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3 页 共 7 页
也,而绝 28 江河。君子生 29 非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异也,善假于物也 30 。 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 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 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 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 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 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依据
教学 环境 教学 建议 思路 设计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用具 教学 方法 教学 时间
导语 设计 解释 课题
教材地位及作用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学习本文 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提高借助工 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提高学生 的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一般特征初始能力信息素养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教师要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 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凝结成 代词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7 页
,輮 6 以 为 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輮(róu)以为轮/輮使之然: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以:把。 为:
轮,其 曲 中 规 7 。虽 有 槁 暴 当作。
代词 形容词作名词弯度 (zhòng)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
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
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
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

则利,君子博学 而 日 参 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博学:广泛地学习。 递进 日:每天。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 乎 己 13 ,则知 明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知(zhì):通“智”,智慧。 明:明达。
而 行无过 矣。 并且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 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 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本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译文: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 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 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 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 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朗读,思考: (1)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围绕什么论述的? 学习
(3)得出了什么结论?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4)第一句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5)23 句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6)本段主要论证了学习与人的什么关系?学习的重要意义 (7)与中心论点有何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学不可以已”。 3.指导背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吾尝终日而思矣
15
,不如须臾 之所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每天,时时刻刻思考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16
也;吾尝跂 17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须臾之所学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
跂(qǐ):抬起脚后跟站着。
见 18 也。登高而招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9 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 而,表转折。
2 青,取之 于 蓝 代词 于:从 青取之于蓝:靛 diàn 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
,而 青于 蓝 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于:比。 青于
;冰,水为 之 ,而 寒于水。木直中绳 5 蓝:比蓼蓝(更)深。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7 页
作者 简介
写作 背景
整体 把握
研读 课文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3.选自哪部作品?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1.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 “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2.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学生中有法学 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3.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拜见了 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 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 “学者之文”。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 道理,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 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 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 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1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 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学生质疑,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两课时
以初中课文《为学》导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劝”,“劝勉”。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 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本文围绕那个字写的?
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 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反复训练,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的语法现象。 抓住关键语句,明确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双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 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 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 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 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过程和方法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
析能力。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 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0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21 也, 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疾:快,速。或强。这里引申为“洪亮”。
而闻者彰 22 。假 舆 马者 23,非利足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也 24 ,而致 利足:脚走得快。 25 致:达到。千里;假舟楫 26 楫:桨。者,非能水 27 能水:指会游泳。
1.听磁带,正字正音。 2.指读纠正读音。 3.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虚词”、“者”、“而”的用法 4.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表达方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 ③按议论文的结构本文可分几段? 提出问题 1 段 分析问题 2-3 段 解决问题 4 段
1.君子 1 曰:学不可以已 2 。1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性本恶。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 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8)和中心论点有何关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9)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即使 (yòu)有,通“又” 槁,枯。
8 ,不复 挺 9 者,輮使之然 也。 暴,同“曝”,晒干。 虽有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槁暴,枯干。

挺:直。
然:这样。
故木受绳 10 则直,金 11 就 砺 12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4)怎样才能获取这种能力?善于学习。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 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5)那么本段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哪方面阐述学习的?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6)有什么重要作用?
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
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7)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助外物罢了。 2.朗读,思考: (1)本段得出了什么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善假于物也。
(3)假什么物? 见-----跂望----登高----博见---见者远
闻------ 顺风----闻者彰 (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假舆马者----致千里
行-----
假舟楫者----绝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