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效应集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1.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2.干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
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3.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4.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5.绿洲效应
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

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

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②应用: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效应。

③绿洲效应的作用条件在于: 1.有足够的风量与风压, 2.有足够的水量, 3.有足够的时间使水与空气得以混合。

6.狭管效应
①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②狭管效应”在城市随着高层建筑物越多、越宽、越近,其出现的概率比过去增加许多。

7.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8.焚风效应
①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②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9.雨影效应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 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
干旱.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10.热岛效应
①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②主要有两种:
⑴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
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11.冷岛效应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

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12.湖泊效应
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人造湖泊)而产生的相应的库区周围的气候改变。

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的气温之日比较温差和年比较温差减少,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

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

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输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3. 大气保温效应
简称“大气效应”。

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

14.温室效应
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随着
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15.阳伞效应
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

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结核,使云量、降水量、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亦起冷却作用。

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故取此名。

16.油膜效应
又叫海洋沙漠化效应,是由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

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这些石油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

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
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

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天气异常。

17. 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

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

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

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

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

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

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18.城市水文效应
①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

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②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

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

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③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

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

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18.水库水文效应
指水库与其水文因素和它们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指水库蓄水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又称“水库水文影响”。

水库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一定用途(目标)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

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

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木材浮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水文效应①首先表现在对水文地理条件,即水象网的影响。

水库兴建后,湖泊率与水网密度普遍增大,库区原有森林、耕地、草场、沼泽、村落、道路等发生淹没和浸没,水体水文地理特性渐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转变。

②同时,地区内淡水贮量明显增多。

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水库实际上成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体。

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过程发生急剧变化。

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变化十分复杂。

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 (1)库区 (2)下游影响区(3)引水区和受水区。

⑴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

库区由于水面辽阔,蒸发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库区降雨、渗漏、气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⑵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

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
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

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

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

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

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

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

⑶引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引水量、引水距离及引水方式。

规模较大的引水,对引水沿线及受水区水文条件将产生较强烈的影响。

19.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

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柴达木盆地
⑴概述:
①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在2600至3000米之间,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

②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

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④柴达木盆地海拔高,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常年干旱少雨,区内时常刮大风,茶卡地区的刮大风的天气最多时一年有180多天,风能十分丰富。

盆地内地势平坦,有较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用,昼夜的温差较大,利于农作物积累养料,因而当地的农作物产量较高。

⑵地理特点
①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

②盆地略呈三角形,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

四周高山环绕,南面
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

③处于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山脉和高原形成的月牙形山谷中,盆地内有盐水湖5000多个,最大的要数面积16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

⑤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

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⑶地质地貌
①柴达木盆地的雅丹地貌世界闻名,这是由于风化引起的。

②属于狂风盛行的沙漠地域,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对于整个柴达木盆地,它是一片沙漠景象。

它的腹部沉积着群山被侵蚀后落下的碎石,以及由风携带而来的碎石片和沙子。

③“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意为“具
有陡壁的土堆丘”,也叫“风蚀林”、“沙石林”,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

由于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因褶皱而隆起和因断裂破碎的裸露第三级地层在外因力的长期作用下,吹蚀一部分地表物质形成的多种残丘和槽形低地。

盆地瀚海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久而久之,使裂缝越来越大,将原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不连接的许多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就是著名的“雅丹地貌”。

⑷自然资源
①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

河流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西部水网极为稀疏。

盆地内湖泊水质多已咸化,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

②柴达木盆地在青海湖西边,虽然荒凉,但物产丰富。

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

主要有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

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各种盐。

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国盐矿之最,也是世界盐
矿之最,因此,柴达木盆地又称为“盐的世界”。

⑸资源开发
①能量资源
如今在柴达木盆地已建成生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肥70万吨,加工原盐200万吨,180万吨纯碱,生产铜、铅锌、石棉近100万吨的工业基地。

③药材资源
出产的中藏药材不仅蕴藏量大,而且医疗效果好,部分药材独一无二。

白唇鹿鹿茸、枸杞、红景天
⑹气候环境
①概述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

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

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

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②气温升高。

柴达木盆地已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全国范围内增温最显著的区域。

降水增多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
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塔里木盆地近50年气候变化与全球同步上升,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导致降水增多
⑺生态环境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

后者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化现象。

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狐、獾等。

由于垦殖和捕猎,如今野生动物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⑻沙漠治理
柴达木盆地内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沙、封山育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

东北平原
概述: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海拔大多低于200米,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可分为3个部分,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
而成的松嫩平原。

东北大平原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平原,东北平原土层厚,土地肥沃,耕地广阔,属于世界三大黑土区其中之一。

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

⑴基本介绍
三江平原原是被称为“北大荒”的沼泽,在被开垦之后成为粮食产区,但是原有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原因:①一个低洼的平坦平原。

过去这里是一个山间盆地。

②每到雨季,三条大江的洪水滚滚而来,一齐涌向这个排水不畅的低洼原野,造成江水泛滥。

③这一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蒸发微弱,存于地面的积水蒸发不掉,渗不下去,更排不出去,长年累月的积水就演变成中国有名的大沼泽地。

东北平原虽然冬季较冷,但夏季却很热,沼泽地虽然多,但土壤中水分充足。

人民群众充分利用不利条件中的有利因素。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层深厚,耕地辽阔,有大面积肥沃的黑土,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原则,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上,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建商品粮基地,设现代化工厂和新农村,使千古荒原变成万顷良田,使“北大荒”变成了
“北大仓”。

⑵地理位置
东北平原,中国最大平原,又称松辽平原。

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40°25′~48°40′,东经118°40′~128°平原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南端濒辽东湾。

⑶气候条件
①东北平原处于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月均温21~26℃,1月-24~-9℃。

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

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量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

年降水变率不大,。

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②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较好生长,辽河平原南部还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麦,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长困难。

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

江河两岸和洼地,汛期常有洪涝灾害。

⑷平原组成
1.三江平原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冲
积平原,以及完达山以南由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冲积而成的低地平原。

沼泽广泛发育,是典型的低地平原,故又称三江低地。

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北大荒”,成了闻名的“北大仓”。

生物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的理想基地。

2.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心,它的东南西北四周分别与长白山、松辽分水岭、辽西山地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为界。

它的特征是四周被山地包围,四面高中间低,是个典型的盆地平原。

3.辽河平原可分为两部分,西辽河沙丘平原和辽河中下游平原。

西辽河平原是指大兴安岭以东、辽河平原以西、松辽分水岭以南、辽西低山以北被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

沙丘之间往往有很浅的锅底状洼地,有的潴积成湖,雨季湖面扩大,旱季湖面缩小或干涸。

沙丘排列多成垄岗带状,自北西西—南东东平行排列。

主要是就地起沙,这里沉积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100—200米,形成沙丘平原。

辽河中下游平原,这是一个长期沉降地带。

辽河下游河漫滩宽阔,流水不畅,河流输沙量很大,堆积了沙质粘土和黄土状沉积物200多米厚。

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