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已被动静脉结构填充,因此在注药时,超声引导非常重要。
LAST的预防
(3)限制局麻药摄取 ▪ 在临床实践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预防LAST,虽然超声引导
显著降低了周围神经阻滞LAST事件的风险,但是超声不可能完全避免 LAST的发生。因此,操作时应注意限制局麻药的摄取。 ▪ 局麻药摄取时要求我们使用最低的局麻药有效剂量,该有效剂量由容积 和浓度共同决定。对于LAST的风险预测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体 重或体重指数来计算局麻药用量,而应该用肌肉含量来计算局麻药剂量, 肌肉含量越少,局麻药用量越少。
LAST的预防
▪ 当注射潜在毒性剂量的局麻药时,建议使用血管内标志物,常用的血管 内标志物有肾上腺素、亚毒性剂量的局麻药及芬太尼。
▪ 成人推荐: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10~15 μg,如注入血管内,可使心 跳加快≥10 次/min或收缩压增加≥15 mmHg;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β受体阻滞剂、产程的活跃期、高龄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其变化可能 不明显。
LAST的预防
▪ 医护人员应意识到局麻药毒性的累加性质,相应地调整围术期局麻药使用总剂量, 也需特别关注其他医护团队的局麻药使用情况,并进行共同管理。
▪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与神经阻滞相关的LAST风险: ①使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 ②按肌肉重量计算给药剂量; ③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 ④在给药初始密切观察至少30~45 min。 ▪ 对于局部浸润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的患者,应保持相同的警惕性,作为术前安全核
▪ 虽然国内关于布比卡因脂质体和LAST相关的数据有限,但国外文献报 告称,2%~14%患者使用布比卡因脂质体后出现心动过缓,但这绝非 是诊断LAST的依据。建议对接受布比卡因脂质体的患者,在预防LAST 方面给予和其他局麻药相关的处理措施。
LAST的治疗
▪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AST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 证据支持早期使用脂质乳剂以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强调呼吸道管理在 LAST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LAST的治疗重点包括气道管理、循环支持 和进一步减少局麻药全身效应,在LAST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LAST的治疗
(4)心搏骤停救治 ▪ 使用肾上腺素时,应给予小剂量(≤1 μg/kg)用药,并建议与脂质乳剂联合使用。另外,
不推荐使用血管加压素。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不推荐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β肾上腺 素受体阻滞剂,如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胺碘酮,不能使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救治。 (5)建立体外循环 ▪ 如果对脂肪乳剂和升压药治疗无效,可建立体外循环,由于实施体外循环需准备时间,因此 要提前做好准备。 (6)救治后监测时间要足够长 ▪ 对于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要求救治后至少监测4~6 h,如果仅表现为迅速缓解的中 枢神经系统症状则至少监测2 h。
LAST的预防
▪ 其次,阻滞部位、局麻药总剂量、试验剂量和患者合并症可以更好地预 测游离态局麻药血药浓度过高引起LAST的可能性大小。同时提示大家, 由于局麻药的蓄积作用,小体重患者连续输注1~4 d局麻药发生LAST 的可能性更大,周围神经阻滞后惊厥发作的可能性比硬膜外阻滞高5倍。
▪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局麻药注射时,不要一次性将局麻药全部推注进 去,一定要使用渐增量式注射方法,即每注射3~5 ml剂量,间隔 15~30 s,直至完成注射。该方法可以更好地避免一次性注射大量局麻 药进入血管引起的LAST事件。
的及时性比给药方式(推注或输注)更重要。临床上,20%的脂 肪乳剂才能救治LAST,因此丙泊酚不能替代脂质乳剂。
LAST的治疗
(3)控制惊厥发作 ▪ 如果惊厥发作,应立即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无法即刻获取苯
二氮䓬类药物,可使用脂质乳剂或小剂量的丙泊酚。需要注意的 是,大剂量丙泊酚可进一步抑制心脏功能,故在有心功能损害征 象时,应避免使用丙泊酚。 ▪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难以控制惊厥持续发作,应使用小剂量琥珀酰 胆碱或其他肌松剂,最大程度地减轻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心血管系统表现:在典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后,才会出现心血管 系统表现,如心脏抑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收缩力下降)以 及心脏中毒(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
▪ LAST的临床表现是多变的,包括同时呈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和心 脏中毒征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前驱症状和中毒征象出现之前出 现心脏毒性反应。另外,识别过程中还需予以警惕非典型的症状 或临床表现。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LAST即刻出现(<60 s),提示存在血管内注射,且局麻药进入大脑; LAST在注药后1~5 min出现,提示存在间歇性血管内注射、下肢注射 或延迟性组织吸收。近期的病例报告显示,LAST延迟发生的比例越来 越高,即LAST可能会在注射后15 min,甚至1 h才出现。
