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眼光,因对比而深刻:小学数学五下“找次品”课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眼光,因对比而深刻:小学数学五下“找次品”课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提倡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让“找次品”这类“难课”简单教,让学生在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发现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就成了我想解决的问题。
二、课前思考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包含两个例题。
例1是从“3个里面找一个次品”,初步感悟用天平找次品的推理过程。
要求学生能说、会记,为例2研究“从8个中找一个次品”做铺垫。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例2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去找次品,再通过列表统计学生找次品的方法,观察发现“一分为三”是最优的策略,最后从“10个、11个中找一个次品”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合理。
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非常丰富,有优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研磨发现:一是学生容易想到用天平去找次品,二是在分物品时,学生基本上会把8个分成(4,4)来称,9个分成(3,3,3)来称,少部分学生会分成(4,4,1)来称。
(三)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学生“数学眼光”为目标,顺应学生的经验与思考,巧妙利用“对比—质疑”手段,唤醒学生思维,发现数学现象背后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尝试、对比、质疑中理解“一分为三”策略更优的道理,能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2.借助天平,会用“如果……那么”“接下来从……中找”的语言表达找次品的过程,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感悟优化思想。
3.发展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
会“一分为三”地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一分为三”是最优策略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希沃互动课件。
四、课堂实录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找次品)今天我们学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次品?怎么找次品?为什么要找次品?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课题、问号)
(二)自主探究,感受推理
1.尝试解决从3个中找一个次品。
师:(课件出示问题:从3个乒乓球中找一个轻的次品)请你默读,知道了什么?
生:有3个乒乓球,一个轻一些,要把它找出来。
师:那个轻的我们就看作次品。
像这样,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物品就称为次品。
现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怎么找?
生:用手掂量,能确定吗?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天平称。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天平,可是没有砝码,怎么称呢?
学生讨论。
2.反馈。
师:(准备好希沃互动课件)谁愿意到前面来称一称?边操作边说说怎么找,需要几次。
生:(拖动课件上的乒乓球)天平两端各放一个,如果平衡,次品就是外面的那一个,如果不平衡,次品就是上升的那一个,一次就能找出来。
师:谁来评一评,他讲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说得很清楚。
师:他怎么说的?(出示语言范式:天平两端各放一个,如果平衡,次品就是天平外面那一个;如果不平衡,那么次品就是上升的那一个。
)
师:是呀,用上“如果……那么”,就能把称的情况讲清楚。
外面的这一个怎么没有称?
生:只要称两个,第三个可以想出来。
师:请大家按照这种方式跟你的同桌说一遍怎么称的,可以边说边手势比划。
(三)展示交流,暴露思维
1.顺应“一分为二”的学情,研究从8个中找一个次品。
师:(课件出示从8个中找一个次品)现在从8个里面找一个次品,你至少需要几次找出来?
生:(独立画图找一找)
师:边称边讲解,其他同学思考,和你的次数一样吗?
生:(边称边讲)把8分成(4,4),天平两端各放4个,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在上升的4个里面,再把4分成(2,2),如果不平衡,说明次品在上升的2个里面。
再把2分成(1,1),次品就是上升的那一个,需要3次找出来。
师:(帮学生把分法记录在副板上)可以简化一下语言,这样说:如果……那么……,接下来从……中找。
3次确定吗?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2.研究从9个中找一个次品,体会从不利的角度去想。
师:从9个里面找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你会找吗?请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下你找的过程,再跟同桌交流,看谁的次数少。
学生自主探究。
师:谁的次数最少?请到前面讲解。
生:将9分成(4,4,1),如果平衡,那么次品就是天平外面那一个;如果不平衡,次品就在上升的4个里面。
接下来从4个里面找,如果不平衡次品就在上升的两个里面,接下来从2个里面找,次品就在上升的那个盘子里,需要3次找出来。
师:当4和4称的时候,一次就找出来了嘛,为什么还要称呢?
