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稿
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一〕教学单元的调整变化
“时分秒〞单元
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原来安排一上和二上,一上主要认识整时和接
近整时,二上主要认识几时几分及时、分、秒,教学中发现一年级认识接近整时
较难,从几次省调研的测试成绩来看,这块内容有问题,所以将认钟表和时、分、
秒的认识安排在二下。
2.合理整合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
将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有利于集中教学。
3.后移〞乘法“单元
将本单元内容后移至三年级上册,这是内容结构的调整,考虑教材的容量。
“你能跳多远〞改为“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化
1.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原先“认识千以内的数〞安排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安排在三上,当初之
所以分开来编排,主要是考虑低年级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数更多集中在千以内的数,让他们在千以内呆的时间长一些,更好积累认数的经验,更好的理解计算的过程,更好开展数感。
这样分开也有一些弊端,如三位数加三位数时,和有可能超过 1 千的,大家都发现原教材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做了故意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
进位,学得是不全的。
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安排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进
位方法和积的定位等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不够高,
同样的情形存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于以上的考虑,就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二下进行教学。
在此根抵上,三上安排“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下安排“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四上
安排“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步混合运算。
这样整合后相关的知识线索就更加
清晰了,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了。
2.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
法之前进行教学。
一年级所学的加减法口算主要是表内加减,二下在第六单元“两三位数加减法〞的例 1 和例 2 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而表内加减的拓展,根据 6+9= ,推算 60+90= ,600+900,学生应该会,所以安排在练习里。
非常明确整数
加减法的教学到二下告一段落,今后不会单独有一单元涉及整数加减法的教学。
3.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尝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原来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材线索不是太清晰,也不敢清晰,因为前一轮课
标实验稿明确指出要淡化应用题教学,步数不是问题,主要的是开放性,挑战性、
现实性。
现在相对而言,教材的编排要妥帖务实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根
本线索是:
二下:简单的加、减混合
三上乘法单元:简单的乘加、乘减
三上除法单元:简单的加除、减除
三上策略单元:从条件出发分析和思量
三下策略单元: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量
四上策略单元:灵便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
前三点都加了“简单〞,何谓简单呢?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解答实际问题,题目中根本数量呈现的次序与学生选择条件,确定思路次序是一样的。
如:车上原来有 34 人,到某站下车 15 人,又上车 18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4.以认识东、南、西、北为重点,整合认识方向的相关内容。
这与课标要求有关,课标对认识方向要求降低了,原来是 8 个方向给出其中一
个就要能识别其余 7 个,现在的要求是给出东、南、西、北 4 个方向中的一个会识别其余的 3 个,了解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很明显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
5.重新设计统计内容,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
动经验。
重新设计统计内容原因有 2 个:一是课标提出第一学段再也不教学正式的统
计图,二是课标里边把统计概率的内容核心归结为一个词——“数据分析观念,
以前叫统计观念,这两者的区别是更加关注数据的根抵地位,突出基于解决问题
需要去采集和整理数据,突出对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
这个过程就是希翼教
给学生不同于确定性数学的归纳法,这种归纳是基于数据的归纳,是个性化创造
性归纳。
同样一组数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就作了重新设计,第
一学段只安排 2 个单元的教学统计,而这 2 个单元的内容核心是匡助学生了解统计
的过程,积累统计的经验。
二、各单元教材具体解读【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全单元编排了 3 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 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 2:体味余数应该比除数小
例 3:除法的竖式
教学重点是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求商。
由于除法概念并
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
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此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
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为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1.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匡助学生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比拟例 1 创设的问题情境,还是分 10 支铅笔,但与原来有所不同,原来是
随便分,只要每人分得同样多,现在分得滋味比拟浓。
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线索是:接受并理解教材所作的示范→摹仿教材写出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时需要带着学生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的具体意思,整体理
解算式的含义,体味这道算式比表内除法多了“余数〞,这是由于平均分东西没有全局部完所造成的,从而知道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
这一规律原来是安排在例 2 的“试一试中,现在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
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
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量这样几个问题:
①用 12 根或者 16 根摆正方形,正好用完,没有剩余;用 13、14、15 根摆正
方形,都有剩余的小棒,为什么剩下的小棒根数分别是1根、2 根、3 根?
② 用 12、13、14、15 根小棒都是摆成 3 个正方形,用 16 根小棒摆成 4 个正
方形,为什么多了 1 个正方形?
③如果用 17、18、19、20 根小棒摆正方形,余数可能超过 3 吗?
