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第七章麻醉ppt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麻醉:
吸入复合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联合麻醉
全麻-非全麻联合应用 低温麻醉及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15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 麻醉前用药
16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访视 病情评估
ASA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
蛋白学说:与神经突触通道蛋白上作用靶位结合--使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23
全身麻醉的原理
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于通道蛋白周围的脂质, 使突触膜的生理特性发生改变,间接影 响整体膜蛋白的功能。
脂质学说:与神经组织脂质可逆性物理-化学结合— 神经细胞 各组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
24
全身麻醉的原理
结果
概念及特征: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 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 科学,从医技转入对病人的诊治。
内涵:提供无痛、肌松及其他所必需的 条件,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 术后顺利康复。
8
第二阶段: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主要内容:
对病人的评估与准备 麻醉技术与实施 专科麻醉处理 危重疑难病例麻醉处理 并发症防治(含术后)
作用原理和分类
竞争性阻滞(competitive neuromuscular block)
非竞争性阻滞( non-competitive neuromuscular block)
接头外和接头前膜作用
36
37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竞争性阻滞
肌松药能与接头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但受 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不引起接头后膜 的去极化。且肌松药与受体的Ach结合位点结合后, 阻断Ach进一步与受体结合。
Van Poznak) 1972年恩氟烷用于临床 1981年异氟烷用于临床 1981年~:若干新药相继用于临床
12
第三阶段:现代麻醉学 ( Morden Anesthesiology )
意义
麻醉学的飞跃阶段,吸取基础医学,临 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及多种边缘科学 中的有关理论与工程技术经发展形成麻 醉学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成为二 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自立于临床学 科之林。
在钠石灰中不稳定
地氟烷 麻醉加深和苏醒迅速
呼吸道刺激性强,兴奋交感神经
氧 化 亚 氮 对循环抑制轻,对呼吸道无刺激, 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易发生缺氧,
(笑气) 麻醉诱导和苏醒快
增加体腔的积气
32
㈡静脉麻醉药
概念
为经静脉注入人体后,可使病人镇静、 催眠、遗忘,直至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特点
主要在体内代谢,作用迅速,以镇静催 眠作用为主,大多数药物无镇痛作用, 麻醉可控性小。
33
常用静脉麻醉药主要优缺点比较
静脉麻醉药
单次给药后起 效/苏醒时间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硫喷妥钠
30S/5 min
诱导迅速,苏醒快,降低颅内压和脑氧 CO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反复给药体内
代谢
蓄积,无镇痛作用,诱发喉和支气管痉挛
丙泊酚 咪达唑仑
30S/5 min 30S/17 min
诱导迅速,连续给药体内无蓄积,苏醒 CO下降,外周血管扩张,无镇痛作用, 完全彻底,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镇 注射痛 吐、抗瘙痒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 人
9.40~50.7
18
麻醉前准备事项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心理方面的准备 胃肠道的准备 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
19
麻醉前用药
目的
情绪、痛阈、分泌、反射
常用药物
