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考前押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考前押题
1【2023·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挡位,分别为前进挡、倒挡和空挡。
前进挡和倒挡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挡用于停车时使用,既可以保护发动机,也可以避免重新启动时突然移动产生危险。
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以上材料给人启示,引发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
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挡、倒挡、空挡”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
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对“前进挡、倒挡、空挡”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
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挡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
”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进取,这是人生的追求;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
实,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但要注意,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
行文中应阐明“进、退、停”的关系,如可先阐述什么是“进、退、停”;接着论述“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再论述“退”“停”是“前进”的保障;最后论述无论是“退”“停”最终都是为了“前进”。
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如列举三尺巷的事例、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退一步海阔天空、苏秦的一年埋头苦读是为了复出、诸葛亮躬耕南阳是在等待良主等事例来论证“退”和“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参考立意】1.“退”和“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2.前进的路上,退一退停一停,没准能领略不一样的美景。
3.“退”“停”有时是更好的“进”。
【参考范文】
及时换挡,因时而变
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时代潮流瞬息万变,身处其中的我们驾驶人生之船极易陷入迷茫的漩涡。
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应当锻炼出强大的断决力和洞察力,及时调整方法,进退有度,来去自如。
行驶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挡位调整状态,归正方向。
前进挡促使我们以专一的态度奔向目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倒挡提醒我们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抑或“退一步海阔天空”;空挡保证我们在休息时蓄积力量,避免长时间工作的损伤,自知“止,吾
止也”。
或许前进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退与止的功用。
物理学中,不断加速意味着速度提升,从而使物体具有更大的能量,一旦遭受碰撞,其毁灭性会超乎想象。
顽固不化的努力,自以为下足了功夫,终会如同老牛拉磨,小鼠转轮盘一般一步也不能前进原地打圈。
灵活运用“挡位”,才能让人快速达到目的。
退,不是畏缩,而是心灵的进步。
苏轼遭受贬谪后未曾陷入低迷,而是乐于现状,迟高位而安其生。
纵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改其乐。
抛却执念与名利,以追求灵魂的升华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成功。
鲁迅弃医从文,退出医治形体之痛转而以笔刃向黑暗拔剑见义,刺入人心的痛楚。
这样的“退”何尝不也是一种“进”呢?止不是自我放弃,而是精神的休养生息。
僧人幽居山中深林,静坐禅悟,通习佛经,感知天地;武功绝学之材团关修炼,远离尘俗,终究参透,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的人,于繁华中驻足,让清风穿过心灵走廊,在另一边产生花朵与万物,聆听生命之美的同时,能否也使人内心舒畅,镇定焦躁不安的心?长久的水流换取岸旁风物的挪移,静静待发的青叶终等到万木荟蔚之美。
止中有静,而静中亦争,在危急面前,越是能止住不安,静中沉思,远虑深谋之人,越可成就大器。
面对外物的改变,我们当代青年亦应用好进退之法,进而不躁,退而知时,止而知思,唯有自如之心方能见难知法,见危而化。
这样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同时养心静气,达到人格的升华。
路亦漫长,行亦致远,奋楫笃行,不负韶华。
2【2023·东莞】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作文。
以禅家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我塑造。
“见过天地才
知道自己的卑微”,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见天地”是对自己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
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状态,从容地去面对众生。
综合来看,意思是洞察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此时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
表明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并塑造自我,之后,见天地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明确在天地和众生之中,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先论述当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放眼全天地间,认识到世界之大,自己之渺小,生起包容豁达之心;再论述洞察自己,见过众生,放眼世界后的超然物外,抛开自我和一切物质束缚,将众人所需作为自己所求,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最后立足时代,结合青年的身份,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融入时代大潮,从自己开始,从当下开始,一点一滴,踏实奋进,激扬青春,实现服务于人民的理想。