谢谢观看
▪ 因此,对接受潜在中毒剂量局麻药注射的患者,应于注药后至少30 min内进行密切观察。LAST发作时间多变且症状多样,因此接受潜在中 毒剂量局麻药并表现出非典型或其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警惕LAST 发生的可能性。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2)LAST的临床表现 ▪ 临床上,在防治方面要注意识别LAST的早期症状,例如在出现典型的
查的一部分,应进行局麻药使用剂量和高危患者因素的核对。
局麻药的选择
▪ 有研究认为,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可能会降低全身毒性反应的发生 率,但实际上,没有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一理论。我们强调, 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传导缺陷或低心输出量等疾病的患者局麻药中毒风 险更大,即使仅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也不能降低潜在心血管及 中枢神经系统中毒风险。
▪ 儿童推荐:血管内注射肾上腺素0.5 μg/kg,可使收缩压增加≥15 mmHg。
LAST的预防
▪ 另外,在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的亚毒性剂量的局麻药可 产生轻度全身中毒的主观症状(听觉改变、兴奋、金属味觉等), 也被认为存在血管内注射的可能性。
▪ 芬太尼(100 μg)作为血管内标志物,只在产程活跃期的产妇应 用产生镇静作用。尽管肾上腺素存在一些并发症(神经损伤), 但对于可能发生LAST的高风险患者,还是推荐使用肾上腺素作为 血管内标志物。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LAST的流行病学 ▪ 虽然周围神经阻滞的实施量逐年增加,但LAST事件的发生率却是逐年
下降的。据统计,以惊厥发作或心脏骤停作为诊断标准,LAST发生率 约为0.004%;以脂质乳剂的使用为诊断标准,周围神经阻滞中LAST累 积发生率可达0.180%,同时可见脂质乳剂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 ▪ 儿科患者LAST发生率为0.014%~0.016%;与小儿经导管连续局麻药输 注技术相关的LAST发生率为0.153%。尽管如此,LAST防治仍是临床 医疗安全非常重要的问题。
癫痫发作和循环骤停之前,会出现一些中枢神经兴奋的症状(金属味觉 或听觉变化),以及轻微的循环系统症状(高血压或低血压以及心电图 改变)。 ▪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逐渐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从躁动、听觉 改变、金属味觉或精神病症状的突然发作到惊厥发作,然后是中枢神经 系统抑郁症状(嗜睡、昏迷或呼吸停止)。
LAST的预防
(2)识别LAST的高风险人群 ▪ 除了避免血管内注射局麻药,我们还要注意识别以下几类易发生LAST的高风险人群: ①儿童和老年患者; ②肌肉质量低的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婴儿和虚弱的老年患者; ③合并心脏疾病(心律不齐、传导异常、心肌局部缺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脏疾病,代谢 性疾病(糖尿病、异戊酸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浆蛋白结合异常)等合并症的患者。 ▪ 另外,儿科患者与成人在解剖上存在巨大差异,以胸椎旁间隙为例,儿童胸椎旁间隙大部分
(1)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
▪ 插管被认为是临床上最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不仅可以建立有效气道防止误 吸,同时还可以防止惊厥引起的伤害。除此之外,也推荐使用喉罩建立紧急气 道,这对预防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至关重要,因为缺氧、高碳T的治疗
(2)脂质乳剂疗法 ▪ 目前要求维持气道的同时即开始使用脂质乳剂,且脂质乳剂给药
LAST的预防
▪ 在使用非超声定位技术时,如体表标志定位法、异感法或神经刺 激器定位法时,建议两次注射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包含1个循环时间, 即注药时间加暂停时间(30~45 s),但需注意两次注射之间存 在针头移动的风险。
▪ 另外,下肢神经阻滞、心输出量减少以及局麻药使用剂量较大的 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循环时间,以减少堆叠式注射产生的累积剂量。 同时,每次注药之前都应回抽,并注意针头或导管内是否有血, 但此措施的假阴性率约为2%。
局麻药全身 毒性反应的 预防和治疗
前言
▪ 由于局部麻醉药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 (LAST)反应仍然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之一,一旦 发生,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 后果。
▪ 因此,所有实施局部麻醉的医护人员均应具备防范意识,并接受 LAST防治的专业培训。
LAST的预防
▪ 预防是降低LAST发生频率和严重性的主要且首选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涉及以 下内容。
(1)避免直接向血管内注射局麻药 ▪ 血管内注射局麻药是最常引起LAST的原因,对于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