随着学生想明白这些问题,他们就理解了这里的余数只能是 1、2、3 的道理。
这样,“余数都比除数小就再也不是一个生硬的、机械记忆的知识,而是意义体验的一个数学规律。
练习一给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计算并填表,学生观察余数的变化,感受余
数不会是 3 或者比 3 大的原因,又一次体味“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的“想想做做,应要求学生以“把……〔什么〕,怎样平均分,结果怎样、余多少的方式,讲述操作活动和图画意思,并把这些内容写成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应引导学生注意商的单位名称以及余数的单位名称,体会商
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剩下的数量,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有时相同,
有时不同。
要注意的是,这里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由操作活动得出,或者
从图中看出来,还不能通过计算得到。
3.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原教材直接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修订教材教学那末从没有余数的除法竖
式开始的,更便于学生理解竖式中的各局部的意义,这里要着重体味除法竖式的
形式、结构以及书写格式,为接着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作好准备。
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的过渡过程,重点放在“怎样求商〞上面。
先圈一圈→小卡通的想法→乘法口诀去想,哪个数与 5 相乘接近 12 但不能
超过 12,思量过程是有层次的。
4.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材把解决有余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贯通于整个单元,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
层次是根据平均分物体的情境图,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从图画里看出商和余数,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1 与例 2 的“想想做做中;第二层次是列出除法算式,笔算
有余数除法,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主要安排在配合例 3 的“想想做做的第 4、5
题和练习一第 5、6 题。
第三层次是练习一的第 9—11 题,重点引导学生灵便选择算法、灵便处理余数。
这里虽然涉及到“进 1 或者“去尾的数学方法,但只是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的具体处理,不是教学“进 1 法和“去尾法。
要允许局部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慢慢地体味并掌握处理余数的方法。
【第二单元时、分、秒】
全单元编排了 3 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 1 〔试一试〕: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认、读、写钟面上的整时时间
例 2:时、分的概念与进率,1 时、 1 分实际有多长
例 3:认、读、写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 4:认、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例 5:秒的概念,秒与分的进率,1 秒实际有多长
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1.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
P8 的例 1
〔1〕“钟面上的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教学中应该标准地使用针的名
称。
〔2〕8 时的写法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要写在“8 和“00 中间偏下的位置上。
〔3〕试一试“教材故意把 1 时、 6 时、 9 时、 11 时挨次罗列,引导学生按次读
写这些时间,观察钟面的变化,感受时间是按顺序变化的。
2.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 1 时和 1 分的实际长短。
学生建立时、分的概念,应该体验 1 时有多长, 1 分是多长。
教学中要切实
进行 1 分钟活动,来感受 1 分钟有多长。
同时,让学生联系一节课和课间歇息时间,感受 1 小时有多长。
这些具体感受,使 1 时、 1 分的概念不只是枯燥的语言讲述,
而是富有色采的亲身体验的时间观念。
3.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就是接近整时的时刻,为了突破难点,先集中精力认识不太难的接
近整时的时刻,分别认识 7:15、7:30、7:45,放在一起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方法。
例 3 图呈现孩子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
教学第 2 幅图时间,要引导学生体味时针在 7 和 8 之间,应该是 7 时刚过, 8 时
还没有到,即 7 时多。
还要引导学生体味分针指着 3,表示它从 12 起走了 15 小格,即 15 分。
所以,钟面上的这个时间是 7 时过 15 分,也就是 7 时 15 分。
认时的根本技巧:先看时针,大约指向几,是几时多;再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可
以把上述四个时间连起来,连续说出这小孩几时起床、几时几分在吃早饭、几时几别离开家,几时几分到达学校。
体验 7 时几分都是 7 时过了、 8 时不到。
由于分针
走的小格数不同,三个时间就不同。
接近整时的时间不是整时,由于时针似乎指着某个数,学生往往会读错写
错这样的时间。
例 4 专门为解决这个难点而编排。
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
分针指着 11,这样的时间最难认读。
必须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个时间还没有
到 8 时。
钟面上的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5 小格,是 7 时过 55 分。
钟面上的白色扇形,表示离 8 时还有 5 分。
所以,这个时间是 7 时 55 分。
钟面上,时针几乎正指着 8,分针指着 1,这个时间也接近 8 时。
钟面上那
个涂色扇形表示分针走了 5 小格,应该是 8 时过 5 分,即 8 时 05 分。
4.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体验 1 秒的实际长短。
1 秒的体验比拟难,可以让学生体验几秒、十几秒、几十秒〔举例 P14〕