【参考立意】1.天地众生为镜,方知自我所在。
2.心怀天地众生,方能窥见自己。
3.洞见天地小我,心怀众生大我。
4.放下小我,始见众生。
【参考范文】
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禅语有云:“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窥视内心深处,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见天地,纵目天下广宇,天高地迥,海阔云远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见众生,心怀万民苍生,悲悯黎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礼记》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时代的我辈青年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见自己,贵自知,躬自省,不断砥砺,向更好的自己出发。
子曰,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
见自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的决心,明心见性,含章可贞。
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为见自己,才谦虚恭谨。
柳子厚以愚溪自称,写出了传世的《愚溪诗序》;因为见自己,才不断磨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成就了卢延让的诗坛佳话。
我辈青年只有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不断向上,才能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一草一天堂。
一叶一如来。
见天地,开视野,广格局,志存高远,满腔豪情写就芳华。
邵谒说:“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见天地,需要我们放眼天下心怀国家,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
因为见天地,回到基层一线,黄文秀才有了更高远的格局,为一方百姓脱贫,为天地生民立命;因为见天地,广视野,让苏炳添奋进不止,运动生涯才绽放出绚烂之花。
我辈青年亦需不囿于自己的圈子才能翱翔天宇。
无关迟暮,不问翻覆。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见众生,知民情,生悲悯,心系苍生,九死不悔为国为家。
俞大猷说:“丈夫不逆旅,何以济苍生。
”见众生则需要我们心怀忧民情,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见自己又见天地,此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
燃灯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李桓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感动中国的诗人叶嘉莹,他们都是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见自己,见众生,眼底有光,心生大爱,才做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凡之举。
于眼界与鸿鹄之志中见自己,于奋斗与拼搏向上中见天地,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见众生,此诚为三见之实行。
禅语悟人生,小我大我情。
酌古,少陵野老有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斟今,边防战士曾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清谈可以饱,梦想皆无由。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自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杨振宁从小聪颖过人,初中时就表现出了超常的数学天赋。
12岁时,他就提出要学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教他,而是请人教他学习《孟子》。
对于父亲不教他微积分而教《孟子》的良苦用心,杨振宁晚年颇为赞叹,认为人文学科对他整个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能够让他欣赏数学,而不是像其他同事一样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
材料二: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系研究生林森洁,因为琐事,投毒杀害室友。
被判死刑后,他在遗书中写道:“请将我写予你们的书信给我的兄弟姐妹们看看,告诚他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在看守所里,他看了不少人文类的书,比如《复活》《心理控制术》,目的是想通过阅读“让灵魂找到比短暂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来寄托”。
对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
审准这道题,关键是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信息。
第一则材料有个关键词“人文学科”,第二则材料则出现了“人文类的书”,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人文(人文精神)”,总结起来一句话:人文精神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
两则材料一正一反。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是正面教材,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益,助力他的科学研究;复旦投毒案案犯林森浩是反面教材,他走上杀人自毁的犯罪道路,令人叹惋,而原因之一就是缺失人文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对杨振宁和林森浩的影响很大,但不宜将杨振宁的成功都归功于人文精神的丰盈,也不好将林森浩的陨落都归咎于人文精神的缺失。
