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共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一)
《古人不远:我最
喜欢的历史人物》《古
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纸醉金迷,笑语嫣然,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茫茫苍穹之上,徒留你一人,匆匆走过,无痕迹......――题记南唐灭了,从前那个鼎盛的朝代,在你手中,转眼间,灰飞烟灭了。
人去楼空,该走的都走了,该逃的都逃了,心爱的小周后此刻不知在对方手中受尽怎样的羞辱,你站在毫无生气的大殿里,遥想当年这里的灯火阑珊,心中一片怅然。
夜凉如水,你踏上高楼,抬头望着那如钩月,恍惚看见了家,只是,如今的南唐,国破人亡,家对你来说,只是奢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你心头的滋味是怎样的?是否只有苦涩了呢?一无所有的你,有多痛苦?历史的浓雾中,你消瘦的背影,给人无限哀思。
我想,经历了千年,我是读不懂你的。
我只知道,你不是个好皇帝,你给人民带来了亡国之痛。
可是,我不认为你错了,生于帝王家,是你的不幸,你多想一叶扁舟,静立湖上,做一个平凡人。
沉迷于酒色,也不是你想要的,似乎大小周后是你在勾心斗角的宫廷中唯一的籍慰吧。
你太过于善良,所有人都不知道,你这个皇帝为他们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你不愿打仗,不愿使人民陷于战乱,所以你放弃江山皇权,保人民一个平安,只身做了宋军的俘虏。
千百年来,人们对你的评价褒贬不一,也许你不会想到,你的诗词,在后来的日子里,温暖了太多人。
而我,始终留恋的,就是你的诗词。
你的作品大多香艳,可是静下心读,更多是你郁苦的发泄罢了。
“无言独
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那残月见证了无数次的悲伤离合,今夜依旧如此,庭院之中,茂密的梧桐叶不知何时只剩下嶙峋的树干和几片残叶,黑暗中的影子,全是寂寞。
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你被锁于这看似繁华尊贵的宫城之中,人,落魄,心,孤寂,空气中仿佛全是寂寞的气息,没有人比你更寂寞。
做了阶下囚后,你受尽屈辱,却仍能把感情诗意地抒发出。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终究是愧疚的,“亡国之君”四个字会一直折磨着你。
阴冷的囚室中,思念之情不断累加。
你知道你没有多少时间了,滚滚红尘中,夹杂着你的遗憾与愁怨,穿越了千年,流转在我心中。
希望你有一天可以明白,你的作品是你生命的延续,千年前的七夕,你魂断人间,千年后,你的生命依旧散发光彩。
哪怕一生短暂,在我心中,你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壮丽。
总在夜晚,幽幽听见你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你会是我永远忘不掉的人,永远......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二)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
物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无数纷争,在这纷纷乱世中,出现无数才杰,在这无数的才杰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他……
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功臣,他的威名令曹军吴队闻风丧胆,他在长坂坡孤身一人冲进曹操十万大军,他便是刘备的左膀右臂,生前随刘备打江山,死后被封顺平侯的——赵云。
下面我便带大家认识一下他吧。
赵云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他在长坂坡一人冲进了曹操十万大军,此时,不仅是对他的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的品格考验,他可能在出发前便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把主公的家室安安全全的带回来,
不能辜负主公的期望和信任。
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无论赵云的武功多高,他面对的是十万大军啊!不夸张的说,十万人,每人吐泡口水都能淹死他。
他在十万大军中左突右突,耗尽了力气,总算救出了阿斗,回营后,他受到了同伴们的赞赏和刘备的信任,但他还不断的指责自己:为什么没有救出糜夫人,为什么没有救出主公的俩位女儿。
可见赵云是一个赤胆忠心的人。
就因为刘备对他的信任,在之后的无数战役中,他都被重用。
赵云是个智勇双全的人,刘备率军进入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之后,他与黄忠一起去夺粮草。
到了目的地时,黄忠的人马依然未到,他带人前去察看,谁知遇上了曹操的大部队。
他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后成功逃了出来,但他的部将张著因受伤还在曹军之中。
他没有丝刻的犹豫,再次冲进了了曹营之中,终于在找到了张著并把他救了出来。
在到达营地的时候,正好张翼要关门,赵云冲进去后,立马制止了张翼,并打开营门,大敲战鼓。
曹操见赵云大开营门,认为有诈,便全军撤退了。
我在想,如果到时的赵云没有冷静的思考,把营门关闭,他们能否活下去?刘备失去了他这位猛将后还能否在三国之中立足呢?可见智慧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赵云还是个能避开利益,认清事理的人,赤壁之战后他取代投降的赵范,当了桂阳太守,赵范有一个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有意吧他许配给赵云,但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有人劝赵云接受这位美人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
”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后来在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
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
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如果当时赵云没有拒绝赵范,他
在再次面对他时便会有所顾及,如果当是他没有劝解刘备,刘备的民心便会大幅下降,可见赵云虽然不是一个专职的谋士,但也给了刘备无数的好建议。
而且无论是他的决定还是建议都是能避开利益的,所以他是一个能避开利益,认清事理的人。
怎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任务——赵云,你们体会到了他的风采了吗?我从他的身上学会了很多,尤其是忠诚、智慧。
勇敢和冷静,我一定会把学到的精神发扬的!敬请期待吧。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三)
在古代有很多英雄
为了和平而战死沙场还
有的被一些小人陷害。
那么多的英雄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岳飞。
因为他从金军手中收复健康。
又在郭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从看出岳飞是多么多么的勇猛,爱国,不然他怎么能用不怕精神和金军对抗,他一心只想着和平,而不是抗战。
岳飞虽然出身与农家,但是也是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以为出色的将领。
他虽然出身与农家,但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可见岳飞是个非常严格对待自己的军队。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旌掠”是他的军队的纪律。
岳飞勇敢地手持大刀,冲入固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
双方从下午激到天黑,牢军大获全胜。
岳飞一生简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再能天下太平?”岳飞慨然的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岳飞不爱贪图富贵,一心只想着国家太平。
直到最后自己被人陷害了。
也没有什么怨言。
他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们一定尽力养成他那样的品质。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四)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
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对李白才华,性格和爱好的描绘。
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廷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久便离开长安,重新浪迹江湖。
李白的诗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我喜欢李白,因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我喜欢李白,因为他的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李白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这些诗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李白有坚韧不拔的决心,他从小学习刻苦,青年时就立志做一番事业,他离家漫游,接触到各种人物,遍览各地名山大川,我们应该学习李白那种勇往直前的决心,他的志向远大,我们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并向目标不继努力,那样我们一定会成功,俗话说的好“天才出于勤奋”,我们应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无论前方会有多少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
信心。
耐心就会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敬佩李白,尽管他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他的才华,品质永存在人们的心中。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五)
我最喜欢的历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
尽英雄……”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各路豪杰并起。
曹操—一世枭雄在中豪杰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曹操的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成功,这与他个人的优秀品质分不开。
最初,他
寄董卓篱下,暗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刺杀董卓失败后,被迫逃到北方,招兵买马。
发展到百万雄师,若不是他的人格魅力,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追随他,为他奔走效劳呢?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出奇兵火烧乌巢,有利用攻心计刺激袁绍,是袁绍方寸大乱,因而以少胜多。
