归之前的速度,最后两个小节速度达到最慢。

此段宋飞的演奏版本速度突然加快,使得前一部分庄重的气氛突然变得欢快起来,直到第五十八小节,乐曲速度稍慢,最后两小节发展到最慢,并在宁静祥和中结束。

而此段于红梅的演奏版本与前面相比显得稍快,而且与其他两位演奏家的版本相比,显得较为欢快热烈,同样的在最后两小节渐慢,乐曲结束更加果断。

这种速度上的对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演奏家们的音乐气质和演奏心理,从某种侧面表现出南、北派二胡演奏的风格特点,体现出了对乐曲情感理解的微妙差异,同时,也不排除年龄、性别对乐曲演奏速度所产生的影响。

(二)左手演奏技法
揉弦、颤音、滑音是各种弦乐器的主要表现性能,也是二胡左手常用的演奏技法。

其中,揉弦主要分为滑揉、压揉、滚揉等;颤音则主要包括二度颤音和三度颤音两种技能;滑音又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垫指滑音、颤指滑音等。

无论是揉弦还是颤音,亦或是滑音,对确立乐曲风格、抒发音乐情感,都具有其它演奏技法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作用。

因此,高超的左手演奏技巧的获得,是每一位二胡演奏家的毕生追求。

就情感表现来说,不同的二胡演奏家在处理左手演奏技巧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体现了不同演奏家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关于这一点,从朱昌耀、宋飞、于红梅三位二胡演奏家所演奏的二胡曲《良宵》中可以得到充分体验。

二胡左手揉弦技巧,决定着二胡声音的松紧、音响的明亮与厚实,三位二胡演奏家在揉弦的力度、幅度以及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决定了乐曲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各不相同。

朱昌耀主要运用的是揉弦,其揉弦力度大,演奏出来的声音更接近于人声;宋飞主要运用的是压揉,其揉弦幅度加大,乐曲听起来更加干净、利落;于红梅主要运用压揉和滚揉相结合的演奏技法,乐曲听起来更加圆润饱满。

比如,乐曲第一段的前两小节及第三小节第一拍,音乐表现自然、优美、随意。

此段落朱昌耀、宋飞、于红梅均在第一、三和第五个音处进行揉弦,其中,朱昌耀所使用的揉弦演奏技法,相比其他两位演奏而言,乐曲显得更加欢快热烈,似乎在讲诉自己的故事。

宋飞的揉弦演奏则更加的轻巧、灵活,乐曲表现得更加欢快、直接一些。

于红梅的揉弦处理,与朱昌耀相比力度均匀,乐曲表现得舒缓、流畅,显得更加随意自然。

又如,乐曲第二段第十五、十六小节中的两个“d2”音,宋飞在演奏时均未使用揉弦,其演奏效果平稳连贯。

而于红梅在演奏第二个“d2”音时使用滚揉的揉弦技巧,推动了本段音乐情绪的发展,使其与上段乐句的情感对比明显。

朱昌耀在第二个“d2”音的处理上使用了揉弦技巧,由于加大了揉弦的力度,因此使得乐曲的情感表现更加优美、热烈,与前一段落也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总之,运用不同的揉弦技巧,不仅影响着乐曲的呈现,而且反映出演奏家在乐曲理解上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音乐气质。

同时,也是二胡南、北派演奏风格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胡左手的另一个演奏技巧是颤音,颤音又称打音或震音,即左手手指在琴弦上有规律地按弦、抬起,三位演奏家在颤音的处理上也各具特色。

如,乐曲第一段第一小节第二拍的“b1”音,朱昌耀在演奏时运用了大二度颤音技法,而宋飞和于红梅在演奏此音时并没有使用任何演奏技法,而是随着音乐的递进,慢慢使用了颤音技法。

笔者的理解是,宋飞和于红梅之所以没有在演奏“b1”时运用颤音,主要是因为乐曲的开头要表现得轻快如歌,因此尽量避免过多使用一些演奏技巧。

又如,乐曲的第二段第十五小节,朱昌耀在处理“e2”音时运用了大二度颤音,而宋飞和于红梅同样没有运用该演奏技法。

笔者的体会是,朱昌耀之所以能够运用大二度颤音技法,主要是因为本段落的开头是在上一段的结尾处进行高八度演奏的,因此情绪相比上一段应更加激动,而选择颤音技巧主要是为进一步烘托激动的情绪。

