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阅读:山水田园-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素质教育精讲课堂专题复习(新高考卷区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阅读之
山水田园
一、考点解读
1、山水田园诗概述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2、山水田园诗的写作目的和方式技巧
山水田园诗,一般是指描写山水田园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田园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一般的山水田园诗歌,不可能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来写山绘水的,在山水的描绘中融注自己的思想及情感。
综合来看,一般的山水田园诗歌,其创作目的是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水流,创造出一种山水幽静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山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那么,对于“情”的表达,山水田园诗歌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技巧。
一是情景交融法。
即将自己特定的情及志融入特定的“景”,这里的“景”即山水。
二是虚实相生法。
这种方法也为诗人常用,一般借助于侧面烘托来进行,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对象。
写山之高,而想象轻云之萦绕,飞鸟之难进;状水之险,而设想环境之恶劣,行人之艰辛。
三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对比衬托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等。
正是这些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才使诗歌生动活泼,经久不衰。
3、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4、常见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5、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衬哀情(反衬)。
二、考点研究
1、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
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2、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
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
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
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3、“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
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抓注释——看诗歌暗示的思想内涵
有的诗歌注释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的注释,往往就显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3)抓关键词——找诗眼,析意象
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
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4)抓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状物句抓住双重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5、分析主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三、答题技巧点拨
1、套用法
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
一是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2、删换法
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在赏析时往往是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
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一
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其中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四、习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⑴树杪:树梢。
⑵殊方语:异乡语言。
⑶赖:多亏。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莺为故国声”借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E.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试题分析:C项,“万井”指千家万户;D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句的情感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畏人①
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异方”是指异地他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内心十分欢喜。
B. 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 《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 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 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试题分析:A项,此时诗人正身处他乡,内心孤苦,说“十分欢喜”不恰当;C项,尾联不是直接抒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DE
试题分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答案:AD
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 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答案:AD
试题分析:A项,“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七年”被贬时间之长,此时贬官归来,又喝到曹溪的水,两项对比之下更显水之甘甜,表现出乐观的精神。
由此可以知道,“一勺甘”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
D项,从诗歌所写景物和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
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攒集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觉得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示例二:“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
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绘草堂周围的环境,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B.“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幽”字,既写环境的宁静清幽,又表现日子悠长,诗人悠然忘机。
C.颈联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但十分温馨,传达出一种普通的温暖亲情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D.中间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E.尾联两句说老朋友已经给我送来粮食和他的俸禄,我因为自己是个平凡卑贱的人不敢再奢求别的东西。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表现日子悠长”没有根据。
E项,“我因为自己是个平凡卑贱的人不敢再奢求别的东西”理解有误。
尾联中的“但”字作“只要”来理解:只要有老朋友赠送我粮食,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这种微薄的期待隐含着悲苦和辛酸。
(2)、杜甫在自道其作诗的甘苦时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诗的“转凄凉”体现在何处?试作解析。
答案:①诗歌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体现“转凄凉”;
②诗人前文通过景、事、人表现闲适心境;结尾以“故人赠米,残生无求”来收束全文,通过作者简单的自我满足,从侧面表现其常年奔波、安宁难得的酸楚与凄凉。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
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
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
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
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尽日东风吹绿树”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时令。
B.“向晚轻寒”一句,写傍晚时分,空气中伴着轻微的寒意,点明了具体的时间。
C.“年少”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
D.“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以“水流”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E.结尾句写在高楼上凭栏远望,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作者将“年少”与“凄凉”“天付与”连在一起,表达的是自己的离愁别恨是不可解脱的,强调离愁之深,并不是一种“宿命思想”。
D项,“水流”比喻的是人的离去,不是“时间一去不复返”。
(2)、后人评价赵鼎这首早年词“情致缠绵”,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
答案:①春尽花落时孤寂落寞的心情。
东风吹拂,虽然树已绿,但傍晚还有些轻寒,微雨摧落枝头残花,诗人独自一人,心中不免发出无限的孤寂落寞之情。
②无尽的思远怀人之情。
青春年少本是欢乐时节,但却为“春思”和“离绪”所困,心中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思念与离愁别绪。
③人去楼空的凄凉伤感之情。
曾经相伴喝酒、倚弦听歌的高楼,如今携酒再来却是孤独只身,相伴之处却也是离别之所。
④思人不见的无奈与悲痛之情。
望着楼下不知流向何处的流水,诗人凭栏远眺,望尽天涯,却不见思念之人,有的只是眼前的日暮苍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题干考查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在答题时,应结合全词分析。
由词的上片“催花雨”
可以看出词人的伤春之情,以及友人离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春思”“离绪”直接点明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下片中的“曾”字,可以看出曾经相伴喝酒听歌的场景,而如今人去楼空,不知离人在何处,只见满目苍烟,表达内心思人不见的无奈与悲痛。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表现出“我”的流连忘返。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由宁
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答案:BC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前三句所描写的景象,需要结合具体意象概括所展现的意境。
第二问是前三句描写的景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回答“作用”类的问题,需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