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师大附中2015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至40题每小题1分,41至5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下列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重感冒病人体温升高
B.严重腹泻病人脱水现象
C.剧烈运动后机体的pH变化不大
D.小鼠先天缺乏胸腺,易感染疾病
3.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4.如图所示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

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HC、HP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
6.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有多方面变化,下列不能作为指标来反映稳态的是( )
A.血浆pH和渗透压
B.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含量
C.血氧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D.体温
7.导致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细胞的代谢活动
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
8.如图为神经元之间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变化
B.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D.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到B的传导速度大于D到E的传导速度
9.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3、4、2、4
10.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和高尔基体等参与
B.由图中①⑤④构成一个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11.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12.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

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据右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13.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①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传导到c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14.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

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由于惊恐而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15.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饲喂添加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
B.给肉牛注射生长素,可以使肉牛快速生长,早日出栏
C.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哺乳动物,其耗氧量会增加
D.长期服用性激素以提高成绩的运动员,其体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高一些
16.如右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B.图中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④⑤表示反馈调节
C.如果饮食中碘含量不足,TRH、TSH分泌将增加
D.当体内产生TSH受体的抗体时,最终将引起甲状腺功能亢奋
17.以下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激素。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既有神经联系,又有血液联系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
C.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
18.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19.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0.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甲流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化
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
D.“甲流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2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23.右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

有关叙述不
正确的是 ( )
A.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24.实验一: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实验二: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根据实验可推断甲、乙两物质分别是()
A.抗体、抗原
B.淋巴因子、抗原
C.抗体、淋巴因子
D.淋巴因子、抗体
25.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26.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
B.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C.在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主导作用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实质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7.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28.如图表示将玉米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相同的琼脂块上,并做不同的处理。

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向光侧的生长素会被分解,则a>b、c<d
B.若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则c+d=e+f,且e<f
C.图甲中的玉米苗尖端向上直立生长,而图丁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
D.图乙中的玉米苗尖端向左弯曲生长,其原因是背光侧的细胞分裂较快
29.如图所示,图甲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a处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
A. m<X<n
B.X=I
C. n<X<i
D.X>i
30.如下图实验,甲、乙、丙枝条切去顶芽,丁顶芽不切除。

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丙原顶芽位置。

四组枝条均给予图示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 )
A.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
B.主枝直立生长的只有丙
C.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
D.丁中4号芽较5号芽优先生长
31.某同学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 mm,在上端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甲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

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

该同学就此实验得出结论:①下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②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关于这个实验与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从该实验不能得出结论①,也不能得出结论②
B.这个实验设计严密,实验与结论间推理正确
C.如果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②
D.这个实验结论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
3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34.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3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36.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
环境。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
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
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
图)。

据图推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罗非鱼种群在a~b段近似“J”型增长
B.FNE最可能在c点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D.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时,产毒藻产生的藻毒素会在FNE体内富集
37.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可使K值提高
B.对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3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990年紫荆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39.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40.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
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41. 如右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42.下图表示激素分子作用的机理,由图可知激素分子( )
A.被细胞膜上的酶A分解为分子B,引起细胞内反应
B.与细胞膜上的受体A结合后,借助分子B引起细胞内反应
C.与细胞膜上的蛋白A结合,转化为分子B催化细胞内反应
D.被细胞膜上的载体A运输到细胞内,分解为分子B参与细胞内反应
43.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据图可知( )
A.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通过图中①②③④⑤和①②⑤来实现
C.饭后3~4小时,机体通过分解肝糖原和肌糖原维持血糖平衡
D.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44. 图中A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图B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③血液的运输,与②
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
B.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细胞的功能是肝糖原分解
C.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甲状腺激素
45.某同学感冒发热39°C,伴有轻度腹泻。

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46.科萨奇病毒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

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AV16侵入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B细胞经CAV16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与抗原结合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CAV16侵入后,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47.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

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

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48.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9.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
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
条件下培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若视野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可以先进行稀释后再计数
50.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共40分)
51.(11分)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为。

(2)图乙中的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它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物质③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效果是。

(3) 图乙方框中表示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用箭头表示),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丙图中的Y来自甲图中的A,丙图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这又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52.(10分)根据下面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和神经突触模式图回答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甲图中[ ]________部分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

(2)若甲图表示肝脏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甲图中处的液体,会发现其中的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_。

(3)突触是由乙图中的(填序号)构成的;乙图中的④内的液体和甲图中的③内的液体同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

(4)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5)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

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
与Ach受体相似。

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疾病。

53. (10分)图表示棉花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说明。

(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可能为(用图中字母回答),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如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①脱落酸能抑制,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②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
是。

③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则假设成立;
若,则假设不立。

54. (9分)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