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虹高级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2019.4
一、选择题(共54分,每小题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况的是
A. 姜寨遗址
B. 炎黄传说
C. 二里头遗址
D. 尧舜禹传说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部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正确。
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
2.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其中礼乐制度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不再实行禅让制,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而非西周时期的制度,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是汉代才有的制度,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
……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
汉言文景,美矣!”此段文献描述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汉言文景,美矣”知道这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
答案为A。
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
……五六十载之间”不符,B错误。
贞观之治是赞誉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均与题目“汉兴”不符,C、D错误。
【点睛】本题以关于汉代社会风貌的描写为考查指引,考查对文景之治知识点的掌握。
4.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 秦朝隋朝
B. 秦朝唐朝
C. 秦朝宋朝
D. 秦朝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
明太祖即位后,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将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正确答案为D。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是秦朝郡县制取代周朝分封制,故材料中“周制”是指分封制。
6.唐朝《步辇图》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A. 吐蕃
B. 蒙古
C. 匈奴
D. 突厥
【答案】A
【解析】
【详解】《步辇图》唐朝是阎立本的作品,讲述的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因此反映的是与藏族的关系,正确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排除BCD。
7.汉武帝时,“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官员的身份
A. 丞相
B. 郡守
C. 御史
D. 刺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以看出该官员的具有是监察职能。
从“周行郡国”可只是在地方进行监察的,汉武帝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正确答案为D。
丞相是协助皇帝管理政事,A错误。
郡守是是郡的最高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管县,B排除。
御史是在中央进行监察的,与材料“周行郡国”不符,排除C。
【点睛】监察制度。
着重把握发展演变历程:开始秦朝,发展于汉,完善于北宋,强化与明朝。
全面理解对监察制度的评价:(1)积极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封建官僚体系集团的腐朽问题,伴随这封建社会的衰败,到明清其消极作用更加突出。
8.主张“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和“有无相生,难以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思想家分别是
A. 韩非子孔子
B. 韩非子老子
C. 孔子老子
D. 老子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意思是威势可以禁止暴力,但是道德和仁厚却不足以止住暴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法家思想;“有无相生,难以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是法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庄子是道家,由此对比选择项,正确答案为B。
ACD均有一个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时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
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9.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
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
A项战场在华东上海,B项战场在山西(华北),C项战场在江苏北部,D项战场在华中武汉。
10.“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
”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A.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袭
B. 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C.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
D. 设置伊犁将军控制天山南北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故B项正确。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是秦始皇的功绩,故A项错误。
“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属于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故C项错误。
清朝乾隆帝平定回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彊地区,故D 项错误。
【点睛】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同匈奴的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凯旋而归。
汉对匈奴战争的意义:1、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杀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使北方边境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1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始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西汉初年
D. 西汉中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它出自《论语》,是孔子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的集中体现。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并在长安建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教授五经。
随着儒学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及经学的讲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了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而汉武帝在位时期为西汉中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ABC
所示时间与汉武帝所处时期不符,排除。
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其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门下省
B. 宋朝枢密院
C. 明朝锦衣卫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从材料中的“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来看,给事中行使的是审议的职权,据此可知应当隶属于门下省。
故答案为A项。
宋朝的枢密院掌握军权,排除B项;明朝的锦衣卫是特务机构,排除C项;清朝的军机处是根据皇帝旨意拟写诏书,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的机构,排除D项。
13.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
A. 六大
B. 七大
C. 八大
D. 九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中共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确答案为B。
中共六大为了系统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而召开的,排除A。
中共八大集中力量解决当前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错误。
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合法化,D错误。
14.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道光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
史事件,如开元盛世。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绍兴和议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后一种用法就是用皇帝的年号来表示历史事件,绍兴是南宋高宗年号,绍兴合议是南宋与金订的合约,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正确答案为C。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都是汉朝的皇帝,排除AB。
辛亥革命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不是皇帝的年号,D错误。
15.下列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是
A. 西周
B. 西汉
C. 北魏
D. 隋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定都城在镐京,西汉定都长安,北魏定都洛阳,隋朝定都长安,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均错误。
16.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吹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5年5月8日,这一天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可知他们以为战争
