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5篇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5篇模版)
第一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
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值得反思之处。
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首先教学设计最初确定下来的知识要点有三个: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渡到从“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顺利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脉络在此知识脉络的主导下,顺利完成了认识新概念的几个步骤:回顾、比较、归纳、应用、发现疑点、重新在新高度比较、归纳、应用、最后得结论。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对知识的学习是分步推进的,在不同的阶段认识的知识范围、理解的程度都是逐步加深的。
圆满的完成了初定的认知脉络目标。
其次设计概念的问题线索恰到好处,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
最初设计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
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
提出问题。
几次试讲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的提出顺序可以改变,有些问题可以进行综合一并提出,最后确定了关键的几个问题:Fe2O3+3CO ==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讲出原因?
分析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通过练习题中的几种不同反应,能否总结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这几个问题良好的利用了学生认知脉络,逐步递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课堂的主线就在这几个建构概念的问题穿插下形成了。
二、存在问题
首先本课重点是运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但教学中发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已忘记,哪里谈得上找化合价变化。
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例如初中的化合价口诀之类的,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
其次更加注重探究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智能化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
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二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
学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理科高考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表示方法,而且还要掌握与“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知识。
高一新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只是直观的从得失氧的角度进行判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则认为是相互独立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得失氧的形式上判断过渡到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认识,再过渡到电子转移原子结构本质上的认识。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伴而生的。
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氧化反应的,必然发生还原反应。
仔细观察反应中的物质,其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也就是说:化合价有升高必然有降低,从微观角度说电子有得必有失。
另一方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另一个难点是电子转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搞错。
电子转移数量,得失电子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认识,多看多练。
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
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上本节课属于抽象概念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乏味,怎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是本节内容需要注意的方面。
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
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由老师多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
思路,一步一步来,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
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他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
还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这些都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赵婧
第三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4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4
走上讲台时,我故意停了一会。
同学们看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到处卖的是啥药。
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刚才看了大家几眼吗?
下面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仍然是不解的神情。
我说:我看了你们三眼。
第一眼我是看到了全班的同学。
第二眼就只看到两个还是那儿交头接耳的同学。
而第三眼我就在看那两位同学到底为什么交头接耳。
同学们开始笑了起来。
他们意识到,我实际在讲用双线桥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的分析。
因为在上节课我对他们说,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我们要看他三眼:第一眼看整体的元素化合价;第二眼就只看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化合价;第三眼就要从量的角度看这些元素的原子电子转移的情况。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
一个是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一个是二硫化亚铁与氧气生成氧化铁与二氧化硫的反应。
我让学生分析分析其中电子转移情况。
有的学生小声嘀咕,说这两个方程式以前没见过。
但过一会便拿起笔开始分析起来。
没想到学生们还都分析得不错。
有一位同学没有打箭头。
我在讲评的时候引入一句话。
我说:同学们,在管理学上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大家可能在考试时由于这个箭头会丢失两到三分。
(哈,又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学生们笑了,开始检查自己的作业,表示赞同。
我开始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第三个阶段的学习。
第三个阶段是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的问题。
氧化性还原性到底是什么?它是衡量什么的?
我想,学生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写了两个方程式。
一个是铁与硫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硫化亚铁,另一个是铁与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氯化铁。
我首先介绍说,在化学研究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类比(compare),一种是分类(classify)。
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们马上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
有的说都是化合反应,有的说反应的条件相同,都是点燃,有的说都有铁,有的看到更深一点,说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且还原剂都是铁。
我说:看来大家都有非常敏锐的观察(observe)能力,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这两个反应是在反应条件相同下还原剂都是铁的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反应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们马上说:生成的产物不同,铁的化合价不同。
我又问,产物不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产物会不同?学生回答说:产物不同说明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不同,其原因是因为一个是与硫反应,一个是与氯反应。
我提示说,在这里硫与氯都是作为氧化剂,从这两个反应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请大家在笔记本上记下你的体会。
学生们开始思考起来。
我走下讲台,看到了绝大多数学生这样写着:氧化剂不同,其氧化能力是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我想在学生头脑里对氧化能力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但这还不是一种本质的认识。
于是,我继续追问:现在我们认识要向深处走一点,为什么氧化剂不同,氧化能力是不同的,氧化能力实质上是反映什么的?现在大家以上面例子作分析,看看是氯气的氧化性还是单质硫的氧化性强。
学生们马上回答:是氯气的氧化性强。
我问:为什么?学生反应很积极: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氯气把铁氧化成三价而硫只把铁氧化成二价。
我说:大家很聪明,可是我还是要问为什么?
