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个字重读?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 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描写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 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艺术特色
• 绘声绘色,情景交融。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 笛声更触发了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构成幽邃的艺术境界。 • 虚实结合。 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 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
【解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 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 的无尽思念之情。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
课堂检测
(2)这两首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不同。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 无尽思念之情; 《春夜闻笛》表达的是诗人作为“迁客”不能归乡的忧愁之情。
课堂检测
3.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课堂检测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 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 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春夜闻笛》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寒山”,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回大地。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 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 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歌赏析
2.请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描绘出一种苦寒、荒凉、凄冷的环 境特点,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 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 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 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 做意象。
创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 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 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题解
受降城,烽火台名。唐代在东西中三 个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时间:夜 ➢ 地点:受降城 ➢ 事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新课导入
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 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 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 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 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 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4.请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 急切。
写听到芦管悲声,引发戍边将士的思 念家乡和怀念亲人的感情。
诗歌赏析
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 情感的句子。
课堂检测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_回__乐__烽__前__沙__似__雪__, _受__降__城__外__月__如__霜__。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__知__何__处__吹__芦__管___ ,一_夜__征__人__尽__望__乡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 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 ),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 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 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 其工于七绝,诗风豪放明快。
➢ 读准字音 ➢ 读出节奏 ➢ 读出感情
初读感知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ɑnɡ”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zhēng
诗歌大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
板书设计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月下边塞景色(景中寓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心中感受(直接抒情)
思乡愁绪
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诗歌大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 芦管: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 尽:全
诗意: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诗歌赏析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两句所展示的边塞月夜景色。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赏析
3.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阵阵笛声,引发了诗人怎 样的遐思呢?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 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 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 视着远方……
诗歌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