从此,他的名字便为人所知。
曹操无疑是三个国主中最有远见的一个。
曾经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看出天下英雄唯曹刘二人;曹操生前,司马懿就在他帐下,但他深知司马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旦掌握兵权,自己辛苦创下的基业就要落到他的手里,因此没有重用司马懿。
他临死前还曾告诫曹丕,不可重用司马懿。
但是曹丕并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
结果,曹魏被司马家族夺去了。
不能不说,论远见,三国之中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
如果曹操没有远见,他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曹操爱才惜才,这为众人所知。
当初许攸投奔曹操时,曹操曾光着脚去迎接,这是对人才怎样的一种尊敬啊!“男儿有泪不轻弹。
”郭嘉死时,曹操为此痛哭流涕,想一想,也难怪他手下有那么多谋士和猛将,完全是因为他爱才惜才。
三国之中,英雄辈出。
我认为,曹操是最成功的。
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孙权没有周瑜,我想曹操一定能够完成他的统一大业。
读起曹操留下的千古名篇,眼前浮现出一幕雄壮的景象:曹操正在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抒发出自己远大的志向。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六)
在古代有许许多多
的著名历史人物:古代
的四大美女,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王昭君。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的其中之一,素有‘落雁’之称。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后来,“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了。
昭君出塞也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她骑著马,冒著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
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收继婚制),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的一生都为国家人民着想,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
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应该感谢这些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上名的人。
王昭君,你是我一生的偶像。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七)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
年的光辉历史,在这五
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
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
伟大的历史人物,在这
些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很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但他却非文弱书生,而是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英勇无比的才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和“礼”为主,他的诸多学说值得我们学习。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孔子于62岁时对自己的评价,当时他已带领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九年之久,一路上艰难重重,危险至极,可他的学说并未得到当时君王的广泛采用,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以德为政”的梦想。
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成为了当时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才子,但孔子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怀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也许“学无止境”才是对孔子一生最好的诠释。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几千年前的孔子便懂得“礼”的重要性,而当今社会,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礼”的存在。
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已是平常事;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更是随处可见。
敢问当今人类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就不需要“礼”了吗?是孔子的“礼”太难以理解,还是人们不想去理解?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是他让我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是他让我懂得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人生态度,是他让我明白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豁达。
孔子的一生色彩斑斓,值得我去津津品味。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孔子。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八)
宸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
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
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
理学家朱熹对曹操进行攻击:“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资治通鉴纲目》)。
陆游诗中也有“帮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句子。
再到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丑化曹操的剧目,这一点在元代的杂剧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元代民间艺人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对于曹操的丑化,则更加说明曹操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被大大贬低。
罗贯中最后来了个集大成,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引起的。
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有了“还我河山”的愿望。
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作品的出现。
而当时的作家又以当时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怀念,而把董卓、曹操之流看成是残暴的统治者而仇恨,加上在历史上曹操也的确有过类似的劣迹,因此,曹操也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像刘备、孙权之流又何尝不是像曹操一样置民众之生死于不顾?被后世尊为正统的刘备,不也是曾经“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孙氏父子三人,为了达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标,不也四处征讨,杀人无数吗?袁术、袁绍、刘焉之流,又哪里让人民享受什么好日子,但唯独曹操为千夫所指,岂不怪哉?曹操曾经写出诸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来表达他对乱世的忧心和对民众苦难的悲悯,这不正说明他对于太平生活的一种渴望吗?
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已经毫无悬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终其一生,虽三分天下有其二,却始终保留了他汉臣的名分,如此气魄,岂是奸臣二字所能涵盖的呢?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九)
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
有历史魅力的名字。
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
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
“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
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
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
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
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
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
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
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
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
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
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
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
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
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
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
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我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