来说,神经超声只是肌骨超声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肌骨超声有一个最根本的原 则就是目标结构的识别一定要参照相关结构。 ▪ 众所周知,神经最常见的参照结构就是肌肉、骨骼和血管,这告诉我们,大部 分神经都是伴随动、静脉走形,因此我们在进行周围神经阻滞时,血管内注药 可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LAST的预防
(3)限制局麻药摄取 ▪ 在临床实践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预防LAST,虽然超声引导
显著降低了周围神经阻滞LAST事件的风险,但是超声不可能完全避免 LAST的发生。因此,操作时应注意限制局麻药的摄取。 ▪ 局麻药摄取时要求我们使用最低的局麻药有效剂量,该有效剂量由容积 和浓度共同决定。对于LAST的风险预测而言,我们不能简单地依赖体 重或体重指数来计算局麻药用量,而应该用肌肉含量来计算局麻药剂量, 肌肉含量越少,局麻药用量越少。
LAST的预防
▪ 当注射潜在毒性剂量的局麻药时,建议使用血管内标志物,常用的血管 内标志物有肾上腺素、亚毒性剂量的局麻药及芬太尼。
▪ 成人推荐: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10~15 μg,如注入血管内,可使心 跳加快≥10 次/min或收缩压增加≥15 mmHg;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β受体阻滞剂、产程的活跃期、高龄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其变化可能 不明显。
LAST的预防
▪ 医护人员应意识到局麻药毒性的累加性质,相应地调整围术期局麻药使用总剂量, 也需特别关注其他医护团队的局麻药使用情况,并进行共同管理。
▪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与神经阻滞相关的LAST风险: ①使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 ②按肌肉重量计算给药剂量; ③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 ④在给药初始密切观察至少30~45 min。 ▪ 对于局部浸润麻醉和区域阻滞麻醉的患者,应保持相同的警惕性,作为术前安全核
▪ 虽然国内关于布比卡因脂质体和LAST相关的数据有限,但国外文献报 告称,2%~14%患者使用布比卡因脂质体后出现心动过缓,但这绝非 是诊断LAST的依据。建议对接受布比卡因脂质体的患者,在预防LAST 方面给予和其他局麻药相关的处理措施。
LAST的治疗
▪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AST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 证据支持早期使用脂质乳剂以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强调呼吸道管理在 LAST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LAST的治疗重点包括气道管理、循环支持 和进一步减少局麻药全身效应,在LAST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LAST的治疗
(4)心搏骤停救治 ▪ 使用肾上腺素时,应给予小剂量(≤1 μg/kg)用药,并建议与脂质乳剂联合使用。另外,
不推荐使用血管加压素。对于有心律失常的患者,不推荐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β肾上腺 素受体阻滞剂,如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胺碘酮,不能使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救治。 (5)建立体外循环 ▪ 如果对脂肪乳剂和升压药治疗无效,可建立体外循环,由于实施体外循环需准备时间,因此 要提前做好准备。 (6)救治后监测时间要足够长 ▪ 对于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要求救治后至少监测4~6 h,如果仅表现为迅速缓解的中 枢神经系统症状则至少监测2 h。
LAST的预防
▪ 其次,阻滞部位、局麻药总剂量、试验剂量和患者合并症可以更好地预 测游离态局麻药血药浓度过高引起LAST的可能性大小。同时提示大家, 由于局麻药的蓄积作用,小体重患者连续输注1~4 d局麻药发生LAST 的可能性更大,周围神经阻滞后惊厥发作的可能性比硬膜外阻滞高5倍。
▪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局麻药注射时,不要一次性将局麻药全部推注进 去,一定要使用渐增量式注射方法,即每注射3~5 ml剂量,间隔 15~30 s,直至完成注射。该方法可以更好地避免一次性注射大量局麻 药进入血管引起的LAST事件。
的及时性比给药方式(推注或输注)更重要。临床上,20%的脂 肪乳剂才能救治LAST,因此丙泊酚不能替代脂质乳剂。
LAST的治疗
(3)控制惊厥发作 ▪ 如果惊厥发作,应立即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无法即刻获取苯
二氮䓬类药物,可使用脂质乳剂或小剂量的丙泊酚。需要注意的 是,大剂量丙泊酚可进一步抑制心脏功能,故在有心功能损害征 象时,应避免使用丙泊酚。 ▪ 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难以控制惊厥持续发作,应使用小剂量琥珀酰 胆碱或其他肌松剂,最大程度地减轻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心血管系统表现:在典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后,才会出现心血管 系统表现,如心脏抑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收缩力下降)以 及心脏中毒(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
▪ LAST的临床表现是多变的,包括同时呈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和心 脏中毒征象,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前驱症状和中毒征象出现之前出 现心脏毒性反应。另外,识别过程中还需予以警惕非典型的症状 或临床表现。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 LAST即刻出现(<60 s),提示存在血管内注射,且局麻药进入大脑; LAST在注药后1~5 min出现,提示存在间歇性血管内注射、下肢注射 或延迟性组织吸收。近期的病例报告显示,LAST延迟发生的比例越来 越高,即LAST可能会在注射后15 min,甚至1 h才出现。