安定镇静:苯二氮卓类 催眠:巴比妥类 抗胆碱:M受体拮抗剂 麻醉性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剂
20
第三节 全身麻醉
21
全身麻醉概念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 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 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 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 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 身麻醉。
22
全身麻醉的原理
机制
特异性与突触膜上各类离子通道蛋白结 构发生结合,直接改变通道的功能;
15-20
0.75
2-5
1.7
0.2
1.15
2-3
2.0
0.02
6.0
29
㈠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肺泡浓度的影响因素
通气效应 浓度效应 心排出量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
注意血气分配系数对 FA/FI上升速度的影响
30
㈠吸入麻醉药
代谢与毒性
肝毒性
氟烷性肝炎:三氟乙酸与蛋白、多肽及氨 基酸结合具有抗原性,在机体内形成抗体, 再次接触氟烷产生免疫反应
9
事件
1942年箭毒用于临床麻醉(Griffith, Johnson)
1943年合成Lidocaine(Lofgren) 1949 年 succinylcholine 用 于 临 床
(Phillips,Fusco)
10
第三阶段:现代麻醉学
( Morden Anesthesiology )
时间:50年代至今
苏醒时常有梦幻、恐惧及情绪改变,交感 兴奋,直接抑制心肌(解除交感兴奋情况 下),呼吸道分泌物多,增加颅内压和脑 氧代谢
无镇痛作用,可出现肌震颤,反复给药抑 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Γ-羟基丁酸钠
5 min/2 h
呼吸、循环抑制轻,肝肾毒性低,下颌 无镇痛作用,兴奋迷走神经,呼吸道分泌
松弛,显著增加气道难受性
肾毒性
无机氟(F -) 七氟烷与钠石灰产生反应生成复合物A
31
常用吸入麻醉药主要优缺点的比较
吸入麻醉药
优点
缺点
氟烷 恩氟烷
对呼吸道无刺激,舒张支气管平滑 可致氟烷相关性肝炎,麻醉诱导和苏醒缓
肌
慢
苏醒较平稳
可能诱发癫痫,对肾功能有潜在的损害
异氟烷 扩张血管适于控制性降压
高浓度可能导致心肌窃血
七氟烷 对呼吸道无刺激
ED95
插管剂量
(mg/kg) (mg/kg)
0.5
1.0
0.2
0.3~0.4
0.05
0.2
0.03
0.05
0.08
0.2
0.3
0.6
0.25
0.3~0.4
0.05
0.08~0.1
0.045
0.08
0.04
0.08~0.1
0.3
0.6
起效时间 (min)
1.0 2~3 2.6~2.7 5~7 2~3 3~4 2~4 2~3 2~3 2~3 1.5
概念及特征:研究临床麻醉、急救复苏、 危重医学、疼痛机理及诊治的综合性学 科。
内涵:围术期安全:监测、治疗与调控, RR,ICU,CPCR,疼痛研究及治疗。
工作范围:门诊、临床麻醉、病房 (RR、ICU)、疼痛诊疗。
11
事件
1956年氟烷用于临床(Johnson) 1959年甲氧氟烷用于临床(Artusio,
Ⅰ相阻滞和Ⅱ相阻滞 离子通道阻断:阻塞 脱敏感阻滞:失敏
40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去极化肌松药:
非竞争性阻滞 代表药物: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肌松药
竞争性阻滞 代表性药物:潘库溴铵、维库溴铵等
41
肌松药的插管剂量及临床时效
肌松药
琥珀胆碱 阿曲库铵 顺式阿曲库铵 杜什氯铵 米库氯铵 氯筒箭毒碱 氯二甲箭毒 潘库溴铵 哌库溴铵 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
第一节 绪 论
1
麻醉学发展史
古代
国外 棍击、放血、捆扎、酒精(西方) 阿片罂粟、莨菪合用(埃及)
我国 针灸镇痛(扁鹊)、 麻沸散、酒 精(华佗)、洋金花(曼陀罗花)(李 时珍)
问题 病人安全无保障,镇痛不完善
2
麻醉学发展史
近代(150年)
乙醚:1842年(CW Long)首次发现、 1846年(WT Morton)肿瘤切除
内涵:药物或方法的开发、创新和使用
4
事件
1854年发明空心金属针(Wood) 1871年笑气压缩罐(Brothers) 1884年可卡因用于局部麻醉(Koller) 1885 年 神 经 阻 滞 及 浸 润 麻 醉
(Halstead) 1885年硬膜外阻滞麻醉(Corning) 1898年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Bier)
物增加,引起低钾
34
㈢肌肉松弛药
概念
是指能够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 松弛的药物。
特点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 松药两类;对心肌和平滑肌不产生松弛作用; 非去极化肌松药有拮抗剂;大部分肌松药经肝 肾代谢,部分经血浆假胆碱酯酶水解,个别药 物通过霍夫曼效应水解。
35
㈢肌肉松弛药
恩氟烷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