原材料只是说“人文学科对他(杨振宁)整个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看了不少人文类的书……‘让灵魂找到比短暂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来寄托’”。
因此,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参考立意】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人文精神的浸润熏陶。
人文精神为成功幸福的人生保驾护航。
在重视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素养。
【参考范文】
浸润人文,匡正人心
博尔赫斯说: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
杨振宁和林森浩,两个骄子,来自不同时代,他们的青春时光,就出现了明显分叉。
究其原因,当然难以一言蔽之,但人文品质的有无,无疑影响深远。
“人应当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人心当有人文的浸润,才能妥善安放,得以匡正。
人之一生,如果只记得求索科学知识,而抵触人文的熏陶,可能导致成长的发育不良,譬如跛脚,譬如佝偻。
庆幸的是,杨振宁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指向了一条健康的人生发展之路。
试想,如果他没有研读《孟子》等经典的体验,大概也难有“达则兼济天下”的襟怀,也不容易跳出功利的视野与勇气,当然也未必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情深义重。
深厚的人文素养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垒砌,不仅仅是“无功”的怡情养性,而是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自内而外的和谐。
在这个物欲社会,少了人文的浸润和净化,心灵可能就蒙尘纳垢,人之道德底线也会被击穿。
林森浩案、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都是血的教训。
你不能说,他们都是一时冲动、一念之差。
古人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他们向深渊的滑落,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个“迹”就有人文素养缺失的迹象。
善心渐渐隐匿,罪念霎时放大,终于导致了人性的瞬间变异。
他们从小本也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却都成为摧毁几个家庭的罪魁。
假使,他们能多涵养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他们的悲剧或可避免。
只不过,一起一起的恶性事件,也难以扭转当下轻人文、重知识的现状,“学好数理化”“文科无用论”“人文值几何”的观点,仍然甚嚣尘上。
“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捕鱼的渔夫看不到海。
”追逐猎物,是实用主义,但远山深海的美
景,就那么不足道?鹿没有穷尽,鱼无法捕完,请记住怡人耳目的青山绿水。
这恰似追逐科学的路上,人文美景具有抚慰和匡正人心的奇效。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文才是青年的立足之基。
我们看不见人文的意义,但它就是人心的本源,文明的母体。
人文是美的,它让杨振宁懂得了如何欣赏数学;人文是善的,它让林森浩在人生尽头幡然醒悟。
单有人文的浸润,不一定能成功,但少了人文傍身,往往注定失败。
我们不是总说,想要像第欧根尼一样,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始终高举“人”的旗帜吗?
那么,请小心掬起人文的清泉吧,让它缓缓流经你的心田。
4、【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舍弃仕途,选择归园田居;面对生命垂危的祖母,李密放弃为官,选择照顾服侍祖母。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中,有无数个时刻需要我们学会取舍。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陶渊明和李密为例展现他们取舍,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舍弃仕途,选择归隐,面对忠孝难以两全,李密舍弃为官,选择尽孝;孟子的名言指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取舍,明确了“取舍”的必然。
从陶渊明、李密的事例和孟子的名言来看,有“舍”才有“得”,陶渊明舍弃官场才有归隐田园的悠然自得,李密舍弃仕途才有尽孝祖母的天伦之乐,所以“舍”是“得”的前提,“舍”才能“得”。
材料中提到“学会取舍”,“学会”是靠实践、训练或反复体验而获得才学;而“取舍”是择用和弃置,采取和放弃。
事实上,取舍,是一种精
神,取,是一种领悟,而舍,更是一种智慧,学会取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
“学会取舍”意味着考生需要思考为何要学会取舍,如何去正确取舍,取舍的意义是什么。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由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引入,引出论点,如“学会取舍,才能卸掉抱负,轻装上路”;接着从“学会取舍,轻装上路,体现出决绝的果断”“学会取舍,轻装上路,彰显运筹帷幄智慧”“学会取舍,轻装上路,蕴含一种哲学境界”等角度展开论述,要注意“取和舍”“舍和得”的关系,还可以从生活层面上升到处世和做人方面,因为取舍、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
最后总结全文,如“取精去糟,轻装上路是一种决绝和智慧,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注重选择,果断放弃,远离‘蝜蝂’般的贪欲,就会卸掉负担,轻装上路,迎接那美好的未来”。
参考立意:
1.学会取舍,是生活的艺术。
2.取舍得当,才拥有智慧人生。
3.有舍有得,才是生活的真实。
4.勇于取舍才有收获。
5.学会取舍,才能轻装上路。
【优秀范文】
取舍之间
取舍,是人一生必修的课题。
人的一生都在取舍中前进,每一次的取舍,都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尊严?等到岁月无情流逝,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
人都面临着权钱的诱惑,在欲望本性的驱使下,有些人被冲昏了头脑,抛却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不归路。
取与舍,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了无限的人生哲理。
