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062-02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血小板产生减少及消耗增加,其发生率随胎龄
的降低而增加。
一般认为,出生时血小板计数>150x109/L者为正常,(100-150)x109/L者
视为可疑异常,应进行动态观察;<100x109/L者为血小板减少应探明原因。
本研究以39例
血小板减少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1-2013.6收住我科的39例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其中男:23例。
女:16例。
15例为早发型。
24例为晚发性。
所有患儿均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的标准
确诊,即:血小板数小于100×109个/L。
2.研究方法
对不同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收集围产期资料、临床表现、转归资料及临床检验指标资料,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统计分析了解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救治情况、病死
高危因素及疾病负担等临床特点。
使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其相关性,见表4。
方法:四格表资
料检验,结果:p<0.005。
得出结论:存在相关性。
结果
在连续的18个月间,血小板减少39例,占本院同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39%。
总的院
内病死率为:7个,其中放弃治疗的4个,低于同期全国性研究。
败血症是新生儿血小板减
少症的首要原发疾病,肺出血、DIC、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是主要的院内并发症,30.77%的患儿接受了IVIG的治疗,23.08%的患儿应用了血浆、冷沉淀等,5.13%的患儿输注了血小
板治疗。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死率与放弃率之和为:17.95%。
放弃治疗的比例为:10.26%
主要原因包括:对后遗症的担心、经济原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合并先天畸形。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将血小板减少患儿与血小板正常患儿39例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照
讨论
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为血小板产生减少及消耗增加,其发生率
随胎龄的降低而增加。
2012.1-2013.6共39例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100*109/L.)的患儿,
其中由败血症引起者占:66.7%,由宫内感染引起者占:15.4%。
先天肺炎或吸入性肺炎引起
者占12.8%。
非感染因素引起者占2.6%。
3例发生肺出血;7例DIC;7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或
死亡。
均是由败血症并发。
6例颅内出血中5例由败血症并发。
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预后
较好。
一般认为,出生时血小板计数>150x109/L者为正常,(100-150)x109/L者视为可疑异常,
应进行动态观察;<100x109/L者为血小板减少应探明原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发生时间和病史有关,主要原因有:感染、窒息、NGR、妊高
症母亲所生的早产儿、血管瘤及染色体异常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分为早发型、晚发型。
早发型(3天内)多为先天性、遗传性、免疫性、感染性。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由宫内和生
后感染所致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常见宫内感染的病原体有: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等(TORCH)。
其中以RV、CMV感染最易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若孕母存在上述病原体感染于妊消耗过多娠最早后3个月,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
儿血液循环而发生胎儿宫内慢性感染,最终导致胎儿IUGR(SGA儿),先天畸形、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肝炎、溶血、黄疸、脑膜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巨核细胞内繁殖,骨髓受抑制而影响血小板生成或产生血小板抗体,
脾脏肿大,而血小板破坏增多,或因并发DIC而使消耗过多(此时则伴有其他凝血因子缺乏)。
常于出生后数小时皮肤出现广泛性紫兰色瘀点、瘀斑。
1周左右消退,但血小板减少
生后感染则以细菌感染为主,多见于金葡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脑、肺炎、
肠炎和脐炎等。
出血与否与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和容积有一定关系。
如血小板数大于
30*109/l和(或)MPV较大预后较好,出血少。
反之预后差。
甚至可以出现肺出血或大量消
化道出血而死亡。
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为出生72小时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
主要原因为细菌或真菌性败血症、NEC、肝功异常、DIC及病毒感染、血栓形成、药物如吲哚美辛等均会导致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会再生后数日逐渐加重。
遗传及代谢性疾病是晚发性血小板
减少症的另一原因。
总结我科血小板减少病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重症感染中50-70%在
感染开始既有血小板减少,是最早的血液学异常,有助于败血症等感染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
面应积极调整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或血小板,尽早应用血浆、冷沉淀、静
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等,对防治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减少严重并发症。
如:颅内出血、肺出血、大量消化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可明显减少后遗症,缩短病程,预后较好。
由病例数仍相对较少,本研究发现的一些差异仅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红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魏克伦.《新生儿急救手册》.第1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王茜婷,范宇.《新生儿细菌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与围产期高危因素的关系》.《中国新生儿
科杂志》,2010. 第25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