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第一中学2021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②(NH4)2SO3③Al2O3④ Al(OH)3⑤A1
A。 ③④⑤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NaHCO3属于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气体,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故①正确;
【详解】A.向饱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钠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溶液为饱和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不变,不合理;
B。产生了氢气,因为是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合理;
C。因有水参加反应且有氢氧化钠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少,有氢气放出,合理;
D。钠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上面,四处游动,合理。
D.第一段是氢氧化钠中和氢离子的阶段,所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1mol;第四段是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阶段,即Al(OH)3~OH—~[Al(OH)4]-,则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8mol—0.7mol=0。1mol;第二段是将铝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阶段,根据Al3+~3OH-~Al(OH)3,Mg2+~2OH—~Mg(OH)2,0.1mol氢氧化铝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3mol,所以镁离子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5mol-0.1mol—0.3mol=0.1mol,所以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5mol,即n(H+):n(Al3+):n(Mg2+)=0.1:0。1:0.05=2:2:1,故D错误;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 16 Na: 23 Mg: 24 Al :27 Br :80 S :32 Ca :40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0.1mol NH3溶于足量水中(不考虑氨气挥发),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依据元素守恒,溶液中N原子的数目为0。1NA,故B正确;
C.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导致反应不完全,则转移的电子的个数小于0.6NA个,故C错误;
D.氯化钠为离子晶体,无氯化钠分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3。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 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C. 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D. 电解AlCl3溶液可制得金属铝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不属于碱性氧化物,FeO、氧化铁、CuO属于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C选项,将乙酸加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说明醋酸反应生成碳酸,即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故C正确;
D选项,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说明乙酸乙酯不易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饱和碳酸钠溶液小,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1。 某溶液中含有HCO 、SO 、CO 、Cl—等4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假设溶液体积无变化)( )
②(NH4)2SO3属于弱酸弱碱盐,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气体,又能与碱反应,生成NH3,故②正确;
③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故③正确;
④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故④正确;
故答案选B。
10。 下列实验和对应结论不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将苯加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苯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
将乙酸加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不选A;
B、碘离子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碘单质,不选B;
C、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有水参与,错误,不选C;
D、亚铁被硝酸氧化,正确选D。
【点睛】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时需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发生,例如氧化性的物质或离子有:硝酸,铁离子,高锰酸根离子,次氯酸根离子,还原性的离子有:碘离子,硫离子,亚铁离子,溴离子等。
B.KI和AgNO3反应后生成AgI和KNO3,而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胶体透不过,故分离溶液和胶体用渗析的方法,即需要的实验用品有半透膜、烧杯和玻璃棒等,故B错误;
C.在上述碘化银胶体中快速滴加0。0lmol/L硝酸银溶液至l0mL,生成的AgI比较多且比较快,故得到的是AgI沉淀,而不是胶体,故C错误;
B。 电解水制氢气可获得氢能,可以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但不能节能(因为电解时消耗大量电能),B项错误;
C。 雨后空气中含有纳米级的小水珠,与空气形成胶体,“雨后彩虹”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
D。 黏土为原料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存在 ,无 ,故A错误;
B. 存在于 溶液中,故B错误;
C. 、 溶液混合, 与 可能恰好完全反应, 与 也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而 、 不反应,所以混合后溶液中可能只大量存在 、 ,故C正确;
D. 由于 溶液中存在 ,所以加入 溶液会出现 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5。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故答案选B。
8.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NaOH溶液浓度增大,并放出H2
B。 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不变,有H2放出
C. 溶液的质量减小,有H2放出
D。 钠浮于液面,到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答案】A
【解析】
【分析】
A。 标准状况下,22。4LNO与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O原子数为3NA
B。 0.1mol NH3溶于足量水中(不考虑氨气挥发),溶液中N原子的数目为0。1NA
C。 0.1molN2与足量的H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6NA
D。58。5 g的NaCl固体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NO与CO2的混合气体故A错误;
9。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 、Mg2+、Al3+、Fe3+、CO 、SO 、NO 中 几种。
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
B. 溶液中n(NH )=0.2 mol
A 氢氧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OH)2+ 2H+=Fe2++ 2H2O
B。 三氧化二铁溶于氢碘酸:Fe2O3+ 6H+= 2Fe3++ 3H2O
C.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2OH—=2AlO2-+ H2↑
D.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Fe2++4H++NO3-= 3Fe3++NO↑+2H2O
A. 用上述胶体做电泳实验,发现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说明该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B. 提纯上述碘化银胶体,需要的实验用品有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等
C。 在上述碘化银胶体中快速滴加0。01mol/L硝酸银溶液至10mL,将得到更多的胶体
D。 该胶体稳定存在与胶体带有电荷有关
【答案】AD
【解析】
【详解】A.AgI胶体呈黄色,做电泳实验时,如果阳极附近颜色变深,则说明胶粒带负电,故A正确;
D. 向 溶液中加入 溶液无明显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 溶液中含有 ,则 一定存在于 溶液中,推知 一定大量存在于 溶液中, 大量存在于 溶液中,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 溶液中一定存在 , 溶液中一定存在 ,则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以上分析知,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C。 溶液中一定不含CO ,可能含有SO 和NO
D.n(H+)∶n(Al3+)∶n(Mg2+)=1∶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加锌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锌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则没有碳酸根和硝酸根离子;加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含三价铁离子;当溶液中含氢离子、铵根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时,加入氢氧化钠,先与氢离子反应,再与镁、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再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结合图象沉淀的量与加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解答。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带一路”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丝绸属于纤维素
B。电解水制氢气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节能环保
C.“雨后彩虹"是一种与胶体有关的自然现象
D。烧制“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时未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A项错误;
B.依据图象中沉淀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0.5mol-0。7mol时,沉淀的量不变,发生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依据NH +OH-=NH3•H2O,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该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等于0.2mol,故B正确;
C.加锌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锌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则没有碳酸根和硝酸根离子,因为硝酸根、氢离子与锌会反应生成刺激性的一氧化氮,故C错误;
A. CO B. SO C。 Cl-D。 HCO
【答案】C
【解析】
【详解】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固体,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水,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减少,碳酸根离子增大,反应生成的氧气与亚硫酸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亚硫酸根离子浓度减少,氯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和氧气均不反应,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C.
