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
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两篇诗歌《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
本课时
从语文教育的多重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审美涵养、文学知识普
及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
背景及意义;
2. 理解诗歌的手法和翻译难度;
3. 能够借助《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拓展诗歌阅读广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以知识为辅助的
阅读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的认读与体味,借助诗歌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两首颇具气势的诗歌不易轻松读懂,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体味诗歌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
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
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
A. 情境化导入课题
1. 课前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分发两篇诗歌的
原文和译文,带领同学们通读,自行翻译,表格整理感受。
2. 小组汇报
教师从每个小组收集表格并随机邀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彼此的翻译
和意见交换,探究诗歌的意蕴。
B. 详细分析课文
1. 读《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原文
2. 朗读和翻译
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解答不理解之处,帮助学生补充或矫正有误的
表述。
3. 进行文学翻译
考虑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来诠释英文单词和短语,以确保学生理解了
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构成方式。
4. 进一步探究
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语汇、文学元素、修辞技巧以及生动的形象
与比喻。
C. 文本中的感知
1. 就文本中的美感展开讨论
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比如阅读时的感观、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用法、理解和应用语境等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使用方式来创造
新鲜的理解和阐述。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诗歌时,面临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还
需掌握特定的技能,因为更好的阅读和欣赏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
D. 课外拓展
推荐学生继续读一些相似的诗歌,并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
音乐和戏剧。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双语翻译和讨论,学生探索诗歌的内涵和美感,体味和表达其中的情感成分。
2. 学生在翻译课上拓展了其文学语言技能,将这些技能应用于解释和分析文学作品,以促进对诗歌的问题思考、文学审美和演练方面的提高。
3. 学生运用文学翻译的方法,从英语到汉语的过渡将不同的表达方式融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深度方面得到了提升,他们现在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文学作品,探索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内涵。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并背诵《黄河颂》、《星星之火》这两首名诗。
2. 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题材、艺术风格。
3. 能够运用诗歌知识感悟人生、提高修养。
二、教学难点
1. 阅读体验与美感表达的转化。
2. 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理念。
3. 如何在感悟中提高一种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
1. 首先,在教学前须带领学生了解: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诗人之一。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诗人的活动。
2. 然后,在导入课文时,可通过提问、故事、语言典故等方式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3. 在学习《黄河颂》时,师生应注意以下教学内容:
(1)选用题材:《黄河颂》中,郭沫若以颂歌的方式表达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2)语言特点:其具有简明、雄浑、激昂、雄健、意境深远的特点。
(3)社会背景:郭沫若在作此诗歌时,正值全民抗战的时期,也正是中国人民最需要战胜困难的时候。
(4)精神内涵:为中国的黄河流域预言未来的美好,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的。
4. 在学习《星星之火》时,师生应注意以下教学内容:
(1)选材题材:《星星之火》以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南湖会议为背景,赞叹共产主义精神之火从南湖会议燃起。
(2)语言特点:以简单、朴素、押韵细腻、情感真挚的手法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共同的理想感情鲜活的体现出来。
(3)社会背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之一,郭沫若在30年代
初在湖南主持筹建南方的革命文化和艺术组织、帮助成立湖南军区文
化工作团,推动了湖南革命文化的发展。
(4)精神内涵:传迪共产主义思想,颂扬马列主义精神,歌颂共产主
义精神之火从南湖会议燃起,播散一片光芒。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听讲法: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或回忆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而理解相对应的意义。
2. 集体研读法:教师将《黄河颂》、《星星之火》分段,让其中两三
个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通过齐声朗读,达到积极引导和训
练学生效率的作用。
3. 讲解分析法:通过解读、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特点、社会背景、文学
修养等过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4. 个人读解法:让每个学生个别朗读诗歌,并对每个人阅读中发现的
问题进行积极解答,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诗歌意义。
五、教学建议
1. 师生加强练习速读快感觉法,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
感悟能力。
2. 饱读《黄河颂》、《星星之火》诗歌的全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阅读情感,并通过交接口和学生思维碰撞,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在教学交流座谈中,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分享心得体会,进而提升学
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辅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积极面对课业,提高人文修养与文学
素养。
并将诗歌学习中的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等各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诗歌世界中找到“阳光”和“雨点”。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人生背景和诗歌创作情况。
2.学习郭沫若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郭沫若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情况,掌握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把握诗意,理解意象。
3.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诗歌分析,真正使学生能够领略诗中的意
境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通过简单的前置知识,介绍郭沫若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背景,引导
学生了解课文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2.阅读课文
在学生模范朗读时,老师可以逐句解释,对重点词语、语法结构和文学修辞进行注释和讲解,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分析诗歌
在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先带领学生感知意象,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诗的结构、节奏、语言味道等,最后透析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4.讨论诗歌
在课后讨论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参考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感受来谈论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写作课
除了读写和讨论,老师还可以在写作中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练习诗歌表达和文学欣赏的平台,鼓励学生融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评价课程
对于学生的作文作品和讨论的质量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感受,并提供建议和指导,以便在下次课程中提高表现。
四、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前置知识引导法,让学生对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有初步了解。
2.数据绑定,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深入诗歌情感和主旨。
3.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讨论法和学生作文分析法,帮助学生通过分享
和文字表达,整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4. 给学生表现鼓励,让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反思
作为中学文学课程的一部分,本节课通过郭沫若的诗歌为主要教学内容,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欣赏和鉴赏技巧。
相对于其他课
程内容,诗歌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有较强的
培养作用,也是文化修养和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要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遵循有关要求,使用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和艺术趣味,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文化经验。