5.联系生活经验,体味时间是有序的,生活需要有序地安排。
〔举例 P16〕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 1:联系现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
例 2:认识地图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例 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在 3 道例题后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要比四个主要方向的教学要求低一些。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
1.方向具有确定性和相对性的双重属性。
东南西北是确定性的,用来表示位置关系又是相对的。
主要有两层次意思:一
层意思是,甲物体在乙物体的东面,那末乙物体在甲物体的西面;另一层意思是,
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南面,甲物体未必就在其他物体的南面。
这两层意思,应该让
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获得体验。
2.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是指一个区域,是对一类方向的粗略描述。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究竟指一条线还是指一大片?很确定是一大片。
教材上的方向板用一条线来表示这个方向,但不是说东南方向就是这条线。
3.联系对前、后、左、右的已有认识,识别东、南、西、北。
例 1 的教学,学生凭借语文书上的儿歌完成填空,体味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
不会有艰难。
学生知道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只是初步认识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
要求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能独立识别东、南、西、北。
在不太熟悉的环境里,
只要告诉他们某一个方向,能识别出此外三个方向。
例如,告诉学生哪面是西,
他们要能指出东、南、北各是哪面。
到达这些要求不是很容易,“试一试里的活
动为此而设计。
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在教室四面分别表示出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让学生右手侧平举。
面向东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南;面向南站立,感受
这时右面是西;面向西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北;面向北站立,感受这时右面是东。
这就是说,面对的方向按东、南、西、北的次序变化,其右面那末按南、西、北、东的次序随着变化,后者要比前者迟一个节拍。
学生一旦了解这个规律,就能用
这样的活动区分方向了。
第二步撤去教室三面表示的南、西、北,只留下东,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挨次找到此外三个方向。
或者撤去教室四面表示的东、南、西、北,任意告诉学生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活动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配合例 1 的“想想做做〞第 1 题,把例题情境改成女孩放学回家,题目给出这时
女孩的前面是西,学生可以利用“试一试里获得的经验,找到此外三个方向。
第 2
题里两名学生面对面站立,各人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以及东、南、西、北。
从而发现,面对面两人的前与后、左与右刚好相反,但东、南、西、北却是一致的。
由此体味用东、南、西、北表示方向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
教室、操场是学
生熟悉的场地,他们应该知道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是指的哪个方向。
第 4
题要求学生站在操场中间,看看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一方面让学生加强
对这些场地四面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为例 2 的教学作准备。
4.在平面图上识别东、南、西、北是教学的重点。
地图或者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那末绘制。
教学平
面图上的方向,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并遵守人们的共同约定,还要让他们体味这些
规定是合理的。
例 2 以例 1 的“想想做做〞第 4 题为教学起点,教学例 2,学生可以一边填写平
面图,一边体味,平面图上的方向与现实空间的方向是一致的:上面是北相当于
前面是北,下面是南相当于后面是南,南北两面相对;平面图和现实空间都左面是西、右面是东,东西两面相对。
这就体验了平面图上的方向规定是合理的。
于是就
能把记忆和识别现实空间方向的经验迁移到识别平面图的方向上。
配合例 2 的“想想做做〞第 2 题,在一幅学校平面图上,教学楼在食堂的东面,
充分表示出物体“在哪里〞是相对而言的。
不能简单地说“教学楼在东面〞,必须说
出“教学楼在什么的东面〞。
而且,从教学楼在食堂的东面,可以判断食堂在教
学楼的西面。
在这幅学校平面图上,实验楼在食堂的南面,在花坛的北面。
可见,
实验楼在哪面应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实验楼在食堂的南面,但却不在操场、花坛的南面。
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
例 2 后的“想想做做第 1、3、4 题为此而编排。
学生首先要确认各幅平面图上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并在平面图上确认当前的位置以及将要去的地方,然后才干答复教材提出的问题。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行走路线。
原来有这个要求,现在也描述行走路线,但避开了斜走的路线。
P21 【测定方向〔综合与实践〕】
1.教材提供的是场景图,不是平面图,判断不同方向景物的依据是图中指南
针所显示的结果。
P27 注意方向与指南针显示的一致。
2.选择的观测点不同,观测结果也随之变化。
学生到操场上观测,观测点不同观测的结果也不一样,可以分小组,成心让
他们不一样,交流时不仅要说自己能看到的,还要判断别人观测结果是否正确。
这样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更加深刻。
重在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 1—例 4 集中教学三位数,匡助
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
例 5—例 7 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
