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

3.认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知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第一篇章
群雄逐鹿露头角
——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①东汉末年,,政局混乱。

②占据黄河以北的和占据河南的一带的是地方军阀中实力较强的两个代表。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战役概况:
3.曹操取胜的原因: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

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

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归纳总结:
曹操:
袁绍:
第二篇章
群雄斗智战赤壁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概况
曹操:
孙刘联军:
思考:有人说曹操是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奸雄,我们该怎样评价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呢?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第三篇章
壮志未筹天下分
——三国鼎立
1.背景:
①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完成了的统一。

②刘备占领了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了。

③孙权一边把统治范围延伸到和,一边有抢夺了刘备在
和的势力范围。

2.三国的建立:
3. 三国统治举措: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

孙吴:开发,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船队曾到
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蜀汉:丞相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思考:从东汉末到三国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
知识拓展:
你知道的三国人物和故事还有哪些?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巩固练习:
1.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官渡之战
2.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
A 袁绍
B 曹操
C 诸葛亮
D 孙权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点是()
A 发生在东汉末年
B 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C 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D 曹操取得了胜利
4.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马陵之战
5.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A 赤壁之战
B 诸葛亮治蜀
C 马钧制成翻车
D 卫温到达夷洲
6.下列人物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7.三国时期,派人到夷洲的是()
A诸葛亮 B孙权 C曹操 D曹丕8.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许多称谓,三国时期称为()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琉球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0.曹操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
①城濮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三国鼎立》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进入初中,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时间不是很长,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记录片片段、图片、材料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设置疑问,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精讲,努力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突破以往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做法,不能教师讲的多,让学生成为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勤学、多思、善问,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及时纠正并深化巩固。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用民主性原则来调动和激活学生主体,努力使学生达到“乐中学”,通过当场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取新知,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三国鼎立》效果分析
通过对《第16课三国鼎立》的学习,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七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活跃,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有关历史资料(如记录片片段、图片、材料等)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设置疑问,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精讲,努力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突破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做法,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及时纠正并深化巩固。

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来调动和激活学生主体,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最后通过当场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取新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部编本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主要讲东汉末期军阀割据局面中发生的两大决定性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军队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力占优,却被孙刘联军打败,失去统一全国的实力
和条件,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丕、刘备、孙权先后各自称帝,建立三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都没有能力完成全国的统一,却让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大的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三国鼎立》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官渡之战
2.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
A 袁绍
B 曹操
C 诸葛亮
D 孙权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点是()
A 发生在东汉末年
B 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C 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D 曹操取得了胜利
4.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马陵之战
5.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
A 赤壁之战
B 诸葛亮治蜀
C 马钧制成翻车
D 卫温到达夷洲
6.下列人物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7.三国时期,派人到夷洲的是()
A诸葛亮 B孙权 C曹操 D曹丕8.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许多称谓,三国时期称为()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琉球
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0.曹操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在《步出夏门行》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
①城濮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
象征。

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

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

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曹操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材料三中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材料四中曹操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三国鼎立》课后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三国鼎立,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部分内容之间前后紧密相连,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军队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军事实力大增,有统一全国之大志,随后有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力占优,取胜则可统一全国,由于骄傲轻敌却被孙刘联军打败,失去统一全国的实力和条件,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去世,曹丕、刘备、孙权先后各自称帝,建立三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
国都没有能力完成全国的统一,却让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大的发展。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这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所以通过视频、图片、相关史料,使历史重现,让学生了解历史。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

作为一个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历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这也应当是成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底线。

教学过程如果仅仅就是纯粹的传授专业知识,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

历史教师是人文教师,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不具备相应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积累,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才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

《三国鼎立》课标分析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

3.认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知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