【详解】A.加入氢氧化钠,先与氢离子反应,再与镁、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再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依据图象中沉淀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0.5mol-0.7mol时,发生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沉淀的量不变,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一定含NH 、H+、Mg2+、Al3+,故A错误;
B.加热溶液均促进水解,且生成盐酸易挥发,则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故B正确;
C.Cu放置在空气中最终生成碱式碳酸铜,Fe放置在空气中生成铁锈,Al在空气中生成氧化铝,故C错误;
D.电解AlCl3溶液生成氢气、氯气、氢氧化铝,应电解熔融氧化铝冶炼Al,故D错误;
D.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电,且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故胶粒间相互排斥,则胶体较稳定,故D正确;
答案选AD。
4. 、 两种溶液各含有如下离子中的三种: 、 、 、 、 、 。若 溶液中含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 和
B。 一定存在于 溶液中
C。 、 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可能只大量存在两种离子
⑤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和氢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和氢气,故⑤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归纳,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金属铝、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
7. 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D
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乙酸乙酯不易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A正确;
B选项,苯的性质稳定,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将苯加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除了液体分层外,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
①NaHCO3②(NH4)2SO3③Al2O3④ Al(OH)3⑤A1
A。 ③④⑤B。 ①③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NaHCO3属于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气体,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故①正确;
【详解】A.向饱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钠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溶液为饱和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不变,不合理;
B。产生了氢气,因为是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合理;
C。因有水参加反应且有氢氧化钠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少,有氢气放出,合理;
D。钠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上面,四处游动,合理。
D.第一段是氢氧化钠中和氢离子的阶段,所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1mol;第四段是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阶段,即Al(OH)3~OH—~[Al(OH)4]-,则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0.8mol—0.7mol=0。1mol;第二段是将铝离子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阶段,根据Al3+~3OH-~Al(OH)3,Mg2+~2OH—~Mg(OH)2,0.1mol氢氧化铝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3mol,所以镁离子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5mol-0.1mol—0.3mol=0.1mol,所以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5mol,即n(H+):n(Al3+):n(Mg2+)=0.1:0。1:0.05=2:2:1,故D错误;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 16 Na: 23 Mg: 24 Al :27 Br :80 S :32 Ca :40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0.1mol NH3溶于足量水中(不考虑氨气挥发),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依据元素守恒,溶液中N原子的数目为0。1NA,故B正确;
C.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导致反应不完全,则转移的电子的个数小于0.6NA个,故C错误;
D.氯化钠为离子晶体,无氯化钠分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3。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B. 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C. 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D. 电解AlCl3溶液可制得金属铝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不属于碱性氧化物,FeO、氧化铁、CuO属于碱性氧化物,故A错误;
C选项,将乙酸加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说明醋酸反应生成碳酸,即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故C正确;
D选项,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说明乙酸乙酯不易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饱和碳酸钠溶液小,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1。 某溶液中含有HCO 、SO 、CO 、Cl—等4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假设溶液体积无变化)( )
②(NH4)2SO3属于弱酸弱碱盐,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气体,又能与碱反应,生成NH3,故②正确;
③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故③正确;
④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故④正确;
故答案选B。
10。 下列实验和对应结论不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将苯加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苯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C
将乙酸加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无色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能将亚铁离子氧化,不选A;
B、碘离子和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碘单质,不选B;
C、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有水参与,错误,不选C;
D、亚铁被硝酸氧化,正确选D。
【点睛】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时需要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发生,例如氧化性的物质或离子有:硝酸,铁离子,高锰酸根离子,次氯酸根离子,还原性的离子有:碘离子,硫离子,亚铁离子,溴离子等。
B.KI和AgNO3反应后生成AgI和KNO3,而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胶体透不过,故分离溶液和胶体用渗析的方法,即需要的实验用品有半透膜、烧杯和玻璃棒等,故B错误;
C.在上述碘化银胶体中快速滴加0。0lmol/L硝酸银溶液至l0mL,生成的AgI比较多且比较快,故得到的是AgI沉淀,而不是胶体,故C错误;
B。 电解水制氢气可获得氢能,可以减少碳排放,实现环保,但不能节能(因为电解时消耗大量电能),B项错误;
C。 雨后空气中含有纳米级的小水珠,与空气形成胶体,“雨后彩虹”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
D。 黏土为原料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中存在 ,无 ,故A错误;
B. 存在于 溶液中,故B错误;