滑音作为二胡左手的主要演奏技法之一,其情感表现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三位演奏家在二胡曲《良宵》的滑音处理上也各具特色。

如,乐曲第一段第六小节第二拍的“e2”音,朱昌耀在此处运用二指滑音,接下来的“e2”音,朱昌耀运用了颤音。

另外,在第七小节中,朱昌耀使用换把演奏,宋飞和于红梅均在上把演奏。

不同的技术运用,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效果,相比之下,朱昌耀的演奏更加灵巧、柔美,而宋飞和于红梅的演奏则表现得相对自然、连贯。

笔者的体会是,宋飞和于红梅的演奏主要源于乐曲的速度,因为要获得轻快、愉悦音乐效果,过多的滑音演奏易于造成音符粘合在一起感觉,从而会使原有轻快、愉悦的韵味丧失。

又如,乐曲第二乐段第十七至二十小节,朱昌耀在演奏时频繁使用了滑音和颤音等技巧,尤其是换把过程中的滑音运用。

即:第十七小节的“a2”和“f2”两个音,朱昌耀使用了下滑音的处理技巧,从“e2”音向下滑至“a2”音,然后再从“a2”音向上滑至“f2”音。

随后在演奏第十八小节的“e2”音时,又先后使用了颤音和下滑音演奏技巧进行处理,从“d2”音向上滑至“b1”音后再向下滑至“e2”音,紧接着再向上滑至上把位的“c2”音。

此种处理方式,使得乐曲听上去更加柔美、连贯。

于红梅和宋飞在处理这一音调时虽然也运用了滑音,但更多是注重换把过程中音与音之间的准确,因而表现得更加干净、利落。

笔者认为,朱昌耀滑音技巧的运用,主要是由于段落之间的情感对比所致,其中滑音的连续运用,使得乐曲的情绪表现激烈,色彩丰富,对比明显。

(三)右手运弓处理
在右手运弓演奏技巧处理方面,三位演奏家也存在某些差异性。

总体而言,宋飞的演奏特点是音头突出,运弓
069
当代音乐•2021年第1期
力度较大,其演奏多用中后弓段,演奏效果欢快有力;于红梅的演奏则注重运弓平稳、力度均匀,音乐如溪水一般缓缓流出;而朱昌耀的演奏则强调是长、短弓的合,使得音乐在庄重中不失轻巧。

比如,乐曲的第二段第十五、十六小节,于红梅在演奏“d1”“d2”“f2”和“e2”四个音时,不仅加大了运弓力度,而且加快了运弓速度,使得本段听上去情感更加激烈,与前面段落的优美、平稳形成鲜明对比。

朱昌耀和宋飞在演奏此部分时,仍然使用与前段一样的运弓速度及力度,继续维持其平稳性。

又如,于红梅在演奏乐曲第二段第二十七小节第二拍以及第二十八小节时,使用短弓演奏,这样的处理,相比前面的乐句处理显得更加的轻快、愉悦。

而朱昌耀和宋飞则使用长弓演奏,仍然保持了平稳、连贯的音乐效果。

乐曲第三段的开始部分,旋律逐渐展开,情绪不断升华,乐曲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扩展,其热闹的节日氛围得到渲染。

因此,为营造更加欢乐高亢的情绪,必须加大运弓幅度和力度。

宋飞在演奏此部分时,运弓幅度和力度加大,情绪较之前更加慷慨,于红梅则采用长、短弓相结合的方式,而朱昌耀完全使用长弓演奏。

在第三段的最后,即乐曲的第四十三、四十四小节处,宋飞和于红梅在演奏“d1”音时速度减慢,且稍作停顿,然后再进入“e1”音,乐曲的情绪由上一段的优美瞬间转为欢快和愉悦,曲调对比较为鲜明。