常用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 74 44 197 184 184 200 168
油/气 65 1.4 224 98 98 53.4 18.7
血/气 12 0.47 2.4 1.9 1.4 0.65 0.42
代谢率(%) MAC(%)
2.1-3.6
1.9
0.004
105
特点
药物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 形从肺排出体外,麻醉深度容易控制。 麻醉四要素,一药可兼有其三。
27
㈠吸入麻醉药
理化性质
血气分配系数
在血浆中的溶解度 决定麻醉的可控性:越小,可控性越高
油气分配系数
在脂肪组织中的溶解度 决定麻醉强度:越大,强度越大
麻醉强度
MAC
28
药物名称 乙醚 笑气 氟烷
当接头后膜 75%~80% 以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被非去 极化肌松药占据后,神经冲动虽可引起乙酰胆碱的 释放,但没有足够的受体相结合,肌纤维不能去极 化,从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
38
39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非竞争性阻滞
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型发生改变, 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有短 暂的肌颤,随后产生松弛性麻痹,还可通 过阻塞离子通道或脱敏感阻滞产生阻滞作 用。
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顺行性 呼吸抑制,无镇痛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和
遗忘,中枢性肌松
血压
氯胺酮 依托咪酯
60S/20 min (iv) 150S/ 30min (im)
30S/10 min
镇痛,支气管扩张,易保留自主呼吸, 保持咽喉反射,有分离麻醉现象
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呼吸抑制轻,降 低颅内压
6
第一阶段:麻醉(Anesthesia)
意义:为麻醉方法学奠定基础,是外 科学发展重要里程碑。
问题
具有显著的医技特征 缺乏理论指导(依赖经验) 麻醉安全性差(并发症多) 人员缺乏培训(兼职)
7
第二阶段: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时间:20世纪30年代~50年代(24 年)
两种机制的最终作用均导致离子通道功 能受抑、神经信息在突触部位的传导过 程受抑制,导致全身麻醉的产生。
25
全身麻醉的要素
四大要素:
充分镇静 完善镇痛 满意肌松 合理控制应激
26
㈠吸入麻醉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念
指经呼吸道吸入,可逆性地抑制中枢神 经系统,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 疼痛,从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笑 气 : 1844 年 ( H Wells ) 拔 牙 、 1868年(andrews)与氧合用
氯仿:1847年~1853年(Simpson) 无痛分娩
3
第一阶段:麻醉(Anesthesia)
时间:1846年~20世纪30年代
概念及特征: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 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 以达无痛目的 (医疗技术为主)
13
麻醉的分类
全身麻醉 :
吸入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
基础麻醉
直肠途径 肌肉途径 静脉途径
局部麻醉:
神经阻滞:干、丛或节(坐骨N、颈、臂丛) 区域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神经末梢、皮肤 表面麻醉:粘膜(咽喉气道、眼、鼻)
14
麻醉的分类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硬脊膜外阻滞(硬膜外麻醉) 骶管阻滞
5
事件
1905年合成procaine(Einhorn) 1917年氧气面罩(Poulton) 1920 年 传 递 吸 入 麻 醉 药 的 气 管 导 管
(Magill) 1930年麻醉呼吸回路及CO2吸收装置
(Sword) 1933年环丙烷用于手术麻醉(Water) 1934年硫喷妥钠用于麻醉诱导
临床时效 T25%恢复(min)
6~12 40~50 66~70 72~83 12~15 90~110 100~120 90~100 90~120 45~60 23~75
T95%恢复时间 (min) 12~15 50~70 83~91 109~133 30 140~160 180~240 120~150 120~150 60~80 60~70
17
ASA分级和围术期死亡率
分级
标准
死亡率(%)
Ⅰ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0.06~0.08
Ⅱ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0.27~0.04