面对太多的诱惑,只要我们坚守最初的梦想,我们就不会迷失,不会沉沦。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要大量人才,有一群充满热血的爱国人士,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冲破艰难险阻,一心回国,用满腔赤诚回报新中国的这片热土,为之付出,为之奋斗,为之努力。
选择回到祖国,这是他们无悔的选择,一取一舍,彰显了感动人心的爱国情怀。
正如他,郭永怀,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
面对康奈尔大学的百般挽留,面对国外科研条件的优越,他不为所动,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船。
他说:“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
”
人生本来就会面临义务、责任、名利的抉择。
在取得的同时也必定要舍弃,那么我们在放弃和取得之间,该如何定夺呢?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她那令世人震惊羡慕敬仰的成就和荣誉,却成了孩子手中的玩具。
因为在她的取舍中,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名利,科学才是她生命的全部。
一取一舍间显现了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人生旅途上,有无数次让我们徘徊不定的取舍。
有些人能果敢地拒绝诱惑,放长眼光,赢得令人仰望的价值人生。
而有些目光短浅的人,却只贪图一时小利,不仅断送了大好前程,甚至弄丢了卿卿性命。
所以,理性地选择与放弃,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著,懂得取舍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
人生就像是一道选择题,有选择有放弃,我们不能说取舍的对与错,重要的是当我们回首过往时,永不后悔当初的取舍,在正确的取舍间拥
有无悔的幸福人生。
5【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期望。
然而,这种期望可能和时代需求、现实条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或错位。
面对上述落差或错位,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或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思路解析】
材料由“这种期望可能和时代需求、现实条件、家人期待……存在落差
或错位”引出此次作文的核心话题——如何平衡自我的预期和家人、社会对
自己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家庭和社会对我们也可能有不同的期望,在复杂的现实生活和不断的成长过程中,个人的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望往往会出现落差或错位,题目要求考生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以站在“个人”角度,论述应永葆初心,坚持自我,方能无怨无悔;可以站在“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说明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应该勇敢地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也可以辩证看待这一问题,分析个人、家庭和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论证保持不同身份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
写作时,考生可选择议论文文体,以“听从社会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为标题,开篇提出论点:当个人愿景与社会期望发生落差和冲突时,当代青年应该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接着展开论述:自己的期望固然美好,但是如果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人生就缺乏真正撼动人心的光辉和力量;当代青年若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听从时代召唤,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即可。
参考立意:
1.笑对落差,展示风采。
2.理性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
3.听从社会召唤,做一个有用之人
【精选范文】
拥抱落差,期望如初
罗曼•罗兰曾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在这个时代,我们生活的真相是现实变化不定、个人和外界的定位产生落差。
然而,希望成为英雄的人,必然要接受落差,坚守人生的初心和期望。
在生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时,个人的期望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梦想的温床,但当你飞翔的方向与父母的目光迥然相异,个人期望与家庭预期的落差就由此产生。
社会是每个人成就梦想的舞台,但若个人期望和社会需求指标、评价标准不匹配,错位的可能性也将大幅跃升。
如果个人的期待屈从于家庭与社会这两种强大力量的牵扯,人的独立性与思想性将陷入现实的旋涡中。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
在于思想”,何不坚守正确的个人期望,坦然拥抱不可避免的人生落差?
家人当然爱我们,但温柔拒绝家庭预期的道德捆绑绝非不孝或冷酷。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父母的怀抱不能承载我们的一生,而在我们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将不可避免地区别于父母的思维,展现出独立与个性的风采。
同时,父母也将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产生认识上的盲点。
由此推断,基于父母的认识而形成的家庭预期难免与我们自己的期望产生偏差。
那么,当父母的判断失准时,我们是否仍有必要委曲求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味遵从父母之志是一种愚孝,将家人的期望勉强嫁接于自己的人生是一种对生活的亵渎和不负责。
因此,在落差产生时,不妨拥抱落差,用合适的方式说服父母。
社会自然需要我们,但理性拒绝社会的定位绝非离经叛道或不知好歹。
樊锦诗当然可以接受职场精英等社会角色,但她投身敦煌的个人选择才能得到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钟南山、李兰娟本可以自安于院士之誉,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