结束了”中的“战争”恉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冷战逐渐开始,因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是指美苏冷战。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ABC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17.与“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这一主张较为契合的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反映了法家主张以严刑酷法治国,故D正确;道家主张“无而治”,故A排除;儒家主张“仁政”,故B排除;墨家主张“兼爱”,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家思想的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正式诞生于1993年,法德和解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元诞生于1999年,故②①③排序正确,故选B,排除ACD。
19.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20.下列政权若按照建立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东周——北周——后周
B. 西周——北周——东周
C. 后周——西周——北周
D. 北周——后周——西周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建立,北周(557-581年)是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后被隋灭亡,存在于隋唐盛世之前,后周(951-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存在于隋唐盛世之后,北周的建立时间早于后周,所以A符合题意。
BCD不符和历史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序”即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练,需要准确的记忆中国古代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
21.“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
”此语可以评价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7世纪的初唐”联系所学内容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为C。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A错误。
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的,B错误。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前的盛世局面,与7世纪初相矛盾,D错误。
【点睛】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22.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
A. 封邦建国、制礼作乐
B.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 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 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
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此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私有土地不断发展,地主竞相占地,诸侯们攻城掠地,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封邦建国,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的社会特征;C选项错误,帝国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D选项错误,帝国鼎盛、开放包容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部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
由此推知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波黑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影响。
依据材料“1955年”及其作品中的反面角色来自于苏联、东德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可知,这体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所以这些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与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无关;B选项错误,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及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第二次世界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反抗法西斯残暴统治的战争,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没有直接关系,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4.促使下图中B-C阶段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共同体成立
C. 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D. 启用欧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欧共体成立的影响。
依据材料B-C阶段的时间1952-1973年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欧洲煤钢共同体存在的时间是1951-1958年,仅涉及煤钢领域的共同管理,不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欧洲联盟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91年12月,与B-C阶段的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欧元启用的时间是1999年,与B-C阶段的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国语》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的象征。
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答案】B
【解析】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
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6.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在西方,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在中国,人们将它称之为
A. 百家争鸣
B. 帝制时期
C. 理性时代
D. 停滞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后期”所给时间可知中国同时期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中国进入帝制时期是从秦始皇确立帝制以后,B选项不符合题意。
理性时代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C选项不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的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
27.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如,二战后“西方”的概念其内涵是
A.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 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 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
故C。
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专两极格局•特点
28.“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表明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
A. 谋求安全和发展
B. 遏制共产主义
C. 同美苏国家对抗
D. 意欲独霸欧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可知欧共体建立的目的是谋求安全与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遏制共产主义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同美苏对抗,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独霸欧洲的思想,D排除。
29.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下列选项最符合文中“世界重建”的是
A. 雅尔塔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欧洲联盟/欧元
C. 不结盟运动/亚非会议
D. 冷战/北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大国在安排战后世界的政治秩序时,也关注到世界经济秩序。
“世界重建”就是指的经济方面。
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正确答案为A。
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欧元1999年问世,不结盟运动1961年诞生,亚非会议1955年召开,冷战1947年开始,北约成立于1949年,都是雅尔塔体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排除BCD。
30.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最大的进步体现在
A. 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
B. 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
C. 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一战战胜国参加的会议。
苏俄中途退出协约国,故无权参加会议。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将苏俄排斥在外。
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是美苏主导的会议,建立了新的战后国际政治军事新秩序,这个体系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包含在内,认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故A项正确。
二者都没有消除国际分歧与隐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不久爆发了二战,雅尔塔体系建立后爆发了冷战。
故B项错误。
C、D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英法等大国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主导的,二者并未中止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因此也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故C、D项错误。
【点睛】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31.有人认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疆域”覆盖全球。
这里的“疆域”是指
A. 军事霸权
B. 政治盟友
C. 货币体系
D. 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C正确。
根据所学军事霸权、政治盟友、价值取向都没有覆盖全球,ABD错误。
3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 丘吉尔富尔敦演说
B. “杜鲁门主义”提出
C. 马歇尔计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