学生们又低下头思考起来。
他们可能认为,他们已经回答了氯气比硫氧化性强的原因。
我提示道,在化学问题的探索中,当我们追根索底时,到最后往往答案回到了物质的内部结构中,有一句话说:结构决定了性质。
有的同学似有所悟,但仍然默不作声。
看来,他们仍然没有将氧化性强弱与物质内部结构联系起来。
我于是在黑板上画出氯和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我请同学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氧化性强弱,一个是得失电子的能力。
同学们开始动手分析起来,他们在草稿纸上写下,氯的氧化性强于硫,氯更容易得到电子。
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氧化性强弱与氧化剂得电子能力有关系吗?你们体会到这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在笔记本上写下你的体会。
我看到,绝大多数同学们写下了,氧化性愈强,得电子能力愈强。
我继续问:你们看,氧化性实质上是描述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氧化性的实质是氧化剂的得电子能力。
我又问:那么还原性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又回答:还原性的实质是还原剂的失电子能力。
我说,同学们,你们能从氧化性的实质推及还原性的实质,你们就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研究方法,你们在以后要多多尝试这种方法。
我在黑板上写下:
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能力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能力
这时,下课铃已“铛铛”响起。
第四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
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
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及自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教材对于概念的递进式的阐述也非常清楚,所以这部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容易接受。
探究实验“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对上节课的作业中的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方案一:按四种基本类型分类,有些反应不能归入其中方案二:按是否有离子参加或生成分类
还有没有更能体现化学反应本质的分类方法,将所有反应包含其中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写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讨论交流,哪些问题不清楚。
【难点突破】(多媒体展示):NaCl、HCl的形成过程,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Na与Cl反应过程是电子的得失过程。
Na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当钠与氯反应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带+1价的阳离子;氯得
到1个电子,成为带-1价的阴离子。
最后,再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形成NaCl。
2Na+Cl2==2NaCl中,Na→Na+,失电子,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Cl→Cl-,氯原子得到电子,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
H2与Cl2的反应属于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可获得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由于氢、氯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在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
在HCl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使氯元素显-1价,氢元素显+1价。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增加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定义
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实质电子转移小结:
升——失——氧降——得——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往,我们对这节课的处理是通过教材上的例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转化。
其实,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就尝试了这样的改变: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绘制出自己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
分组交流讨论,来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以及还有没有不好理解的地方,↓
以组为单位来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
老师的点评以及难点的突破,学生的难点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在这里我们让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来外显这个微观实质,并演示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自学以及对于难点的突破,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学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一,这种教学模式下,看起来老教师变轻松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想做到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控课堂,就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尤其对于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非常到位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去思考。
其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差别太大。
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前,已经学习了9年,有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想在高中的一两节课改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现在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都非常大,有些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对于这样的教学,有些学生很明显的不适应。
还有,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帮助,但是课堂的容量会有所降低,在当前的课时条件下,教学进度会受到一些影响。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尽量在日常教学中寻求一种平衡,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五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我们学生基础特别差,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有:
1、不会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2、不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3、更不会算转移的电子数;
4、不会进行简单的物质的量与与转移电子数间的互算,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5、不会标“双线桥”“单线桥”。
我认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
1、学生基础差,许多同学初中都没认真学,现在学,很吃力,跟不上;
2、不会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就不会判断化合价的升降了;
3、记不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会合理标出有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4、不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
1、先复习化合价的口诀,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反复练习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标出化合价;
2、再从最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提出问题:有些不含氧的怎样判断呢?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并作比较,得出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以及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关系,再多举几例进行练习,归纳方法,启发学生编成顺口溜:
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教学反思《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使学生记住,每次遇到一个新方程式,就拿出来进行判断,反复练习,慢慢的有所提高。
3、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就从最简单的算数教起,一步一步的教给学生,先找有变价元素的化合物,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计算出一个原子得(失)几个,该分子中有几个该原子,共几个分子,一共多少,就像教小学生一样,慢慢地许多同学赶上来了。
总之,每节课,都要复习前面的旧知识,做好铺垫,慢慢学,慢慢提高,用得时间就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