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三、教学方法: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数字媒体全方位展示。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多媒体、PPT课件、音频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以及背景介绍

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师: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名叫《曹刿论战》的文章,请问大家还记得他的出处么?是了,正是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不过在此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对于《左传》一书了解多少?)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相关拓展:

《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课文的背景、人物故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

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u)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相关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了解“城濮之战”。

(二)朗读并大体感知文意

播放朗读带,同学们跟读,结合注释,注意字音、字义。

【字音】

汜,fàn缒,zhuì,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阙,qu,意即门户受损。逢,páng。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问题:主要人物?故事梗概?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

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根据故事梗概,理清故事层次。

【结构层次】

晋、秦围郑(1段)

烛之武临危受命(2段)

烛之武说退秦师(3段)

————烛之武的话有四层意思:

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说明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若亡郑有益于君……君之薄也)

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指责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挑拨秦晋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晋师撤离郑国(4段)

就疑难句式、字词进行讨论和解析。

5、分角色扮演。

(三)小结,布置复习、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二)解析课文: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疏通文意】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形势((“晋侯、秦伯围郑”)。

战争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