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学案人民版必修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评价
1.演变
(1)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建立。

(2)巩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完备: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趋向完善。

(4)加强:宋初针对藩镇割据问题,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中央集权日趋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占据绝对上风。

(5)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
利等。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④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限制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

二、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 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2. 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

3. 变更中央机构。

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创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变更皆服从于专制军权的需要。

4. 注重选拔官吏。

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

三、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其整体趋势是什么?
1.演变: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存的制度,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的军政大权最终被解除。

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

隋唐时期整体上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人割据。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整体趋势是:地方权力被分割和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由皇帝总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四、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太仆等事务官。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的中央官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主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联系: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中央官僚制度,二者一脉相承,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使得中央机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完善。

五、历代封建王朝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

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枢密院、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这些都加强了君权;元朝汉蒙制度结合,
在加强君权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在地方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演变,以及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

西汉地方郡国二制并行;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东汉末年刺史演变成地方最高长官;唐太宗时将全国分为10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政治实体。

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教训,将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三权收归中央;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宗法制问题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但宗法制并不是西周才开始的,西周是宗法制的完善成熟时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龄最大也不是嫡长子。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秦国与秦朝
秦国是封建制诸侯国,国君称秦王;前221~前207年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3.王权、皇权与君权
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其权力称“王权”。

诸侯国最高统治者称“国君”,其权力称“君权”。

秦国国君(又称秦王)嬴政最先称“皇帝”,所以皇帝的权力称“皇权”或“君权”,君主专制意指皇权至上的表现。

4.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5.明内阁与清军机处
(1)相同点: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不同点: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也不是中央决策机关,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听命于皇帝,将皇旨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6.明代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制的不同:明代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完全听命于皇帝,只对皇帝负责,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是皇帝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近现代西方内阁制是反封建的产物,成员由选举产生,内阁有独立的权力,只对议会负责,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