例 8 和例 9 那末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教学比拟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
这种知识结构与过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开安排,
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
比拟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三
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依据数的组成作出判断,合起来教学,防止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用方块表示数,突出的是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
认数要直观感觉,这个数所表示的量究竟有多大?方块表示数有助于解决
这个问题。
在教学 100 以内数时,小棒是最主要的教学和学具。
因为小棒容易数、容易摆、容易捆, 1 根小棒表示一, 10 根小棒捆成 1 捆表示 10 个一是 1 个十,几捆或
者 10 捆小棒表示几十或者一百。
这种方式表示数,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形成100 以内数的概念。
然而,教学万以内的数,如果再用小棒做教具和学具,就不
太方便了。
为了直观表示万以内的数,教材选择小方块为教具和学具。
具体地说,1 个小方块表示一, 10 个小方块连成一条表示 1 个十, 10 条小方块拼成一片表示 1
个百。
例 1 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方块表示的数,教材指出每一片都表示一百, 3 片
是 3 个一百,即三百。
在教学 100 以内的数时,已经在计数器上建立了百位,并
且用百位上的 1 个珠表示一百。
现在表示 3 个一百,很自然地应在百位上拨 3 个珠。
学生看着 3 片小方块和计数器百位上的 3 个珠,能够体味到 3 个一百是三百。
这就直观形象地体验了三百的意义。
接着呈现由 3 片、 2 条和 4 个小方块合起来的图,要求学生思量一共有多少个
小方块。
他们已经知道 3 片是 3 个百,而 2 条、 4 个表示多少还不清晰。
教学时要匡
助学生这样想: 1 片小方块平均分成 10 条,也就是 1 百平均分成 10 分,得到 1 条小
方块,所以 1 条小方块表示 1 个十;1 条小方块平均分成 10 份,也就是 1 个十平均
分成 10 分,得到 1 个小方块,所以 1 个小方块表示一。
学生看懂图画里的 3 个百、
2 个十和 4 个一,就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2〕用计数器和算盘表示数,突出的是计数的位值原那末。
位值原那末指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借助计数器和算
盘数数,突出的是“满十进一。
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比用小方块表示数方便,而
且比小方块抽象。
所以,例 2 直接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学生可以一边拨珠,一边
说出所表示的数。
其中第〔1〕小题是“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所涉及的都是几百几十的数。
教材用计数器图给出开始的三百五十和结束的
四百六十,让学生注意到计数器的个位上没有拨珠,所表示的数都是几百几十。
当数出三百九十以后,接着的数是多少?应该让学生多些思量和交流。
计数器的
十位上再拨 1 个珠,这时十位上就有 10 个珠, 10 个十是 1 个百,这个数是四百。
例 1 和例 2 后的“想想做做第 1 题,在计数器上拨珠,一个一个地从七百八十六
数到八百零五,其中有几个数是八百零几。
认识几百零几的数,是这道题的主要
内容。
在拨珠与数数的过程中,七百八十九添1 是多少?七百九十九添1 是多少?八百如何添 1、添 1 以后是多少、这个数怎样说?这些都是教学要注意
的地方。
用计数器表示数过渡到用算盘表示数,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
课标的要求
是千以内是用计数器。
万以内是算盘,原因有 2 点: 1 算盘比计数器有更高的抽
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2 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从表示数的角度来看,算盘和计数器有相似之处,它们上面都能确定数位,
都是用“珠〞表示数,都能直观显示数的组成。
最大的不同是计数器的每一个珠只
表示 1 个单位,而算盘的每一个下珠表示 1 个单位,每一个上珠表示 5 个单位。
例 4 向学生介绍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① 介绍算盘的结构。
算盘由框、梁、档、珠四个要件构成。
其中,梁上面
的珠叫上珠,梁下面的珠叫下珠。
②介绍算盘上表示数的规那末。
规那末之一是:算盘上记数,算珠要靠梁。
即上、下珠靠框那末不表示数,上珠往下拨靠梁,下珠往上拨靠梁,才表示数。
规那末之二是: 1 个下珠表示 1,1 个上珠表示 5。
利用下珠能够表示 1、2、3、 4,利用上珠能够表示 5,上珠和下珠同时使用,能够表示 6、7、8、9。
学生初步接触算盘,难点就在于它的 1 个上珠表示 5,表示 6、7、8、9 既需
要上珠,也需要上珠,需要上、下珠的结合使用。
③在计数器上表示三位数和一千。
首先要在算盘上确定数位,可以任意选
择一档作个位,也可以把算盘最右边一档作为个位。
从个位起,向左挨次是十位、
百位和千位。
其次要从高位到低位表示数。
三位数普通先拨百位上的珠,再拨十
位上的珠,最后拨个位上的数。
然后在算盘上拨珠表示三位数。
2.结合数数认识千和万,突出千和万的双重含义。
这是新的知识点,与以前不一样〔新旧比照〕,原来是一百一百数认识一千,
现在例 2 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一千,编排了两条认数线索,让学生体味一千有多大,
学会用学具表示一千。
一条线索是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数,九百九十九添上 1 是一千。
教材画出的
计数器上,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有 9 个珠,表示九百九十九。
如果再添上 1,个位
上是 10 个珠。
已有的经验是 10 个一变成 1 个十,十位上就是 10 个珠;10 个十变成
1 个百,百位上就是 10 个珠。
这就需要建立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为此在百位的
左边新增加一个“千位〞,这个数位上的 1 个珠表示一千。
另一条线索是看着小方块一百一百地数, 1 片小方块表示一百,几片小方块
表示几百,10 片刚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个大正方体表示一千,由此得出“10
个一百是一千〞。
上述的前一条线索,是逐一计数,即一个一个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有助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