C. 、 溶液混合, 与 可能恰好完全反应, 与 也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而 、 不反应,所以混合后溶液中可能只大量存在 、 ,故C正确;
D. 由于 溶液中存在 ,所以加入 溶液会出现 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5。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故答案选B。
8.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NaOH溶液浓度增大,并放出H2
B。 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不变,有H2放出
C. 溶液的质量减小,有H2放出
D。 钠浮于液面,到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答案】A
【解析】
【分析】
A。 标准状况下,22。4LNO与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O原子数为3NA
B。 0.1mol NH3溶于足量水中(不考虑氨气挥发),溶液中N原子的数目为0。1NA
C。 0.1molN2与足量的H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0。6NA
D。58。5 g的NaCl固体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NO与CO2的混合气体故A错误;
9。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 、Mg2+、Al3+、Fe3+、CO 、SO 、NO 中 几种。
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
B. 溶液中n(NH )=0.2 mol
A 氢氧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OH)2+ 2H+=Fe2++ 2H2O
B。 三氧化二铁溶于氢碘酸:Fe2O3+ 6H+= 2Fe3++ 3H2O
C.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2OH—=2AlO2-+ H2↑
D.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硝酸:3Fe2++4H++NO3-= 3Fe3++NO↑+2H2O
A. 用上述胶体做电泳实验,发现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说明该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B. 提纯上述碘化银胶体,需要的实验用品有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等
C。 在上述碘化银胶体中快速滴加0。01mol/L硝酸银溶液至10mL,将得到更多的胶体
D。 该胶体稳定存在与胶体带有电荷有关
【答案】AD
【解析】
【详解】A.AgI胶体呈黄色,做电泳实验时,如果阳极附近颜色变深,则说明胶粒带负电,故A正确;
D. 向 溶液中加入 溶液无明显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 溶液中含有 ,则 一定存在于 溶液中,推知 一定大量存在于 溶液中, 大量存在于 溶液中,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 溶液中一定存在 , 溶液中一定存在 ,则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以上分析知,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溶液中的离子为 、 、 ,
C。 溶液中一定不含CO ,可能含有SO 和NO
D.n(H+)∶n(Al3+)∶n(Mg2+)=1∶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加锌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锌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则没有碳酸根和硝酸根离子;加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含三价铁离子;当溶液中含氢离子、铵根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时,加入氢氧化钠,先与氢离子反应,再与镁、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再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结合图象沉淀的量与加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解答。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带一路”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丝绸属于纤维素
B。电解水制氢气可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节能环保
C.“雨后彩虹"是一种与胶体有关的自然现象
D。烧制“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时未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A项错误;
B.依据图象中沉淀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0.5mol-0。7mol时,沉淀的量不变,发生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依据NH +OH-=NH3•H2O,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该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等于0.2mol,故B正确;
C.加锌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锌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溶液中有大量氢离子,则没有碳酸根和硝酸根离子,因为硝酸根、氢离子与锌会反应生成刺激性的一氧化氮,故C错误;
A. CO B. SO C。 Cl-D。 HCO
【答案】C
【解析】
【详解】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固体,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和水,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减少,碳酸根离子增大,反应生成的氧气与亚硫酸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亚硫酸根离子浓度减少,氯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和氧气均不反应,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选C.
【详解】A.加入氢氧化钠,先与氢离子反应,再与镁、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再与铵根反应得到一水合氨,再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依据图象中沉淀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0.5mol-0.7mol时,发生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沉淀的量不变,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一定含NH 、H+、Mg2+、Al3+,故A错误;
B.加热溶液均促进水解,且生成盐酸易挥发,则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故B正确;
C.Cu放置在空气中最终生成碱式碳酸铜,Fe放置在空气中生成铁锈,Al在空气中生成氧化铝,故C错误;
D.电解AlCl3溶液生成氢气、氯气、氢氧化铝,应电解熔融氧化铝冶炼Al,故D错误;
D.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电,且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故胶粒间相互排斥,则胶体较稳定,故D正确;
答案选AD。
4. 、 两种溶液各含有如下离子中的三种: 、 、 、 、 、 。若 溶液中含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 和
B。 一定存在于 溶液中
C。 、 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可能只大量存在两种离子
⑤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3+和氢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AlO2—和氢气,故⑤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归纳,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金属铝、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质.
7. 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D
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乙酸乙酯不易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A正确;
B选项,苯的性质稳定,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将苯加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除了液体分层外,无明显现象,故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