Ⅲ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 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 命威胁
7.80~23.0
吸入复合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联合麻醉
全麻-非全麻联合应用 低温麻醉及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15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 麻醉前用药
16
麻醉前病情评估
麻醉前访视 病情评估
ASA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
蛋白学说:与神经突触通道蛋白上作用靶位结合--使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发生变化
23
全身麻醉的原理
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于通道蛋白周围的脂质, 使突触膜的生理特性发生改变,间接影 响整体膜蛋白的功能。
脂质学说:与神经组织脂质可逆性物理-化学结合— 神经细胞 各组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
24
全身麻醉的原理
结果
概念及特征: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 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 科学,从医技转入对病人的诊治。
内涵:提供无痛、肌松及其他所必需的 条件,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 术后顺利康复。
8
第二阶段: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主要内容:
对病人的评估与准备 麻醉技术与实施 专科麻醉处理 危重疑难病例麻醉处理 并发症防治(含术后)
作用原理和分类
竞争性阻滞(competitive neuromuscular block)
非竞争性阻滞( non-competitive neuromuscular block)
接头外和接头前膜作用
36
37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竞争性阻滞
肌松药能与接头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但受 体构型不改变,离子通道不开放,不引起接头后膜 的去极化。且肌松药与受体的Ach结合位点结合后, 阻断Ach进一步与受体结合。
Van Poznak) 1972年恩氟烷用于临床 1981年异氟烷用于临床 1981年~:若干新药相继用于临床
12
第三阶段:现代麻醉学 ( Morden Anesthesiology )
意义
麻醉学的飞跃阶段,吸取基础医学,临 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及多种边缘科学 中的有关理论与工程技术经发展形成麻 醉学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成为二 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自立于临床学 科之林。
在钠石灰中不稳定
地氟烷 麻醉加深和苏醒迅速
呼吸道刺激性强,兴奋交感神经
氧 化 亚 氮 对循环抑制轻,对呼吸道无刺激, 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易发生缺氧,
(笑气) 麻醉诱导和苏醒快
增加体腔的积气
32
㈡静脉麻醉药
概念
为经静脉注入人体后,可使病人镇静、 催眠、遗忘,直至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特点
主要在体内代谢,作用迅速,以镇静催 眠作用为主,大多数药物无镇痛作用, 麻醉可控性小。
33
常用静脉麻醉药主要优缺点比较
静脉麻醉药
单次给药后起 效/苏醒时间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硫喷妥钠
30S/5 min
诱导迅速,苏醒快,降低颅内压和脑氧 CO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反复给药体内
代谢
蓄积,无镇痛作用,诱发喉和支气管痉挛
丙泊酚 咪达唑仑
30S/5 min 30S/17 min
诱导迅速,连续给药体内无蓄积,苏醒 CO下降,外周血管扩张,无镇痛作用, 完全彻底,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镇 注射痛 吐、抗瘙痒
Ⅴ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 人
9.40~50.7
18
麻醉前准备事项
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心理方面的准备 胃肠道的准备 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
19
麻醉前用药
目的
情绪、痛阈、分泌、反射
常用药物
安定镇静:苯二氮卓类 催眠:巴比妥类 抗胆碱:M受体拮抗剂 麻醉性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剂