生:因为不确定。
师:也就是说不仅要次数少,还要保证找出来,要从剩下的那个大数里面去找。
从最不利的情况去思考,会让方法更稳妥。
(板书:从大数中找)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发自内心地鼓掌。
)
(四)对比质疑,发展眼光
1.对比把9分成(4,4,1)和(3,3,3)的称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平均分了,一个没有平均分。
2.对比把8分成(4,4)和9分成(3,3,3)的分法,为优化“一分为三”做铺垫。
师:(课件出示图1)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总数多找次品的次数反而少呢?
师:你真善于思考。
是呀,这是为什么呢?
生1:两端的个数不一样。
要放3个。
师:这里的个数是怎么来的呢?它们的分法一样吗?8个能不能也2次找出来呢?赶紧再试试。
生:(兴奋地)我找到了。
(画图讲解)
(五)数形结合,解释道理
1.“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进行对比。
师:(出示“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对比图,如图2。
)都是从8个乒乓球里面找一个次品,怎么次数不一样呢?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快跟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还是不明白。
)
师:(教师启发)左边的这种分法可以称为“一分为二”,次品可能会在哪里?右面这种分法可以称为“一分为三”,次品可能会在哪里?(相机板书:一分为二、一分为三)
生:左面的称法次品可能会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右边的称法次品可能会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外面。
师:(边说边擦出第三个盘子)这有什么好处呢?
生:……
师:多了一个盘子,就能帮我们多想一种情况。
而左边这种分法其实也有第三个盘子,只不过那里面是0个,是空闲状态,它想帮忙也帮不上啊!看来,“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好。
2.对比“一分为三”的其他分法,归纳“尽量平均分,最多和最少相差1”。
师:这“一分为三”的称法确实好,充分利用了第3个盘子,缩小了查找的范围。
是不是任意分3份都可以呢?展示(1、1、6)(2、2、4)(4、4、1)
生:发现有的分3份称的次数并不是最少的。
师:看来这分三份是有讲究的,请你们对比观察,应该怎样分呢?
生:平均分三份,不能平均分3份的,最多和最少相差1。
3.“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进行对比。
师: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1:会不会分4份称的次数更少呢?
生2:会不会分的份数越多,称的次数越少呢?
师:你很有问题意识,大家觉得呢?赶紧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
生:(验证发现:称的次数会大于2次。
)
师:(出示条形图,数形结合,说明道理。
)看来,只有“一分为三”才是最优策略。
(六)回顾小结,拓展应用
(出示从80个里面找一个次品)
五、课例反思
(一)合理取舍,抓住问题本质进行简单而深刻的教学
“怎么分物品”就是找次品的核心问题,“一分为三”就是最优的策略。
围绕重要内容多角度探究,直达问题本源。
(二)选取典型素材,为学生搭建探究支架
抓住最典型的素材展开探究。
通过分析,从3个中找必须探究,因为那是学会推理的开始。
从8个中找的情况比较复杂,便于各种方法的对比,从9个中找比较容易想到一分为三,引发认知冲突。
有了从9个中找的启发,再回头研究8个的主动性就更强一些。
(三)善用对比引质疑,发展数学眼光
应用“对比”这一教学策略,引起学生思考。
第一次对比:天平外面的为什么不称?感受推理的重要性。
第二次对比:把9分成(4,4,1)和(3,3,3)进行对比称,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第三次对比:9个只需称2次就能保证找到次品,8个却需要3次,这合理吗?第四次对比:同样是从8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为什么把8个分成(3,3,2)两次就可以称出来,而分成(4,4)却需要3次?发现分法不同,把目光聚焦到“第3个盘子”上。
第五次对比:把8个分成3份称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使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为1”的这种尽量平均分的方法最好。
第六次对比:“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进行对比,通过数形结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第二次查找的范围越大,再次确认“一分为三”就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