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a教育具有历史性b教育会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简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
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
这一运动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会利用国家的权力来控制教育。
国家政治力量通过颁布教育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宗旨和方针,通过组织手段对教育进行干预。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在一定社会里,谁有受教育的机会,谁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谁能受何种程度的教育,主要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
定。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并由此决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部分内容。
口诀:内目两权
4.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政策的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口诀:人民论
5.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从而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口诀:规速内结
6.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教育也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通过积累和传递科学知识来实现其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功能,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规定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简述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8.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9.简述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口诀:社会人理论
10.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11.简述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
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这个原则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13.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
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的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此外,活动中心课程不指定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教材由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因此,活动课程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
14.简述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5.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6.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7.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
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关注处理和
同事学生的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关注学生阶段。
这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式。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成长成熟的标志之一。
1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
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4)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5)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量比较重,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
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6)系统性。
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必须要有高度的协调性。
19.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等;文化知识:文化素养
(3)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2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
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2.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教育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23.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3)勤于积累
(4)善于思考
24.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结论
(5)参考资料及附录
第二章
1.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2.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定势,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动机的强度
4.简述动机冲突类型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经验的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个人勤奋的影响。
6.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所谓“人心不同,各有
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2)稳定性: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
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
成败的根源之一。
5)社会性
口诀:体会人格的特定功能
7.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生物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2)环境(外部条件)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学校教育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人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儿童已经获得长度、重量、面积、和体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11.简述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真诚或真实
(2)尊重、关注和接纳
(3)移情性理解
1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1)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3.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
1)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2)发掘各学科的趣味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提高教学水平
5)鼓励学生多尝试多练习
6)巧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14.简述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发挥家长的作用
6)分层渐进注重个别辅导
7)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口诀:表扬辅导双课堂,家长评价活动多
15.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6.简述小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相约束原则
8)长善救失原则
口诀:导疏尊严一连贯,因材统一靠纪律
1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②作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③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18.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9.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20.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
第三章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3)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4)有健康的集体舆论,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发展
2.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老师和家长的作用
3.简述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
在突发事件中要让每个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②发展性原则
处理突发事件,既不能就事论事,敷衍塞责;也不可小题大做,无限上纲。
班主任应当清楚,自己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③针对性原则
班主任应在弄清事件的性质之后再去着手解决问题,做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同时,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④公正性原则
公正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教育者不仅要追求教育资源与权利分配的宏观领域的制度公正,同时在微观领域如班级管理方面也要追求公正。
⑤启发性原则
班主任在处理事情时不要看到某些不良现象就下结论,一定要给学生留空间,启发学生的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诱导他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⑥协调性原则
班主任的班级工作一定要顾及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努力征求学校和家庭的意见,以求各种因素和力量能步调一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
4.简述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5)保证教学进度
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建立学信档案
(4)个别教育工作
(5)开展班会工作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6.简述班主任了解学生的要求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学生群里两个部分。
对学生个体的了解:
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
对群体的了解:
包括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
7.简述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的方法
(1)设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