20
第三节 全身麻醉
21
全身麻醉概念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 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 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 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 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 身麻醉。
22
全身麻醉的原理
机制
特异性与突触膜上各类离子通道蛋白结 构发生结合,直接改变通道的功能;
15-20
0.75
2-5
1.7
0.2
1.15
2-3
2.0
0.02
6.0
29
㈠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肺泡浓度的影响因素
通气效应 浓度效应 心排出量 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
注意血气分配系数对 FA/FI上升速度的影响
30
㈠吸入麻醉药
代谢与毒性
肝毒性
氟烷性肝炎:三氟乙酸与蛋白、多肽及氨 基酸结合具有抗原性,在机体内形成抗体, 再次接触氟烷产生免疫反应
9
事件
1942年箭毒用于临床麻醉(Griffith, Johnson)
1943年合成Lidocaine(Lofgren) 1949 年 succinylcholine 用 于 临 床
(Phillips,Fusco)
10
第三阶段:现代麻醉学
( Morden Anesthesiology )
时间:50年代至今
苏醒时常有梦幻、恐惧及情绪改变,交感 兴奋,直接抑制心肌(解除交感兴奋情况 下),呼吸道分泌物多,增加颅内压和脑 氧代谢
无镇痛作用,可出现肌震颤,反复给药抑 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Γ-羟基丁酸钠
5 min/2 h
呼吸、循环抑制轻,肝肾毒性低,下颌 无镇痛作用,兴奋迷走神经,呼吸道分泌
松弛,显著增加气道难受性
肾毒性
无机氟(F -) 七氟烷与钠石灰产生反应生成复合物A
31
常用吸入麻醉药主要优缺点的比较
吸入麻醉药
优点
缺点
氟烷 恩氟烷
对呼吸道无刺激,舒张支气管平滑 可致氟烷相关性肝炎,麻醉诱导和苏醒缓
肌
慢
苏醒较平稳
可能诱发癫痫,对肾功能有潜在的损害
异氟烷 扩张血管适于控制性降压
高浓度可能导致心肌窃血
七氟烷 对呼吸道无刺激
ED95
插管剂量
(mg/kg) (mg/kg)
0.5
1.0
0.2
0.3~0.4
0.05
0.2
0.03
0.05
0.08
0.2
0.3
0.6
0.25
0.3~0.4
0.05
0.08~0.1
0.045
0.08
0.04
0.08~0.1
0.3
0.6
起效时间 (min)
1.0 2~3 2.6~2.7 5~7 2~3 3~4 2~4 2~3 2~3 2~3 1.5
概念及特征:研究临床麻醉、急救复苏、 危重医学、疼痛机理及诊治的综合性学 科。
内涵:围术期安全:监测、治疗与调控, RR,ICU,CPCR,疼痛研究及治疗。
工作范围:门诊、临床麻醉、病房 (RR、ICU)、疼痛诊疗。
11
事件
1956年氟烷用于临床(Johnson) 1959年甲氧氟烷用于临床(Artusio,
Ⅰ相阻滞和Ⅱ相阻滞 离子通道阻断:阻塞 脱敏感阻滞:失敏
40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去极化肌松药:
非竞争性阻滞 代表药物:琥珀胆碱
非去极化肌松药
竞争性阻滞 代表性药物:潘库溴铵、维库溴铵等
41
肌松药的插管剂量及临床时效
肌松药
琥珀胆碱 阿曲库铵 顺式阿曲库铵 杜什氯铵 米库氯铵 氯筒箭毒碱 氯二甲箭毒 潘库溴铵 哌库溴铵 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
第一节 绪 论
1
麻醉学发展史
古代
国外 棍击、放血、捆扎、酒精(西方) 阿片罂粟、莨菪合用(埃及)
我国 针灸镇痛(扁鹊)、 麻沸散、酒 精(华佗)、洋金花(曼陀罗花)(李 时珍)
问题 病人安全无保障,镇痛不完善
2
麻醉学发展史
近代(150年)
乙醚:1842年(CW Long)首次发现、 1846年(WT Morton)肿瘤切除
内涵:药物或方法的开发、创新和使用
4
事件
1854年发明空心金属针(Wood) 1871年笑气压缩罐(Brothers) 1884年可卡因用于局部麻醉(Koller) 1885 年 神 经 阻 滞 及 浸 润 麻 醉
(Halstead) 1885年硬膜外阻滞麻醉(Corning) 1898年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Bier)
物增加,引起低钾
34
㈢肌肉松弛药
概念
是指能够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 松弛的药物。
特点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 松药两类;对心肌和平滑肌不产生松弛作用; 非去极化肌松药有拮抗剂;大部分肌松药经肝 肾代谢,部分经血浆假胆碱酯酶水解,个别药 物通过霍夫曼效应水解。
35
㈢肌肉松弛药
恩氟烷 异氟烷 七氟烷 地氟烷
常用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 74 44 197 184 184 200 168
油/气 65 1.4 224 98 98 53.4 18.7