而朱昌耀在演奏此音调时,基本按照原谱演奏,只是到了第四段才开始慢慢加快速度,使乐曲的连贯性得以保持。

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第四段的开头部分,三位演奏家均使用小短弓演奏,声音短促而有弹性,用以表现除夕夜晚窗外远处鞭炮的声,以及锣鼓的喧嚣声,将人们带入除夕夜晚那愉悦活泼的氛围之中。

(四)作品风格演绎
从乐曲整体来看,刘天华在谱面上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标识,而三位演奏家在原曲整体情感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乐曲不同段落在速度把控、左手按弦技巧、右手运弓处理等方面不尽相同。

但尽管如此,对于二胡曲《良宵》所表达的欢快、喜悦之意境,却都表现无比完美,且形成了各自的演奏风格。

朱昌耀的演奏注重滑音、颤音等技巧的运用,体现出了婉转轻快、情韵丰富的情感特征。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乐曲第十一小节,在不改变原谱时长的情况下,朱昌耀多次采用加花演奏的处理方式,因而丰富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乐曲更加欢快、悠扬。

再如乐曲第二段第十七至二十小节,由于本部分属于第二段的开头,情绪也较上段更加热烈,因此,朱昌耀在演奏时相比其他两位演奏家频繁使用上滑音、下滑音、颤音等技巧,并将重心放在换把过程中的滑音上。

朱昌耀处理该曲的方式与他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朱昌耀出生于江南水乡,其温暖湿润的气候,秀美婉转的景色都影响着他对乐曲的理解,并将其情感表现赋予演奏之中,加之从小受到黄梅戏、扬剧、京剧等中 国传统民间戏剧的熏陶,因此,他的演奏浸透着江南地区秀美、灵巧的独特风韵,为其所形成的南派二胡演奏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飞的演奏大气粗犷、不拘小节,其乐曲的演奏中更加贴近原谱,且没有过多使用华丽的装饰音。

其中大量运用压揉的处理方式,以及运弓幅度和力度较大,具有浓郁的北方音乐风格。

比如乐曲的开头部分,宋飞在演奏中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技巧,而是随着音乐的递进和发展,慢慢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

再如乐曲第三段的开头,随着旋律的逐渐伸展,音乐情绪的不断升华,以及乐曲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扩展,宋飞的演奏特点得以体现,其运弓幅度和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大量运用压揉的方式进行处理,将节日热闹氛围的渲染推到了极致。

宋飞演奏风格的形成,也与其生活的地域及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

宋飞从小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其宽广辽阔的平原和寒冷干燥的气候,影响着她对音乐的感悟,加之小时候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二胡演奏,因此,在她的演奏中,不仅具有女性所具有的柔美,而且具有男性的大气和粗犷。

于红梅的演奏轻快优美却又不失激情,尤其是左手压揉和滚揉相结合的揉弦方式,以及垫指滑音等处理技巧,独具特点。

此外,右手在演奏中运弓平稳、速度均匀,使音乐的情感表现更加细腻。

于红梅虽然出生于北方,但却善于借鉴南北地区传统戏剧的音乐表现元素,较为完美地融合了南北方的音乐风格,相比其他二位演奏家来说,其乐曲情感表现更加细腻、干净,具有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

结语
二胡曲《良宵》是刘天华十首二胡曲中的一首,自创作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该乐曲不仅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却一直受到演奏家和爱好者的推崇。

作品最大的特点于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民族音乐中的合尾手法,以一个材料贯穿全文,多次的乐段再现,重复了作者的创作,奠定了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对于演奏者来说,除了具备相应的演奏技术之外,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准确把握乐思的不同之处,所以这就需要演奏者在了解详细的理论基础后,对乐思的变化有相应的理解能力,同时结合左右手的配合,才能完成对于作品的诠释。

通过对朱昌耀、宋飞、于红梅三位演奏家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能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三位演奏家在忠实原作品的基础上,都对该作品进行了个性化处理。

如朱昌耀演奏的婉转秀美,宋飞演奏的大气粗犷、不拘小节,于红梅演奏的轻快优美却不失激情,通过各种演奏技法的运用,使乐曲具有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不仅对乐曲的传播具有示范性,而且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84.
[2][3]刘天华•《月夜》及《除夕小唱》说明[J].音乐杂志,1928(02).
(责任编辑:韩莹莹)
0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