谢谢观看
▪ 因此,对接受潜在中毒剂量局麻药注射的患者,应于注药后至少30 min内进行密切观察。LAST发作时间多变且症状多样,因此接受潜在中 毒剂量局麻药并表现出非典型或其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警惕LAST 发生的可能性。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2)LAST的临床表现 ▪ 临床上,在防治方面要注意识别LAST的早期症状,例如在出现典型的
查的一部分,应进行局麻药使用剂量和高危患者因素的核对。
局麻药的选择
▪ 有研究认为,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可能会降低全身毒性反应的发生 率,但实际上,没有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一理论。我们强调, 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传导缺陷或低心输出量等疾病的患者局麻药中毒风 险更大,即使仅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也不能降低潜在心血管及 中枢神经系统中毒风险。
▪ 儿童推荐:血管内注射肾上腺素0.5 μg/kg,可使收缩压增加≥15 mmHg。
LAST的预防
▪ 另外,在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的亚毒性剂量的局麻药可 产生轻度全身中毒的主观症状(听觉改变、兴奋、金属味觉等), 也被认为存在血管内注射的可能性。
▪ 芬太尼(100 μg)作为血管内标志物,只在产程活跃期的产妇应 用产生镇静作用。尽管肾上腺素存在一些并发症(神经损伤), 但对于可能发生LAST的高风险患者,还是推荐使用肾上腺素作为 血管内标志物。
LAST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LAST的流行病学 ▪ 虽然周围神经阻滞的实施量逐年增加,但LAST事件的发生率却是逐年
下降的。据统计,以惊厥发作或心脏骤停作为诊断标准,LAST发生率 约为0.004%;以脂质乳剂的使用为诊断标准,周围神经阻滞中LAST累 积发生率可达0.180%,同时可见脂质乳剂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 ▪ 儿科患者LAST发生率为0.014%~0.016%;与小儿经导管连续局麻药输 注技术相关的LAST发生率为0.153%。尽管如此,LAST防治仍是临床 医疗安全非常重要的问题。
癫痫发作和循环骤停之前,会出现一些中枢神经兴奋的症状(金属味觉 或听觉变化),以及轻微的循环系统症状(高血压或低血压以及心电图 改变)。 ▪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逐渐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从躁动、听觉 改变、金属味觉或精神病症状的突然发作到惊厥发作,然后是中枢神经 系统抑郁症状(嗜睡、昏迷或呼吸停止)。
LAST的预防
(2)识别LAST的高风险人群 ▪ 除了避免血管内注射局麻药,我们还要注意识别以下几类易发生LAST的高风险人群: ①儿童和老年患者; ②肌肉质量低的患者,特别是新生儿、婴儿和虚弱的老年患者; ③合并心脏疾病(心律不齐、传导异常、心肌局部缺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脏疾病,代谢 性疾病(糖尿病、异戊酸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浆蛋白结合异常)等合并症的患者。 ▪ 另外,儿科患者与成人在解剖上存在巨大差异,以胸椎旁间隙为例,儿童胸椎旁间隙大部分
(1)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
▪ 插管被认为是临床上最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不仅可以建立有效气道防止误 吸,同时还可以防止惊厥引起的伤害。除此之外,也推荐使用喉罩建立紧急气 道,这对预防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至关重要,因为缺氧、高碳T的治疗
(2)脂质乳剂疗法 ▪ 目前要求维持气道的同时即开始使用脂质乳剂,且脂质乳剂给药
LAST的预防
▪ 在使用非超声定位技术时,如体表标志定位法、异感法或神经刺 激器定位法时,建议两次注射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包含1个循环时间, 即注药时间加暂停时间(30~45 s),但需注意两次注射之间存 在针头移动的风险。
▪ 另外,下肢神经阻滞、心输出量减少以及局麻药使用剂量较大的 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循环时间,以减少堆叠式注射产生的累积剂量。 同时,每次注药之前都应回抽,并注意针头或导管内是否有血, 但此措施的假阴性率约为2%。
局麻药全身 毒性反应的 预防和治疗
前言
▪ 由于局部麻醉药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 (LAST)反应仍然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之一,一旦 发生,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 后果。
▪ 因此,所有实施局部麻醉的医护人员均应具备防范意识,并接受 LAST防治的专业培训。
LAST的预防
▪ 预防是降低LAST发生频率和严重性的主要且首选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涉及以 下内容。
(1)避免直接向血管内注射局麻药 ▪ 血管内注射局麻药是最常引起LAST的原因,对于超声引导下的周围神经阻滞
来说,神经超声只是肌骨超声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肌骨超声有一个最根本的原 则就是目标结构的识别一定要参照相关结构。 ▪ 众所周知,神经最常见的参照结构就是肌肉、骨骼和血管,这告诉我们,大部 分神经都是伴随动、静脉走形,因此我们在进行周围神经阻滞时,血管内注药 可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