血/气 12 0.47 2.4 1.9 1.4 0.65 0.42
代谢率(%) MAC(%)
2.1-3.6
1.9
0.004
105
特点
药物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 形从肺排出体外,麻醉深度容易控制。 麻醉四要素,一药可兼有其三。
27
㈠吸入麻醉药
理化性质
血气分配系数
在血浆中的溶解度 决定麻醉的可控性:越小,可控性越高
油气分配系数
在脂肪组织中的溶解度 决定麻醉强度:越大,强度越大
麻醉强度
MAC
28
药物名称 乙醚 笑气 氟烷
当接头后膜 75%~80% 以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被非去 极化肌松药占据后,神经冲动虽可引起乙酰胆碱的 释放,但没有足够的受体相结合,肌纤维不能去极 化,从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
38
39
㈢肌肉松弛药
作用原理和分类
非竞争性阻滞
肌松药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型发生改变, 通道开放,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有短 暂的肌颤,随后产生松弛性麻痹,还可通 过阻塞离子通道或脱敏感阻滞产生阻滞作 用。
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顺行性 呼吸抑制,无镇痛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和
遗忘,中枢性肌松
血压
氯胺酮 依托咪酯
60S/20 min (iv) 150S/ 30min (im)
30S/10 min
镇痛,支气管扩张,易保留自主呼吸, 保持咽喉反射,有分离麻醉现象
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呼吸抑制轻,降 低颅内压
6
第一阶段:麻醉(Anesthesia)
意义:为麻醉方法学奠定基础,是外 科学发展重要里程碑。
问题
具有显著的医技特征 缺乏理论指导(依赖经验) 麻醉安全性差(并发症多) 人员缺乏培训(兼职)
7
第二阶段: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时间:20世纪30年代~50年代(24 年)
两种机制的最终作用均导致离子通道功 能受抑、神经信息在突触部位的传导过 程受抑制,导致全身麻醉的产生。
25
全身麻醉的要素
四大要素:
充分镇静 完善镇痛 满意肌松 合理控制应激
26
㈠吸入麻醉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念
指经呼吸道吸入,可逆性地抑制中枢神 经系统,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 疼痛,从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笑 气 : 1844 年 ( H Wells ) 拔 牙 、 1868年(andrews)与氧合用
氯仿:1847年~1853年(Simpson) 无痛分娩
3
第一阶段:麻醉(Anesthesia)
时间:1846年~20世纪30年代
概念及特征: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 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 以达无痛目的 (医疗技术为主)
13
麻醉的分类
全身麻醉 :
吸入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
基础麻醉
直肠途径 肌肉途径 静脉途径
局部麻醉:
神经阻滞:干、丛或节(坐骨N、颈、臂丛) 区域阻滞和局部浸润麻醉:神经末梢、皮肤 表面麻醉:粘膜(咽喉气道、眼、鼻)
14
麻醉的分类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 硬脊膜外阻滞(硬膜外麻醉) 骶管阻滞
5
事件
1905年合成procaine(Einhorn) 1917年氧气面罩(Poulton) 1920 年 传 递 吸 入 麻 醉 药 的 气 管 导 管
(Magill) 1930年麻醉呼吸回路及CO2吸收装置
(Sword) 1933年环丙烷用于手术麻醉(Water) 1934年硫喷妥钠用于麻醉诱导
临床时效 T25%恢复(min)
6~12 40~50 66~70 72~83 12~15 90~110 100~120 90~100 90~120 45~60 23~75
T95%恢复时间 (min) 12~15 50~70 83~91 109~133 30 140~160 180~240 120~150 120~150 60~80 60~70
17
ASA分级和围术期死亡率
分级
标准
死亡率(%)
Ⅰ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0.06~0.08
Ⅱ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0.27~0.04
Ⅲ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 常活动
1.82~4.30
Ⅳ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 命威胁
7.8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